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印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我刚把它捧在手里,就立刻感受到了那种沉甸甸的分量——这绝不是那种轻飘飘的、为了凑数而印刷的“快餐读物”。首先,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米白的厚磅铜版纸,手感温润而坚韧,一看就知道是下了血本的。装订工艺更是无可挑剔,线装的接口处处理得极其平滑,即便是频繁翻阅,书脊也不会轻易松散。尤其是封面烫金的字体,那“中国异体字大系”几个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每一个笔画的起承转合都清晰可见,仿佛能从中读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且,书的开本拿捏得非常到位,既保证了版面的舒展度,方便我们仔细揣摩那些繁复的异体结构,又不会过于笨重,方便携带和案头阅读。这本书的设计语言本身就在向读者传达一个信息:这是一部值得珍视的、具有学术价值的、可以代代相传的典籍。我甚至舍不得在扉页上做任何标记,生怕破坏了它原汁原味的艺术气息。这种对物质形态的极致追求,让阅读体验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仪式感。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来研究这本书的排版逻辑,简直可以用“庖丁解牛”来形容编纂者的功力。它不是简单地将异体字罗列在一起,而是建立了一个极其精妙的检索和对比系统。每一页的结构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主字体的清晰标注,紧接着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书体风格的异体字群像展示。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它对“源流考证”的处理。在一些关键的、容易混淆的字形旁边,作者用极为简洁的旁注,指出了这个变体可能从哪个古籍版本流传而来,这对于做碑帖考据或者古代文献校勘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对比起市面上那些粗糙的字汇本,这本书的维度是立体的,它不仅告诉你这个字“是什么样”,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它“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由表及里、由表及史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深度,让我对汉字形体的流变有了一种全新的、宏观的认识。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注释系统是极其克制的,这在学术著作中是难得的品质。很多学者倾向于在每一个字旁边都塞满密密麻麻的注释和引证,结果把版面搞得像“九九乘法表”一样拥挤不堪,反而让人心生畏惧。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留白的艺术。他们把主要的篇幅留给了字形本身,让读者有足够的空间去“看”和“品”。必要的释义和出处,则被巧妙地安置在页脚或专门的对照表中,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维护了阅读的流畅性。我发现,当我不再被冗余的文字信息干扰时,我对隶书那种独特的横向铺展、蚕头燕尾的韵律感体会得更加深刻。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展的艺术画册,引导你进入一种沉静的、专注于线条与结构审美的状态。
评分让我感到惊奇的是,这本书对于“隶变”的定义似乎比传统教材更加宽泛和包容。它没有固守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断限,而是呈现了一种渐进式的演变轨迹,这对于理解汉字如何从篆书向楷书过渡的那个复杂而漫长的“中间地带”至关重要。特别是那些介于“八分书”和成熟隶书之间的过渡性字形,书中对此的收录和归类,展现了一种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它没有试图将每一个字都塞进一个僵硬的分类框架,而是承认了书写实践中存在的“模糊地带”和“个人风格”的价值。这种开放性的态度,让我意识到,研究汉字的历史,其实就是在研究古代中国人对“规范”与“变化”之间微妙平衡的不断探索。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重新审视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方块字究竟经历了怎样波澜壮阔的演变之旅。
评分说实话,我对古代字体研究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被这本书里那些“意想不到”的字形所点燃的。我原以为自己对隶书的变体已经有所涉猎,但翻开此书,才发现自己知识面的狭窄。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馬”和“鳥”的一些冷僻隶变体,有些字形抽象到如果不是旁边有现代楷书的参照,我甚至会以为那是某种部落的图腾,而非规范的文字符号。更奇妙的是,书中似乎还收录了一些地方志或某些家族谱系中特有的“暗码式”异体字,这些字很可能在主流的字书里是找不到的。这说明编纂团队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挖掘工作做得是多么彻底和深入。阅读这些字,就像是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你仿佛能听见秦汉工匠在刻石凿字时的呼吸声,感受到他们对于笔画的微妙调整所蕴含的审美取向。这种纯粹的、未被过度解读的古韵,是其他任何工具书都无法给予的宝贵体验。
评分总体还好,但是感觉字偏小了些,而且墨迹的选字比较模糊,不是很清楚。
评分隶书,亦称汉隶 ,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评分中国异体字大系已经出版了篆书编、楷书编和此本隶书编,这本质量最高。
评分中国异体字大系已经出版了篆书编、楷书编和此本隶书编,这本质量最高。
评分订单一锁就是几个小时,打电话也没有用,变的太慢了,很失望。客服建议到别的网站去买
评分很好的一本工具书,书法创作很有用的,顶。
评分另一方面,作为人的规范意识,又必须对这种新的字体和书体加以规范。于是,就有了汉末高度规范的八分书出现。所以我们说,所谓的隶变过程,就是篆之捷所产生的新的书体继而对这种新的书体加以规范建构的过程。而作为书法,隶书的美就存在于这历时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
评分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评分很好的一本工具书,书法创作很有用的,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