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这套大家史书已出两辑,作者大都是港台掌故名手,述之有据,饶有兴味,比时下那些戏说强之百倍。尤其第二辑的书装,淡雅可人,期待尽快把已预告的书出齐
评分故宫这套大家史书已出两辑,作者大都是港台掌故名手,述之有据,饶有兴味,比时下那些戏说强之百倍。尤其第二辑的书装,淡雅可人,期待尽快把已预告的书出齐
评分典故研究大家、著名语言学家王光汉《词典问题研究--为典故正名》指出:以上说法都失之笼统。首先是“引用”一词即用的不甚确当。引用就是援引,考据中的引证,小说笔记中的引文等都是引用,难道这种引证、引用都是用典?考据、小说笔记难道不算“文”?至于其他能称之为“文”的注明出处的引语与考据、小说笔记的大段原文直录就其本质讲应该说是属于同一类型的,这类显然都应与典故划开。其次是“有来历出处”的说法更失科学。“有来历出处”只能作为典故的先决条件之一,但并非“有来历出处”的词、包括暗引的语句都可以视作典故。古人为诗著文,颇强调“无一字无来历”,一部《辞源》所收的词有多少没有不同时代的用例呢?如果说前人用过,后人再用即是“有来历出处”,那么《辞源》岂非成了典故辞典?现出的典故之书之所以划不清成语、引语、普通语词与典故之间的界限,其中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上述辞书对典故的这个释义上。
评分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诗词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隐、苏东坡为甚。有人说李商隐“好积故实”,如《喜雪诗》,一篇中用了18个典故。事实上,似乎用典就是相伴诗而来的,诗与典故是密不可分的。外国也不例外,就是反对用典的人,其诗作中也往往自觉不自觉用起典故来。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典故的凝缩委婉和诗歌的简练生动有关。在创作诗词中如何能运用好典故呢?
评分故宫出版社新书 很不错,推荐
评分是正品,不错,很喜欢
评分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等
评分历史是严肃而残酷的,但是现在的历史书比历史本身更加严肃更加残酷.历史书成了文学家发挥想象的最好背景,成了统治阶级标榜自己打击对手麻痹民众的最好武器.至于历史的本来面目,似乎现在已经没人探询,也很少人愿意去探询,因为写一本枯燥而没人看的著作,远远不如易老师在CCTV10上谈古论今那么潇洒.而作为潜心研究历史或者对历史真正感兴趣的人,在乎的主要是历史的真相,而不是历史的过程.也许用现代人的视角来回顾近代会有很多有意思的结论,但是历史的真正面目应该也只能有一个.和一般的社会学科不一样,历史不讲究所谓的激昂文字,而象司马迁这样的文学大家实在少之又少,历史讲究的是严谨和尊重.所有的观点必须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去寻找哪怕是一字半句的注解.在这个问题上,这本书的作者,做的非常完美。我想,历史书,应该是这么写,它要提供的,永远是真相,至于如何评述,这才是易老师他们应该做的。
评分还真只是掌故,消闲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