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第5卷):传记门》是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中之一种,收1911年以前以古籍装帧形式出现的写本和印本图书以及1911年以后以古典装帧形式出现的内容与中国古代文化有关的传记门图书8042种11469部63180册,按总论、总传、列女、分传、氏族谱、外国人传记等到类排列,书后附书名、著者、传主三种四角号码索引与笔画检字表。
目录
总论
传11 姓氏
12 姓名
15 字号
17 生卒
19 其它
总传
传100 全国、历代
传110~190 断代
110 先秦
120 两漠三国
130 晋及南北轧
140 唐代
150 宋代
160 元代
170 明代
180 清代
190 民国
传212~240 各地
传212 天津
213 河北
214 山东
215 河南
216 山西
217 陕西
218 甘肃
221 上海
222 江苏
223 安徽
224 浙江
225 江西
226 湖北
227 湖南
228 四川
231 福建
233 广东
234 广西
235 云南
236 贵州
240 东北三省
列女
传300 列女
分传
傅500 刖传
传600 年谱合谱、丛书
传611-695 个人年谱
氏族谱
传710 皇室、宗室谱系
传720 合谱
传770 族谱、家乘
772.01 卞氏
772.03 应氏
772.05 糜氏
772.07 奕氏
772.09 颜氏
772.11 龚氏
772.13 谢氏
772.15 于氏
772.17 卜氏
772.21 宗氏
772.23 冯氏
772.25 顾氏
772.27 浦氏
772.29 漆氏
772.31 洪氏
772.33 涂氏
772.35 荣氏
772.37 康氏
772.39 秘氏
772.41 讷音富察氏
772.43 海氏
772.45 宾氏
773.01 童氏
……
外国人传记
四角号码书名索引
四角号码著者索引
四角号码传主谱主索引
笔画检字表
精彩书摘
传11 姓氏
0001
元和姓纂 十卷/(唐)林宝撰.一清嘉庆七年(1802)刻嘉庆间重修本.一4册 22400
部二1 4册 122401
部三 8册 122402
部四 6册 有墨笔眉批 1224030002
元和姓纂 十卷/(唐)林宝撰.一清光绪六年(1880)金陵书局南京刻本.一4册.一有墨笔眉批校字;陈垣赠书 122404 部二2 4册 122405 部三 4册 1224310003
元和姓纂 十卷/(唐)林实撰.一清抄本.一5册 1224060004
元和姓纂 十卷/(唐)林宝撰.一1986~扫描油印本.一2册.一据清光绪六年(1880)金陵书局南京刻本扫描油 122407部二l 2册 122408部三 2册 1224090005.
元和姓纂校勘记 二卷/罗振玉撰.一民国4 9F(1915)铅印本.一1册。 (雪堂丛刻) 1224640006
姓解 三卷/(宋)邵思纂.一清光绪间遵义黎氏刻本.一l册.一(古逸丛书).一卷l有缺页;有朱墨笔眉批校字 1224100007
姓解 三卷/(宋)邵思纂.一清光绪间遵义黎氏刻本.一l册.一书名页题影北宋本姓解.一古逸丛书单uuu基
姓氏急就篇 二卷/(宋)王应麟撰.一明万历间刻明崇祯清康熙乾隆问递修本.一l册 1224120009
姓氏急就第 二卷/(宋)王应麟撰.一清刻本. 2册 1224110010
姓氏急就第 二卷/(宋)王应麟撰.一清抄本.一2册 1224130011
姓鯆 十卷附录一卷/(明)陈士元撰.一清道光十三年(1833)应城吴毓梅刻本.一5册.一(归云别集).一宝善堂藏板 1224150012
姓鳞 十卷附录一卷/(明)陈士元撰。 民国间刻朱印本.一2册.一有朱墨笔眉批 1224280013
姓氏谱纂/(明)李日华辑.一清朱丝栏抄本.一l册.一书名据书衣题 224170014
古今万姓统谱 一百四十卷/(明)凌迪知纂.一明
万历间刻本.一18册.一有墨笔抄配;与历代帝王姓系
统谱、氏族博考合印 122422
部二 26一 与历代帝王姓系统谱、氏族博考合 122419
部三 38册 缺30卷:卷5——6、19——26、75——76、85——88、103 106、120 123、.128-134;与历代帝王姓系统谱合印 1224210015
古今万姓统谱 一百四十卷/(明)凌迪知纂.一日本宽文十二年(1672)刻本.一25册.一书名页及版心题万姓统谱;卷未有墨笔抄配;与历代帝王姓系统谱、氏族博孜合印 122425
前言/序言
在馆藏普通古籍中,有不少著名藏书家的藏书和知名学者的用书,如清李慈铭困学楼藏书,归安姚觐元、姚慰祖父子两代人的藏书,延古堂李氏、积学斋徐氏
约园张氏以及近人郑振铎(西谛)和陈垣先生的藏书。从版本年代说,可上溯到明代中晚期,而以清版书数量最多。就版本类型而言,多为刻本,钞本、稿本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这部目录的分类法使用的是1929年刘国钧先生编制的《北京图书馆中文普通锳装书分类表》。每卷前均附有十五类的卷次、名称及该卷的分类表。此分类法在我馆沿用已久,如若改换,必将牵动全库架次,工程浩大,绝非短期内所能完成。同时,“四部法”的类目如何增删改并才能恰当地容纳全部普通古籍,也是一件很繁杂的事情。所以,我们仍然保持了原来的“十五大类”分类法。
工987年工月3日,国家标准局发布了《古籍著录规则》,并于同年工0月工日起实施。这部目录就是按照遣一规则著录的。在使用《规则》时,可能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希望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
《明清官员群像:政治风云下的家族与命运》 本书并非对某个特定图书馆古籍总目某一卷的简单罗列或解读,而是致力于深入剖析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生态的核心群体——官员阶层。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这一群体的生活轨迹、权力运作、家族传承以及他们在时代变迁中所经历的种种命运沉浮,旨在勾勒出一幅生动而立体的历史画卷。 一、 官员的选拔与晋升:科举之外的隐秘通道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科举考试无疑是摆在台面上的最主要途径。然而,本书将跳出科举制度的单一视角,深入挖掘其背后更为复杂的选拔机制。我们将探讨“门荫”制度在官员家族中的延续性影响,分析“捐纳”制度如何为社会中下层人士提供入仕的机会,以及“吏员”阶层通过长期积累经验和人脉,最终实现“转官”的可能性。 科举的“独木桥”与“康庄道”: 我们将详细梳理明清科举制度的演变,从乡试、会试到殿试,层层递进的考核体系如何筛选出“读书人”。但同时,我们也会揭示科举考试中的舞弊现象、“关节”操作等潜规则,以及部分考生如何通过“捷径”而非“苦读”获得功名。 “门荫”的血脉延续: 官僚家族的传承是明清政治结构的重要特征。本书将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展示“父以子贵,子以父贵”的现象,分析官僚家庭如何利用家族网络为子弟铺平仕途。我们也会探讨这种制度对社会流动性的挤压效应,以及那些并非出身官宦世家却能凭借才能脱颖而出的个例。 “捐纳”的另一条出路: 捐纳制度在明清时期扮演着双重角色,既为国家筹集财政收入,也为部分富商、地主提供了入仕的途径。本书将分析捐纳制度的运作模式,探讨捐纳官员的实际权力与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制度对传统官僚体系产生的冲击。 “吏员”的逆袭之路: 长期以来,吏员阶层被视为官僚体系的“基层”,然而,正是这群常年与政务打交道的人,凭借对实际运作的熟悉和人脉的积累,部分人最终能够“转官”,成为正式的官员。我们将探究这种“由吏入仕”的路径,以及他们在这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 权力结构与政治运作:官场的尔虞我诈与权力博弈 明清官场,是一个充满着复杂权力关系和政治博弈的舞台。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时期的权力结构,揭示官员之间、官员与皇帝之间、以及不同派系之间的微妙关系。 君权与相权的消长: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皇权高度集中,皇帝成为政治运作的中心。本书将探讨皇帝如何通过内阁、六部、以及后来的军机处等机构来管理庞大的帝国,以及官员们如何围绕皇权展开政治斗争。 派系林立与党争: 明清时期,官场上的派系斗争此起彼伏。我们将分析东林党、阉党等著名政治派别的形成、发展及其政治影响,探讨士大夫集团与皇权、宦官集团之间的权力角力。 “京官”与“外官”的生态: 首都京城的官员与地方各省的官员,在权力、信息获取、以及生活方式上都存在显著差异。本书将对比分析“京官”与“外官”的不同职能、地位和挑战,探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互动。 制度的漏洞与人情的润滑: 法律法规的约束与人情世故的运作,共同构成了明清官场的实际运行模式。我们将分析制度的僵化如何催生潜规则,以及人情、恩庇、以及利益交换在官员晋升和政务处理中的作用。 贪腐与反腐: 任何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都难以避免贪腐问题。本书将考察明清时期官员的贪腐现象,分析其产生的根源,以及朝廷采取的各种反腐措施,如“巡抚”、“监察御史”等制度的作用。 三、 官员家族的兴衰:从仕途到家业的传承与变迁 官员的个人命运与其家族的兴衰紧密相连。本书将从家族史的角度,审视官员阶层的社会地位、经济基础以及文化传承。 “学而优则仕”的家族文化: 官僚家庭普遍重视子弟的教育,将科举功名视为家族荣耀的象征。我们将分析这些家族如何培养后代,以及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 家族财富的积累与挥霍: 官员的俸禄、灰色收入以及家族的经营,共同构成了其财富基础。本书将探讨官员家庭的财富来源,分析其财富的积累方式,以及部分家族因挥霍无度而走向衰败的案例。 “官”与“商”的界限: 尽管官商勾结屡见不鲜,但法律上明文禁止官员经商。本书将探讨官员家族如何规避法律,通过亲属、管家等方式进行商业活动,以及这种行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家族的社会网络与政治影响力: 官员家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联姻、师生、同乡等关系,构建起庞大的社会网络。本书将分析这些社会网络如何影响官员的政治生涯,以及家族在地方社会中的影响力。 从盛到衰的周期律: 许多显赫的官僚家族,也经历了从兴盛到衰败的周期。我们将通过考察一些典型家族的兴衰历程,分析其内部原因(如子弟不肖、内斗)和外部原因(如政治斗争的失败、经济的动荡)。 四、 官员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权力的背后与人性的挣扎 除了宏大的政治叙事,本书还将关注官员们在权力光环背后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在道德、情感和精神层面的挣扎。 衣食住行: 官僚阶层的物质生活水平如何?本书将描绘他们居所的规格、服饰的等级、饮食的讲究,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展现其与普通民众的差异。 妻妾、子女与家庭关系: 官员的家庭生活也是权力结构和社会观念的折射。我们将探讨官员的妻妾制度,子女的教育与婚嫁,以及家庭内部的亲情、矛盾与情感纠葛。 仕途的压力与心理健康: 权力场上的明争暗斗、升迁的焦虑、以及被弹劾的风险,给官员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本书将尝试推测他们的心理状态,以及可能出现的精神疾病或行为异常。 文人的风骨与官员的世故: 许多官员同时也是文人,他们在文学、艺术上有一定的追求。本书将探讨“官员”与“文人”身份的冲突与融合,以及他们在坚守文人风骨与适应官场世故之间的权衡。 信仰、道德与反思: 面对权力、财富和诱惑,官员们的信仰和道德观如何受到影响?本书将探讨他们对仕途的理解、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以及部分官员在晚年或遭贬谪后对过往的深刻反思。 五、 结语:镜鉴古今,洞察人性 通过对明清官员这一群体的多维度、深层次的考察,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观察中国传统政治运作和社会结构的独特视角。我们希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动刻画,让读者理解权力如何塑造人生,命运如何起伏跌宕。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对这些历史经验的梳理,能够为当下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洞察人性的复杂,理解制度的运行,并对历史保持一份敬畏与反思。本书所呈现的,并非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那些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与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