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一: 最近翻阅了一本名为《溪山问道录》的古籍,感触良多。这本书的装帧古朴典雅,纸张泛着岁月的微黄,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纹理。内容上,它并非那种浩瀚如烟海的学术巨著,更像是一本行走在云南山水间的私家札记,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灵性,记录了他在滇南深山中与隐士、僧侣的几次不期而遇。尤其对当地少数民族风俗的描摹,既保留了田野调查的严谨,又不失文学描写的韵味,读来令人心驰神往。书中对某些罕见植物的记载,结合了药理知识和民间传说,颇具启发性,让我对那片神秘的土地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向往。遗憾的是,部分手绘插图略显潦草,或许是受限于当时的印刷技术,但这丝毫不影响其整体的阅读体验,反而增添了一份“原生态”的韵味。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全面的云南地理志,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特定时代、特定视角下,文人精神与自然对话的样本。
评分书评二: 我通常不太偏爱那种纯粹的“工具书”或“检索性”的文献汇编,但《滇池赋注笺》却意外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这本册子集合了历代文人对滇池这一地理标志所创作的诗词歌赋,并附带了详尽的注释和考证。初看似乎有些单调,无非是堆砌辞藻,但深入研读后,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张力。例如,其中一篇北宋词人对雨后滇池“波光潋滟”的描绘,与明代一位官员笔下“枯水期萧瑟”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不仅仅是文学手法的差异,更是对气候变迁和社会发展的一种侧面反映。注释部分做得尤为扎实,对于一些生僻的古代官职和地名解释得鞭辟入里,使得即便是对古代史略有涉猎的读者也能轻松领会作者的深意。全书的排版采用了繁体竖排,墨色浓淡适宜,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的、关于特定地域文化符号演变的研究资料。
评分书评五: 要说近来读过最令人感到“温暖”的书,非《黔、滇、桂三省区少数民族服饰变迁录》莫属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对服饰纹样、织造工艺的冰冷描述上,而是将服饰视为一种活的历史载体。作者通过口述史的方式,记录了几位老者关于他们年轻时所穿戴的盛装的故事——那件衣服是在哪一场重要的祭祀活动中第一次穿戴的,上面的每一根银饰都是如何代代相传,甚至某块补丁的颜色也对应着一段家族的记忆。这种叙事策略,使得原本静态的“物”,瞬间拥有了鲜活的“人”的温度。全书的图版质量极高,清晰地展示了不同苗族支系、彝族部群在特定历史时期(如抗战前后)因物资匮乏或文化交流而产生的服饰微调。它不仅仅是一本工艺图鉴,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变迁中坚守文化身份的温情史诗,读罢令人深思,也让人对那些远方的山寨充满了敬意。
评分书评四: 我一直对民间信仰和地方戏曲抱有极大的兴趣,所以《哀牢山戏曲脸谱及其象征意义》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意外之喜。它完全摆脱了学院派的空洞说教,而是直接深入到田间地头的采风记录中。作者似乎拥有“读心术”,能够捕捉到那些在舞台上稍纵即逝的表演细节和观众的即时反应。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去剖析“白脸判官”在不同剧目中脸谱色彩的细微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暗示了角色在道德光谱上的偏移,这一点非常精妙。更令人惊喜的是,作者还附带了一份关于这些戏曲音乐使用的民族乐器的简短介绍,虽然篇幅有限,但足以让人感受到那种粗粝而热烈的生命力。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充满了巧思,时不时穿插着一些模糊的、像是现场抓拍的戏曲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却极大地增强了现场感和历史的沉重感,读完让人仿佛还沉浸在锣鼓喧天的戏台上。
评分书评三: 最近接触了《西南边陲冶金史略》,坦白说,开篇的几章学术气息过于浓厚,充满了矿物学和冶金工艺流程的专业术语,差点让我合上书本。但坚持读下去后,我发现作者的野心远不止于技术层面。他巧妙地将古代采矿业的发展脉络,与边疆地区的政治、军事格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例如,书中详细论证了某段时期中央王朝对云南白银产地的控制力,如何直接影响了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部署和赋税征收策略。这种宏观叙事与微观技术细节的结合,使得原本枯燥的工业史变得生动起来。尤其是关于古代熔炉选址和燃料消耗的推算部分,逻辑严密,令人信服。尽管书中缺乏大量的图表来辅助说明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但文字的穿透力弥补了视觉上的不足。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和边疆治理史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非主流的切入角度。
评分整理出版《云南丛书》是文史馆工作的一件大事,也是云南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云南丛书》不但保存了原书的神韵,也将未能刊印的待刊本一一补齐,使这一云南历史文献的鸿篇巨制重现华彩。《云南丛书》的全面整理重印,必将为充实、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推动云南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发展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为世人认识云南、了解云南、走进云南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将为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文史学术研究等提供非常有益的历史借鉴,在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希望各级各有关部门以《云南丛书》重印出版为契机,更加重视历史文献古籍的抢救整理,使珍贵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为加快我省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学术艺术,培育民族精神提供更多历史借鉴,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要选择一些重点篇目,研究探讨,推介宣传云南;要借古鉴今,开发利用;要进一步收集整理,完善《云南丛书》。
评分封面绘图(杨牧胞弟作)奇莱山,台湾中央山脉中段的山峦,在杨牧故乡花莲境内,台湾十峻之一。台湾版《奇莱后书》来到大陆,杨牧易名《奇来后书》。
评分经过众多学者的呼吁,2003年《云南丛书》的整理工作正式提上日程,并由云南省文史馆负责。经过众多学者历经8年的努力,新版《云南丛书》终于与世人见面。从1914年始印到今日整理出版,《云南丛书》的编纂已近百年,耗费了几代人的心血。
评分《奇来后书》在时序上衔接《奇来前书》之结构,同样隐含文学自传的况味,却是从杨牧十八岁之后写起,告别青少年岁月、故乡花莲的山林与海洋,以成年后的学院时光为追探主题──东海、爱荷华、柏克莱、华盛顿、东华等大学……置身多样的人情和知识环境之间,感受学术、伦理,与宗教等及身的信仰和怀疑。笔法翻复、文类跨界之际,依然紧扣“诗”主题,对诗的执著始终不变,于风雨声势中追求爱与美之恒久。
评分《云南丛书》经过云南省文史馆及诸多学者的整理修订,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11年6月13日上午,云南省文史馆在震庄迎宾馆举行了图书首发仪式。云南省文化界多家单位和新闻媒体参加了首发仪式,省长秦光荣出席首发仪式并讲话。
评分杨牧,本名王靖献,早期笔名叶珊,1940年生于台湾花莲,著名诗人、作家。1964年自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后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保罗?安格尔及其妻聂华苓创办的“国际写作计划”诗创作班,获艺术硕士学位,在爱荷华的前后期同学有余光中、白先勇、王文兴等日后引领台湾文坛的作家。
评分杨牧自十六岁开始写作,超过半世纪的创作生涯,累积出无数难以超越的文学经典,并曾分别于北美、台湾、香港等地任教,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身兼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与学者多重身身份,作品译为英、韩、德、法、日、瑞典、荷兰等文,获吴三连文艺奖、纽曼华语文学奖等多项重要文学奖(其中,马悦然翻译《绿骑:杨牧诗选》[Den grone riddaren]中文、瑞典文对照版,荣获2011年瑞典皇家图书馆书籍艺术大奖),影响后进无数。
评分封面绘图(杨牧胞弟作)奇莱山,台湾中央山脉中段的山峦,在杨牧故乡花莲境内,台湾十峻之一。台湾版《奇莱后书》来到大陆,杨牧易名《奇来后书》。
评分新出版的《云南丛书》沿用传统经、史、子、集分类法,新增以前未刊刻古籍29种,并重新编写《云南丛书书目提要》方便检索利用。整理重印后的《云南丛书》统一为大K四拼本,每套50册,首次印行300本,将配发给全省县级以上图书馆并赠送省外及国外著名大学图书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