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台新咏 徐陵 上海古籍出版社

玉台新咏 徐陵 上海古籍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歌
  • 古籍
  • 文学
  • 宋诗
  • 徐陵
  • 玉台新咏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古典文学
  • 中国古典诗歌
  • 选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8338
商品编码:107413848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玉台新咏
作 者:(南朝陈)徐陵 校注:尚成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丛书名:国学典藏 出版日期:2013年8月
版 次:第1版
页 数:529
ISBN :9787532568338
定价: 39 元 本店价: 31.2 元
折扣:【80】 节省:7.8 元
分类:  →  
货号:1413976
图书简介 《玉台新咏》10卷,是继《昭明文选》之后,于公元6世纪编成的一部上继《诗经》、《楚辞》的中国古代诗歌总集。历来认为是南朝徐陵在南朝梁中叶时所编。计有五言诗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诗1卷。除第9卷中的《越人歌》相传作於春秋战国之间外,其馀都是自汉迄梁的作品。内容中多收录男女感情的记述表达,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刻画出古代女子丰富的感情世界,也展示出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清代的吴兆宜对《玉台新咏》作了笺注,后程琰又对之进行了删补。此次即以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的《玉台新咏》为底本。 作者简介 目 录 前言/曹明纲
玉台新咏序/徐陵
卷第一
古诗八首
古乐府诗六首
枚乘杂诗九首
李延年歌诗一首并序
苏武诗一首
辛延年羽林郎诗一首
班婕妤怨诗一首并序
宋子侯董娇娆诗一首
汉时童谣歌一首
张衡同声歌一首
秦嘉赠妇诗三首并序
秦嘉妻徐淑答诗一首
蔡邕饮马长城窟行一首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一首
徐斡室思一首情诗一首
繁钦定情诗一首
元名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
卷第二
魏文帝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一首 又清河作一首
甄皇后乐府塘上行一首
刘勋妻王宋杂诗二首并序
曹植杂诗五首乐府三首弃妇诗一首
魏明帝乐府诗二首
阮籍咏怀诗二首
傅玄乐府诗七首 和班氏诗一首
张华情诗五首杂诗二首
潘岳内顾诗二首悼亡诗二首
石崇王昭君辞一首并序
左思娇女诗一首
卷第三
陆机拟古七首为顾彦先赠妇二首为周夫人赠车骑一首乐府三首
陆云为顾彦先赠妇往返四首
张协杂诗一首
杨方合欢诗五首
王鉴七夕观织女一首
李充嘲友人一首
曹毗夜听捣衣一首
陶潜拟古诗一首
荀昶乐府诗二首
王微杂诗二首
谢惠连杂诗三首
……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插图和节选
《唐诗流变研究:从初唐到盛唐的风格嬗变》 作者:李明德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2年 引言:时代的脉搏与诗歌的转型 本书聚焦于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期——从初唐到盛唐的诗歌发展脉络。这一时期,不仅是隋唐更迭带来的社会结构剧变期,更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群体精神风貌与审美趣味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阶段。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一时期大量诗篇的精细梳理与比较分析,揭示“初唐的典雅与迟疑”如何一步步过渡到“盛唐的雄浑与自由”,最终成就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 《玉台新咏》虽为南朝宫体文学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一种精致、香艳的审美风尚,但唐代诗歌的勃兴,恰恰是对这种文风的一种扬弃与超越。因此,本研究将以唐诗的自身发展为核心,审视早期宫廷文学(如陈后主之风)对初唐宫廷诗歌(如上官仪、上官婉儿一脉)的影响,并着重分析初唐诗人如何借鉴并最终挣脱了南朝文学的窠臼,为盛唐气象的酝酿奠定基础。 第一章:初唐的底色——宫廷审美与格律的定型 初唐诗歌(约618年至713年)是承接南北朝文学,尤其是宫体文学传统,并进行初步革新的阶段。本章详细考察了初唐诗坛的政治环境,特别是武周时期对文风的导向。 1.1 上官体的影响与辨析 上官仪及其子弟所倡导的“上官体”,以其雕琢、对仗工整、用典精妙著称,这在形式上无疑是对前代文学经验的总结与规范化。然而,这种规范化也带来了僵化与缺乏真情实感的风险。我们将细致比对初唐宫廷宴饮诗与边塞诗中“上官体”的运用痕迹,辨析其在结构和辞藻上的继承与演变。特别关注上官体对律诗格律的最终确立起到的关键作用。 1.2 南朝遗风的余韵 尽管唐代国力强盛,但南朝以来精致的文风并未完全消失。本节探讨了如王绩、上官婉儿等诗人作品中残留的“绮靡”之风,分析这些元素如何在初唐的社会风气中被稀释和改造。我们认为,这种对感官享受和细腻情感的描摹,是后世山水田园诗得以孕育的土壤之一,而非单纯的“退化”。 1.3 边塞诗的先声 初唐边塞诗的出现是唐诗革新的重要标志。以陈子昂、王勃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开始将个体生命体验与宏大国家叙事相结合。他们的诗歌摆脱了宫廷的樊篱,引入了更广阔的地理空间和更强烈的个人抱负,为盛唐的军旅和山水题材开辟了道路。通过对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句法结构分析,可以清晰看到其对汉魏风骨的追慕和对当时纤弱文风的直接批判。 第二章:诗歌的转向——盛唐气象的酝酿与萌芽 盛唐(约713年至766年)是中国诗歌艺术的巅峰期,其核心特征是“气象万千”和“浑厚自由”。这种气象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初唐诗人对格律的掌握和对题材的拓宽。 2.1 王维、孟浩然:田园山水的诗学构建 王维与孟浩然的出现,标志着诗歌审美重心从“人事”转向“自然”。本章将深入剖析他们如何将禅宗思想融入山水描绘。他们的诗歌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再是单纯的风景罗列,而是将个人的心境投射于自然万物之中。相较于南朝的“园林小景”,唐代的山水诗展现的是开阔、高远、带有人生意趣的自然景观。我们尤其分析了“空灵”与“意境”的融合,这是盛唐美学区别于前代的关键。 2.2 进取的精神:李白与浪漫主义的爆发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精神的集中体现。他的创作特点是打破了一切既有的束缚,无论是格律、对仗还是题材的限制。本节着重分析了李白如何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传统,并将其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那种“天马行空,不受约束”的独特风格。李白的“酒、月、侠、仙”的意象群,是对初唐相对压抑的文人情绪的一种彻底释放。我们将对比分析初唐边塞诗的写实性与李白边塞诗的浪漫奇崛,揭示这种风格上的巨大飞跃。 2.3 沉郁的基调:杜甫对现实的介入 杜甫被誉为“诗史”,他的创作标志着唐诗对社会现实责任的深度担当。本章探讨了杜甫如何将律诗的成熟技巧用于记录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动荡与人民疾苦。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是对初唐宫廷诗歌中对人性细致描摹的升华,它将个体的情感悲悯提升到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层面。通过对杜甫“三吏三别”的结构分析,可以发现其叙事技巧的成熟,已经远远超越了初唐叙事诗的模式。 第三章:格律与气韵的辩证统一 本章将综合前两章的研究成果,探讨初唐确立的格律形式如何服务于盛唐诗人的创作。格律(尤其律诗)的完善,为盛唐诗人提供了坚实的结构框架,使得他们能够在既定的秩序中实现最大的艺术自由。 3.1 律诗的成熟与“对仗”的深化 初唐将律诗确立为正统诗体,盛唐诗人则将对仗的技巧推向了极致,使其不再是简单的词性对应,而是意境和哲理的并置。我们分析了王维、杜甫在颔联和颈联中“以静衬动”或“以小见大”的对仗手法,证明了格律并非束缚,而是精雕细琢的载体。 3.2 诗歌语言的质朴化 与注重辞藻雕琢的南朝遗风相比,盛唐诗人追求语言的“自然”和“准确”。本章通过词频分析,展示了盛唐诗歌中大量使用朴素、日常的词汇,却能产生深远的意境。这种语言的革命,使得唐诗能够更加直接地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对世界的宏大认知。 结论:诗歌演进的内在逻辑 初唐是唐诗的“学步期”,它完成了形式的规范和经验的积累,虽然仍带有前朝的影子,但已经孕育了革新的力量。盛唐的辉煌,是建立在对初唐形式基础的吸收、对陈子昂精神的继承,以及对前代审美趣味的扬弃之上的。本书旨在阐明,唐诗的流变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次风格的转变,都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文人抱负紧密相连,最终铸就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古典诗词的涉猎并不算深,但这本《玉台新咏》的选本,却意外地激发了我强烈的阅读欲望。我发现,即便是那些看似情意绵绵、描摹景物的诗句,其背后也蕴含着极高的文学技巧。例如,对色彩的运用,那种微妙的、层层递进的色彩渲染,即便隔着千年的时光,依然能清晰地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绝美的图景。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稍高,因为其中夹杂的典故和用语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来辅助理解。然而,正是这份挑战性,促使我不断查阅注释,从而间接地了解了更多关于那个时代的风俗人情和社会背景。这种“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体验,是单纯的教科书学习所无法比拟的。它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循循善诱,引导你走进文学的殿堂,每解决一个疑惑,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评分

这本《玉台新咏》的选本,虽然收录的篇目浩如烟海,但其展现出的魏晋南北朝文人雅士的精神风貌,真是让人流连忘返。翻开这卷书,仿佛置身于那群人觥筹交错、吟诗作赋的雅集之中。那些关于离愁别绪、闺怨相思的篇章,在时光的淘洗下,依旧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尤其欣赏编者在篇目选择上的匠心独运,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隐逸之作,使得整部作品的层次感极为丰富。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比喻和典故,体会那种古典文学特有的含蓄美和韵味。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装帧和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让人愿意捧卷久读,细细品味。它不仅仅是一本诗歌集,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士人心灵世界的窗户,让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特有的审美趣味和情感表达方式。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感悟,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美学有着执着追求的普通读者,我必须称赞这本选集在美学范畴上的巨大贡献。它清晰地勾勒出了“玉台体”那种追求雕琢、追求形式完美的独特风格。无论是词藻的华丽堆砌,还是对偶句式的工整精妙,都达到了那个时代审美的巅峰。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女性形象描写的几组诗歌,它们所塑造的形象是如此的精致、纤弱,带着一种近乎病态的唯美感,这与盛唐的浑厚大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精致”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士族阶层在特定历史阶段对艺术的独特理解。阅读这本书,就像在欣赏一匹用最顶级的丝线绣成的华美锦缎,每一个针脚都透露出匠人的心血和审美的极致。它不追求宏大叙事,而专注于细节的完美打磨,这一点,在当今快节奏的阅读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我个人认为,一本好的古典文献选本,其价值不仅在于收录了什么,更在于它如何“呈现”这些内容。徐陵的这部汇编,其流传之广本身就说明了其重要性,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这个版本,则在学术性和普及性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它保持了原文的准确性,同时又不至于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我喜欢它那种沉稳大气的排版风格,字体大小适中,注释清晰地标注在页眉或页脚,既不干扰主体阅读,需要时又能快速定位。这本书在我书架上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快餐读物”,而是可以随时翻开某一页,享受片刻心灵宁静的“精神慰藉”。它所承载的,是古典文学中那份永恒的、对生命与美的不懈探索的精神,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字的人珍藏和细读。

评分

初次接触这套书,主要被它那厚重的历史感所吸引。徐陵汇编的这些作品,无疑是那个时代文学风貌的集中体现。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那些诗歌题材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局限于风花雪月,更多地展现了士大夫阶层在乱世中的沉思与感慨。比如某几首描写边塞风光和黍离之悲的篇章,其气势之磅礴、意境之苍凉,读来令人扼腕叹息,完全跳脱出了传统的“艳诗”范畴。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也颇有深意,虽然表面上是按体裁或作者区分,但细心体会,可以从中梳理出不同地域、不同流派文学思潮的演变轨迹。对于想要深入研究魏晋诗风演变的人来说,这本选集提供的原始材料和广度是无可替代的。它需要的不是快速浏览,而是沉下心来,像对待古董一样去摩挲、去品味其中的时代印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