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硝煙的鏡頭:1937-1949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

透過硝煙的鏡頭:1937-1949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攝影傢協會 編
圖書標籤:
  • 抗戰
  • 解放戰爭
  • 戰地攝影
  • 曆史影像
  • 攝影史
  • 口述曆史
  • 中國近代史
  • 記者
  • 硝煙
  • 記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攝影齣版社
ISBN:9787802363700
版次:1
商品編碼:1048187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口述影像曆史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6
字數: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新中國攝影誕生於革命戰爭年代,在艱苦卓絕的歲月裏,老一輩戰地攝影師用青春、熱血與智慧,拍攝瞭共和國浴血而生的珍貴影像。如今這些勇士或年事日高,身體與記憶不再當年;或已駕鶴西行,為後人平添遺憾痛惜。因此,留存他們的經曆與影像,成為新中國攝影史最具迫切性的選題;因此,《透過硝煙的鏡頭:1937-1949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成為“口述影像曆史”叢書的開篇之作。
《透過硝煙的鏡頭:1937-1949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最終收錄瞭19位戰地攝影師的采訪實錄(因老攝影傢在數月中又有數人故去),其中年齡最大的94歲,最小的77歲。他們中有的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路走過,有的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經曆戰火。由於被訪人年至高齡,由於《透過硝煙的鏡頭:1937-1949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齣版時間短促,由於我們水平能力所限,這些訪談也許還不足以展現那個時代戰地攝影師獨特的風采。但我們希望這僅僅是一個開始,讓我們共同努力,讓“口述影像曆史”叢書展開更加豐富的畫捲。

目錄

徐肖冰 凝固瞬間成就永恒
裴植 攝影是時代和人民的眼睛
蔡尚雄 曆史瞬間留後人
冀連波 作為攝影記者我是幸運的
郝世保 哪裏有戰鬥我就到哪裏
楊振亞 重要時刻都在那裏
袁苓 喜歡他們喊我“照相的”
李峰 “忘瞭”成名作
王純德 用相機記錄我的感動
郝建國 戰場上,攝影記者時時刻刻離不開戰士
袁汝遜 我攝影路上的高峰
李力兢 從搖籃誕生的輝煌
董青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顧棣 視底片如生命
酬寶玉 身上帶泥土的攝影記者
胥誌成 是記者,是照相的,又是戰士
黎楓 新聞攝影事業值得我付齣一生
孟昭瑞 機遇與使命
時盤棋 照片記錄曆史

精彩書摘

徐肖冰
凝固瞬間成就永恒
周恩來介紹我去延安
記者:徐老,您好!首先祝賀您和夫人侯波一起榮獲第八屆中國攝影金像奬終身成就奬,您的攝影曆程達70多年,親曆瞭抗A戰爭、解放戰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發展,用攝影和電影譜寫瞭血與火的曆史篇章。請給我們後輩講講您的經曆。
徐肖冰:我1916年齣生於浙江桐鄉,6歲的時候,傢人送我進私塾啓濛。我的外婆傢在烏鎮,小時候令我興奮的是去外婆傢,不僅能喝上一碗放上白糖的銀耳湯,晚上還可以在烏鎮空地上看無聲電影。1932年,我16歲,為維持生計,我來到上海追隨我舅父。舅父當時在上海的天一影片公司做發行員,在他的保薦下,我開始在天一影片公司照相科做學徒。在這裏我學會瞭配藥水、印照片、放大、修花點、修底版等暗房技術。後來,因為和演員田方一起去抓瞭一次蛐蛐兒,就被老闆開除瞭。之後,我進入上海電通影片公司、明星影片公司二廠。在這裏得到瞭吳蔚雲、楊霽明、吳印成三位老師的指點,學習電影技術,也開闊瞭眼界。但是不久,明星影片公司二廠因拍攝《生死同心》、《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等進步影片而被迫關閉。1937年,我隨吳印成老師離開上海,受聘於山西太原的西北電影公司。正當拍攝電影《塞外風雲》時,盧溝橋響起瞭槍聲,日軍飛機不分晝夜對太原進行轟炸。要在太原進行電影工作,已沒有可能。
記者:這樣就要做新的選擇瞭。
徐肖冰:在這種情況下,我嚮公司提齣,帶小型攝影機到前綫去,想拍一些抗戰的紀錄片。公司非常贊同,因為公司裏也沒有彆的工作可做瞭,所以給瞭我機器,我也就著手準備到前綫去。
記者:就您一個人去的嗎?
徐肖冰:我跟著上海《大公報》的記者俞創碩,他是當時挺有名的記者。一路上,隻見閻锡山的部隊潰敗下來,路邊都是傷兵,沒有人管,那個場麵真是很慘。
記者:當年您也是熱血青年,要記錄中國人抗戰的曆史,看到這個場麵,怎麼想?
徐肖冰:腦子裏頭想的是我們部隊怎麼樣在前綫抵抗日本侵略軍,想去記錄這些東西,結果一路碰到的都是敗兵,潰不成軍。我們拍這些東西沒有用啊!
我們還遭遇瞭國民黨敗兵的一次搶劫。是閻锡山部隊的敗兵把我身上手錶之類的值錢東西,還有手指上戴的小金鎦子都給搶得光光的,差一點把命都給丟瞭。所以沒吃的也沒喝的,好在俞創碩比較精明,在鞋子裏藏瞭一點錢,我們纔得以迴到太原。

前言/序言


曆史的迴響:硝煙中的凝視與民族的韌性 當曆史的洪流裹挾著硝煙與戰火,總有一群不為人知的身影,用他們的眼睛捕捉時代的脈搏,用他們的鏡頭記錄民族的苦難與不屈。他們是戰地攝影師,是曆史最忠實的見證者,也是我們得以穿越時空,觸摸真實瞬間的引路人。《硝煙中的凝視:1937-1949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以下簡稱《凝視》)一書,正是試圖撥開曆史的迷霧,將這些被淹沒在宏大敘事下的個體聲音重新放大,讓我們得以近距離審視那些塑造瞭今日中國的關鍵歲月。 本書並非是流水賬式的年代史,也不是宏觀分析戰爭格局的學術巨著。它的價值在於其微觀的視角,在於那些直接來自親曆者口中的珍貴訪談。通過對幾十位在1937年至1949年間,奔走於中國各地戰場的攝影師的深入采訪,《凝視》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卻又充滿人性溫度的曆史畫捲。這些攝影師,他們來自不同的背景,有的曾是報社記者,有的則是懷揣理想的年輕人,但他們都選擇將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光,獻給瞭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那個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 1937年,盧溝橋的槍聲打破瞭長久的寜靜,中華民族從此進入瞭全麵抗戰的艱難歲月。從上海的炮火連天,到南京的血色殘陽,從太行山的遊擊烽火,到延安的窯洞燈火,這些攝影師的足跡遍布祖國大地。他們親眼目睹瞭日寇的殘暴,也記錄下瞭中國人民英勇抵抗的壯麗景象。在他們的鏡頭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被炸毀的傢園前痛哭的母親,扛著槍走上戰場的青年,以及在廢墟中重建傢園的堅定眼神。這些畫麵,比任何文字的描述都更具衝擊力,它們直抵人心,讓我們深刻理解那個時代中國人所承受的苦難,以及他們身上所蘊含的巨大能量。 本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那些攝影師們樸實而真摯的敘述。他們迴憶起當年拍攝的艱辛,可能是在炮火中尋找安全的拍攝角度,可能是在飢寒交迫中堅持按動快門,甚至可能是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刻,依舊不顧一切地記錄下眼前的場景。他們講述的不僅僅是照片背後的故事,更是他們作為人,在極端環境下的情感掙紮、道德抉擇以及對國傢民族的深沉熱愛。 例如,書中可能收錄瞭某位老攝影師的迴憶,他講述瞭在一次戰役中,如何冒著槍林彈雨,衝到前綫捕捉士兵們戰鬥的瞬間。他描述瞭當時彌漫的硝煙如何模糊瞭視綫,火光如何照亮瞭生死瞬間,以及他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與責任感是如何交織在一起。他可能還會迴憶起,在某個寜靜的夜晚,他獨自一人在破舊的營房裏衝洗膠捲,看著那些定格的畫麵,那些戰士的臉龐,那些破碎的村莊,他知道自己肩負著將這些真實傳遞下去的使命,即便當時膠捲的珍貴程度不亞於生命。 又或者,書中會呈現另一位攝影師的視角,她可能是一名女性攝影師,在男性主導的戰地采訪中,展現齣不亞於男性的勇氣與堅韌。她可能迴憶起在一次慰問演齣中,用相機捕捉到的士兵們短暫的歡笑與慰藉,那笑容背後是無盡的思念與對勝利的渴望。她可能會提到,在條件極端艱苦的情況下,如何巧妙地利用有限的光綫和器材,盡可能地還原現場的真實。她的敘述會讓我們看到,在那段艱難歲月中,女性同樣是民族脊梁的重要組成部分,她們用自己的方式參與到抗爭之中,傳遞著希望與力量。 《凝視》不僅僅關注戰爭的殘酷,也關注戰爭中人性的光輝。那些攝影師們,他們用鏡頭記錄下敵人的暴行,但更用鏡頭記錄下瞭中國人民的團結互助,軍民魚龍共患的感人畫麵。他們可能拍攝瞭在炮火紛飛中,普通百姓冒著生命危險救助傷員的場景;他們可能捕捉瞭前綫士兵與後方民眾通過書信傳遞溫暖與鼓勵的瞬間;他們可能記錄瞭在最艱難的時刻,人們如何互相扶持,點燃生命的希望。這些畫麵,展現瞭中華民族在危難麵前所爆發齣的強大凝聚力和生命力。 本書的另一個重要維度,在於它揭示瞭戰地攝影的特殊價值。在那個信息傳播相對滯後的年代,攝影作品是連接前綫與後方,連接中國與世界的“眼睛”。這些影像,讓國內民眾看到瞭戰爭的真實麵貌,激發瞭抗戰的決心;也讓國際社會瞭解瞭中國人民的苦難與抗爭,贏得瞭寶貴的支持。書中,攝影師們可能會分享他們作品被刊登後,在社會上引起的巨大反響,以及他們因此感受到的責任與自豪。他們會講述,自己的照片是如何成為當時宣傳戰綫上的重要武器,如何鼓舞瞭無數人的士氣。 同時,《凝視》也探討瞭戰地攝影師的職業睏境與個人選擇。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相機本身就是一件昂貴的“武器”,而攝影師的生命安全更是時刻受到威脅。他們如何在個人安危與新聞使命之間做齣平衡?他們如何剋服技術上的睏難,在惡劣的環境下保證照片的質量?他們如何處理自己拍攝到的血腥、殘酷的畫麵,以及這些畫麵對自身心理造成的衝擊?書中,這些攝影師們可能會坦誠地分享他們的睏惑、痛苦與堅持,讓我們看到他們作為普通人的脆弱,以及他們作為職業人的擔當。 《凝視》所覆蓋的1937-1949年,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極其動蕩而又充滿轉摺的時期。從抗日戰爭的全麵爆發,到國共內戰的展開,再到新中國的建立,這十二年間,中國的命運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戰地攝影師們的鏡頭,記錄下瞭這場巨變的每一個重要節點。他們拍攝瞭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也記錄下瞭中國軍隊的英勇反擊;他們拍攝瞭內戰爆發的殘酷場景,也記錄下瞭新政權建立的希望曙光。他們的影像,是曆史最直觀的證據,是理解這段復雜曆史不可或缺的素材。 通過閱讀《凝視》,我們得以超越書本上的文字,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溫度。我們仿佛能聽到槍炮的轟鳴,聞到硝煙的氣息,看到那些飽經滄桑的麵孔。我們得以理解,為何那個年代的中國人能夠迸發齣如此強大的力量,去反抗侵略,去爭取獨立。我們得以認識到,那些默默無聞的戰地攝影師們,是如何用他們的鏡頭,為我們留下瞭如此寶貴的精神財富,讓我們能夠銘記曆史,珍惜和平。 《硝煙中的凝視:1937-1949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攝影的書,更是一部關於曆史、關於人性、關於民族精神的書。它讓我們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總有人願意挺身而齣,用他們的視角,去捕捉真實,去傳遞光明,去記錄一個民族頑強的生命力。這本書,是對那些曾經付齣過努力的攝影師們的緻敬,也是對我們自身民族曆史的一次深刻迴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它沒有采用那種宏大敘事的曆史著作的寫法,而是通過一種近乎於口述史的視角,將讀者帶入瞭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真實感受之中。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文字中流露齣的那種剋製而深沉的情感,它不像有些迴憶錄那樣充滿激昂的控訴,而是用一種冷靜甚至略帶疏離的筆觸,勾勒齣那些攝影師在極端環境下所經曆的掙紮與堅守。閱讀的過程仿佛是在與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兵進行一次深夜的長談,他分享的不僅僅是戰火中的光影記錄,更是那些決定按下快門前後的內心博弈。每一次快門聲的背後,都凝結著對生死的思考和對時代的敬畏,這種細膩的心理刻畫,讓原本冰冷的影像瞬間有瞭溫度和重量。我仿佛能透過文字的縫隙,看到那些塵土飛揚的戰場,聞到火藥和潮濕泥土混閤的氣息,體驗到那種在槍林彈雨中尋找最佳構圖的緊張感。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許多傳統曆史文獻無法給予的。

評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凝視”這一行為本身的反思。那些鏡頭捕捉到的畫麵,本身就是一種力量,它既是曆史的見證,也是一種介入。作者通過多位攝影師的視角對比,展現瞭“客觀記錄”這一理念在殘酷現實麵前的復雜性。他們如何在不乾預事件發展的前提下,完成對人性光輝或黑暗的截取?這種倫理睏境在字裏行間清晰可見。有些攝影師似乎找到瞭某種近乎於禪意的平衡點,而另一些則背負著影像帶來的永久性創傷。這種對職業精神和道德邊界的探討,超越瞭簡單的曆史敘事,上升到瞭哲學層麵。它迫使讀者反思,我們今天所消費的每一張曆史照片,其背後都站著一個經曆瞭內心煎熬的個體,這種對“記錄者身份”的深度挖掘,是此書的靈魂所在。

評分

從文獻價值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展現齣瞭極高的深度和廣度。它不僅僅是關於攝影技術的探討,更是社會變遷、文化記憶和個人命運交織的縮影。作者在訪談中挖掘齣的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比如器材的獲取、膠捲的稀缺性,乃至洗印照片的環境和條件,都為我們理解當時的媒體生態和信息傳播提供瞭一個微觀的切入點。這些“技術性”的側麵,恰恰是宏觀史學常常忽略的“毛細血管”層麵的真實。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處理這些曆史口述時,保持瞭一種令人信服的客觀性,他將敘述權最大程度地還給瞭受訪者,自己則像一位耐心的傾聽者和精心的整理者,避免瞭過度的主觀解讀和價值判斷,使得這些第一手資料更具原始的衝擊力和研究價值。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特定曆史時期社會肌理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田野調查報告。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並不是簡單地按照時間綫索羅列訪談內容,而是通過主題和情感的遞進,構建瞭一個層次豐富的閱讀體驗。開篇的那種初涉戰場的青澀與迷茫,到中期麵對慘烈景象時産生的心理衝擊與職業倫理的衝突,再到後期對曆史責任的自我審視,每一步的轉摺都處理得極其自然。我特彆喜歡其中幾段關於“看不見的犧牲”的討論,它揭示瞭戰地記者在記錄暴力美學的同時,如何努力保持人性的完整。文字的節奏感掌控得極好,有時是急促而緊湊的片段記錄,有時則拉長為對某個決定性瞬間的慢鏡頭迴放,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牢牢抓住瞭讀者的注意力,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跟隨作者和受訪者走完瞭那段充滿硝煙的旅程。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象如果換作是我,麵對那些場景會作何反應。這本書有一種強大的代入感,但這種代入感並非基於廉價的煽情,而是源於作者對細節描摹的精準到位。那種對光影變化、環境溫度乃至受訪者肢體語言的細緻捕捉,使得文字具有瞭超越圖像的穿透力。它讓我們意識到,戰地攝影不僅僅是按下快門的一瞬間,而是無數個在等待、在觀察、在權衡中度過的漫長時刻。特彆是那些關於如何從混亂中提煉齣“意義”的討論,極具啓發性。它不是在美化戰爭,而是在探究人類在極端壓力下,如何通過創造性的行為——即使是記錄性的行為——來維護自身的尊嚴和存在的價值。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每次都能帶來新體會的作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