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2卷)

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2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编,荆月新,林乾 校
图书标签:
  • 清史
  • 近代史
  • 法令文件
  • 法律史
  • 史料
  • 点校
  • 大清新
  • 清末
  • 史学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74421
版次:1
商品编码:10705030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2卷)》共6册,内含清末光绪年间生效法令350余件,具体包括官制、任用、外交三大类,其中官制111件、任用117件、外交118件。通过这些珍贵的法律文献,读者能够了解中国官僚机构如何从传统的吏、户、礼、兵、刑、工向近代国家机构体系全面转型,以及“弱国”不得不直面外交的真实历史。

目录

点校前言
官制任用
外交
官制
京官制
宗人府奏酌拟工部裁缺宗室司员改归各部办法并请添设宗室各缺折附片二
宗人府会奏议覆御史常徽奏疏通宗室仕途折
军机处奏酌拟变通章京升补章程折并章程
军机处章京升补章程
军机处王大臣奏遵旨改考察政治馆为宪政编查馆拟订办事章程折附片并清单
宪政编查馆奏遴选京外各衙门人员派充咨议官片
资政院奏陈开办资政院情形折
军机大臣奕劻等议覆给事中熙麟奏请复詹事府折
会议政务处议覆御史徐定超请变通翰林院官制折
吏部奏拟翰林院升补并秘书郎办法折
政务处王大臣会同吏部遵议新设外务部司员额缺各事宜折附片并清单
外务部奏酌拟外务部改设事宜折
外务部奏陈调用人员办法并设立储才馆折并章程
附储才馆馆员办事章程
附学习员章程
附储才馆原章未尽事宜两端办法说帖
附储才馆各课章程
附书记生规则
附抄呈出使汪大臣函示储才馆应办各事说帖
吏部奏为部务殷繁拟请添设额缺折
民政部奏部厅官制章程折并章程二
民政部奏厘定本部及内外城巡警总分厅权限章程折并清单
民政部奏厘定内外城各厅界域职掌员缺章程折并清单
民政部奏接收礼部移交事项酌拟划分暨用款办法折
民政部奏添设营缮司员外郎主事各二缺片
民政部巡警厅区长区员职务权限简章
度支部奏为厘定度支部职掌事宜及员司各缺并拟添设丞参折
学部奏酌拟学部官制并归并国子监事宜改定额缺折
学部礼部会奏画定学礼两部办事界限折
学部奏请将大学堂总监督改为实缺折
……
任用
外交
近代中国法律变迁研究:清末修律背景下的法典编纂与司法实践(1901-1911) 本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清朝末年(1901年至1911年)中国社会经历的剧烈转型时期,尤其是围绕“预备立宪”和“修律”运动展开的法律制度的深刻变革。本研究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中国法律体系的重构过程,旨在呈现一个在传统法律思想与西方现代法制观念激烈碰撞下,新兴法律制度逐步建立的复杂图景。本书内容并不涉及《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2卷)》的具体收录文本,而是着眼于该时期法律改革的宏观背景、主要法律体系的构建、关键法律思想的演变以及其实际推行中的挑战与影响。 第一部分:修律运动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 清末修律并非孤立的法律事件,而是帝国在内忧外患下寻求自救的系统工程。本书首先回顾了甲午战争后,列强治外法权对中国主权构成的严峻挑战,阐明了“废除不平等条约”成为推动修律的直接动力。我们将详细梳理自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展现“开明”姿态而启动的法律改革的政治动因。 理论层面,本书探讨了引入西方法律体系的几种主要思想流派。一方面,以沈家本、伍肇鳌为代表的改良派,主张在吸收大陆法系(尤其是日本法)精华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法律框架。他们如何权衡“保国”、“保族”与“引进西法”之间的张力,是本部分探讨的核心。另一方面,本书也考察了传统儒家法律思想在修律过程中所扮演的“缓冲器”角色,以及对新刑法、民法等领域产生的潜在制约影响。我们着重分析了引介的法律概念,如“公法”与“私法”的区分、个人权利意识的初步萌芽,以及这些概念如何被本土化,以适应当时的社会结构。 第二部分:民事与刑事法律体系的初步构建 本书主体部分着力于分析清末修律所取得的两大核心成果——新刑法与新民法的起草与颁布进程,但关注点在于其制度设计而非文本细节。 在刑法领域,我们考察了《大清新刑律草案》等草案的制定过程及其体现的现代刑法精神。重点在于探讨刑法领域“罪刑法定”原则的引入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刑民不分”和“重义理而轻形式”的司法传统。例如,在新刑法中对“意图犯”、“未遂犯”的界定,以及对刑罚种类(如废除凌迟、枭首示众等酷刑)的改革,揭示了国家权力对个体生命实施规训方式的根本转变。本书着重分析了在涉及“谋反”、“煽惑”等政治犯罪方面的立法妥协,反映了统治者在推行新法时对维护政权稳定的优先考量。 在民事法律方面,本书分析了以《大清民律草案》为代表的私法体系的初步尝试。这包括对财产所有权、合同、亲属继承等核心制度的重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婚姻家庭制度上,修律草案如何试图用契约精神和个体自主权来挑战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传统家庭结构。我们审视了这些新规则在贵族、士绅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接受程度差异,以及它们对传统社会伦理的冲击。 第三部分:司法机构的重组与法律人才的培养 法律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司法机构的现代化。本书详细考察了清政府为配合修律而进行的司法行政改革。这包括新式法院(如地方审判厅、提审厅)的建立及其职能划分,以及与传统地方官僚(如知县)审判权力的切割过程。我们探讨了“审判权与行政权分离”这一现代司法原则在清末中国的艰难实践。 此外,本书对法律人才的培养机制给予了高度关注。法律学校(如京师大学堂法律馆、各地法政学堂)的建立,是培养具备现代法律知识的法律官僚的关键一步。本书分析了这些学堂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这些新一代法学精英在法律实践中扮演的角色。他们如何理解和应用新法,以及他们与尚未完全适应新法的传统司法人员之间的摩擦,构成了司法实践层面的一道风景线。 第四部分:法令实施的社会阻力与地域差异 修律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法律统一”。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新法令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效果。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社会结构复杂,新法令的实施过程充满了地方性的变异和阻力。 在经济不发达或传统势力强大的地区,新法令往往流于形式,基层司法仍旧依赖旧的惯例和人治色彩。本书利用当时的官方报告、地方志以及私人档案,描绘了新法在不同省份的接受程度和解释偏差。例如,在某些地区,废除酷刑的规定可能因为地方官员的懈怠而执行不力,而新设立的商业法规则可能在通商口岸地区率先得到采纳。 本书最后总结了清末修律运动的历史地位:它是一次在时代压力下,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试图将中国法律体系纳入世界法治轨道的前所未有的尝试。尽管这一进程在1911年戛然而止,但它为民国时期乃至现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本书的研究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细致的框架,用以理解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制度变迁,而非简单地罗列或校注法令文本本身。

用户评价

评分

“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2卷)”——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吸引我这个对晚清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1901年至1911年,这十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剧变、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经历了庚子国难,清廷不得不推行一系列改革,试图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而第二卷,作为一个系列的延续,我猜想它收录的法令会更加聚焦于某个特定领域,或者说,它会呈现出改革进程中更深入、更细致的一面。我非常期待通过阅读这些原始法令,能够摆脱以往对这段历史的碎片化认知,形成一个更系统、更连贯的理解。点校本的“点校”二字,更是让我看到了严谨治学的态度,这意味着我们能够阅读到经过专家精心考证、注释的版本,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也提高了史料的可信度。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国的统治者是如何试图通过立法来应对内外的挑战,又是如何在现实的阻力下步履维艰。这不仅是对历史文献的解读,更是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一次深刻的审视。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资料,而“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2卷)”这个书名,瞬间点燃了我作为历史爱好者的好奇心。1901年,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八国联军入侵的阴影还未散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大清王朝轰然倒塌。这十年,是改革与革命交织的十年,是旧制度摇摇欲坠、新思想萌芽生长的十年。作为第二卷,我猜想它会包含一系列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令,比如教育改革、司法改革、经济开放等方面的规定。点校本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以更准确、更易读的方式呈现原始文献,这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尤为重要。我渴望通过这些法令,去感受当时社会思潮的涌动,去理解朝廷内部的权力博弈,去探究那些曾经影响中国命运的决策是如何出台的。这本书,不只是单纯的法律条文汇编,它更是一扇窗,让我们能够透过冰冷的文字,去触摸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呼吸,去感受他们在大变革时期的迷茫、希望与挣扎。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法令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细节,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了解一个时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阅读那个时代留下的官方文献。“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2卷)”这个名字,立刻击中了我的兴趣点。1901年,八国联军的炮火刚刚平息,腐朽的大清帝国试图通过“新政”来苟延残喘;1911年,一声枪响,帝国的丧钟敲响。这十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极其复杂而动荡的时期,充满了改革的尝试、革命的暗流以及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第二卷的出现,意味着它将承接第一卷的内容,深入展现这段时期里,清政府颁布的那些旨在维持统治、图谋自救的法律法规。我非常好奇,在那个内外交困的境地下,这些法令具体是如何规定的?它们在实践中又遇到了哪些阻碍?点校本的出版,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它能够以更严谨、更清晰的面貌呈现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能够更接近那个时代的真相。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晚清的政治格局、社会变迁,以及那些试图改变中国命运的法令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历史意义。

评分

“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2卷)”,单是这个书名就让我产生了极大的阅读兴趣。1901年至1911年,这十年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何等关键的时期?经历了庚子之乱的重创,清政府不得不推行一系列改革,试图在列强的夹缝中生存,同时应对国内此起彼伏的变革呼声。第二卷的出现,让我猜测它会包含更多更深入的法令,也许是关于国家体制的调整、经济的开放,甚至是社会生活的规范。点校本的意义在于,它能以更准确、更便于阅读的方式呈现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让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汉语和复杂的历史背景变得更容易被理解。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窥见那个时代统治者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他们的法令是否真的能够挽救大清的命运,又或者,这些法令本身就成为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注脚。这不仅仅是关于法律条文的堆砌,更是我对那段风云激荡岁月的探寻,是对中国近代化道路上一次深刻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我了——“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2卷)”。光是看到“大清新”三个字,就能勾起我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的无限遐想。1901到1911,这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么关键的时期啊!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皇帝励精图治,改革开放的呼声此起彼伏,而另一边,革命的暗流也在涌动。这本点校本的出现,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那个时代的密室。我尤其好奇第二卷会收录哪些重要的法令,是否涵盖了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是否能窥见当时统治者试图推行哪些改革措施,又为何会失败。想象一下,翻开书页,看到的不是抽象的历史叙述,而是实实在在的、那个时代颁布的条文,每一条法令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一群鲜活的人物。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拨开历史的迷雾,更清晰地理解晚清中国在内忧外患下是如何挣扎求存,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这不仅仅是研究历史的工具书,更是承载着那个时代印记的珍贵文献,是理解现代中国起源的关键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