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南汉墓(套装上下册)

鲁中南汉墓(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著
图书标签:
  • 考古
  • 汉墓
  • 鲁中南地区
  • 历史
  • 文化
  • 文物
  • 古代文明
  • 中国历史
  • 陵墓
  • 发掘报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6906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413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鲁中南汉墓(套装上下册)》为鲁中南汉墓考古发掘报告,同时也是“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成果。共包括8个墓地,滕州封山、东郑庄、东小宫、顾庙、曲阜柴峪、花山、徐家营,嘉祥长直集。为研究汉墓尤其是山东地区汉墓葬俗、特点等提供了宝贵资料。

目录


前言
滕州封山墓地
滕州东郑庄墓地
滕州东小宫墓地
滕州顾庙墓地
兖州徐家营墓地
曲阜花山墓地
曲阜柴峪墓地
嘉祥长直集墓地
附录 山东鲁中南地区周—汉代人骨研究
后记

前言/序言


考古发现与中原文明的深邃回响:先秦至汉代中原地区墓葬研究精选集 这是一部聚焦于中国历史核心地带——中原地区——自史前晚期至东汉王朝盛期的墓葬考古学与历史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书汇集了多位国内顶尖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扎实的田野考古资料为基础,深入剖析了特定历史时期内,社会结构、丧葬制度、礼仪变迁以及物质文化传播的复杂图景。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区域的墓葬群进行普查性记录,而是精选了对理解中原文明发展脉络具有关键意义的典型墓葬遗址群,对其出土的器物组合、墓葬形制、人骨测定、以及随葬品的空间布局进行系统性的比较分析和深入的解读。我们旨在透过这些沉睡在地下的物质遗存,重构逝者生前的社会地位、族群关系以及精神信仰的演变轨迹。 第一卷:礼制初探与权力重构(史前晚期至西周时期) 第一卷着眼于中原文化形成与早期国家形态确立的关键阶段。我们将重点关注黄河中下游区域,特别是仰韶、龙山文化晚期向二里头、商周文化过渡时期的墓地遗址。 第一章:新石器时代晚期权力萌芽的痕迹 本章通过对聚落中大型墓葬与普通墓葬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早期社会分化与财富集中的现象。重点展示了在某些权力中心遗址中发现的、带有特殊标记或稀有玉器随葬的个体墓葬。我们详细描述了陶器组合的变化,如黑陶、彩陶的衰减与灰陶的兴起,这些变化如何映射出社会组织模式的转变。特别关注了“祭祀坑”与“墓葬区”的关联性,以及这些早期埋葬习俗对后世礼制的影响。 第二章:二里头文化的礼制雏形 聚焦于二里头遗址群中发现的具有明确等级划分的墓葬实例。通过对墓室大小、夯土工艺、以及青铜器(如爵、斝、鼎等礼器)数量和组合的精确记录,本书尝试勾勒出夏代晚期王权或统治阶层初步形成的物质证据。我们运用微量元素分析技术,对随葬青铜器和绿松石饰品的来源地进行了探讨,揭示了早期区域间资源调配与权力控制的范围。 第三章:西周礼乐制度的物质载体 本卷的重头戏在于西周早期至中期,中原地区“明尊卑,序上下”的礼乐制度如何在丧葬实践中得到具体体现。通过对如周公、召公等贵族墓地(或其周边重要封国墓地)的典型墓葬形制——如“甲”字形大墓、多重椁室的使用——的解读,分析了“礼器随葬制度”的建立与成熟。我们详细比对了不同等级墓葬中“明器”与“实用器”的比例差异,以及石磬、玉璧、玉琮等礼玉在墓葬中的特定摆放位置,这些都直接反映了周代宗法制度对个体生后世界的构建。 第四章: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与僭越现象 随着周王室东迁及诸侯争霸的加剧,本章探讨了中原地区丧葬礼制出现的松动与地域性创新。通过对比三晋、中原核心区域(如洛阳盆地周边)的墓葬,可以看到厚葬之风的盛行、玉器使用范围的扩大(如“金缕玉衣”雏形的出现),以及列国诸侯在丧葬规格上追求超越周礼的努力。对这一时期出土的青铜器铭文的整理,也为解读特定家族的政治命运提供了直接线索。 --- 第二卷:大一统背景下的文化融合与制度固化(秦汉时期) 第二卷将目光投向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中原地区丧葬制度的标准化、世俗化以及与周边文化的深度融合过程。 第五章:秦代丧葬的制度化与效率 本书展示了秦帝国统一后,对丧葬等级的严格管控。通过对秦都咸阳附近及周边郡县墓葬的调查,揭示了秦代丧葬制度的“标准化”特征,例如对陶俑数量、车马随葬规模的严格限制,这与秦朝中央集权的高效管理体制相呼应。对秦俑坑(非主体墓葬)的考古新发现,也反思了“事死如事生”理念在帝国规模上的具体实践。 第六章:西汉显贵墓葬的奢华与信仰 本章是关于汉代丧葬研究的重点。我们深入分析了以马王堆、灞桥等为代表的西汉贵族大墓。重点讨论了“厚葬”的物质表现:多层椁室、朱漆、铺地陶砖的应用,以及引人注目的随葬品,如: 帛画艺术与道家思想: 对T形帛画的图案、象征意义以及与早期道教宇宙观的关联进行了细致的图像学分析。 襌衣与玉器: 详细考察了玉衣(或玉具)的使用规范、其对尸身防腐的实际作用,以及玉片之间穿缀方式所体现的工艺水平。 医学与养生: 对出土的医疗器械、药物以及描绘了田亩、仓廪场景的明器,探讨了汉代对生命延续与个体健康的关注。 第七章:东汉中期的世俗化与画像砖的叙事 随着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东汉中期的丧葬文化呈现出新的面貌。本章聚焦于洛阳、四川盆地东部等地的东汉墓葬,特别是大量使用画像砖和画像石的墓室。 我们分类梳理了画像砖上的主题:如孝道故事、历史典故、宴饮享乐场景以及车马出行队列。这些“地下的壁画”不仅是艺术史的研究对象,更是研究汉代民间伦理观念、社会风貌、以及地方宗族势力如何通过营造“体面”的后世生活来巩固其社会地位的重要史料。我们还对比了画像砖题材在不同区域的差异,以探究汉代文化辐射与本土融合的复杂过程。 第八章:从“事死如事生”到佛教的初入影响 本卷最后探讨了汉代丧葬中“明器”体系的巅峰及其后期的微小裂痕。通过对陶楼、陶俑、以及陶制五脏器皿的研究,展示了汉代人对来世生活(“黄泉之下”)的物质化想象。同时,我们也谨慎地讨论了在东汉晚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来自西域的某些文化因素(如可能与早期佛教相关的象征符号)是如何在边疆或特定高等级墓葬中首次留下微弱的印记,为后来的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变革埋下伏笔。 结语:中原礼制传承与考古学视野 本书最后总结了数千年来中原地区丧葬文化中不变的核心要素——等级秩序的表达、祖先崇拜的延续,以及对“天人合一”理念的物质化追求。通过对这些厚重墓葬的研究,我们得以管窥一个古代文明如何用其最深沉的仪式,来界定其社会、维护其秩序、并寄托其对永恒的渴望。 本书面向高校考古学、历史学、文物保护、以及中国古代哲学与社会史研究的专业人士和深度爱好者,提供了一套严谨、翔实的分析框架与一手数据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套关于鲁中南汉墓的报告,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考古工作本身的艰辛与细致。它不像小说那样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对“真实”的追求。从地表勘探到墓道清理,再到每一件器物的编号、测量、记录,作者们将整个发掘过程进行了近乎流水账式的忠实记录。这种详尽到令人发指的记录方式,对于历史细节的还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特别留意了不同发掘批次之间对同一地点记录的相互印证与修正,这体现了科学考古的迭代性。此外,对墓葬中保存状况极差的有机物残骸的保护与描述部分,也展现了现代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虽然技术细节没有过多展开,但能感受到背后付出的巨大努力。总的来说,这是一套不适合躺在沙发上随意翻阅的书籍,它需要一张安静的书桌,一盏台灯,以及一份愿意沉下心来,去尊重历史遗存的耐心,才能真正品味出其中蕴含的史料价值和学术厚度。

评分

那套《鲁中南汉墓》的精装版,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沉甸甸的,光是那装帧设计就透着一股子肃穆和专业感。我主要是冲着里面的考古发掘报告和器物图像去的,毕竟我对汉代墓葬的形制和随葬品的布局特别感兴趣。这本书里的图版质量相当高,拓片和实物照片的对比非常清晰,尤其是那些漆器和陶俑的细节,简直像是把它们从地底下直接搬到了眼前。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墓葬结构层次的剖析,图示做得非常直观,结合文字描述,即便是没有考古背景的人也能大致理解墓室是如何构建的,以及不同墓葬等级之间的差异是如何通过空间布局体现出来的。不过,说实话,对于那些纯粹的历史爱好者来说,里面关于陶土成分分析或者特定地层学划分的专业术语可能需要多查几遍字典,但这反而更证明了它作为一套严肃的学术著作的价值,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普及读物,而是扎扎实实的资料汇编。每次翻阅,总能发现一些之前没注意到的细微之处,比如墓道走向与风水理念的结合,或者某些钱币的铸造特征所反映的地方经济状况,让人忍不住沉浸其中,体会那个逝去时代的脉搏。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远超出了单纯的考古记录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地域性的古代社会风貌切片。我尤其欣赏它在对出土文字材料进行解读时所展现出的谨慎和严谨。那些简牍和砖文的释读,并非一锤定音的断语,而是呈现了多种可能的解释路径,这非常符合学术研究的真实面貌。通过这些零碎的文字,我们得以窥见汉代中南鲁地区士人的日常生活片段、地方行政的运行方式,甚至是家族祭祀的特定仪式。其中对随葬明器的分类和功能推测也做得非常细致,比如区分不同陶楼模型所代表的社会阶层或死者生前的身份。对我而言,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试图从这些冰冷的遗物中重构出有血有肉的古代生活图景。当然,由于是多位学者参与的项目,不同章节的叙事风格和侧重点略有不同,有时候需要花点时间适应一下作者群的思维跳跃,但总体而言,这种多元视角的碰撞,反而让整体的解读更加丰富和立体,避免了单一化的论断。

评分

对于我这种对汉代艺术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来说,这套书里的文物图像简直是一座宝库。尤其是那些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的拓片部分,分辨率高得惊人,连那些因为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的线条,都能被清晰地勾勒出来。我花了不少时间研究那些宴饮、百戏以及神话故事的图像叙事,发现鲁中南地区的画像石风格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流派存在显著的地方特色,比如某些动物造型的夸张程度或者人物衣冠的特定剪裁,都指向了当地独特的文化融合轨迹。这些视觉资料的系统整理,为我们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极佳的对比样本。唯一的遗憾是,由于篇幅所限,对一些特别精美、但出土数量稀少的器物,其断代和风格归属的讨论略显简略,更多是定性描述,缺乏深入的同类比较分析。但这也许是地域性考古发掘报告的通病,毕竟资料的全面收集和整理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我们应当对出版方的努力表示敬意,他们已经尽可能地提供了最详实的视觉证据。

评分

翻阅这套书时,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礼制和丧葬观念的深度挖掘。鲁地的文化渊源深厚,汉代作为儒家思想逐渐成熟并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时期,其墓葬规格自然承载了大量的礼制规范。作者们花费了大量篇幅来比对这些墓葬形制与《礼记》等经典文献中关于丧葬仪制的描述,寻找两者间的契合点与偏离处。这种跨学科的参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例如,对特定陪葬坑位序的分析,就直接关联到当时社会等级的森严与维护宗法制度的努力。我尤其关注到其中关于“事死如事生”理念的物证体现,从食物模型到车马仪仗,无一不展示出古人对来世生活延续性的执着想象。虽然有些解读带有推测性质,但作者清晰地标注了证据链的薄弱环节,这种诚实的态度让人非常信服。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报告“发现了什么”,更是在深入探讨“古人为什么这样做”,解答了许多关于汉代生死观的疑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