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大型系列丛书。该丛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项目“新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简称“新疆项目”)子课题的科研成果。该丛书的调查范围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广西五个民族自治区和云南、吉林、黑龙江三省,共计100个边疆村落。
《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黑龙江卷(第一辑)》包括黑龙江四个调研村落,分别是绥芬河市阜宁镇建新村、穆棱市兴源镇东村、宁安市渤海镇江西村、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鄂族新村。作者们根据四个村落的特点,对它们进行了整体概括,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些村落的政治、社会、经济、民族、宗教、文化等的变迁及现状,展示了一个边境村寨的过去和现在的风貌。
《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黑龙江卷(第一辑)》由厉声担任主编。
内页插图
目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附录
精彩书摘
只有佛法才能令人解脱生死,不受轮回之苦,尤其是大乘菩萨了义正法,更是无上深妙,能够广泛利益无量众生。譬如《金刚经》即是宣说无上甚深之法界实相般若经典,若是助印此经,如同书写、信受此经之法义,亦即是受持;读诵此经,利人利己,加上如法为人解说,都是殊胜之法布施。
然而多年来,大乘了义经典地位岌岌可危,因有佛门弘法者公然否定为“非佛说”故。再者,大乘了义宗门正法之实质,已被众多错悟之修行者所说之邪见混淆,在众口铄金之下,大乘菩萨法之根本几为诸多邪见所湮没。如此邪法之布施,非但毫无功德可言,亦令众生所求解脱遥遥无期。此诸重罪,绝非任何以邪见误人之修行者所堪承担,一切以邪见误导众生之弘法者,应该及时修正,速谋补救才好。
……
前言/序言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中国传统国学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它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髓,它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它开启心智,滋润生命,陶冶人格,塑造灵魂。
开卷有益,忙碌中的人们闲暇之时,最应该用传统国学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用先人的哲思来涤荡自己忙碌的心灵。坚持着阅读的爱好,在潮流文化的强大攻势下,让传统文化永驻我们的心田。“复兴国学,从根本上讲,是复兴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我们要斟选传世经典著作中最最经典的部分来读,要以开放的胸襟和燃烧的激情去承接古人的经典大论与哲思华章,以自豪而不狂妄,执著而不僵化的精神风貌来直面当今社会的竞争与挑战。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帮助读者深刻了解我们的历史与文化,用经典历史文学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同时使国学得到承传,得以弘扬光大,我们精心编排了本书,文章中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我们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插画,将插画与正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大大增加读者的阅读趣味。
本书选取了国学经典著作中很多优秀的作品及资料,博采各类经典作品的长处,并有所创新,以使得本书风格迥异、卓然超群,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全新感受。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不尽之处,恳请读者朋友们提出宝贵意见,在此深表谢意。
《心经》:照破五蕴,通往解脱的智慧之光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经典中篇幅最短、流传最广、影响深远的一部。它浓缩了般若经典的精华,以简练的文字,直指人心,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究竟实相,为众生指明了通往解脱的道路。这部经文虽然字数不多,但其内涵却博大精深,字字珠玑,值得我们反复品味,深入体悟。 一、 缘起与结构:缘起法的智慧展现 《心经》的开篇即点明了其核心思想——“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里的“观自在菩萨”,指的是观世音菩萨,他在甚深的般若智慧的照耀下,体悟到了“五蕴皆空”的真理,从而超越了世间的一切痛苦。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即观照自身,自在无碍。观自在菩萨不仅是慈悲的象征,更是智慧的化身,他以无碍的智慧,观照一切现象,洞悉其本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行深”意味着深入地实践和体悟。“般若”是梵语,意为智慧,并非世俗的知识或聪明,而是洞察一切事物本质的根本智慧。“波罗蜜多”也是梵语,意为“彼岸”,即超越生死轮回的解脱彼岸。合起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深入地实践和体悟,以究竟的智慧,到达解脱的彼岸。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是构成我们身心世界的基本要素,包括色(物质)、受(感受)、想(思想)、行(意志)、识(意识)。“皆空”并非指虚无不存在,而是指它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是因缘和合而生,依条件而存,没有独立的、永恒的实体。《心经》在此揭示了“无我”的真理,我们的身心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我”,而是不断变化的五蕴聚合体。 度一切苦厄: 当我们体悟到五蕴皆空,了达“无我”的真相,就不会再执着于虚妄的自我,也就不会再被无尽的烦恼和痛苦所困扰。由此,便能超越一切苦厄,获得真正的解脱。 《心经》的结构非常精炼,虽然篇幅短小,但逻辑严谨。它以观自在菩萨的实践为起点,引出了般若智慧的核心——“五蕴皆空”。随后,通过否定一系列概念(如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界乃至意识界、无明乃至老死、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层层剥离我们对实有的执着,最终回归到般若波罗蜜多的本质。 二、 核心教义:空性与无我的深刻揭示 《心经》最重要的教义便是“空性”(śūnyatā)和“无我”(anātman)。 空性: “空”并非虚无,而是指一切现象的“无自性”。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都是由各种因缘条件聚合而成的,随着条件的改变而变化。这种“无自性”的本质,就是空性。例如,一张桌子,它是由木材、钉子、胶水等组合而成,如果没有这些因缘,桌子就不存在。同时,桌子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损耗、变形,最终消失。它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桌子”的本体。 无我: “无我”是基于空性而产生的。既然构成我们身心的五蕴都是因缘生法,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那么我们所执着的那个“我”,也只不过是五蕴聚合的假相。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独立的“我”存在。我们对“我”的执着,是产生烦恼和痛苦的根源。 《心经》通过否定一系列的概念来阐释空性与无我。例如: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这否定了我们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实有执着。这些感官和它们所能感受到的对象,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并非恒常不变。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是对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的否定,进一步强调了所有认识过程的虚幻性。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是对十二因缘(缘起链)的否定。十二因缘是佛教解释生死轮回的机制,从无明到老死,环环相扣。否定十二因缘,就是否定了生死轮回的必然性,也否定了我们对生死烦恼的执着。 “无苦集灭道”: 这是对四圣谛(苦、集、灭、道)的否定。四圣谛是佛教的核心教义,揭示了苦的本质、苦的来源、苦的熄灭以及通往熄灭苦的道路。否定四圣谛,并不是否定苦的存在,而是否定了苦作为一种实体,以及四圣谛作为一种固定不变的真理。其真正的含义在于,当我们体悟到空性,苦的根源——执着便会消失,苦自然也就熄灭了。 “无智亦无得”: 这句话更是将空性与无我的智慧推向极致。如果一切法皆空,那么所谓的“智慧”和“证悟”也同样是因缘生法,没有实体。这里的“无智”并非指愚痴,而是指超越了“有智”和“无智”的分别。“无得”也并非指一无所得,而是指超越了“有所得”和“无所得”的执着。 《心经》的精髓在于“破执”。它通过否定一切世俗的概念和执着,引导我们回归到最根本的实相。当我们了达一切皆空,便能放下对名利、情爱、我慢等一切虚妄的追求,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三、 般若实相:超越生灭的究竟涅槃 《心经》的结尾,通过对“咒语”的赞叹,进一步升华了般若智慧的功德。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这一系列的否定,最终导向了“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心无罣碍”: 当我们体悟到一切皆空,便不再有任何牵挂和束缚,心灵变得自由自在。 “无有恐怖”: 恐惧往往来源于对未知和失去的担忧,而当了达“无我”和“空性”,对一切的执着便会消失,自然也就无所畏惧。 “远离颠倒梦想”: 众生常常活在颠倒的认知中,将虚幻视为真实,将无常视为永恒。体悟般若智慧,能够纠正这些颠倒的认知,如梦初醒。 “究竟涅槃”: 涅槃是佛教解脱的最高境界,意味着熄灭烦恼、超越生死、获得究竟的安乐。 “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是《心经》的“心咒”,也是其精髓的总结。 揭谛揭谛(gate gate): 去吧,去吧!意为精进不懈地修行,向前迈进。 波罗揭谛(pāragate): 到彼岸去吧!意为超越生死轮回,到达解脱的彼岸。 波罗僧揭谛(pārasaṃgate): 一起去彼岸吧!意为不仅仅自己修行,还要带领一切众生共同修行,共同到达彼岸。 菩提萨婆诃(bodhi svāhā): 觉悟圆满,速得成就!意为迅速证得究竟的觉悟,圆满成就佛道。 这个咒语,是《心经》的精华所在,是实践般若智慧的动力和指引。它鼓励我们不断精进,勇猛精进,不仅自己解脱,还要普度众生,最终证得圆满的佛果。 四、 实践意义:照破烦恼,安顿身心 《心经》的智慧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遇,都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心经》的教义,来照破内心的烦恼,安顿身心。 认识无常,减少执着: 当我们明白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包括我们的身体、情感、财富、名誉,就不会对它们产生过度的执着。当失去时,能够坦然接受;当拥有时,能够珍惜而非占有。 洞悉因缘,培养慈悲: 了达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我们与他人、与世界都紧密相连。这有助于我们破除我执,培养对他人的慈悲心和包容心。 保持正念,减少分别: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察,不被虚妄的念头所迷惑,不轻易起分别心,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待事物,做出明智的判断。 面对困境,获得力量: 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体悟“五蕴皆空”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烦恼的虚幻性,减轻内心的痛苦,从而更有力量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追求智慧,实现自在: 最终,《心经》引导我们追求的,是超越一切分别和执着的究竟智慧,是一种心无罣碍、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 《心经》如同一盏明灯,照破我们内心的黑暗,引领我们走出烦恼的迷宫,走向光明解脱的彼岸。它的智慧,是历经千百年来无数修行者验证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入学习、细心体会,并在生活中实践。每一次的诵读、每一次的思索、每一次的体悟,都将是我们离究竟涅槃更近一步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