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硝烟的镜头:1937-1949中国战地摄影师访谈

透过硝烟的镜头:1937-1949中国战地摄影师访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摄影家协会 编
图书标签:
  • 抗战
  • 解放战争
  • 战地摄影
  • 历史影像
  • 摄影史
  • 口述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记者
  • 硝烟
  • 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802363700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18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口述影像历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字数: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中国摄影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老一辈战地摄影师用青春、热血与智慧,拍摄了共和国浴血而生的珍贵影像。如今这些勇士或年事日高,身体与记忆不再当年;或已驾鹤西行,为后人平添遗憾痛惜。因此,留存他们的经历与影像,成为新中国摄影史最具迫切性的选题;因此,《透过硝烟的镜头:1937-1949中国战地摄影师访谈》,成为“口述影像历史”丛书的开篇之作。
《透过硝烟的镜头:1937-1949中国战地摄影师访谈》最终收录了19位战地摄影师的采访实录(因老摄影家在数月中又有数人故去),其中年龄最大的94岁,最小的77岁。他们中有的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路走过,有的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经历战火。由于被访人年至高龄,由于《透过硝烟的镜头:1937-1949中国战地摄影师访谈》出版时间短促,由于我们水平能力所限,这些访谈也许还不足以展现那个时代战地摄影师独特的风采。但我们希望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口述影像历史”丛书展开更加丰富的画卷。

目录

徐肖冰 凝固瞬间成就永恒
裴植 摄影是时代和人民的眼睛
蔡尚雄 历史瞬间留后人
冀连波 作为摄影记者我是幸运的
郝世保 哪里有战斗我就到哪里
杨振亚 重要时刻都在那里
袁苓 喜欢他们喊我“照相的”
李峰 “忘了”成名作
王纯德 用相机记录我的感动
郝建国 战场上,摄影记者时时刻刻离不开战士
袁汝逊 我摄影路上的高峰
李力兢 从摇篮诞生的辉煌
董青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顾棣 视底片如生命
酬宝玉 身上带泥土的摄影记者
胥志成 是记者,是照相的,又是战士
黎枫 新闻摄影事业值得我付出一生
孟昭瑞 机遇与使命
时盘棋 照片记录历史

精彩书摘

徐肖冰
凝固瞬间成就永恒
周恩来介绍我去延安
记者:徐老,您好!首先祝贺您和夫人侯波一起荣获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您的摄影历程达70多年,亲历了抗A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发展,用摄影和电影谱写了血与火的历史篇章。请给我们后辈讲讲您的经历。
徐肖冰:我1916年出生于浙江桐乡,6岁的时候,家人送我进私塾启蒙。我的外婆家在乌镇,小时候令我兴奋的是去外婆家,不仅能喝上一碗放上白糖的银耳汤,晚上还可以在乌镇空地上看无声电影。1932年,我16岁,为维持生计,我来到上海追随我舅父。舅父当时在上海的天一影片公司做发行员,在他的保荐下,我开始在天一影片公司照相科做学徒。在这里我学会了配药水、印照片、放大、修花点、修底版等暗房技术。后来,因为和演员田方一起去抓了一次蛐蛐儿,就被老板开除了。之后,我进入上海电通影片公司、明星影片公司二厂。在这里得到了吴蔚云、杨霁明、吴印成三位老师的指点,学习电影技术,也开阔了眼界。但是不久,明星影片公司二厂因拍摄《生死同心》、《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进步影片而被迫关闭。1937年,我随吴印成老师离开上海,受聘于山西太原的西北电影公司。正当拍摄电影《塞外风云》时,卢沟桥响起了枪声,日军飞机不分昼夜对太原进行轰炸。要在太原进行电影工作,已没有可能。
记者:这样就要做新的选择了。
徐肖冰:在这种情况下,我向公司提出,带小型摄影机到前线去,想拍一些抗战的纪录片。公司非常赞同,因为公司里也没有别的工作可做了,所以给了我机器,我也就着手准备到前线去。
记者:就您一个人去的吗?
徐肖冰:我跟着上海《大公报》的记者俞创硕,他是当时挺有名的记者。一路上,只见阎锡山的部队溃败下来,路边都是伤兵,没有人管,那个场面真是很惨。
记者:当年您也是热血青年,要记录中国人抗战的历史,看到这个场面,怎么想?
徐肖冰:脑子里头想的是我们部队怎么样在前线抵抗日本侵略军,想去记录这些东西,结果一路碰到的都是败兵,溃不成军。我们拍这些东西没有用啊!
我们还遭遇了国民党败兵的一次抢劫。是阎锡山部队的败兵把我身上手表之类的值钱东西,还有手指上戴的小金镏子都给抢得光光的,差一点把命都给丢了。所以没吃的也没喝的,好在俞创硕比较精明,在鞋子里藏了一点钱,我们才得以回到太原。

前言/序言


历史的回响:硝烟中的凝视与民族的韧性 当历史的洪流裹挟着硝烟与战火,总有一群不为人知的身影,用他们的眼睛捕捉时代的脉搏,用他们的镜头记录民族的苦难与不屈。他们是战地摄影师,是历史最忠实的见证者,也是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触摸真实瞬间的引路人。《硝烟中的凝视:1937-1949中国战地摄影师访谈》(以下简称《凝视》)一书,正是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将这些被淹没在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声音重新放大,让我们得以近距离审视那些塑造了今日中国的关键岁月。 本书并非是流水账式的年代史,也不是宏观分析战争格局的学术巨著。它的价值在于其微观的视角,在于那些直接来自亲历者口中的珍贵访谈。通过对几十位在1937年至1949年间,奔走于中国各地战场的摄影师的深入采访,《凝视》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却又充满人性温度的历史画卷。这些摄影师,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的曾是报社记者,有的则是怀揣理想的年轻人,但他们都选择将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献给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打破了长久的宁静,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全面抗战的艰难岁月。从上海的炮火连天,到南京的血色残阳,从太行山的游击烽火,到延安的窑洞灯火,这些摄影师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他们亲眼目睹了日寇的残暴,也记录下了中国人民英勇抵抗的壮丽景象。在他们的镜头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被炸毁的家园前痛哭的母亲,扛着枪走上战场的青年,以及在废墟中重建家园的坚定眼神。这些画面,比任何文字的描述都更具冲击力,它们直抵人心,让我们深刻理解那个时代中国人所承受的苦难,以及他们身上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那些摄影师们朴实而真挚的叙述。他们回忆起当年拍摄的艰辛,可能是在炮火中寻找安全的拍摄角度,可能是在饥寒交迫中坚持按动快门,甚至可能是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刻,依旧不顾一切地记录下眼前的场景。他们讲述的不仅仅是照片背后的故事,更是他们作为人,在极端环境下的情感挣扎、道德抉择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深沉热爱。 例如,书中可能收录了某位老摄影师的回忆,他讲述了在一次战役中,如何冒着枪林弹雨,冲到前线捕捉士兵们战斗的瞬间。他描述了当时弥漫的硝烟如何模糊了视线,火光如何照亮了生死瞬间,以及他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与责任感是如何交织在一起。他可能还会回忆起,在某个宁静的夜晚,他独自一人在破旧的营房里冲洗胶卷,看着那些定格的画面,那些战士的脸庞,那些破碎的村庄,他知道自己肩负着将这些真实传递下去的使命,即便当时胶卷的珍贵程度不亚于生命。 又或者,书中会呈现另一位摄影师的视角,她可能是一名女性摄影师,在男性主导的战地采访中,展现出不亚于男性的勇气与坚韧。她可能回忆起在一次慰问演出中,用相机捕捉到的士兵们短暂的欢笑与慰藉,那笑容背后是无尽的思念与对胜利的渴望。她可能会提到,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如何巧妙地利用有限的光线和器材,尽可能地还原现场的真实。她的叙述会让我们看到,在那段艰难岁月中,女性同样是民族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抗争之中,传递着希望与力量。 《凝视》不仅仅关注战争的残酷,也关注战争中人性的光辉。那些摄影师们,他们用镜头记录下敌人的暴行,但更用镜头记录下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互助,军民鱼龙共患的感人画面。他们可能拍摄了在炮火纷飞中,普通百姓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伤员的场景;他们可能捕捉了前线士兵与后方民众通过书信传递温暖与鼓励的瞬间;他们可能记录了在最艰难的时刻,人们如何互相扶持,点燃生命的希望。这些画面,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面前所爆发出的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维度,在于它揭示了战地摄影的特殊价值。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滞后的年代,摄影作品是连接前线与后方,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眼睛”。这些影像,让国内民众看到了战争的真实面貌,激发了抗战的决心;也让国际社会了解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抗争,赢得了宝贵的支持。书中,摄影师们可能会分享他们作品被刊登后,在社会上引起的巨大反响,以及他们因此感受到的责任与自豪。他们会讲述,自己的照片是如何成为当时宣传战线上的重要武器,如何鼓舞了无数人的士气。 同时,《凝视》也探讨了战地摄影师的职业困境与个人选择。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相机本身就是一件昂贵的“武器”,而摄影师的生命安全更是时刻受到威胁。他们如何在个人安危与新闻使命之间做出平衡?他们如何克服技术上的困难,在恶劣的环境下保证照片的质量?他们如何处理自己拍摄到的血腥、残酷的画面,以及这些画面对自身心理造成的冲击?书中,这些摄影师们可能会坦诚地分享他们的困惑、痛苦与坚持,让我们看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脆弱,以及他们作为职业人的担当。 《凝视》所覆盖的1937-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动荡而又充满转折的时期。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到国共内战的展开,再到新中国的建立,这十二年间,中国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地摄影师们的镜头,记录下了这场巨变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他们拍摄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也记录下了中国军队的英勇反击;他们拍摄了内战爆发的残酷场景,也记录下了新政权建立的希望曙光。他们的影像,是历史最直观的证据,是理解这段复杂历史不可或缺的素材。 通过阅读《凝视》,我们得以超越书本上的文字,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我们仿佛能听到枪炮的轰鸣,闻到硝烟的气息,看到那些饱经沧桑的面孔。我们得以理解,为何那个年代的中国人能够迸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去反抗侵略,去争取独立。我们得以认识到,那些默默无闻的战地摄影师们,是如何用他们的镜头,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能够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硝烟中的凝视:1937-1949中国战地摄影师访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摄影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历史、关于人性、关于民族精神的书。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总有人愿意挺身而出,用他们的视角,去捕捉真实,去传递光明,去记录一个民族顽强的生命力。这本书,是对那些曾经付出过努力的摄影师们的致敬,也是对我们自身民族历史的一次深刻回望。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献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了极高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关于摄影技术的探讨,更是社会变迁、文化记忆和个人命运交织的缩影。作者在访谈中挖掘出的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器材的获取、胶卷的稀缺性,乃至洗印照片的环境和条件,都为我们理解当时的媒体生态和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微观的切入点。这些“技术性”的侧面,恰恰是宏观史学常常忽略的“毛细血管”层面的真实。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处理这些历史口述时,保持了一种令人信服的客观性,他将叙述权最大程度地还给了受访者,自己则像一位耐心的倾听者和精心的整理者,避免了过度的主观解读和价值判断,使得这些第一手资料更具原始的冲击力和研究价值。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肌理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田野调查报告。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采用那种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的写法,而是通过一种近乎于口述史的视角,将读者带入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感受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克制而深沉的情感,它不像有些回忆录那样充满激昂的控诉,而是用一种冷静甚至略带疏离的笔触,勾勒出那些摄影师在极端环境下所经历的挣扎与坚守。阅读的过程仿佛是在与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兵进行一次深夜的长谈,他分享的不仅仅是战火中的光影记录,更是那些决定按下快门前后的内心博弈。每一次快门声的背后,都凝结着对生死的思考和对时代的敬畏,这种细腻的心理刻画,让原本冰冷的影像瞬间有了温度和重量。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的缝隙,看到那些尘土飞扬的战场,闻到火药和潮湿泥土混合的气息,体验到那种在枪林弹雨中寻找最佳构图的紧张感。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许多传统历史文献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凝视”这一行为本身的反思。那些镜头捕捉到的画面,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它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一种介入。作者通过多位摄影师的视角对比,展现了“客观记录”这一理念在残酷现实面前的复杂性。他们如何在不干预事件发展的前提下,完成对人性光辉或黑暗的截取?这种伦理困境在字里行间清晰可见。有些摄影师似乎找到了某种近乎于禅意的平衡点,而另一些则背负着影像带来的永久性创伤。这种对职业精神和道德边界的探讨,超越了简单的历史叙事,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它迫使读者反思,我们今天所消费的每一张历史照片,其背后都站着一个经历了内心煎熬的个体,这种对“记录者身份”的深度挖掘,是此书的灵魂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索罗列访谈内容,而是通过主题和情感的递进,构建了一个层次丰富的阅读体验。开篇的那种初涉战场的青涩与迷茫,到中期面对惨烈景象时产生的心理冲击与职业伦理的冲突,再到后期对历史责任的自我审视,每一步的转折都处理得极其自然。我特别喜欢其中几段关于“看不见的牺牲”的讨论,它揭示了战地记者在记录暴力美学的同时,如何努力保持人性的完整。文字的节奏感掌控得极好,有时是急促而紧凑的片段记录,有时则拉长为对某个决定性瞬间的慢镜头回放,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牢牢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跟随作者和受访者走完了那段充满硝烟的旅程。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如果换作是我,面对那些场景会作何反应。这本书有一种强大的代入感,但这种代入感并非基于廉价的煽情,而是源于作者对细节描摹的精准到位。那种对光影变化、环境温度乃至受访者肢体语言的细致捕捉,使得文字具有了超越图像的穿透力。它让我们意识到,战地摄影不仅仅是按下快门的一瞬间,而是无数个在等待、在观察、在权衡中度过的漫长时刻。特别是那些关于如何从混乱中提炼出“意义”的讨论,极具启发性。它不是在美化战争,而是在探究人类在极端压力下,如何通过创造性的行为——即使是记录性的行为——来维护自身的尊严和存在的价值。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能带来新体会的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