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儒地理考据研究

清儒地理考据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华甫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地理学
  • 考据学
  • 学术史
  • 中国思想史
  • 文化史
  • 文献学
  • 经学
  • 地域文化
  • 历史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3378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53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16
字数:17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清代考据学派对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沿革地理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总结性梳理,学者群中既有考据学派大师,也有经学家和史学家,他们有关地理考据的专门著作在百部以上、卷数超过千卷,不仅所涉论题非常广泛,地域亦牵涉全国各地,时代则偏重于先秦、汉魏、隋唐。本项目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华林甫教授主编,首先由长篇《前言》对清儒地理考据情况进行综述、考察,然后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四个断代对清代考据学派的地理考据内容进行实证性的个案研究,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而客观地分门别类总结清儒地理考据的成就与不足,分析其成败得失,史料翔实,论述深刻,不仅填补了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并且在清人研究的基础上,各卷对传统历史地理学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是近年来清代学术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本项目的重大意义在于:
  一,拓宽和加深了清代学术史的研究。目前对清代学术特别是乾嘉学派的研究,或者考察学派形成原因,或者进行个案研究,或者从人文角度探讨清儒成就,少有学者能够从地理考据的角度考察清代学术和清儒成就,因此本项目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填补这一空白。
  第二,有助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时至今天,沿革地理依然是历史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本项目对于乾嘉学派地理考据成果的考察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与此同时,考察乾嘉学派的地理考据还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当今历史地理学继承了清人的哪些成果,还有哪些内容值得继承,有利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建设。
  第三,有利于断代史的研究。由于五代以前的地理典籍稀缺,人们对这一时期地理的认识很容易出现偏差,故需要对之进行系统、精准的探究。同时,对各个断代地理的研究,也是对断代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本项目通过梳理和采纳清儒对五代以前断代地理考据的有益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正确把握该时期的历史地理现象,有助于断代史的研究。
  第四,在方法论层面,本项目对于当今弘扬传统学术精神、发扬征实的学风,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总之,在考据学得到肯定并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非常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总结清代传统史学中的地理考据成果,并使之得到提炼和升华。就清代学者所取得的学术成就而言,地理是突出的领域之一(谭其骧语)。本项目不仅研究了清儒涉足过的先秦以降至五代所有的沿革地理问题,而且探究了形成清儒集中从事舆地研究的各种原因,深化了对清代学术史特别是地理考据方面的理解。

内容简介

  本书为2015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本书先由长篇《前言》综述、考察清儒地理考据情况,后以四个断代分《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对清代考据学派的地理考据内容进行实证性的个案研究,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而客观地分门别类总结了清代地理考据的成就与不足。史料翔实,论述深刻,不仅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并且在清人研究的基础上,各卷对传统历史地理学问题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好的社会效益。

目录


前言
先秦卷(第一册)
秦汉卷(第二册)
魏晋南北朝卷(第三册)
隋唐五代卷(第四册)

精彩书摘

  《清儒地理考据研究》:
  余曾正告之曰:九河见兖州,碣石则在冀州,皆《禹贡》明文,未易可移。果如世伟言,当移碣石为兖州之山矣。古九河阔二百余里,长约四百里,其为逆河之地者,亦须长阔相等,方外受海水之潮汐入,内容河水之九派注。今马谷山之旁与上,何处著此一片地耶?果尔,当删《禹贡》‘同为逆河’四字,以‘人于海’接上‘又北播为九河’,然后可。东海公不觉笑,余日:无论《经》,聊以史证之。苏秦说燕曰:南有碣石之饶;秦始皇三十二年,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二世元年春,东行郡县,李斯从,到碣石刻始皇所立刻石;《封禅书》:并海上,北至碣石,巡辽西;《货殖传》:夫燕,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尚得谓碣石不在昔平州今昌黎等县处耶?《永平府志》已进呈,未及正之云。”阎氏析理引史,所驳甚是。据今人谭其骧研究,《禹贡》碣石即今河北昌黎之碣石山。昌黎本有此山,而蒋氏竞谓“杳无碣石踪迹”,实际未曾亲历昌黎地界细作考察,又惑于顾炎武、刘世伟之说,未加详考,遂成歧误。
  ……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清儒地理考据研究》这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详尽、深入的图书介绍,着重于另一主题: --- 《帝国边陲的律法与信仰:明代西南土司制度研究》 作者: [此处可留空或填写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可留空或填写虚构出版社名] 图书主题概述: 本书深入剖析了明代中央王朝在西南边陲地区推行的土司制度,这是一项在历史长河中影响深远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实验。通过对大量官方档案、地方志、族谱以及传教士记录的细致爬梳与比较分析,本书力图还原一个复杂、多维的“治理”现场,探讨帝国权力如何渗透、重塑和妥协于多元的族群结构之中。我们聚焦于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在不同地理环境(如云贵、四川南部)中的具体实践,揭示其内在的张力与矛盾。 --- 第一部分:制度的构建与权力的话语(约400字) 明初,面对西南地区林立的“蛮夷”部族和根深蒂固的世袭权力结构,中央政府采取了“以夷制夷”的基本方略。本书首先追溯了土司制度的理论基础,探讨了儒家“德治”观念与实际的军事、经济控制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详细考察了明太祖和永乐朝对西南各族首领册封的模式,分析了“授职”文书中所蕴含的法律意义与政治符号。 核心议题在于“一体两面”的治理结构:一方面,朝廷授予土司世袭的法律地位和有限的司法权,承认其传统习俗的合法性;另一方面,通过“革职”、“改流”等手段,保持对地方精英的终极否决权。本书特别关注了宣慰司、安抚司、长官司的职能差异,并对卫所制度与土司制度在边疆的交互影响进行了首次系统梳理。我们认为,明代的边疆治理并非简单的军事征服,而是一套精巧的、基于利益交换和文化标识的权力协商体系。通过对《大明会典》中相关条目的逐字解读,揭示了朝廷对“化外之民”的法律想象与现实操作的巨大落差。 第二部分:律法、习俗与司法冲突(约550字) 西南土司辖区是法律冲突的熔炉。本书将研究重点投向了土司治理下的社会生活层面,探究“律法”在不同语境下的生命力。我们考察了土司依循的“本俗”(传统习惯法)与中央颁布的《大明律》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例如,在婚姻继承、土地所有权、赋税征收等核心社会关系中,土司的判决往往基于族群内部的规范,这与中央政府推崇的父权制、均田制思想存在显著差异。本书引入了“法律人类学”的视角,分析了底层民众在面对土司的专断权力与朝廷的抽象正义之间的困境。我们利用清代早期对明代遗留问题的清查档案,重构了若干起涉及土司滥用职权、压榨平民的司法案例,这些案例清晰地展现了制度设计在执行层面产生的扭曲。 此外,我们深入分析了“吏土之争”——即流官(朝廷委派的文官)与土官(世袭首领)在地方司法权上的长期角力。这种角力不仅是权力层级的斗争,更是两种治理哲学(官僚理性与世袭权威)的对抗。本书详细论证了明廷如何通过设立“巡按御史”和“钦差大臣”等非常设机构,来平衡和制约地方土司的权力,维持边疆表面的“法治”秩序。 第三部分:信仰、认同与土司的“中国化”进程(约400字) 土司制度的长期存续,离不开其对族群认同的巧妙操纵与文化策略的运用。本书探讨了明代对西南精英推行的“汉化”政策及其效果。我们关注了土司子弟入京接受儒家教育、受封官职的现象,分析了他们如何将儒家伦理(如忠孝观念)嫁接到其族群权力结构中,以合法化自身的统治地位。 在宗教信仰方面,本书比较了佛教、道教在土司地区的传播与本土巫术传统的共存状态。许多土司通过资助寺庙、模仿汉族士大夫的生活方式,成功地将自身的“蛮夷”身份转化为受中央承认的“开化”精英。这种文化上的双重身份,既是他们获取帝国信任的筹码,也是族群内部产生离心力的潜在因素。 通过对西南地区碑刻、祭文的解读,我们试图勾勒出“中国边界”在空间和精神层面上的动态构建过程。土司们在向内效忠中央的同时,也巧妙地利用了中央的承认来巩固对内部族群的统治,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充满张力的文化中介角色。 结论:制度的遗产与历史的反思(约200字) 《帝国边陲的律法与信仰》最终得出结论:明代的土司制度是一套高度灵活、充满矛盾的过渡性治理模式。它在维护了帝国对西南边陲的有效控制、避免大规模军事冲突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却也为后世留下了深重的社会、土地和民族矛盾。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开明统治”或“野蛮压迫”的二元对立,提供一个更为细致入微的视角,审视一个庞大帝国如何在边远地带处理其权力、法律、文化交汇所产生的复杂命题。本书对于理解当代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渊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全书特色: 史料扎实: 首次整合了多项关于土司判例的未刊档案。 视角新颖: 运用比较历史学方法,对比西南与东北(如奴儿干都司)的边疆治理异同。 深度剖析: 侧重于微观的法律实践而非宏观的政治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是它处理人与地之间关系的方式,非常具有现代性。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深入挖掘了地理知识在清代社会中的权力运作。谁有资格去定义一处地理坐标?他们的定义如何影响了官方的行政边界和民间的信仰空间?书中对少数民族地区地理认知与汉族中心主义考据之间的张力探讨,尤其发人深省。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进行价值评判,而是细致地展示了这种认知差异是如何在实际的勘界和图志编纂中体现出来的。这种跨学科的视野,将地理信息科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原本可能偏向硬核考据的题材,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地理研究,本质上就是在考察人类如何建构和管理他们所处的空间叙事。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考据”这一行为本身的反思与重构。以往我总觉得考据就是“找对证据”,但这书让我意识到,清儒的地理考据,更像是一种文化实践,一种维护“正统”和“秩序”的努力。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学者描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古董迷,而是将他们置于具体的政治与社会语境之中。比如,在讨论某一河流改道对地方经济乃至漕运安全的影响时,书中的分析就体现了知识精英如何将理论研究服务于实际的国计民生。更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它对文献源流的梳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边角料奏折、地方志的零星记录,在作者的手中被激活,重新赋予了意义。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文献运用能力,体现了极高的学术功力和对史料敏感度,让我对阅读古籍的兴趣又重新被点燃了。

评分

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结构之精妙,如同一个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清代学术的复杂性。它没有采用单一的“时间线”或“地理区域”的线性叙事,而是构建了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比如,它在探讨某一处古迹的定位时,会瞬间将读者带入到不同学派关于“实证”与“义理”的辩论之中,接着又自然过渡到当时官方测绘的困境。这种跳跃性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一种高明的“主题耦合”。它成功地揭示了地理考据是如何渗透到清代经学、史学乃至金石学中的,形成了一个互为支撑的知识共同体。书中对若干核心争议的梳理,清晰得令人赞叹,作者似乎总能站在一个超然的制高点上,既理解各方立论的合理性,又能精准指出其逻辑上的盲点。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清代学术精神内核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穿透力的视角,远超一般文献综述的水平。

评分

这部作品,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是抱着一种审慎的期待的。毕竟“清儒地理考据”这个主题听起来就相当专业,我原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充斥着各种我已经不太熟悉的古籍引文和繁复的考证过程。然而,当我翻开它,那种感觉完全不同。它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带着你慢慢走进那个波谲云诡的清代学术世界。作者的笔法非常细腻,对于清代士人在研究地理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与执着,描摹得栩栩如生。我特别欣赏它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握,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巧妙地将历史背景的铺陈与具体人物的学术争论交织在一起,使得那些看似枯燥的地名更迭、河道变迁,都染上了一层鲜活的人文色彩。读着读着,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学者们在灯下伏案,面对地图和文献时的那种心境,那种对“实学”的追求,确实令人动容。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地理考据绝非简单的“找地方”,它背后承载的是一个时代对国家治理、文化认同的深刻思考。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刷完”的休闲读物。它更像是邀请你参与一场智力上的深度对话。书中某些章节对于特定的地理名词和人名之间的错综关系进行辨析时,信息密度极高,需要时不时停下来,甚至对照着地图去想象。但正是这种“费力”,才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它没有回避学术研究中的困难和歧义,反而坦诚地展现了知识积累的艰辛历程。特别是在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对同一地点的测绘成果时,那种“一地千面”的复杂性,让人不禁思考,我们今天所认定的“真实”,是否也只是某一特定视角下的产物。这本书拓宽了我对“真实性”和“历史记录”的理解边界,是一次非常扎实的思想体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