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吸引人,封面的设计感十足,让人感觉这是一本紧跟学术前沿的权威著作。但是,内容上的匮乏却让人感到强烈的反差。我原本希望这本书能够针对目前最热门的“调节的中介效应”(Moderated Mediation)给出深入且易于理解的讲解,毕竟这是目前许多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中用来描述复杂交互作用的利器。书中对这个概念的提及非常简略,几乎只是蜻蜓点水地抛出了一个公式,然后就跳到了对测量误差的笼统讨论。更令人不解的是,在涉及调节效应的解释时,作者似乎陷入了对“同等性假设”的过度纠缠,使得原本清晰的交互作用概念变得晦涩难懂。我尝试着跟着书中的思路去构建一个假设模型,却发现书中的范例过于简化,根本无法映射出现实世界中数据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异质性等复杂特征。可以说,它只停留在概念的定义层面,对读者在应用层面上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比如效应量的报告标准、Bootstrap方法的选择依据等关键点,都避而不谈,仿佛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枝节问题,这让我这个实操者感到非常失望和无助。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找到一个清晰的、系统性的指南,来梳理在跨文化研究中,文化维度如何充当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的角色。我的设想是,这本书能提供一套规范化的步骤,教我如何识别文化层面的结构等效性问题,以及如何处理样本不平衡带来的偏差。遗憾的是,这本书在处理“特定领域应用”方面展现出了极度的保守性。它几乎完全将自己局限在非常基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式中,关于宏观变量或群体层面效应的讨论少之又少。书中举例的变量都是些耳熟能详的“智力”、“动机”等,缺乏对复杂社会结构变量的处理经验。更关键的是,它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如何使用特定软件(如AMOS, Mplus, R包)进行脚本编写的示范,那些关于模型设定和参数约束的细节,都被一笔带过。读完后,我依然需要回到网络上去搜索大量的教程和论坛帖子,才能真正着手解决我自己的研究问题,这本书仅仅提供了一个远观的地图,而非实地探险的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语调非常凝重,似乎旨在建立一个“不可动摇”的理论框架。然而,这种过于追求“纯粹性”的倾向,却导致了对统计推断的实际操作层面的忽视。例如,在讨论调节效应时,书中反复强调了交互项的斜率解释必须谨慎,这一点固然重要,但它却没有给出如何进行“简单斜率分析”(Simple Slope Analysis)的具体步骤和解释规范,特别是如何处理高阶交互作用下的三维图示。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揣摩作者想要传达的那些抽象的符号表示,却始终无法将它们有效地转化为可以向审稿人或学生清晰解释的图表和文字。这本书仿佛只关注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却完全回避了“如何”做得更好。它没有提供一个清晰的诊断流程图,来帮助研究者在发现模型拟合不佳时,能系统性地排除是由于调节效应设定错误、还是中介路径存在遗漏所致。总而言之,它提供的是一套高屋建瓴的哲学思考,但对于解决日常实证分析中的“疑难杂症”,这本书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更像是一本用来丰富书架的理论参考书,而非一本能在研究低谷时提供指引的实用手册。
评分这本《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分析》的书名一出来,我就忍不住要翻阅,毕竟在我的研究领域,这两个概念是分析复杂因果关系绕不开的基石。然而,当我真正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似乎完全避开了我真正期待的那些具体操作和深入探讨。它更像是一本理论概念的梳理,对于如何一步步地在实际数据集中识别并量化这些效应,给出的指导却异常模糊。比如,在讨论中介效应时,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界定“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哲学含义,但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路径分析模型,例如结构方程模型(SEM)还是回归分析中的逐步检验法(Baron & Kenny),这本书都没有提供清晰的侧重或适用情景的比较。我期待看到的是详实的案例演示,展示在不同数据结构下(如多层数据、纵向数据)如何优雅地处理共线性或潜在的遗漏变量偏误,但这些实战的细节在这本书里几乎找不到踪影。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上了一堂很高深的统计哲学课,却没学到如何在实验室里操作仪器。对于那些迫切希望提升实证分析技能的同行而言,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可能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它更适合做统计学史的入门阅读,而非实操指南。
评分作为一名常年与大数据打交道的定量研究者,我尤其关注处理非正态分布或缺失数据时,对调节和中介效应估计的稳健性问题。这本书在统计方法论的探讨上,似乎停滞在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经典假设框架内。通篇下来,几乎没有看到对现代统计技术,例如贝叶斯方法在处理这些效应时的优势或应用场景的讨论。当提到稳健性检验时,作者只是简单地建议使用“更多的样本量”,这对于我们处理那些样本获取成本高昂的特定领域研究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的建议。我期待看到的是关于如何利用MCMC(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方法来构建更灵活的层次模型,从而同时估计调节和中介效应,并能更准确地量化这些效应随个体特征变化的范围。这本书在方法论的更新速度上明显滞后于学术界的最新进展,使得它在指导前沿研究方面显得力不从しまいました。它更像是一部为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学生准备的“入门级”教材,对于资深研究者来说,价值有限。
评分最初托尔曼认为,动物和人类有两种中介变量——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1952年托尔曼受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勒温的影响,提出三种中介变量——需要系统、信念-价值符号排列矩阵图和行为空间。根据Baron和 Kenny的解释,中介变量(mediator)是自变量对因变量发生影响的中介,是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
评分不错 速度快 是我想要的书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其中 ,c是 X对 Y的总效应 ,ab是经过中介变量 M 的中介效
评分中介效应的大小用 c-c'=ab 来衡量。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统计学分析参考书,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是我们进行社会学相关研究经常用到的,这本书恰好把它们总结到一起了。本书的作者更是这方面的牛人,在结构方程模型上成就很大,这本书也值得拥有。
评分是一本很好的书!值得购买的,很高的性价比,学生很喜欢!!!
评分整套书全出版吧 小册子系列很好
评分应(mediating effect) ,c’是直接效应。当只有一个中介变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