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槃馀事:晚明风流才子屠隆造文房用具之典籍(彩色图文版)

考槃馀事:晚明风流才子屠隆造文房用具之典籍(彩色图文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屠隆 著,赵菁 编
图书标签:
  • 晚明。屠隆。文房四宝。造文具。典籍。工艺。文化史。明代。彩色图文。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02304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197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字数:32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考槃馀事:晚明风流才子屠隆造文房用具之典籍(彩色图文版)》是明代子才屠隆的一部艺术随笔,杂论文房清玩。第一卷介绍书版碑帖;第二卷评论书、画、琴、纸;第三、四卷记载笔、砚、炉、瓶及一切器用服饰之类。列目琐碎,论述详尽,不失为研究文房器具的重要工具书。

作者简介

屠隆,明代戏曲家、文学家,著有《栖真馆集》《由拳集》《采真集》《南游集》《鸿苞集》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卷一
书笺
论书
刻地
印书
书直
雠对
藏书
观书
帖笺
墨迹难辨
南北纸墨
古今帖辨
赝帖
藏帖
学书
淳化阁帖
绛帖
潭帖
汝帖
秘阁续帖
淳化祖石刻
太清楼帖
淳熙秘阁续帖
戏鱼堂帖
淳熙修内司本
星凤楼帖
宝晋斋帖
百一帖
利州帖
黔江帖
武陵帖
东库帖
赐书堂帖
甲秀堂帖
一百七十种兰亭
二王帖
蔡州帖
彭州帖
鼎帖
钟鼎帖
四声隶韵
玉麟堂帖
石鼓文
坛山石刻
泰山碑
朐山碑
峄山碑
章帝草书帖
秦誓诅楚文
淳于长夏承碑
郭有道碑
九疑山碑
石经隶书
边韶墓碑
宣父碑
师宜官八分书
仙人唐君碑
张公庙碑
韩明府修孔子庙器碑
刘耀井阴碑
尧母祠碑
北岳碑
张平子墓铭
西岳华山庙碑
钟元常贺捷表
大飨碑
荐季直表
文皇哀册文
受禅碑
上尊号碑
宗圣侯碑
刘玄州华岳碑
吴国山碑
王增恕延陵季子二碑
兰亭记
笔阵图
黄庭经
金刚经
乐毅论
草书心经
集王圣教序
北岳醮告文
周府君碑
东方朔颂
洛神赋
大草书兰亭
集右军书牡丹诗
告墓文
绛州重修夫子庙堂碑
摄山寺碑
裴雄碑
兴福寺碑
临钟繇宣示帖
平西将军墓铭
梁思楚碑
杨承源碑
改高楼碑
王涣之陀罗尼经幢
建福寺山门碑
羊祜岘山碑
包府君碑
宋文帝神道碑
齐倪桂金庭观碑
齐南阳寺隶书碑
梁茅君碑
瘗鹤铭
刘灵正堕泪碑
魏裴思顺教戒经
北齐王思诚八分茅山碑
后周大宗伯唐景碑
萧子云章草出师颂
天柱山铭
薛道衡书尔朱敞碑
张公谨书龙藏寺碑
魏瑗书上方寺舍利塔铭
史陵书帛庙碑
虞世南书阴圣道场碑
开皇三年刻兰亭记
唐太宗书魏徵碑
李邕书李思训碑
僧智永千文
云麾将军李秀碑
卢府君碑
陀罗尼经
玄度十八体书
僧亚栖千文
李阳冰篆先侍郎碑
郎官帖
张旭草书千文
僧怀素三种草书千文
圣母帖
自叙帖
入市诗
藏真、律公二帖
心经
褚河南忠臣像赞
枯树赋
虞世南宝昙塔铭
夫子庙堂碑
破邪论
龙藏寺碑
褚遂良文皇哀册
临摹兰亭
临圣教序
蔡孝子墓表
小楷阴符经
草书阴符经
小楷度人经
紫阳观碑
真书千文
虞世南龙马图赞
李怀琳绝交书
史惟则隶书千文
于志宁十八学士像赞
薛稷昇仙太子碑
颜真卿元次山碑
中兴颂
摩崖刻
汝南宫主墓志铭
北岳庙碑
草书千文
戒坛记
李含光碑
祭伯文
五言诗
麻姑仙坛记
争坐帖稿
东方朔画像赞
颜氏家庙碑
多宝寺碑
放生池碑
干禄字帖
颜母陈夫人墓碑
射堂记
祭颜杲卿并十三侄文
昭仁寺碑
茅山玄静先生碑
西岳书
金刚经
一行禅师塔碑
捣衣篇
三藏法师塔铭
荣州刺史碑
北岳恒山碑
有道先生叶公碑
壮观
房定公墓碑
孔子庙碑
月仪
李北海阴符经
娑罗树碑
曹娥碑
秦望山碑
臧怀亮碑
岳麓寺碑
开元寺碑
李梦征篆教兴颂
欧阳率更化度寺碑
九成宫醴泉铭
皇甫君碑
真书千文
虞恭公碑
小楷心经
梦奠帖
金兰帖
鄱阳铭
唐太宗屏风帖
唐太宗李勣碑
城隍庙碑
荐福寺碑
韩择木八分书臧希沈碑
唐玄宗孝经
欧阳通道因禅师碑
李阳冰篆书千文
谦卦爻辞
玄秘塔铭
李晟碑
薛平碑
武侯祠堂记
玄度八分书崔守成碑
唐明皇书金仙公主碑
陇兴寺四绝碑
薛稷周封中岳碑
僧行敦书遗教经
孙过庭书谱
王维书寿州紫极宫记
柳公绰诸葛庙堂碑
牛僧孺隶书陀罗尼经
欧阳通益州碑
熊君重修先师庙碑
索靖出师表
褚遂良乐毅论
李北海荆门行
智永草书兰亭记
白鹤禅师墓灵记
孔子庙碑
字源千文十八体
苏长公真书韩文公庙碑
醉翁亭记
马券
鱼枕冠记
王郎帖
归去来辞
表忠观碑
洋州园池三十首
金刚经
楚颂帖
此君轩歌
罗池庙碑
黄涪翁书狄梁公碑
书评
晚游池塘诗
大江东去词
食时五观帖
米南宫章君表
归去来辞
穹窿山赋
山水歌
龙井记
壮怀赋
天马赋
行书千文
第一山
孔子手植桧赞
蔡端明书东园记
昼锦堂记
阅古堂记
荔枝谱
严陵祠堂记
白从矩先师庙碑
冉宗闵宣庙门碑
周越草书千文
葛刚正续千文
陶谷抄高僧传
姜夔读书谱
佛印牛颂
袁正己摩利支天经
历代鼎彝器铭志
朱晦翁富贵有余乐诗
易系卦辞说
拙赋
岳鄂王像
集兰亭
鲜于太常进学解
行书千文
巙子山白石篇
清风岭诗
宋仲温竹谱
雪赋
七姬权厝志
与俞仲几书
兰亭十三跋
赵松雪小楷度人经
言偃祠堂记
黄庭经
乐毅论
七观帖
佑圣观帖
兰亭十三跋
番阳君庙碑
道德经
沈山寺碑
真书千文
东岳行宫碑
行书千文
小楷千文
大字千文
玄元十子像赞
归去来辞
洞玄经
金丹四百字
临兰亭帖
春夜宴桃李园记
临座位帖
铁佛寺钟铭
栖霞阡表
碎金帖
示子手帖
玉枕兰亭
真书千文
赵仲穆义田记
乐善堂集赵诸帖
雪庵头陀茶榜
吴衍篆阴符经
王翼篆四书
不自弃文
书杜出塞九首
小楷孝经
四体千文
张即之金刚经
吴志淳千文
石鼓临本
僧讷草书千文
大字千文
送参政任冕诗
第一山
春夜宴桃李园记
国朝尊崇孔子庙碑
易系卦辞说
草书要领
草韵
帝王圣贤将相像
阁帖
书法要览
国朝法书
金刚经
东书堂帖
停云馆帖
小停云馆帖
宋姜尧章兰亭偏傍考
五字损本兰亭考
兰亭摹本字考
兰亭诸本考
赵松雪兰亭十三跋考

卷二
画笺
王弇州评画
赏鉴好事
似不似
古画
唐画
宋画
元画
国朝画家
邪学
粉本
临画
宋绣画
看画法
品第画
无名画
单条画
古绢素
裱锦
学画
轴头
藏画
小画匣
卷画
拭画
出示画
裱画
挂画
纸笺
南北纸
唐纸
宋纸
元纸
国朝纸
高丽纸
造葵笺法
染宋笺色法
染纸作画不用胶法
造捶白纸法
造金银印花笺法
造松花笺法
墨笺
论墨
古制墨法
朱万初墨
笔笺
笔法







笔经
砚笺

养砚
涤砚
试新墨
藏砚
冬月砚
朱砚
墨繍
琴笺
论琴
古琴色
古断纹
古琴灰
古琴材
琴轸
琴徽
琴弦
琴台
琴室
唐琴
宋琴
元琴
国朝琴
蕉叶琴
百衲琴
挂琴
琴匣
抱琴
对鹤
对月
对花
临水
焚香
盥手
露下
饮酒
琴坛十友

卷三
香笺
论香
棋楠香
角沉香
片速香
唵叭香
角香
降真香
白胶香
黄檀香
芙蓉香
苍术
万春香
兰香
安息香
龙桂香
甜香
黄香饼
黑香饼
京线香
龙楼香
玉华香
暖阁香
黑芸香
香炉
香盒
隔火
匙筯
筯瓶
香盘
袖炉
茶笺
茶品
虎丘
天池
阳羡
六安
龙井
天目
采茶
日晒茶
焙茶
藏茶
又法
又法
诸花茶
择水
江水
长流
井水
灵水
丹泉
养水
洗茶
候汤
注汤
择器
涤器
熁盏
择薪
择果
茶効
人品
茶具
盆玩笺
盆玩
瓶花
拟花荣辱
鱼鹤笺
鹤品
金鱼品
山斋笺
山斋
药室
茆亭
花榭
佛堂
茶寮

卷四
起居器服笺

短榻
禅椅
隐几
坐墩
坐团
滚凳



卧褥炉

纸帐
禅衣
道服

道扇
汉唐巾
披云巾
文履
云舄
文房器具笺
笔格
砚山
笔牀
笔屏
笔筒
笔船
笔洗
笔觇
水中丞
水注
砚匣
墨匣
印章
图书匣
印色池
糊斗
蜡斗
镇纸
压尺
秘阁
贝光
叆叇
裁刀
剪刀
途利
书灯
香橼盘
布泉



如意
诗筒葵笺
韵牌
五岳图
花尊


禅灯
数珠

番经

轩辕镜

游具笺


鱼竿

叶笺
葫芦

药篮
衣匣
曡卓
提盒
提炉
备具匣
酒尊

精彩书摘

书笺
论书
书贵宋元者何哉?以其雕镂不苟,校阅不讹,书写肥细有则,刷印清明,况多奇书,未经后人重刻。故海内名家评书次第,为价之轻重,以坟典(1)、六经(2)、《骚》(3)《
国》(4)《史记》(5)《汉书》(6)《文选》(7)为最,诗集及百家、医方次之,文集、道释二书又其次也。宋书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格用单边,间多讳字,用墨稀薄虽着
水湿,燥无湮(8)迹。阅卷一种书香自生异味。元刻仿宋,单边阔多一线,字画不分粗细,纸松刻硬,用墨秽浊,中无讳字,开卷了无嗅味。尝见宋版汉书,不惟内纸坚白,每本
用澄心堂纸(9)数幅为副。今归吴中,不可得矣。次以活衬(10)竹纸(11)为佳。蚕茧鹄白藤纸固美,而存遗不广。若糊褙(12)及以官券残纸者则恶矣。元补宋板(13)遗缺
,其去犹未易辨。国初补元板遗缺,内有单边双边之异且字刻迥别,不辨自明矣。近日作假宋板书者,种种若旧初,非今书仿佛,或今人先声,指为故家某姓所遗,百计瞽惑,售
者莫可窥测,多混名家,收藏者当具法眼辨证。
[注释]
(1)[坟典]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
(2)[六经]六部儒家经典。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3)[《骚》]指屈原的《离骚》,后泛指诗文。
(4)[《国》]左丘明所撰《国语》,凡二十一篇。
(5)[《史记》]汉司马迁著,凡一百三十卷。
……

前言/序言


《清代文人士大夫的日常:书斋的艺术与风雅》 卷首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人士大夫群体始终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构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不仅是思想的传承者,更是生活艺术的实践者。本书旨在深入探究清代(约1644年至1912年)文人士大夫阶层,在他们私密的精神空间——书斋中,如何通过对日常器物的选择、使用与陈设,来体现其学养、情操与身份认同。我们将聚焦于这一时期,书斋生活如何从纯粹的物质需求,升华为一种高度仪式化、充满文化内涵的审美活动。 第一章:清代文人身份的建构与书斋的意义 清代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使得文人士大夫的身份定位更为复杂。他们既是科举制度下的潜在精英,又是士绅阶层的中坚力量。书斋,作为他们避世、读书、创作、会友的核心场所,其意义远超一个简单的储物空间。它是一个“小天地”,是精神的“避难所”,更是个人“格调”的无声宣言。 本章将梳理清代文人对“隐逸”与“入世”的矛盾心态,探讨书斋如何成为他们平衡这种张力的载体。我们将分析不同阶层(如翰林院官员、地方名士、布衣学者)的书斋陈设差异,揭示器物选择背后的社会阶层语境。重点考察“风雅”一词在清代的内涵演变,以及它如何具体投射到书斋环境的布置之中。 第二章:书房的规划与空间美学 清代书斋的建筑与布局,体现了高度成熟的空间哲学。不同于明代对精致小巧的偏爱,清代部分文人的书斋开始展现出更为大气、规整的布局,但同时,对细节的雕琢并未松懈。 1. 家具的实用与象征: 本章详述清代书桌、椅子、抄手榻、多宝格等核心家具的形制演变。例如,宽大稳重的仿明式家具在清初的复兴,以及清中后期追求繁复雕饰的“苏式家具”对文人书房的影响。我们将考察楠木、花梨木等珍稀木材在书房中的运用,分析它们如何通过质感和纹理,传递出主人的经济实力与审美趣味。 2. 光影与氛围的营造: 室内陈设对自然光和灯光的利用是清代书房的一大特色。通过分析现存的文人画卷和回忆录,重构当时室内采光的常见模式。对各式宫灯、西洋油灯(在晚清)的考察,将展示技术进步如何介入传统审美空间。 3. “俗”与“雅”的界限: 清代文人热衷于在书斋中陈设盆景、奇石、花卉,但如何避免流于俗气,是他们需要精妙拿捏的尺度。本章将剖析文人如何通过对花卉品种的选择(如梅、兰、竹、菊的特定姿态)和石头的“瘦、透、漏、皱”标准,来确立自己“清高”的审美标准。 第三章:笔墨纸砚——文房核心的典藏与使用之道 笔墨纸砚,作为文人创作的基本工具,在清代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收藏热潮,其本身即是艺术品。 1. 墨的艺术: 清代制墨业的繁荣,尤以徽州墨家最为著名。本章将详细描绘徽墨盒的装饰艺术,包括描金、刻划、印泥的图案主题(如山水、人物、祥瑞)。对比不同时期(如康乾盛世的精致与晚清的粗放)墨锭的工艺差异。 2. 砚台的流派与辨识: 端砚、歙砚在清代依然是主流,但对砚台的“发掘”和“养护”成为一门学问。我们将聚焦于清代文人对砚材“颜色”和“发墨”性能的追求,以及对古旧名砚的推崇与仿制现象。 3. 纸张的品类与考究: 从宣纸到皮纸,从“净皮”到“熟宣”,清代文人对不同特性的纸张有着明确的偏好。本章将探讨纸张在书写、装裱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对“纸寿千年”的文化信仰。 第四章:案头雅玩——精神寄托与品味投射 案头陈设,是展示文人“闲趣”和“博学”的最直接方式,也是本书着墨最重的一环。 1. 铜器与香具: 清代文人对古铜器的迷恋,不仅体现在收藏宋元旧器,更在于对仿古(如宣德炉)的推崇。本章将细致描摹各式香炉的造型,讨论焚香在清代书房中的净化、静心、社交功能,以及不同香料的文化意涵。 2. 竹木牙角: 竹、木雕刻在清代技艺达到顶峰,成为文人案头最常见的装饰材料。从竹刻小件(如笔筒、臂搁)的诗文题刻,到象牙、犀角制成的精巧小物(如印章、小摆件),我们将分析这些材质如何通过“自然”与“人工”的结合,体现主人的匠心。 3. 古籍的收藏与悦赏: 清代是藏书的黄金时代,文人对刻本、抄本、碑帖的鉴赏达到极高水平。本章不谈藏书数量,而重在“悦赏”:如何装帧一部古籍(如蝴蝶装、线装),如何为之题跋、校勘,以及对“椠学”中扉页、题签等细节的关注。 结语:清代书斋的文化回响 清代文人士大夫的书斋生活,是一部活态的文化史。他们通过对日常器物的选择和布置,不仅构建了一个安放灵魂的物理空间,更在与这些器物的互动中,延续和创新了中国文人画、书法、诗词的审美传统。本书旨在透过这些物质遗存,重现那份沉静、内敛而又极度讲究的“风雅”,让读者得以窥见一个逝去时代的精致生活哲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新颖,它没有陷入传统传记文学的窠臼,而是聚焦于一个特定的人物——屠隆,如何通过他对文房用具的品鉴和使用,折射出晚明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美学与精神追求。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雅玩”的描述,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到其背后的文化意涵和时代背景之中。读完后我深刻体会到,那些看似寻常的笔、砚、墨、纸,在当时的文人手中,是如何被赋予了超越实用性的精神价值的。这种从器物入手,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让整个历史的脉络变得鲜活可感,比起枯燥的史料堆砌要生动得多,我感觉自己像是参与了一场高雅的沙龙对话。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精致生活的向往。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早已习惯了批量生产和功能至上的物品,而这本书描绘的那个时代,每一样器物都承载着主人的心意和时间的沉淀。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想象如果自己是屠隆,会如何对待手中的那方端砚,如何珍视那支饱含墨香的毛笔。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人物和古董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慢下来、如何用心生活的美学指南。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周围的物品,思考“拥有”的意义,其带来的精神触动是深远且持久的,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工具书”的预期。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但更难得的是,它在保持学术水准的同时,完全没有让人感到阅读上的枯燥和晦涩。作者显然在考据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但所有引证都服务于流畅的叙事和清晰的论点表达。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一些模糊史料时的坦诚态度,没有过度臆测,而是清晰地呈现出不同说法的对比,让读者能够跟随作者一起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既尊重历史事实又追求可读性的平衡把握,在同类书籍中是相当罕见的,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连接专业研究和大众兴趣之间的桥梁。

评分

作为一名对明代文化史略有涉猎的人,我原本担心市面上关于晚明风流人物的论述已经非常饱和,再看一本专论可能会有重复感。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抓住了“造”与“用”的辩证关系。它不仅仅记录了屠隆收藏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如何参与到文具的创造和定义过程中去,这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对“物我合一”的极致追求。书中对于工具与匠人的互动描绘得尤为精彩,那种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过程的追溯,展现了明代手工业者的高超技艺和文人审美趣味的完美结合。它填补了我对于晚明生活细节认知上的一个重要空白,让我对“风流”二字有了更具体的、可触摸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顶级享受。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被那厚实的纸张和细腻的色彩触动了。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内页的排版,每一个图文的对照都显得匠心独运,仿佛能感受到制作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特别是那些复原图或者细节放大图,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让人仿佛穿越回了明代的文房雅集现场,光是欣赏这些精美的图像,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对于热爱古代工艺和视觉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场视觉盛宴,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那种触摸得到的质感和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是电子版永远无法比拟的。我甚至舍不得马上翻阅,想先静静地感受一下它的重量和气息。

评分

非常不错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还可以了 就是价格有点小贵

评分

活动时购入价格合适很好满意

评分

活动时购入价格合适很好满意

评分

非常不错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读来有趣,最近爱文房四宝

评分

《四库提要》论:“是书杂论文房清玩之事。一卷言书版碑帖,二卷评书画琴纸,三卷、四卷则笔砚炉瓶,以至一切器用服御之物皆详载之,列目颇为琐碎。”钱大昕序言:“评书论画、涤砚修琴、相鹤观鱼、焚香试茗、几案之珍、巾舄之制,靡不曲尽其妙。具此胜情,宜其视轩冕如浮云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