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名称:世界电影史 套装三册
作 者:[英] 杰弗里·诺维尔-史密斯
定 价:147(三册)
重 量:1290gISBN 号:9787309111057
出 版 社:复旦大学出版
开 本:32
页 数:
字 数:
装 帧:平装
出版时间/版次:2015-1-1
印刷时间/印次:2015-1-1
编辑推荐
★关于牛津大学出版社《世界电影史》的相关评论
“电影史著作。”
“一本重要的电影史指南”
——《电影》(Flicks)
★“本书内容周详精微……覆盖了国际电影制作的每个侧面——从明星的塑造到技术的改进,面面俱到。”
——《洛杉矶每日新闻报》(LA Daily News)
★“说到文本流光溢彩、既广博又庄严的电影史著作,那就非《牛津世界电影史》莫属了。”
——《独立报》(Independent)
★“《牛津世界电影史》令我爱不释手……这本书完全满足了我对信息的渴求……文笔犀利的人物特写突出了国际电影界的几乎所有重要人物……简言之,对任何影迷来说,这本精彩大气的书都应该是自己图书室里不可多得的收藏。”
——《纽瓦克星报》(Newark Star Ledger)
★“杰弗里·诺维尔一史密斯的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是编辑组织井然有序的典范,其中,八十多位供稿人的文章被整理成一部错落有致、信息广博的电影史著。”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这是一本精彩杰作,一部在学术水平和知识广博性方面都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
——《印度邮报》(India Mail)
第三卷现代电影(1960-1995)
电视时代的电影
电视与电影业
电视时代之前
美国的电视模式
欧洲和日本
崭新的娱乐秩序
传播
特别人物介绍
罗伯特·阿尔特曼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新好莱坞
在家中与复合式剧院中
在董事会会议室
出场
美国的作者式导演
好莱坞在国外
特别人物介绍
朱迪·福斯特
新技术
电影与电视
音响
电子学与
格式
便携性
变焦镜头
业余和实验电影制作
特别人物介绍
拉乌尔·库塔尔
性与知觉
特别人物介绍
碧姬·芭铎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美国电影
美国电影中的黑人形象
早期电影
声音和20世纪30年代的“旧南方”复兴倾向
“二战”后的自由主义
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主题和形象
20世纪70年代的好莱坞黑人电影
“融入”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
拓展边界
世界各国电影
结语
《世界电影史(第三卷)》:
在美国电影史上,《惊魂记》是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观看主流电影的体验开始等同于性陶醉,一种跟乘坐过山车相似的施虐受虐狂式的感觉,其愉悦感就存在于对重建平衡的彻底拒绝中。也只有现在回顾起来,我们才能给《惊魂记》贴上“恐怖片”的类型标签;这个标签是合理的,因为这部电影让我们觉得恐怖,而在当时,我们感受到的却是色情化
的愉悦和恐惧构成的丰富混合体——它根本无法用类型公式去分析或解释。
性作为一种终能够说出的秘密而出现在美国电影中,而体验派表演方法的再度盛行就是衡量其凶猛势头的一种尺度。体验派以不擅长口头语言的表演而,这一点又跟来源于性感——尤其来源于互相冲突的阳刚与阴柔、受虐与施虐狂动机——的那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身体语言结合了起来。诸如马龙·白兰度、詹姆斯·迪恩和蒙哥马利·克利夫特
(Montgomery Clift)这样的明星为一代新男星如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阿尔·帕西诺(Al Pacino)、沃伦·比蒂(Warren Beatty)创造了条件,跟约翰·韦恩或加里·格兰特不同,这一代新星的阳刚气质既复杂又矛盾。对女演员来说,当然又是另一种情况了,跟男星相比,她们的身体一直都。更充溢着性感”,她们的情感也总是更明显。增
加性动机似乎对女性在银幕上的表达范围影响有限,贝蒂·戴维丝的睿智与强硬已经被玛丽莲·梦露全方位的温柔或简·方达单维度的脆弱所取代。
性和暴力曾经是美国大众电影中被逐出银幕的两大力量,而在20世纪60年代,它们开始成为一种全新的电影传统存在的目的。随着《惊魂记》的出现,以及以前那些擅长制作“剥削电影”的导演——斯科塞斯、德·帕尔玛、科波拉等——成为正统,利用他们千辛万苦学到的类型经验来承载如今这种本能的、感官的主流,主流的好莱坞在“剥削电影”方面已
经变得恬不知耻。另一方面,赤裸裸的色情也从非法的地下状态上升到以前的“剥削电影”(cxploitation film)的地位。例如,《深喉》(DeepThroat;1972)虽然是一部平凡的色情产品,但作为部被主流观众观看的此类电影,却极具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先锋派地下电影追随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的传统,作为一种随心所欲、有违道德的性展示的场合——不管是在以披头族为导向的《示巴女王会见原子人》(Queen of Sheba Meets the Atom Man;罗恩·赖斯[Ron Rice]导演,1965-1967)中,在《狂热生灵》(Flaming Creatures;杰克·史密斯[Jack Smith]导演,
1963)的营地里,在《天蝎座升起》(肯尼思·安格尔导演,1964)和《撒旦叛乱》(Luci-fer Rising;1966-1980)对同性恋者仪式性的神话化中,在安迪·沃霍尔的《口交》(Blowo Job;1964)和《裸体餐厅》(Nude Restaurant;1967)讽刺性的面无表情里,或是在卡洛里·施内曼(Carolee Schneeman)那部在性方面无遮无拦的《融合》
(Fuses;1964-1967)的叠加的狂喜中,都享受到一个令人陶醉的时刻。
在更廉价的录像媒介和越来越堕落的主流电影的双重挑战下,这个先锋派终将慢慢死去。实际上,先锋派奉为神圣的信念——性是一种专用的工具,可穿透虚假的文明,到达据说十分原始(但往往也是不加批判的阴茎崇拜和厌女症)的人类存在的基础——已经成为主流电影新发现的“真理”。耸人听闻、“有违道德的”性表现如今已变得合乎礼仪。先锋
派已不再拥有这方面的特许权。
因此,尽管外部和内部审查的取消在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在性表现方面确实出现了某种所谓的“解放”或更明显的“现实主义”,这是毋庸置疑的。有关这个时期的历史著作倾向于把社会和技术进步视为导致这种新“现实主义”的原因,仿佛在一个对性的态度更自由的时期,电影只需延伸它已经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力量即可。生活中那些曾经遭到审
查的方面,如今人们以新的态度看待它们,与之同时发生的真实电影、更真实的彩色生胶片、向宽银幕格式的转变以及环绕立体声的到来就可解释这种现象。
……
如果电影史是一种生产性的、自我更新的行动,那我们就不能仅仅提供一种“所有先在知识”的浓缩版。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把我们的发现铸造为一种新的形式……我们相信,这本《世界电影史》为电影历史的塑造提供了一个相当新颖的版本,既有整体的勾勒,也有翔实的细节。
这本书的体量让人望而生畏,但一旦开始读,那种知识的洪流就会裹挟着你向前。我发现作者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好,在必要时会放缓速度,详尽解释某个技术术语或美学概念的诞生背景,而在另一些时候,则会用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某个时代的光影魔力。我特别留意了它处理不同文化间电影交流的部分,那种不同地域的电影语言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比如早期美国电影如何借鉴了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后来好莱坞又是如何吸纳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元素。这种全球化的视野,让电影史不再是孤立的发展线,而是一张相互交织的复杂网络。我感觉自己仿佛坐在一个巨大的放映厅里,见证了从最早的活动影像到今天数字时代的每一步蹒跚学步与飞跃。它让我对电影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的力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接触这套书是出于一种“补课”的心态,因为总感觉自己对电影的知识储备有很大欠缺。然而,阅读体验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而是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作者对电影工业化进程的分析尤其精辟,如何从一个简单的娱乐工具,逐渐演变成一种深刻的艺术表达和社会评论媒介,中间的每一次技术革新和美学转变,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我特别喜欢它对非西方电影的着墨,比如对日本新浪潮,以及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的解读,视角非常国际化,避免了传统电影史研究中常见的“好莱坞中心主义”的弊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电影的“眼光”都变了,开始能更敏锐地捕捉到镜头语言的潜台词,对剪辑的节奏和光影的运用有了更深层次的欣赏。这套书不是快餐读物,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品味,但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打开了电影世界的一扇大门,我以前只知道一些好莱坞的大片,对其他国家的电影了解甚少。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电影艺术的源流如此深远,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电影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思想深度。比如,书中对早期欧洲默片的研究非常透彻,那种纯粹依赖视觉叙事的力量,至今读来都令人震撼。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历史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部重要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思潮,让我对电影的“时代之声”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第三卷中关于战后电影实验性的探讨,那种对传统叙事模式的颠覆和对人性深层挖掘的勇气,真的非常引人入胜。这本书的学术性毋庸置疑,但语言组织却非常流畅,即便是像我这样非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享受这场跨越百年的光影之旅。我尤其欣赏它在梳理不同流派发展脉络时的清晰逻辑,让我不再觉得电影史是零散的片段,而是一个完整且不断演进的有机体。
评分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的细节处理,它不像有些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那样空泛,而是充满了扎实的案例支撑。每当介绍到一个新的运动或一位重要的导演时,作者都会精选几部代表作进行细致的剖析,从摄影机的运动到演员的表演方式,几乎是手把手地教你如何“阅读”一部电影。我记得书中有一章专门讲到了某个特定时期法国电影中对“疏离感”的刻画,引用的例子和分析的角度极其刁钻而精准,让我重新审视了几部我自认为很熟悉的经典。这种深入骨髓的研究态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电影入门指南。它更像是一部沉甸甸的电影理论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分析和理解复杂影像的钥匙。对于任何想从“看电影”升级到“研究电影”的人来说,这套书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它教会我的不是记住多少导演的名字,而是如何形成自己批判性思考的框架。
评分坦白讲,我之前对电影史的了解基本停留在教科书的皮毛上,总觉得那些早期的黑白片有点沉闷。但这套书彻底改变了我的偏见。作者以一种非常现代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历史,他没有将早期的电影视为“原始”或“不成熟”,而是挖掘了它们在技术限制下所爆发出的惊人创造力。比如,书中对早期布莱希特式叙事手法的讨论,以及如何用极简的布景来表达宏大的主题,这些分析让我对电影的“节制之美”有了新的体会。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政治、经济因素如何形塑电影工业的论述,极其到位,让我明白,电影从来不是脱离社会真空存在的艺术。每次读完一卷,我都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立刻去把书中提到的那些“被遗忘的经典”找出来重温一遍,去验证作者的观点。这是一套能激发你行动力的书,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点燃了对电影艺术更深层次探索的渴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