中国元素、 中国图像、 中国式生活的美学“源代码”
6米高清长卷,完整大图
读者对象:
中国画的学习、研究者
对绘画有兴趣的文艺爱好者
对中国传统美学元素有认知需求的人,如图书、家装、首饰等的设计师
书名: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系列 刘松年·十八学士图
定价:刘松年
作者:56.00元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6-05-01
页码:1
装帧:精装
开本:10开
ISBN:9787508661834
1、6米高清长卷,完整大图,用经折装的形式呈现给大家,高清复制,纤毫毕现,临摹鉴赏,诸般皆宜。
2、刘松年,南宋四大家之一。画院人中“绝品”。
技法上变李唐“斧劈皴”为小笔触的“刮铁皴”。
题材上多园林小景,人称“小景山水”。
所作屋宇,界画工整。所画人物,衣褶清劲,精妙入微
唐初十八学士这一历史,传到宋代已成典故。两宋文人时常进行内容丰富的雅集活动。琴、棋、书、画,这是不可或缺的,歌舞曲艺、古玩彝器、饮酒美食也是常见的画面。十八学士的衣着虽然还是唐人的模样,家具器物却处处流露出宋代的特征,他们仿佛穿越了时光……
本丛书遴选中国美术史的大师及其原典,完整大图呈现给读者——千百年来,这些杰作征服了无数观众,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美学基因、东方文明的背景符号!
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杰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读者难以一睹全貌,更无缘近赏鉴。本丛书企望“旧时王谢堂前燕”,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愿大师原典的灼灼华彩,成为读者的案
头锦瑟、枕边韶华。
——张子康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拿到这本关于中国古代艺术的著作时,我的内心是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我一直对宋代的画院风格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精准捕捉时代精神和文人风骨的作品。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首先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古典的沉稳感,仿佛能让人感受到纸张上流淌的历史气息。我尤其欣赏它在选取案例时的独到眼光,没有一味追逐那些耳熟能详的“大路货”,而是深入挖掘了一些在艺术史上虽然重要,但流传度略逊于顶尖名作的精品。阅读过程中,作者对笔墨语言的解析极其细腻,不是那种空泛的赞美,而是真正从技法层面剖析了画家是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来营造空间感和人物心境的。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一幅长卷中人物衣褶的处理,作者用了近半页的篇幅来解读其“提按顿挫”间的微妙变化,这对于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但又热爱传统艺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可视化教学”。它不仅仅是图录,更像是一把精巧的钥匙,帮助我们打开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艺术家的心门。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中国绘画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确实是案头必备的良品。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一点,是它如何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艺术家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很多艺术史书籍要么过于宏观,让人觉得历史人物是标签化的符号;要么过于聚焦于某一位艺术家,导致视野受限。但这本书通过聚焦于一个特定的群体或创作阶段,巧妙地搭建了一座桥梁。在讲述特定的艺术流派或风格的演变时,作者总能精准地切入到某几位关键人物的创作转折点,通过他们的作品来折射整个时代的审美取向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比如,书中对某位画家晚年作品中“意境”的升华处理,不仅仅是赞美其技巧的炉火纯青,更是将其置于其人生阅历和政治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这使得人物形象一下子变得立体和丰满起来。读完后,我感觉对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有了一种更为贴近和共情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图像的欣赏层面。这是一本真正有“温度”的艺术史著作,它让我们看到了大师们在笔墨背后,作为有血有肉的中国人的那一面。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不是那种让你在周末下午可以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反复揣摩的学术专著。作者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凝练且富有逻辑性的,每一个句子都似乎经过了反复的打磨,信息密度非常高。初读时,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回溯前面的段落来确保完全理解了作者的论证路径。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它强迫我跳出以往碎片化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方式,转而主动地去构建和理解复杂的艺术史脉络。尤其是在探讨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的互动时,作者的分析深入到社会学和哲学层面,使得原本可能被视为纯粹美学层面的作品,获得了更广阔的解读空间。对于那些渴望真正理解中国古典艺术背后的思想内核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精神补品”,它激发了我去阅读更多相关的史料和理论著作的渴望。
评分说实话,最初买这本书是冲着那个“大师原典系列”的名头去的,总觉得这种定位意味着内容的权威性和学术的严谨性。拿到手后,我用了好几天时间才啃完导论部分,它的论述结构非常清晰,但观点之犀利,着实让我有些意外。作者在讨论“院体”与“文人画”的张力时,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在审美追求上的同源与分流,这种辩证的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引用的大量一手文献资料,那些古人对绘画理论的探讨,被巧妙地穿插在现代的分析之中,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学术的活力。比如,在谈及色彩运用时,作者对比了不同朝代对特定颜料的偏爱,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思潮联系起来,这种跨学科的考察角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我感觉作者在撰写这本书时,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去考证每一个细节,甚至连画作的题跋和印章都进行了细致的入微的分析。这对于想要深入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座宝库。
评分这本书的版式设计简直是业界良心。我翻阅过许多号称“高清图版”的艺术书籍,但很多时候印刷出来的色彩总是失真,或者细节在放大后变得模糊不清。但这本书不同,它的纸张选择和印刷工艺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那些描绘古代士人生活场景的画作,其细腻的线条和层次分明的墨色,几乎能还原出原作的质感。我甚至凑近观察过其中一幅描绘园林雅集的细节,那些树木的皴法、人物的面部表情,都清晰可见,仿佛触手可及。这种高质量的呈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理论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可以通过视觉直观感受到的历史现场。更贴心的是,书中对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都放在了页眉或页脚,方便快速查阅,不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对于像我这样,有时需要停下来查阅“什么是‘介字点’?”或者“‘凹凸皴’的应用场景”的读者来说,这种设计简直是救星。它让你在沉浸于历史画卷的同时,也能随时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