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图解技法形式,涵盖了笔画、偏旁、结构等方面的书写技巧,是习字者行书入门的很好选择。 田英章 书 著作 田英章,字存卿,中国人民大学特聘书法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学社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书法导师,中国楷书网名誉坛主。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任命书》不错书写员,原国家人事部书画人才资格审定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首任会长,欧阳询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日本国艺书道院教授,日本靠前书画艺术联盟副理事长。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用纸质感也值得称赞。在学习书法时,纸张对手感的反馈至关重要,而这本书的用纸厚实,吸墨性适中,正好模拟了我们日常练习时常用的皮纸或棉纸的质感,这对于模仿田老的笔触细节至关重要。我过去买过一些教材,纸张太滑或者太吸墨,导致我根本无法准确判断自己运笔的力量和速度。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专业。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行书的“意境”阐释得相当到位。我们都知道,书法是书写者的心性写照,但如何将心性融入到具体笔画中,往往是最难传授的。这本书里穿插了一些田老关于“心手相应”的感悟,这些文字虽然简短,但却直击要害,比如他谈到“行书之‘行’,是神游而非疾奔”,一下子就点醒了我过去过于追求速度的误区。它引导我从对具体点画的纠结中抽离出来,去感受整行、整篇的气息贯通,让我的练习从“技术操作”转向了“艺术表达”。
评分与其他市面上动辄推崇“狂放不羁”的行书教材不同,《跟田英章学行书》提供了一条更为稳健、面向广大学习者的路径。它没有一上来就要求学习者具备深厚的古碑功力,而是从田楷的基础出发,循序渐进地过渡到行楷,再到流畅的行书。这种由楷入行的教学思路,对我这样楷书底子还算扎实的人来说,简直是完美契合。书中对于“相连”与“分离”的界限划分得极为清晰,哪些地方需要粘连以求气势连贯,哪些地方需要巧妙地断开以保持结构的独立性,都有详尽的图例说明。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笔断意连”的讲解,它不是简单的用线条连接,而是通过结构的呼应和墨色的引导来实现这种连贯。这种精微的控制力,让我明白行书的“活泼”绝不是胡乱涂抹,而是基于严谨的法度后才能达到的自由。这本书读下来,感觉自己的书法审美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不再满足于写得“像”就算了,而是开始追求写得“对味”。
评分这本《跟田英章学行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并非空泛地讲解理论,而是将田英章先生的行书精髓,通过一个个详实的步骤和对比,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笔法细节的深入剖析,比如提、按、顿、挫在不同字形中的运用。以前我总觉得行书的“意”很难把握,写出来总像是在楷书和草书之间摇摆不定,既没有楷书的端庄,又缺乏草书的流畅。然而,这本书中的示范,特别是那些针对具体笔画的“慢动作”解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笔锋是如何在中锋与侧锋之间切换,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书写的速度和力度。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写”,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写”。比如在临摹那些经典的“之”、“其”字时,书中会列出好几个不同风格的范例,然后用红线标注出每一笔起收的微妙差异,这种对比教学法,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古人书写习惯的理解。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耐心的、站在身旁的手把手老师,而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教材,对于想从扎实的基础迈向灵动自如的行书学习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体现出极高的逻辑性和实用性。它没有把所有的难点堆积在一起,而是将行书学习中常见的几大“拦路虎”——例如:连笔的处理、字与字的呼应、以及整幅作品的章法布局——分成了几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模块进行讲解。我发现,当遇到某个特定的难点,比如写草稿时的“牵丝”处理时,我能迅速翻到对应章节,找到田老的精确示范和文字解析,马上就能得到启发。这一点对于自学者来说至关重要,避免了在浩如烟海的字帖中迷失方向。此外,书中还专门辟出了一部分篇幅讲解“临摹与创作的平衡”,这在我看来是区分高级与初级学习者的关键。它教导我们如何在遵循古人法度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个性,而不是一味地做古人笔墨的“复印机”。这种鼓励创新精神的教学态度,让我对未来的书法探索充满了信心,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法书,更像是一座指引我通往更高层次艺术境界的阶梯。
评分说实话,作为一名多年在传统楷书上耗费功夫的书友,我对行书的“松弛感”一直心存畏惧,总担心一放开手脚就会失控,写成一堆毫无章法的“鬼画符”。但《跟田英章学行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可遵循的“放飞框架”。田老的行书魅力就在于,即便在飞白和连带中,结构依然是稳健有度的。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结字规律的章节,它并非照搬古帖,而是提炼出了适用于现代人的结构调整思路。书中用了大量的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图,展示了同一个字在不同章法下的重心变化。我发现,很多我以前写得“歪七扭八”的字,通过调整内部的“气口”和间架结构,立马就有了书卷气。而且,这本书在谈及笔墨处理时,非常注重节奏感。它不只是教你如何运笔,还教你如何“停顿”,如何通过墨色的枯湿变化来暗示书写的快慢。这种对韵律的强调,让我在练习时不再只是机械地模仿笔画,而是开始真正体会到书写过程中的“音乐性”,这对于打破我原有的僵硬书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