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服裝縫製工藝》本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編寫,分為基礎部分和成衣製作部分,對學習者進行有序的工藝訓練。各部分注重實物製作過程圖示的應用,用實拍圖片結閤文字敘述的方式進行講解。其中基礎部分主要內容為工藝術語、縫紉常用設備、學習方法、基礎手針工藝、基礎機縫工藝、服裝零部件工藝等。成衣部分主要內容為下裝、上裝、連身服裝的製闆、放樣、排料裁剪、分步及組閤的縫製工藝等環節內容。本教材麵嚮服裝大專院校學生,也適閤服裝愛好者應用。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服裝縫製技術的發展概況
一、縫紉工具的發展對服裝縫製工藝的影響
二、服裝結構的演變對服裝縫製工藝的影響
第二節 服裝縫製的常用設備
一、裁剪常用設備
二、縫紉常用設備
三、熨燙常用設備
四、縫紉常用工具
第三節 服裝縫製工藝的學習方法
第二章 服裝縫製工藝基礎知識
第一節 服裝縫製工藝術語
一、概念性術語
二、縫製工藝技術用語
第二節 服裝各部位名稱介紹
一、裙裝各部位名稱
二、褲裝各部位名稱
三、上裝各部位名稱
第三章 服裝基礎縫製工藝
第一節 手縫工藝
一、穿針、打綫結
二、針法運用
第二節 機縫工藝
一、機縫準備與練習
二、機縫基礎訓練
三、機縫工藝
第三節 零部件縫製工藝
一、口袋縫製工藝
二、領子縫製工藝
三、門襟縫製工藝
四、開衩縫製工藝
第四章 下裝縫製工藝
第一節 筒裙縫製工藝
一、款式特點
二、規格設計和結構設計
三、排料設計
四、縫製工藝設計
第二節 褲子縫製工藝
一、款式特點
二、規格與結構設計
三、排料設計
四、縫製工藝設計
第五章 上裝縫製工藝
第一節 男襯衫縫製工藝
一、款式特點
二、規格與結構設計
三、排料設計
四、縫製工藝設計
第二節 茄剋衫縫製工藝
一、款式特點
二、規格與結構設計
三、排料設計
四、縫製工藝設計
第三節 男西裝縫製工藝
一、款式特點
二、規格與結構設計
三、排料設計
四、縫製工藝設計
第六章 連身服裝縫製工藝
第一節 連衣裙製作
一、款式特點
二、規格與結構設計
三、排料設計
四、縫製工藝設計
第二節 旗袍縫製工藝
一、款式特點
二、規格與結構設計
三、排料設計
四、縫製工藝設計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12)綫跡:在縫製物上兩個相鄰針眼之間的縫綫形式。
(13)縫型:指縫紉機縫閤衣片的不同方法。
(14)縫跡密度:指在規定單位長度內的針跡數,也可叫做針跡密度。一般單位長度為2cm或3cm。
(15)止口:衣服的沿邊,如門襟與掛麵的連接綫,門襟、領子、腰頭等結構的外邊沿處。
(16)掛麵:也叫前門貼邊,是裝在衣襟搭門反麵的一層麵料,一般比搭門寬。
(17)搭門:門襟、裏襟疊在一起,為瞭鎖鈕眼和釘鈕扣所留放的部位。
(18)門襟、裏襟:衣片鎖鈕眼處為門襟,釘鈕扣處為裏襟。凡是有搭門的部位都有門襟和裏襟的區彆。
(19)眼檔:鈕眼位。
(20)駁頭:門裏襟上部翻摺部位。
(21)褶襇、省:根據體型需要做齣的摺疊部分,不用縫閤的稱褶襇,摺疊並縫閤的稱省。
(22)對檔:指縫製時,兩片裁片對準應對的部位標記。
(23)圓順:指弧形綫跡不能有摺角。
(24)圓登:一般指袖山圓順,後袖縫有戤勢(鬆度)。
(25)方登:一般指後背有戤勢,因為戤勢足,活動方便,美觀大方。.
(26)吃勢:亦稱層勢,“吃”指縫閤時使衣片縮短;吃勢指縮短的程度。將兩片長短略有差異的衣片在縫製中有意將稍長的一片在_定部位縮進一定尺寸,使兩衣片縫縫閤後,不僅長短一緻,而且有一定的豐滿圓順感。如圓裝袖的袖山吃勢可使袖山頂部豐滿圓潤,袋蓋兩端圓角、領麵、領角等部件麵的角端吃勢可使部件麵的止口外吐,從正麵看不到裏料,還可使麵形成自然的窩勢,不反翹。
(27)裏外勻:亦稱裏外容,指由於部件或部位的外層鬆、裏層緊而形成的窩服形態。其縫製加工的過程稱為裏外勻工藝,如勾縫袋蓋、駁頭、領子等,都需要采用裏外勻工藝。
(28)修剪止口:指將縫閤後的止口縫份剪窄,有修雙邊和修單邊兩種方法。其中修單邊亦可稱為修階梯狀,即兩縫份寬窄不一緻,一般寬的為0.7cm、窄的為0.4cm,質地疏鬆的布料可同時再增加0.2cm左右。
(29)撇勢:衣片的門襟部位與其基本綫撇進的距離。
(30)翹勢:嚮上偏高畫齣弧綫,主要指小肩寬外端略嚮上翹。
(31)睏勢:褲後片與前片的傾斜程度。
(32)窩勢:多指部件或部位外層比裏層長、寬一點,采用裏外勻工藝,呈正麵略凸、反麵凹進的形態。與之相反的形態稱反翹,是縫製工藝中的弊病。
(33)坐勢:把多餘部分坐進摺平。
(34)凹勢:衣片袖窿門、褲子窿門、領圈等部位的凹進程度。
(35)迴口:衣片的橫料和斜料容易被拉鬆,這種現象叫迴口。
(36)縫始點:縫閤時的起點為縫始點,除西服等省縫緝綫的縫始點不許打迴針外,其餘都打迴針。
(37)縫止點:縫閤時的終點稱縫止點,除省尖部位縫止點不打迴針外,其餘部位都打迴針。
前言/序言
為瞭更好的滿足紡織服裝高等教育的教學要求,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製定瞭“十一五”部委級教材規劃。本教材圍繞規劃的目標,從服裝專業教學的特點齣發,注重對學習者綜閤動手能力的訓練,展示瞭服裝從款式到紙樣分解再到工藝操作的過程,使學習者對各類常規服裝的製闆、放樣、排料到縫製工藝均能掌握,並能解決一定的生産實際問題,體現瞭教材的通用性和實用性。在強調服裝縫製工藝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同時,注重對常規服裝傳統縫製工藝的創新,提升瞭本教材的原創性、創新性。
本教材本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編寫,分為基礎部分和成衣製作部分,對學習者進行有序的工藝訓練。各部分注重實物製作過程圖示的應用,用實拍圖片結閤文字敘述的方式進行講解。其中基礎部分主要內容為工藝術語、縫紉常用設備、學習方法、基礎手針工藝、基礎機縫工藝、服裝零部件工藝等。成衣部分主要內容為下裝、上裝、連身服裝的製闆、放樣、排料裁剪、分步及組閤的縫製工藝等環節內容。本教材麵嚮服裝大專院校學生,也適閤服裝愛好者應用。
本書的編寫人員由工作在高等院校服裝專業、教學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組成。本書主編為德州學院徐靜及泰山學院王允、李桂新。副主編為泰山學院張中啓、餘海威、孫斌。第一、二、四章由王允編寫;第三章由孫斌、李桂新編寫;第五章襯衫、茄剋衫部分由張中啓編寫、西裝部分由餘海威編寫;第六章連衣裙部分由張中啓編寫、旗袍部分由餘海威編寫。拍照、圖片編輯王允、餘海威;服裝製作張中啓、餘海威。統稿徐靜,人員及分工統籌李桂新。另外紀恩峰、馬艷紅參與茄剋衫、筒裙的製作;李昕參與圖片的修正工作,在此錶示衷心的感謝。
服裝設計與立體剪裁基礎 本書聚焦於服裝結構、人體形態與設計理念的深度融閤,為服裝設計與製版領域提供一套係統、前沿且極具實踐指導性的基礎理論與技法。 本書旨在構建讀者對服裝結構化思維的完整認知框架,而非側重於某一特定技術環節的機械操作。我們深知,服裝設計絕非簡單的圖案疊加或麵料選擇,它是一門嚴謹的工程學、一門流動的藝術學,更是對人體工學深刻理解的體現。因此,本書的編寫嚴格圍繞“理論溯源——結構解構——形態塑造”這一核心邏輯展開。 第一部分:服裝結構學的理論基石與人體工程學(約400字) 本部分是理解後續所有製版與造型技術的基礎。我們首先對服裝的物質構成進行瞭深入的解剖,涵蓋瞭麵料的物理特性,如紗綫結構、織物密度、懸垂性(Drape)對服裝輪廓的影響,以及彈性、保暖性等功能性指標在設計初期的考量。這部分內容超越瞭簡單的“棉麻絲毛”分類,而是深入探討瞭縴維在特定工藝下(如後整理、後加工)所呈現的動態行為。 緊接著,本書以人體工程學作為設計核心的錨點。我們詳細分析瞭人體骨骼結構、肌肉群分布對服裝內側空間的需求。這不僅僅是提供標準的“三維人體測量點”,更重要的是闡述瞭“活動餘量”(Ease)的設計哲學。讀者將學習如何根據服裝的功能需求(靜態展示、日常活動、運動競技)來科學地確定各種鬆量——包括省道鬆量、擺縫鬆量、袖窿鬆量,以及如何通過人體測量學數據,校準不同人種和地域的體型差異化需求。我們將介紹幾種主流的體型分類體係,並指導讀者如何將這些抽象數據轉化為精確的二維圖紙參數。 第二部分:平麵製版的高級解析與數字化思維(約550字) 平麵製版是實現設計意圖的第一步,本書將平麵製版提升到“結構轉換”的層麵。我們摒棄瞭傳統製版中對現成紙樣模闆的依賴,轉而強調“基礎原型(Block Pattern)的演變邏輯”。 內容詳述瞭: 1. 基礎版型的構建與修正: 以經典的西裝上衣、襯衫、閤體連衣裙的省道為核心,係統講解瞭省道轉移、平衡點調整(Balance Point Adjustment)的原理。重點解析瞭肩綫、領省、駁頭、袖窿的科學關係,確保平麵圖樣在縫閤後能自然貼閤人體麯麵。 2. 省道與褶襇的藝術錶達: 詳細對比瞭省道(Dart)與褶襇(Pleat/Tuck)在服裝造型中的差異化作用。褶襇部分深入講解瞭箱形褶、百褶、活褶的排布規律,如何通過褶襇的深度、寬度和間距來控製麵料的體積和運動感。 3. 結構部件的精密計算: 袖子的製版是難點,本書提供瞭立體剪裁嚮平麵轉化的推導過程,包括袖山高、後袖窿深度的確定公式,以及針對不同袖型(如羊腿袖、插肩袖)的立體空間補償方法。衣領部分則專注於領座、領麵、領嘴的精確弧度計算,以保證領口服帖且富有立體感。 4. 數字化製版概念引入: 盡管本書不專注於軟件操作,但我們融入瞭數字化思維,講解瞭版型中的關鍵點(Notch)、麯綫的擬閤度(Spline)在實際應用中的意義,為讀者過渡到CAD係統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三部分:服裝的立體塑形與形態控製(約550字) 如果說平麵製版是藍圖,那麼立體裁剪(Draping)就是將藍圖變為三維實體的“雕塑過程”。本部分是本書的精髓,它強調瞭對麵料“脾氣”的把握。 1. 立體裁剪的工具與準備: 詳細介紹瞭專用人颱(Dress Form)的校準、基礎定位點的標記方法,以及對不同硬度、剋重麵料在基準颱上如何固定和標記。 2. 核心塑形技法: 係統教授如何使用捏、繞、貼、裁四種基本手法進行造型。重點剖析瞭高難度結構如巴斯爾(Basque)、公主綫、復雜褶皺的基準確定。例如,如何通過精確的斜裁(Bias Cut)來釋放麵料的天然垂感,創造齣如液體般流動的效果。 3. 結構轉譯與歸檔: 立體裁剪完成後,如何將三維的布料狀態準確無誤地轉化為二維紙樣,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本書提供瞭從立體模型到平麵的“點對點”轉換方法論,包括對“自然鬆弛綫”(Relaxed Line)的捕捉、省道和褶襇綫的精確歸位,以及袖窿弧度的修正標準,確保最終的紙樣是立體造型的最佳平麵記錄。 4. 麵料的張力與紋理控製: 探討瞭在立體造型中,如何利用麵料的經嚮、緯嚮或斜嚮的張力變化,來達到特定的視覺效果。例如,如何通過控製布料的“倒掛”角度來增強立體感,或者如何利用紋理的對齊與錯位來引導視綫。 總結: 本書旨在培養讀者從“被動接受”製版規範到“主動創造”服裝結構的思維模式。它提供的工具箱不僅適用於基礎款式的製作,更重要的是,它為理解高級定製、復雜廓形設計中的結構邏輯奠定瞭堅實且不可動搖的理論基礎。讀者通過學習,將能夠獨立分析任何服裝造型的內在結構,並運用科學的方法將其轉化為可執行的製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