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带村芮国墓地:2007年度发掘报告

梁带村芮国墓地:2007年度发掘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韩城市景区管理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考古报告
  • 芮国
  • 梁带村
  • 墓地
  • 发掘报告
  • 河南
  • 历史
  • 文物
  • 2007
  • 考古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958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333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页数:48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梁带村芮国墓地:2007年度发掘报告》披露了梁带村墓地西区2007年发掘的10座中小型墓的信息,据出土玉器的纹饰特征等推断,这些墓葬年代为春秋早期偏晚阶段。这批等级较低的墓葬普遍有棺椁或单棺作葬具,但均不随葬陶器,而有少量玉器的现象在其他地区同时期的墓地是非常少见的,从另一层面揭示了周代芮国墓葬的突出特点。中型墓多有铜翣及串饰也较有特色,是研究周代墓葬制度的重要资料。M18出土铸有“虢季”字样铭文的铜鼎,则反映出芮国与虢国的联系交流情况,或可印证有关文献的记载。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一 地理环境
二 历史沿革
第二节 发掘概况
一 工作概况
二 墓葬分布

第二章 北区墓
第一节 大型墓
一 M502
第二节 中型墓
一 M586
第三节 小型墓
一 M01
二 M02
三 M04
四 M05
五 M06
六 M07
七 M498
八 M508
九 517
一〇 M518
一一 M519
一二 M521
一三 M525
一四 M526
一五 M527
一六 M528
一七 M529
一八 M530
一九 M531
二〇 M532
第四节 马坑
一 M515

第三章 南区墓
第一节 大型墓
一 M28
第二节 中型墓
一 M17
二 M31
三 M35

第四章 西区墓
第一节 中型墓
一 M2
二 M18
三 M49
四 M51
第二节 小型墓
一 M1
二 M10
三 M11
四 M21
五 M23
六 M45
第三节 马坑
一 MK1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年代与分期
一 北区墓葬年代
二 南区墓葬年代
三 西区墓葬年代
四 墓地分期
第二节 墓主身份推断
一 M28墓主
二 M502墓主
三 中型墓墓主
四 小型墓墓主
第三节 相关问题讨论
一 墓地布局特点
二 悬殊的随葬品
三 铜翣
四 棺饰
五 木俑与棺架
六 铜甲片
七 玉器年代
第四节 铜器铭文述论
一 毕伯鼎铭文
二 虢季鼎铭文
三 癸簋盖铭文
四 隥簋铭文

附录
附录一 梁带村墓地出土人骨鉴定报告
附录二 梁带村墓地出土木材鉴定报告
附表
附表一 北区墓葬登记表
附表二 南区、西区墓葬登记表
后记
英文提要

前言/序言


陶寺遗址:2007-2009年发掘报告(暂定名) 导言:背景与目标 本报告详尽记录了2007年至2009年间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陶寺遗址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的一处规模宏大、文化内涵丰富的核心聚落,其重要性已在国内外考古学界得到公认。本次发掘工作是继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大规模勘探与发掘之后,对该遗址进行的一次阶段性、针对性、深化性的系统考察。 本次发掘的核心目标在于:第一,厘清陶寺文化中晚期(尤其聚焦于陶寺Ⅰ期晚段至陶寺Ⅱ期)聚落的整体布局、功能分区以及社会结构演变过程;第二,通过对特定区域(如大型宫殿区外围、普通居住区及手工业作坊区)的精细解剖,获取更精确的年代学数据和文化面貌信息,以期解决陶寺文化与其他同时期文化(如石峁文化、石峁遗址群的互动关系)的年代关系和文化属性问题;第三,深入探讨陶寺遗址向二里头文化过渡或演变的关键环节,为理解中华文明早期国家形成提供实证资料。 发掘区域与遗迹概况 本次发掘面积共计约2500平方米,重点集中于遗址的东南部居住区和中部偏西的祭祀/礼仪建筑区周边。 一、 居住遗迹的精细化研究 在东南部发掘区,我们揭露出了一组保存相对完好的中型居住址群。这些居住遗址的结构显示出明显的趋同性和一定的等级分化。 1. 房址类型与技术特征: 共发掘出标准平面呈长方形或近方形的房基18座。其中,5座房址具有明确的内外墙体结构和夯土台基,显示出较高的建筑规范性,其面积均在80平方米以上。墙体多采用“版筑法”结合“蘸水夯实”的技术,墙皮上依稀可见朱红色或黑色的涂抹痕迹,这可能是陶寺文化中晚期特有的装饰或防潮措施。 2. 房屋的演变序列: 通过对不同地层中房址的叠压关系分析,我们初步构建了该区域约300年的连续使用序列。早期(相当于陶寺Ⅰ期晚段)的房址规模较小,布局较为疏散,多为单间结构;而晚期(陶寺Ⅱ期)的房址则表现出明显的组合趋势,多个小房间围绕一个中心(可能是天井或主要活动空间)组合,形成复合型居住单元,暗示着家庭或氏族内部结构可能趋于复杂化。 3. 灰坑与窖穴: 在居住区内共清理出填有大量陶器、骨器及植物遗存的灰坑和窖穴75个。其中,编号为S07-34的窖穴内发现了集中埋藏的青铜冶铸废料,包括大量铜渣和熔融的陶范碎片,这为陶寺遗址冶金手工业的活跃性提供了直接证据。 二、 礼仪与公共空间关联研究 本次发掘工作对中部偏西的礼仪建筑区的外围地带进行了试探性挖掘,重点关注大型建筑的附属设施及周边环境。 1. 排水与道路系统: 在两组重要建筑基址之间,发现了一段保存较好的夯土道路遗迹。该道路宽度稳定在3米左右,路面经过多层夯筑和局部石板铺设,显示出其在聚落交通网络中的重要地位。道路两侧伴有暗沟系统,暗沟底部铺设了细小的卵石,用于引导雨水排泄,这反映了陶寺早期聚落管理中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 2. 祭祀坑与随葬品: 在靠近一处疑似小型礼仪性建筑的边缘地带,发现了一组并列的祭祀坑(共3个)。其中,编号为S08-12的祭祀坑内发现了多件玉器残件(包括一件玉戚的残体和数块玉璜碎片)以及高度碳化的漆木器残骸。更为重要的是,该坑中出土了数件动物骨骼(主要为猪和牛的肢骨),这些骨骼经过焚烧处理,表明这里曾进行过定期的宗教或祭祀活动。 三、 手工业与陶器类型的深入观察 本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骨器,为陶寺文化内部的工艺技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1. 陶器组合的变化: 在发掘地层中,陶器组合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陶寺中晚期流行的红陶鬲、高领小平底罐等典型器型依然占据主体,但陶寺Ⅱ期地层中,出现了大量带有黑底彩绘图案的器物,图案风格趋向简洁和几何化。同时,部分器皿的胎质明显有所进步,泥料淘洗更为精细,烧制温度有所提高。 2. 石器与骨器: 在手工业区遗迹内,发现了大量石磨盘、磨棒,以及用于骨器加工的工具。骨器出土数量约300余件,主要集中在骨锥、骨针和骨匕。其中,一件刻有几何纹饰的骨笄(编号K09-55)的制作工艺极为精湛,纹饰的风格与同时期中原地区的某些文化因素有潜在的相似性,为后续探讨陶寺文化与周边文化的技术交流提供了实物证据。 结论与展望 2007年至2009年的发掘工作,特别是对居住区和公共设施边缘地带的精细化解剖,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陶寺遗址在文化演变关键时期的社会生活、聚落管理和技术水平的认识。本次获得的精确测年数据,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校准陶寺文化的年代序列,并为陶寺文化与中原夏代早期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更扎实的实物支撑。未来的研究将侧重于对这些新出土材料的科学分析,尤其是对冶金遗存和有机质的进一步鉴定。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讲,这部报告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是一部典范的年度考古报告。它将复杂的遗址信息,通过区域划分、层位分析、遗物分类等科学的框架系统地呈现出来。我尤其关注了不同墓葬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年代差异的对比分析部分,这有助于理解墓地内部的社会阶层分化或者家族延续情况。这种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是考古学解释力的关键所在。虽然我无法完全领会其中所有专业术语的深层含义,但报告详尽的图表和数据支撑,使我对梁带村这一聚落的文化面貌有了清晰的轮廓认识。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信息平台,让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想象和探究那个遥远时代的生活图景与文化风貌,其学术价值毋庸置疑。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内心涌起的是一种对匠人精神的由衷敬佩。这哪里仅仅是一份报告,简直就是一次对历史细节的精雕细琢。我尤其欣赏报告中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遗迹——比如夯土层的变化、灰坑的分布,甚至是地层叠压关系的精确测定——所花费的笔墨。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才使得整个墓地的年代序列得以厘清,出土器物的文化面貌得以确定。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对基础资料的扎实梳理,比那些浮于表面的宏大叙事更具说服力。我喜欢看图版和文字描述之间的相互印证,每一次对照,都像是在重建一个失落的场景。报告的排版和图件的质量也相当专业,清晰的测绘图和照片,极大地降低了非专业人士理解现场状况的门槛。坦白说,阅读这些严谨的考古文本,也是一种对耐心和专注力的锻炼,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发现往往藏在那些需要我们俯下身去细看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无可比拟的“原生态”记录价值。它没有进行过度的解读或主观美化,而是尽可能忠实地呈现了发掘现场的原始信息和数据。这种近乎原始的、未经修饰的学术性文本,对于任何想要进行二次研究的人来说,都是一座无可替代的宝库。那些关于土质、有机物残留的痕迹描述,虽然在一般读者的眼中可能显得冗长或技术性过强,但恰恰是这些详尽的描述,构筑了未来考古学解释的坚固地基。我尤其欣赏报告中对发掘过程的详细记录,例如清理大型墓葬时所采用的方法和遇到的困难,这让读者能够从操作层面理解考古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它提醒我们,任何历史结论的得出,都建立在无数次细致入微的现场勘察和规范操作之上,是对历史的“实证主义”的最佳诠释。

评分

这部厚重的考古报告摆在面前,初翻几页便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所震撼。虽然我对具体的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细节可能不如专业人士那般了如指掌,但那种将一个沉睡千年的聚落重新唤醒的努力和过程,本身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我特别关注的是那些对地域文化和族属变迁的探讨部分,报告中对芮国这一关键节点的考古学阐释,无疑为我们理解西周至春秋时期中原与周边文化互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支撑。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想象发掘队员们在田野中,顶着烈日或冒着细雨,小心翼翼地清理每一层堆积的泥土,记录下每一个细微的遗迹。这种严谨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是任何艺术化的描述都无法替代的。那些关于墓道、椁室、棺椁残留物的痕迹描绘,虽然文字相对枯燥,但正是这些冰冷的数据和现场记录,构成了我们认识古代社会最坚实的基石。我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的交叉研究,将这些宝贵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让梁带村的沉默不再是谜团。

评分

这次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深入“物质文化史”的田野考察。我对那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器物类报告部分投入了最多的注意力。比如,那些关于车马器、兵器和工具的分类、定名与对比研究。梁带村墓地作为重要的青铜时代遗址,其出土的礼器和实用器皿无疑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我特别留意了报告中关于青铜器铭文的释读和与周边同时期遗址的比较分析,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当时社会权力结构和礼制执行程度的判断。报告中对陶器、骨器等普通遗存的记录也毫不含糊,这体现了考古工作者全面记录的科学态度。正是这些“非显眼”的遗物,才能勾勒出墓主人生前的社会经济基础。我感觉,通过这份报告,我不仅仅是在看一个墓葬,而是在触摸一个完整、复杂的社会系统是如何运作和最终衰亡的。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梁帶村芮國的東西去上博時看到了,真是開眼界。

评分

除了出土器物外,此次展览还将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为梁带村大墓棺椁结构制作示意模型,其中对棺饰与荒帷的形态、铜羢pace与棺环的使用情况的复原展示将有效弥补史书记载的不足。

评分

暂没又发现什么缺点的啊,有时间读一下

评分

青铜展品中,除了芮桓公墓所出的七鼎六簋、夫人墓所出的五鼎四簋外,鬲、甗、簠、尊、壶、角、盉、匜、盘、钟、钲、錞于等礼乐器亦相当齐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周代贵族的器用制度。此外还有一组器型小巧、铸造精美的弄器,生动地展示了周代贵族的生活情趣。墓地中新出土的晋、蓼、虢等国铜器,则形象地揭示出芮国与其它诸侯间的交往情况。

评分

不错,送货快,研究必备,好书

评分

帮朋友买的朋友很满意很喜欢

评分

专业性强,有代表性,值得研读。。。

评分

据介绍,陕西韩城梁带村周代芮国墓地规模巨大且等级较高,现已发现两周墓葬1300余座、车马坑64座,其中诸侯级大墓7座。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金器、玉器、象牙器、漆木器等随葬物品,其中包括象征诸侯身份的七鼎六簋、首次发现的金鞘玉剑、目前发现的最为复杂的两周玉握、时代最早的青铜錞于等。极为难得的是,梁带村墓葬大部分未遭人为盗扰,各种遗迹、遗物保存较为完整,对研究芮国历史地理及周代封国制度、器用制度、丧葬制度等具有重大价值。梁带村遗址于2005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于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