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书店】胆小别看画2:哭泣的女人 艺术鉴赏收藏

【中信书店】胆小别看画2:哭泣的女人 艺术鉴赏收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野京子 著,李肖霄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鉴赏
  • 绘画
  • 恐怖艺术
  • 神秘
  • 收藏
  • 中信书店
  • 胆小别看
  • 女性形象
  • 心理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书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59343
商品编码:1044838619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48

具体描述

继《小顾聊绘画》之后另一部有趣的艺术史大作,中野京子揭秘传世名画中隐藏的历史真相,画布背后的人心险恶让你细思恐极!全系列4卷,珍贵高清大图全彩印刷,逛博物馆、美术馆之必备神器!



书名:胆小别看画2:哭泣的女人

定价:38.00元

作者:[日] 中野京子 著;陈涤 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6年4月

页码:248

装帧:平装

开本:32
ISBN:9787508659343


继《小顾聊绘画》之后另一部有趣的艺术史大作,中野京子揭秘传世名画中隐藏的历史真相,画布背后的人心险恶让你细思恐极!全系列4卷,珍贵高清大图全彩印刷,逛博物馆、美术馆之必备神器!

·中野京子是谁?

——日本艺术史畅销书作家!幽默的语言风格不输小顾,深厚的艺术修养堪比蒋勋!艺术史学院派背景的她,却用一颗八卦的心,一支吐槽的笔,将看似高高在上的西方经典绘画进行了精彩绝伦的解读。同时,中野京子还活跃日本多档艺术类电视节目中,向大众传递着历史和艺术的魅力。

·《胆小别看画》在讲什么?

——揭秘传世艺术品光鲜外表下的“黑历史”,教科书上不讲的血腥真相。作者中野京子极富魅力的语言文字,讲述22幅传世名画背后的隐秘往事。这也是本系列作品名为《胆小别看画》的意趣所在。日本读者评论道:看过中野京子的《胆小别看画》系列后,才真正找到逛美术馆的乐趣!

·《胆小别看画》有多好看?

——22个故事,就是22篇精彩绝伦的短篇小说。阴谋、宫斗、死亡、无果之恋……传世名作的光鲜背后竟是一幕幕悲惨的现实与丑恶的人性,让你背后发凉,细思恐极!正如“罪恶”会散发出强烈魅力一样,恐怖也拥有令人难以抵抗的吸引力。只有感受过死亡般的恐怖,才能了解活着是多么可贵。请读者静静感受每一幅画的恐怖魅力。

·《胆小别看画》为什么值得拥有?

——精致的装帧工艺,高清名画图片,极具收藏价值。《胆小别看画》是你逛美术馆、艺术馆的必备利器!



《胆小别看画2:哭泣的女人》是艺术史畅销书作家中野京子的代表作品《胆小别看画》系列第二卷。作者中野京子具有深厚的艺术史学院派背景,但她却用一颗八卦的心,一支吐槽的笔,将看似高高在上的西方经典绘画进行了精彩绝伦的解读,被读者誉为逛美术馆、博物馆的必备指南。《胆小别看画1:方块A的作弊者》、《胆小别看画2:哭泣的女人》、《胆小别看画3:死神与少女》、《胆小别看画4:人性的暗影》全部上榜日本艺术类畅销书。全书22篇,每一篇都堪称一部精彩的短篇小说。

当你伫立在这些传世名作面前时,也许会惊叹于画家高超的技巧、高雅的色调和画中人传神的表情。但你也许并不知道,画家用尽毕生功力凝固在画布上的,除了人物、光影、色彩,还有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和漫长历史,甚至包含着画家复杂的隐喻和心机,充满了刻意隐藏的象征符号。而这些奥秘,以现代人的眼光和感性,实在是难以参透。

比如当你看到《简·格雷的处刑》时,也许会感概简·格雷是如此美丽优雅,却死于16岁如鲜花绽放般的年纪。你可曾知道她处于怎样的宫斗漩涡之中?要她上断头台的是“血腥玛丽”,但真正的幕后推手,却是她的生父和公公。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既没有抵抗,也没有恐惧,对周围人的悲泣充耳不闻,下定决心,从容就死。她那副姿态如同脆弱的白色花朵,凋零之前的美丽与芬芳冲击着观众的胸膛。如此充满朝气、楚楚动人的少女,转瞬之间将身首异处、肝脑涂地,永远地化作冰冷的尸体。只要一联想到这些,这幅残酷的绘画所流露出的美就令人不寒而栗。

想要充分领略名画之美,除了欣赏与感受,更重要的就是去“解读”。日本学者中野京子,从22幅传世名画中寻找蛛丝马迹,层层剥茧,以极富魅力的语言揭开每一幅名画作品背后那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当你了解了画布背后的真相,察觉到人性之恶的存在时,便会由衷感到后背发凉,“细思恐极”。

中野京子作品:

《胆小别看画》系列

《胆小别看画1:方块A的作弊者》

《胆小别看画2:哭泣的女人》

《胆小别看画3:死神与少女》

《胆小别看画4:人性的暗影》

《名画之谜》系列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

《名画之谜:希腊神话篇》



01 德拉罗什 《简·格雷的处刑》

02 米勒 《晚钟》

03 米兰达 《卡洛斯二世肖像》

04 委拉斯凯兹 《宫娥》

05 埃舍尔 《相对性》

06 热拉尔 《雷卡米耶夫人的肖像》

07 勃鲁盖尔 《伯利恒虐杀婴儿》

08 韦罗基奥 《耶稣受洗》

09 比亚兹莱 《莎乐美》

10 波提切利 《发现荷罗孚尼的遗体》

11 布莱克 《伟大的红龙和日光蔽体的女人》

12 无名画家 《加百列·德斯特勒与其妹》

13 鲁本斯 《帕里斯的裁判》

14 德拉波 《奥德修斯与塞壬女妖》

15 卡尔帕乔 《圣乔治屠龙》

16 伦勃朗 《蒂尔普医生的解剖课》

17 霍加斯 《在疯人院》

18 艾克 《阿诺芬尼夫妇像》

19 汉特 《少女夏洛特》

20 勃克林 《死岛》

21 米格伦 《以马忤斯的晚餐》

22 毕加索 《哭泣的女人》

阅读名画

参考文献



中野京子(Nakano Kyoko),出生于北海道,毕业于早稻田大学,专攻德国文学、西方文化史。凭借自己在历史和艺术方面的广博学识,以及对人类心理的超群洞察力,以的视角解读艺术、解读历史。《胆小别看画》(日文原书名为《恐怖绘画》)系列作品在日本出版后一跃成为非常受欢迎的艺术普及类畅销书作家。目前除写书、写专栏之外,还参与一些NHK(日本放送协会)艺术类电视节目的录制,以多种方式向大众传递着历史和艺术的魅力。



译者简介:

陈涤,吉林长春人。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长期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有六年日本留学生活经历。译作有岛田庄司《灵魂离体杀人事件》、松本清张《死之枝》等,曾参与中信出版社大型系列图书《罗马人的故事》的翻译工作。现供职于行业媒体。



 

·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这本书除了让人感受到获得新知识的快感,文章的文笔也非常好。让读者“阅读名画”这种方式看似浅显易懂,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阅读”,让人沉醉于文字,而不仅是绘画。这种感觉在本书中俯拾皆是,文笔之优美让人惊讶。个人钟爱赫诺普夫的《被遗忘的城市》。这幅画传达出的那种“无果之恋”的哀伤,深深感染了我。

——日本读者Yurarin



·作者的文笔很有功力

这本书对于美术造诣比较高的人怎么样我不清楚,但是对于我这种“对绘画有点兴趣,有时去美术馆逛逛”的一般爱好者来说特别适合,就像跟着讲解员在逛美术馆一般。作者的文笔很有功力。她的解读中包含了时代背景、画家的人生经历等多种视角,同时对比了与作品类似的其他相关画作,所谓“恐怖”并不是画面本身的恐怖,而是有着多重含义的“恐怖”。

如果没有读这本书,看画时大概只是惊叹于画家高超的技巧。不过反过来说,以后再看到这些画作,也无法怀着一张白纸的心态去欣赏了。这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日本读者St.Anger



 

德拉罗什《简·格雷的处刑》

人们说起英国的历代女王,通常指玛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玛丽二世、安娜一世、维多利亚一世、伊丽莎白二世( 现任英国女王)6位。其实严格地说还有一位,就是在玛丽一世之前即位,号称“ 英国位女王”的简·格雷。不过,她登上女王宝座仅仅9天就遭废,半年后被处死。

简·格雷死时年仅16周岁零4个月,正是鲜花绽放般的年龄。

这是发生在1554 年的事,恰好在莎士比亚出生前10 年。自那以后,简受刑的情景为众多画家所描绘,不过受欢迎的作品直到300 年后的浪漫主义狂飙中才出现,就是法国画家保罗·德拉罗什取材于异国历史而创作的这幅画。这幅画也深深吸引了在伦敦留学的夏目漱石,画面细节因为反映在漱石的小说《伦敦塔》中而广为人知。

整个画面经过精心谋划,极具舞台风格。

画面左边有一根巨大的圆柱,看上去像是某座宫殿,以此作为行刑地点。紧靠着圆柱的是两个侍女,一个转过身去哭泣,另一个则六神无主。放在后者膝上的披风和钻石首饰等刚刚还戴在简的身上。斩首的时候,必须把这些碍事的东西除去。

年轻的前女王只戴着一枚崭新的婚戒,洁白无瑕的丝质长裙应该是她的嫁衣,同时也像是在表达她的清白。因为被蒙上了双眼,她不知道是否有断头台,只好用手摸索,而一个中年祭司像是要将她围拢起来一样引导着她。断头台上镶嵌着铁环,用锁链固定在地面不能移动。简的脚下还有考虑到她身份的带流苏的豪华坐垫。她可以俯卧在上面,把头伸出去。地面上铺着黑布,上面撒着吸血用的稻草,令人联想到即将发

生的事情,动人心魄。

右侧站立的刽子手头戴红帽,身着红裤,干净利落。巨大的斧刃格外厚重。和日本刀那种“ 斩”的锋利不同,这种斧头给人一种“ 砸”的恐怖。他的腰间还有绳索和。绳索用来绑缚人的手臂,那么究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名为【中信书店】《胆小别看画2:哭泣的女人 艺术鉴赏收藏》的图书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重磅推出】《穿越时空的建筑奇迹:从古埃及金字塔到未来主义摩天楼》 一本带你领略人类文明史上最宏伟的结构艺术与工程哲学的深度考察读本。 书籍定位: 艺术史、建筑学、工程技术爱好者、历史文化探索者的必读珍藏。 图书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专注于单一主题或单一艺术流派,而是以时间轴为脉络,以空间布局为骨架,系统梳理了自人类文明诞生之初到二十一世纪高科技前沿,建筑艺术如何反映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技术革新与审美变迁的恢弘史诗。我们不讨论单一画作背后的情感符号,而是聚焦于人类群体居住、纪念、崇拜的实体空间是如何被构筑、被使用,并最终定义了我们所处的时代精神。 第一部分:永恒的纪念碑——古代文明的结构思维 (约400字)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人类早期对“永恒”的追求如何体现在宏伟的建筑实践中。 聚焦主题: 1. 埃及的永恒法则: 详尽分析吉萨金字塔群的几何精度、内部通道布局与建造材料的逻辑。重点阐述了太阳崇拜与来世观念如何直接决定了这些巨石结构的尺度与方向性。我们考察了从马斯塔巴到阶梯金字塔再到真正金字塔的演变路径,揭示了法老王权与神权结合下的建筑动员能力。 2. 美索不达米亚的层叠之梦: 对苏美尔、巴比伦的吉库拉塔(Ziggurat)进行细致研究。与金字塔追求的永恒静止不同,吉库拉塔是连接天地的人造山脉。本书将对比分析其泥砖技术的局限性与宗教功能(如祭祀平台)的至高性,探讨其在洪水泛滥的平原环境中作为“安全岛”和“精神中心”的角色。 3. 爱琴海的迷宫与秩序: 考察克里特岛的米诺斯王宫(克诺索斯)的复杂性。这不是一座用于防御的城堡,而是一个功能高度集成、带有复杂排水系统和壁画装饰的权力中心。本书将运用现代考古学成果,解构其错综复杂的平面布局,对比探讨其与希腊古典时期清晰、理性建筑逻辑的根本区别。 第二部分:理性的胜利与神性的尺度——古典时代的秩序美学 (约450字) 本章将分析古希腊和古罗马如何将建筑从单纯的工程实践提升为一门严谨的数学与哲学应用艺术。 聚焦主题: 1. 希腊的黄金比例与三柱式: 详细解析多立克、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的起源、结构特征及其在帕特农神庙中的完美应用。重点讨论视错觉矫正技术(如柱身的微凸和基座的向上弯曲)如何体现了古希腊人对人类视觉经验的深刻理解,以及建筑如何服务于城邦的民主与理性精神。 2. 罗马的万能技术革命: 罗马建筑的突破在于材料和空间处理。本书将着重分析火山灰混凝土的发现如何解放了建筑师,使其得以建造万神殿(Pantheon)这样宏伟的无支撑穹顶。我们将剖析万神殿中部的眼洞(Oculus)的设计——它不仅是采光口,更是将天空引入人造宇宙中心的哲学表达。 3. 公共生活的容器: 考察罗马浴场、巴西利卡(Basilica)和引水渠等基础设施的工程学成就。这些建筑不仅服务于帝国的统治和民众的福利,更以其宏大的尺度,向世人展示罗马帝国的权力和组织能力。本书将对比分析罗马的拱券结构与希腊的梁柱体系,阐明后者在空间跨度上的限制与前者带来的革命性突破。 第三部分:信仰的穹顶与世俗的堡垒——中世纪的象征主义 (约400字) 中世纪的建筑不再追求古罗马的清晰逻辑,而是致力于营造一种超越尘世的宗教体验,并应对动荡的社会环境。 聚焦主题: 1. 拜占庭的宇宙天花板: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这一时期的巅峰。本书将详细拆解其巨大中央穹顶是如何巧妙地悬浮于八个巨大的拱肩之上,通过一系列光线导引,使信徒感到神圣的光芒从天而降。我们将对比分析其马赛克装饰与早期西方建筑的对比。 2. 哥特式大教堂的“骨架”工程: 哥特式建筑是结构力学的极致体现。本书将重点解析飞扶壁(Flying Buttress)、尖拱和肋拱这三大发明如何协同作用,将墙体的承重功能剥离,使得墙面可以被“撕开”,让巨大的彩色玻璃窗得以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将分析沙特尔大教堂或巴黎圣母院,阐释这种垂直向上、光线斑驳的体验如何服务于天主教义中对天堂的向往。 3. 防御与权力: 探讨中世纪城堡(如卡尔卡松)的军事建筑学。分析其同心圆防御系统、垛口、塔楼的布局,以及这些坚固结构如何成为封建领主权力最直接的物质体现。 第四部分:重返秩序与工业的诞生——文艺复兴至现代的转型 (约250字) 从对古典的“复兴”到对工业效率的“拥抱”,建筑审美经历了剧烈的转向。 聚焦主题: 1. 文艺复兴的黄金分割再现: 考察布鲁内莱斯基在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上的工程突破,以及帕拉第奥对古典比例的系统化整理。建筑此时回归到以人为尺度、以数学和谐为核心的理想状态。 2. 工业革命的材料冲击: 钢筋、玻璃和生铁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建筑的可能性。本书分析了早期水晶宫等结构,它们如何以模块化、预制化的方式,首次实现了建筑的“快速组装”和“透明化”的愿景。 3. 现代主义的极简宣言: 深入探讨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点”和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分析国际风格如何抛弃一切装饰,将建筑简化为纯粹的体块、平面和光线,以适应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功能主义的需求。 结语:新千年与未来的地平线 (约100字) 本书最后展望了后现代主义的反思、解构主义的破碎美学,以及当代可持续设计、仿生学和参数化设计对未来城市形态的潜在影响。建筑,作为人类文明最慢、最坚固的记录者,将如何回应气候变化、人口密度和信息爆炸的新挑战? --- 【本书特色】 结构图解清晰: 包含超过200张高清的结构剖面图、平面图和历史对比图表,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复杂的工程原理。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考古学、材料科学、社会学和艺术史的观点,提供立体化的知识体系。 深度文献引用: 参考文献追溯至Vitruvius、Alberti等早期建筑理论家,确保学术严谨性。 本书承诺: 我们不贩卖关于单一艺术家心绪的揣测,而是带领您站在历史的长廊中,触摸那些历经千年风雨、定义了人类智慧与力量的伟大“容器”。购买此书,即是收藏一部人类对空间和永恒的宏大设计史。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沉浸在其中对于色彩理论的探讨部分,作者的叙述方式极为独特,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院派术语堆砌,而是巧妙地将色彩的象征意义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比如,他对“忧郁蓝”在不同时期所承载的情感重量的剖析,简直是醍醐灌顶。他不像有些评论家那样只是停留在“好看”与否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画家在特定光线下选择某种颜料背后,那份几乎是本能的、心理层面的驱动力。这种由表及里的观察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绘画语言的理解边界。我常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窗外的光线,重新审视自己对日常色彩的感知,这种将书本知识与现实体验打通的阅读过程,是极其难得的。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对比分析上所展现出的广度和深度。作者没有局限于单一画派或地域的比较,而是大胆地将东方水墨的“气韵生动”与西方油画的“光影结构”放在同一个天平上进行审视。这种跨文化的对话,并非生硬的嫁接,而是找到了隐藏在不同表现手法背后的共同的人类情感母题——比如对永恒的追问,对瞬间的捕捉。通过这种宏大的对视,我们得以跳脱出狭隘的文化视角,去理解艺术的普世价值。这种视野的开阔,让阅读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迭代,让人在合上书本后,对整个艺术世界的理解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逻辑,初读时可能会觉得略显跳跃,但深入体会后,会发现这恰恰是作者高明之处。他似乎不拘泥于线性时间的叙事,而是采取了一种“知识点辐射”的结构。可能前一页还在讨论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法,下一页突然就跳跃到后现代主义对“真实”的解构,但神奇的是,这种看似天马行空的跳转,在更深的层次上却实现了观点的完美闭环。我感觉作者是在引导读者构建一个多维度的艺术认知网络,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一套既定的知识框架。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思路敏捷的导师进行一场没有固定路线的深度对话,充满了惊喜和不确定性带来的智力上的愉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复古又兼具现代感的排版风格,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纸张的质感摸上去非常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而是带着一种温润的哑光,使得印刷出来的文字和图片都能呈现出更深邃的层次感。我尤其欣赏扉页的设计,那种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地引导着读者的目光,仿佛在进入正文前进行了一次安静的冥想。从外包装到内页的每一个细节,都能看出设计者在美学上的精益求精,这对于一本严肃的艺术鉴赏类书籍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加分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被收藏和反复摩挲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这种对“物”本身的重视,已经超越了内容传递本身,上升到了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

评分

作为长期关注艺术史的爱好者,我一直苦于市场上许多鉴赏书籍在介绍艺术家生平时,总是过于侧重于猎奇的轶事或矫饰的赞美。然而,这本书在人物传记部分的处理上,展现出了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与克制。作者对于艺术家创作生涯中的挣扎、低谷以及那些不易被人察觉的妥协,都进行了细致而审慎的记录。没有渲染戏剧冲突,却通过对创作手稿、信件片段的引用,让我们得以窥见天才背后那份真实的、与环境抗争的努力。这种不带个人情感偏见的“档案式”叙事,反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让人明白,伟大的艺术往往诞生于最朴素也最坚韧的意志力之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