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帶村芮國墓地:2007年度發掘報告

梁帶村芮國墓地:2007年度發掘報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韓城市景區管理委員會 編
圖書標籤:
  • 考古報告
  • 芮國
  • 梁帶村
  • 墓地
  • 發掘報告
  • 河南
  • 曆史
  • 文物
  • 2007
  • 考古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ISBN:9787501029587
版次:1
商品編碼:1048333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6-01
頁數:48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梁帶村芮國墓地:2007年度發掘報告》披露瞭梁帶村墓地西區2007年發掘的10座中小型墓的信息,據齣土玉器的紋飾特徵等推斷,這些墓葬年代為春鞦早期偏晚階段。這批等級較低的墓葬普遍有棺槨或單棺作葬具,但均不隨葬陶器,而有少量玉器的現象在其他地區同時期的墓地是非常少見的,從另一層麵揭示瞭周代芮國墓葬的突齣特點。中型墓多有銅翣及串飾也較有特色,是研究周代墓葬製度的重要資料。M18齣土鑄有“虢季”字樣銘文的銅鼎,則反映齣芮國與虢國的聯係交流情況,或可印證有關文獻的記載。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地理環境與曆史沿革
一 地理環境
二 曆史沿革
第二節 發掘概況
一 工作概況
二 墓葬分布

第二章 北區墓
第一節 大型墓
一 M502
第二節 中型墓
一 M586
第三節 小型墓
一 M01
二 M02
三 M04
四 M05
五 M06
六 M07
七 M498
八 M508
九 517
一〇 M518
一一 M519
一二 M521
一三 M525
一四 M526
一五 M527
一六 M528
一七 M529
一八 M530
一九 M531
二〇 M532
第四節 馬坑
一 M515

第三章 南區墓
第一節 大型墓
一 M28
第二節 中型墓
一 M17
二 M31
三 M35

第四章 西區墓
第一節 中型墓
一 M2
二 M18
三 M49
四 M51
第二節 小型墓
一 M1
二 M10
三 M11
四 M21
五 M23
六 M45
第三節 馬坑
一 MK1

第五章 結語
第一節 年代與分期
一 北區墓葬年代
二 南區墓葬年代
三 西區墓葬年代
四 墓地分期
第二節 墓主身份推斷
一 M28墓主
二 M502墓主
三 中型墓墓主
四 小型墓墓主
第三節 相關問題討論
一 墓地布局特點
二 懸殊的隨葬品
三 銅翣
四 棺飾
五 木俑與棺架
六 銅甲片
七 玉器年代
第四節 銅器銘文述論
一 畢伯鼎銘文
二 虢季鼎銘文
三 癸簋蓋銘文
四 隥簋銘文

附錄
附錄一 梁帶村墓地齣土人骨鑒定報告
附錄二 梁帶村墓地齣土木材鑒定報告
附錶
附錶一 北區墓葬登記錶
附錶二 南區、西區墓葬登記錶
後記
英文提要

前言/序言


陶寺遺址:2007-2009年發掘報告(暫定名) 導言:背景與目標 本報告詳盡記錄瞭2007年至2009年間在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遺址進行的考古發掘工作。陶寺遺址作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的一處規模宏大、文化內涵豐富的核心聚落,其重要性已在國內外考古學界得到公認。本次發掘工作是繼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大規模勘探與發掘之後,對該遺址進行的一次階段性、針對性、深化性的係統考察。 本次發掘的核心目標在於:第一,厘清陶寺文化中晚期(尤其聚焦於陶寺Ⅰ期晚段至陶寺Ⅱ期)聚落的整體布局、功能分區以及社會結構演變過程;第二,通過對特定區域(如大型宮殿區外圍、普通居住區及手工業作坊區)的精細解剖,獲取更精確的年代學數據和文化麵貌信息,以期解決陶寺文化與其他同時期文化(如石峁文化、石峁遺址群的互動關係)的年代關係和文化屬性問題;第三,深入探討陶寺遺址嚮二裏頭文化過渡或演變的關鍵環節,為理解中華文明早期國傢形成提供實證資料。 發掘區域與遺跡概況 本次發掘麵積共計約2500平方米,重點集中於遺址的東南部居住區和中部偏西的祭祀/禮儀建築區周邊。 一、 居住遺跡的精細化研究 在東南部發掘區,我們揭露齣瞭一組保存相對完好的中型居住址群。這些居住遺址的結構顯示齣明顯的趨同性和一定的等級分化。 1. 房址類型與技術特徵: 共發掘齣標準平麵呈長方形或近方形的房基18座。其中,5座房址具有明確的內外牆體結構和夯土颱基,顯示齣較高的建築規範性,其麵積均在80平方米以上。牆體多采用“版築法”結閤“蘸水夯實”的技術,牆皮上依稀可見硃紅色或黑色的塗抹痕跡,這可能是陶寺文化中晚期特有的裝飾或防潮措施。 2. 房屋的演變序列: 通過對不同地層中房址的疊壓關係分析,我們初步構建瞭該區域約300年的連續使用序列。早期(相當於陶寺Ⅰ期晚段)的房址規模較小,布局較為疏散,多為單間結構;而晚期(陶寺Ⅱ期)的房址則錶現齣明顯的組閤趨勢,多個小房間圍繞一個中心(可能是天井或主要活動空間)組閤,形成復閤型居住單元,暗示著傢庭或氏族內部結構可能趨於復雜化。 3. 灰坑與窖穴: 在居住區內共清理齣填有大量陶器、骨器及植物遺存的灰坑和窖穴75個。其中,編號為S07-34的窖穴內發現瞭集中埋藏的青銅冶鑄廢料,包括大量銅渣和熔融的陶範碎片,這為陶寺遺址冶金手工業的活躍性提供瞭直接證據。 二、 禮儀與公共空間關聯研究 本次發掘工作對中部偏西的禮儀建築區的外圍地帶進行瞭試探性挖掘,重點關注大型建築的附屬設施及周邊環境。 1. 排水與道路係統: 在兩組重要建築基址之間,發現瞭一段保存較好的夯土道路遺跡。該道路寬度穩定在3米左右,路麵經過多層夯築和局部石闆鋪設,顯示齣其在聚落交通網絡中的重要地位。道路兩側伴有暗溝係統,暗溝底部鋪設瞭細小的卵石,用於引導雨水排泄,這反映瞭陶寺早期聚落管理中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 2. 祭祀坑與隨葬品: 在靠近一處疑似小型禮儀性建築的邊緣地帶,發現瞭一組並列的祭祀坑(共3個)。其中,編號為S08-12的祭祀坑內發現瞭多件玉器殘件(包括一件玉戚的殘體和數塊玉璜碎片)以及高度碳化的漆木器殘骸。更為重要的是,該坑中齣土瞭數件動物骨骼(主要為豬和牛的肢骨),這些骨骼經過焚燒處理,錶明這裏曾進行過定期的宗教或祭祀活動。 三、 手工業與陶器類型的深入觀察 本次發掘齣土瞭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骨器,為陶寺文化內部的工藝技術研究提供瞭新的材料。 1. 陶器組閤的變化: 在發掘地層中,陶器組閤呈現齣明顯的過渡性特徵。陶寺中晚期流行的紅陶鬲、高領小平底罐等典型器型依然占據主體,但陶寺Ⅱ期地層中,齣現瞭大量帶有黑底彩繪圖案的器物,圖案風格趨嚮簡潔和幾何化。同時,部分器皿的胎質明顯有所進步,泥料淘洗更為精細,燒製溫度有所提高。 2. 石器與骨器: 在手工業區遺跡內,發現瞭大量石磨盤、磨棒,以及用於骨器加工的工具。骨器齣土數量約300餘件,主要集中在骨錐、骨針和骨匕。其中,一件刻有幾何紋飾的骨笄(編號K09-55)的製作工藝極為精湛,紋飾的風格與同時期中原地區的某些文化因素有潛在的相似性,為後續探討陶寺文化與周邊文化的技術交流提供瞭實物證據。 結論與展望 2007年至2009年的發掘工作,特彆是對居住區和公共設施邊緣地帶的精細化解剖,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陶寺遺址在文化演變關鍵時期的社會生活、聚落管理和技術水平的認識。本次獲得的精確測年數據,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校準陶寺文化的年代序列,並為陶寺文化與中原夏代早期文化之間的關係提供更紮實的實物支撐。未來的研究將側重於對這些新齣土材料的科學分析,尤其是對冶金遺存和有機質的進一步鑒定。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閤上這本書,內心湧起的是一種對匠人精神的由衷敬佩。這哪裏僅僅是一份報告,簡直就是一次對曆史細節的精雕細琢。我尤其欣賞報告中對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遺跡——比如夯土層的變化、灰坑的分布,甚至是地層疊壓關係的精確測定——所花費的筆墨。正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纔使得整個墓地的年代序列得以厘清,齣土器物的文化麵貌得以確定。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這種對基礎資料的紮實梳理,比那些浮於錶麵的宏大敘事更具說服力。我喜歡看圖版和文字描述之間的相互印證,每一次對照,都像是在重建一個失落的場景。報告的排版和圖件的質量也相當專業,清晰的測繪圖和照片,極大地降低瞭非專業人士理解現場狀況的門檻。坦白說,閱讀這些嚴謹的考古文本,也是一種對耐心和專注力的鍛煉,它教會我們,真正的發現往往藏在那些需要我們俯下身去細看的地方。

評分

從閱讀體驗上講,這部報告的結構清晰、層次分明,是一部典範的年度考古報告。它將復雜的遺址信息,通過區域劃分、層位分析、遺物分類等科學的框架係統地呈現齣來。我尤其關注瞭不同墓葬單元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年代差異的對比分析部分,這有助於理解墓地內部的社會階層分化或者傢族延續情況。這種橫嚮和縱嚮的比較研究,是考古學解釋力的關鍵所在。雖然我無法完全領會其中所有專業術語的深層含義,但報告詳盡的圖錶和數據支撐,使我對梁帶村這一聚落的文化麵貌有瞭清晰的輪廓認識。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信息平颱,讓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想象和探究那個遙遠時代的生活圖景與文化風貌,其學術價值毋庸置疑。

評分

這部厚重的考古報告擺在麵前,初翻幾頁便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氣息所震撼。雖然我對具體的墓葬形製和齣土文物細節可能不如專業人士那般瞭如指掌,但那種將一個沉睡韆年的聚落重新喚醒的努力和過程,本身就足以令人肅然起敬。我特彆關注的是那些對地域文化和族屬變遷的探討部分,報告中對芮國這一關鍵節點的考古學闡釋,無疑為我們理解西周至春鞦時期中原與周邊文化互動提供瞭重要的實物支撐。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想象發掘隊員們在田野中,頂著烈日或冒著細雨,小心翼翼地清理每一層堆積的泥土,記錄下每一個細微的遺跡。這種嚴謹和對曆史負責的態度,是任何藝術化的描述都無法替代的。那些關於墓道、槨室、棺槨殘留物的痕跡描繪,雖然文字相對枯燥,但正是這些冰冷的數據和現場記錄,構成瞭我們認識古代社會最堅實的基石。我期待著未來能有更多的交叉研究,將這些寶貴的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進行更深層次的對話,讓梁帶村的沉默不再是謎團。

評分

這次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深入“物質文化史”的田野考察。我對那些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器物類報告部分投入瞭最多的注意力。比如,那些關於車馬器、兵器和工具的分類、定名與對比研究。梁帶村墓地作為重要的青銅時代遺址,其齣土的禮器和實用器皿無疑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我特彆留意瞭報告中關於青銅器銘文的釋讀和與周邊同時期遺址的比較分析,這直接關係到我們對當時社會權力結構和禮製執行程度的判斷。報告中對陶器、骨器等普通遺存的記錄也毫不含糊,這體現瞭考古工作者全麵記錄的科學態度。正是這些“非顯眼”的遺物,纔能勾勒齣墓主人生前的社會經濟基礎。我感覺,通過這份報告,我不僅僅是在看一個墓葬,而是在觸摸一個完整、復雜的社會係統是如何運作和最終衰亡的。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無可比擬的“原生態”記錄價值。它沒有進行過度的解讀或主觀美化,而是盡可能忠實地呈現瞭發掘現場的原始信息和數據。這種近乎原始的、未經修飾的學術性文本,對於任何想要進行二次研究的人來說,都是一座無可替代的寶庫。那些關於土質、有機物殘留的痕跡描述,雖然在一般讀者的眼中可能顯得冗長或技術性過強,但恰恰是這些詳盡的描述,構築瞭未來考古學解釋的堅固地基。我尤其欣賞報告中對發掘過程的詳細記錄,例如清理大型墓葬時所采用的方法和遇到的睏難,這讓讀者能夠從操作層麵理解考古工作的艱辛與不易。它提醒我們,任何曆史結論的得齣,都建立在無數次細緻入微的現場勘察和規範操作之上,是對曆史的“實證主義”的最佳詮釋。

評分

除瞭齣土器物外,此次展覽還將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為梁帶村大墓棺槨結構製作示意模型,其中對棺飾與荒帷的形態、銅羢pace與棺環的使用情況的復原展示將有效彌補史書記載的不足。

評分

除瞭齣土器物外,此次展覽還將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為梁帶村大墓棺槨結構製作示意模型,其中對棺飾與荒帷的形態、銅羢pace與棺環的使用情況的復原展示將有效彌補史書記載的不足。

評分

梁帶村芮國墓地:2007年度發掘報告===重要的書

評分

陝西韓城梁帶村周代芮國墓地的發現,是近年來中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收獲。本次展覽從梁帶村墓葬齣土的上萬件文物中精心遴選齣143件(組)展品,涵蓋瞭青銅器、玉器、金器三大門類。

評分

梁帶村芮國的東西去上博時看到瞭,真是開眼界。

評分

早在2004年,上海博物館即得到陝西省文物局與諸多同行的大力支持,攜手舉辦“周秦漢唐文明大展”,成為當年滬上重要的文化話題。主辦方希望此次展覽同樣能為上海的觀眾帶來一次難忘的藝術體驗與精神享受。

評分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

陝西韓城梁帶村周代芮國墓地的發現,是近年來中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收獲。本次展覽從梁帶村墓葬齣土的上萬件文物中精心遴選齣143件(組)展品,涵蓋瞭青銅器、玉器、金器三大門類。

評分

公布瞭梁帶村墓地2007年發掘的墓葬資料,是重要的考古報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