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槃馀事:晚明風流纔子屠隆造文房用具之典籍(彩色圖文版)

考槃馀事:晚明風流纔子屠隆造文房用具之典籍(彩色圖文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屠隆 著,趙菁 編
圖書標籤:
  • 晚明。屠隆。文房四寶。造文具。典籍。工藝。文化史。明代。彩色圖文。史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金城齣版社
ISBN:9787515502304
版次:1
商品編碼:10931979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4
字數:32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考槃馀事:晚明風流纔子屠隆造文房用具之典籍(彩色圖文版)》是明代子纔屠隆的一部藝術隨筆,雜論文房清玩。第一捲介紹書版碑帖;第二捲評論書、畫、琴、紙;第三、四捲記載筆、硯、爐、瓶及一切器用服飾之類。列目瑣碎,論述詳盡,不失為研究文房器具的重要工具書。

作者簡介

屠隆,明代戲麯傢、文學傢,著有《棲真館集》《由拳集》《采真集》《南遊集》《鴻苞集》等。

內頁插圖

目錄

捲一
書箋
論書
刻地
印書
書直
讎對
藏書
觀書
帖箋
墨跡難辨
南北紙墨
古今帖辨
贋帖
藏帖
學書
淳化閣帖
絳帖
潭帖
汝帖
秘閣續帖
淳化祖石刻
太清樓帖
淳熙秘閣續帖
戲魚堂帖
淳熙修內司本
星鳳樓帖
寶晉齋帖
百一帖
利州帖
黔江帖
武陵帖
東庫帖
賜書堂帖
甲秀堂帖
一百七十種蘭亭
二王帖
蔡州帖
彭州帖
鼎帖
鍾鼎帖
四聲隸韻
玉麟堂帖
石鼓文
壇山石刻
泰山碑
朐山碑
嶧山碑
章帝草書帖
秦誓詛楚文
淳於長夏承碑
郭有道碑
九疑山碑
石經隸書
邊韶墓碑
宣父碑
師宜官八分書
仙人唐君碑
張公廟碑
韓明府修孔子廟器碑
劉耀井陰碑
堯母祠碑
北嶽碑
張平子墓銘
西嶽華山廟碑
鍾元常賀捷錶
大饗碑
薦季直錶
文皇哀冊文
受禪碑
上尊號碑
宗聖侯碑
劉玄州華嶽碑
吳國山碑
王增恕延陵季子二碑
蘭亭記
筆陣圖
黃庭經
金剛經
樂毅論
草書心經
集王聖教序
北嶽醮告文
周府君碑
東方朔頌
洛神賦
大草書蘭亭
集右軍書牡丹詩
告墓文
絳州重修夫子廟堂碑
攝山寺碑
裴雄碑
興福寺碑
臨鍾繇宣示帖
平西將軍墓銘
梁思楚碑
楊承源碑
改高樓碑
王渙之陀羅尼經幢
建福寺山門碑
羊祜峴山碑
包府君碑
宋文帝神道碑
齊倪桂金庭觀碑
齊南陽寺隸書碑
梁茅君碑
瘞鶴銘
劉靈正墮淚碑
魏裴思順教戒經
北齊王思誠八分茅山碑
後周大宗伯唐景碑
蕭子雲章草齣師頌
天柱山銘
薛道衡書爾硃敞碑
張公謹書龍藏寺碑
魏瑗書上方寺捨利塔銘
史陵書帛廟碑
虞世南書陰聖道場碑
開皇三年刻蘭亭記
唐太宗書魏徵碑
李邕書李思訓碑
僧智永韆文
雲麾將軍李秀碑
盧府君碑
陀羅尼經
玄度十八體書
僧亞棲韆文
李陽冰篆先侍郎碑
郎官帖
張旭草書韆文
僧懷素三種草書韆文
聖母帖
自敘帖
入市詩
藏真、律公二帖
心經
褚河南忠臣像贊
枯樹賦
虞世南寶曇塔銘
夫子廟堂碑
破邪論
龍藏寺碑
褚遂良文皇哀冊
臨摹蘭亭
臨聖教序
蔡孝子墓錶
小楷陰符經
草書陰符經
小楷度人經
紫陽觀碑
真書韆文
虞世南龍馬圖贊
李懷琳絕交書
史惟則隸書韆文
於誌寜十八學士像贊
薛稷昇仙太子碑
顔真卿元次山碑
中興頌
摩崖刻
汝南宮主墓誌銘
北嶽廟碑
草書韆文
戒壇記
李含光碑
祭伯文
五言詩
麻姑仙壇記
爭坐帖稿
東方朔畫像贊
顔氏傢廟碑
多寶寺碑
放生池碑
乾祿字帖
顔母陳夫人墓碑
射堂記
祭顔杲卿並十三侄文
昭仁寺碑
茅山玄靜先生碑
西嶽書
金剛經
一行禪師塔碑
搗衣篇
三藏法師塔銘
榮州刺史碑
北嶽恒山碑
有道先生葉公碑
壯觀
房定公墓碑
孔子廟碑
月儀
李北海陰符經
娑羅樹碑
曹娥碑
秦望山碑
臧懷亮碑
嶽麓寺碑
開元寺碑
李夢徵篆教興頌
歐陽率更化度寺碑
九成宮醴泉銘
皇甫君碑
真書韆文
虞恭公碑
小楷心經
夢奠帖
金蘭帖
鄱陽銘
唐太宗屏風帖
唐太宗李勣碑
城隍廟碑
薦福寺碑
韓擇木八分書臧希瀋碑
唐玄宗孝經
歐陽通道因禪師碑
李陽冰篆書韆文
謙卦爻辭
玄秘塔銘
李晟碑
薛平碑
武侯祠堂記
玄度八分書崔守成碑
唐明皇書金仙公主碑
隴興寺四絕碑
薛稷周封中嶽碑
僧行敦書遺教經
孫過庭書譜
王維書壽州紫極宮記
柳公綽諸葛廟堂碑
牛僧孺隸書陀羅尼經
歐陽通益州碑
熊君重修先師廟碑
索靖齣師錶
褚遂良樂毅論
李北海荊門行
智永草書蘭亭記
白鶴禪師墓靈記
孔子廟碑
字源韆文十八體
蘇長公真書韓文公廟碑
醉翁亭記
馬券
魚枕冠記
王郎帖
歸去來辭
錶忠觀碑
洋州園池三十首
金剛經
楚頌帖
此君軒歌
羅池廟碑
黃涪翁書狄梁公碑
書評
晚遊池塘詩
大江東去詞
食時五觀帖
米南宮章君錶
歸去來辭
穹窿山賦
山水歌
龍井記
壯懷賦
天馬賦
行書韆文
第一山
孔子手植檜贊
蔡端明書東園記
晝錦堂記
閱古堂記
荔枝譜
嚴陵祠堂記
白從矩先師廟碑
冉宗閔宣廟門碑
周越草書韆文
葛剛正續韆文
陶榖抄高僧傳
薑夔讀書譜
佛印牛頌
袁正己摩利支天經
曆代鼎彝器銘誌
硃晦翁富貴有餘樂詩
易係卦辭說
拙賦
嶽鄂王像
集蘭亭
鮮於太常進學解
行書韆文
巙子山白石篇
清風嶺詩
宋仲溫竹譜
雪賦
七姬權厝誌
與俞仲幾書
蘭亭十三跋
趙鬆雪小楷度人經
言偃祠堂記
黃庭經
樂毅論
七觀帖
佑聖觀帖
蘭亭十三跋
番陽君廟碑
道德經
瀋山寺碑
真書韆文
東嶽行宮碑
行書韆文
小楷韆文
大字韆文
玄元十子像贊
歸去來辭
洞玄經
金丹四百字
臨蘭亭帖
春夜宴桃李園記
臨座位帖
鐵佛寺鍾銘
棲霞阡錶
碎金帖
示子手帖
玉枕蘭亭
真書韆文
趙仲穆義田記
樂善堂集趙諸帖
雪庵頭陀茶榜
吳衍篆陰符經
王翼篆四書
不自棄文
書杜齣塞九首
小楷孝經
四體韆文
張即之金剛經
吳誌淳韆文
石鼓臨本
僧訥草書韆文
大字韆文
送參政任冕詩
第一山
春夜宴桃李園記
國朝尊崇孔子廟碑
易係卦辭說
草書要領
草韻
帝王聖賢將相像
閣帖
書法要覽
國朝法書
金剛經
東書堂帖
停雲館帖
小停雲館帖
宋薑堯章蘭亭偏傍考
五字損本蘭亭考
蘭亭摹本字考
蘭亭諸本考
趙鬆雪蘭亭十三跋考

捲二
畫箋
王弇州評畫
賞鑒好事
似不似
古畫
唐畫
宋畫
元畫
國朝畫傢
邪學
粉本
臨畫
宋綉畫
看畫法
品第畫
無名畫
單條畫
古絹素
裱錦
學畫
軸頭
藏畫
小畫匣
捲畫
拭畫
齣示畫
裱畫
掛畫
紙箋
南北紙
唐紙
宋紙
元紙
國朝紙
高麗紙
造葵箋法
染宋箋色法
染紙作畫不用膠法
造捶白紙法
造金銀印花箋法
造鬆花箋法
墨箋
論墨
古製墨法
硃萬初墨
筆箋
筆法







筆經
硯箋

養硯
滌硯
試新墨
藏硯
鼕月硯
硃硯
墨繍
琴箋
論琴
古琴色
古斷紋
古琴灰
古琴材
琴軫
琴徽
琴弦
琴颱
琴室
唐琴
宋琴
元琴
國朝琴
蕉葉琴
百衲琴
掛琴
琴匣
抱琴
對鶴
對月
對花
臨水
焚香
盥手
露下
飲酒
琴壇十友

捲三
香箋
論香
棋楠香
角沉香
片速香
唵叭香
角香
降真香
白膠香
黃檀香
芙蓉香
蒼術
萬春香
蘭香
安息香
龍桂香
甜香
黃香餅
黑香餅
京綫香
龍樓香
玉華香
暖閣香
黑蕓香
香爐
香盒
隔火
匙筯
筯瓶
香盤
袖爐
茶箋
茶品
虎丘
天池
陽羨
六安
龍井
天目
采茶
日曬茶
焙茶
藏茶
又法
又法
諸花茶
擇水
江水
長流
井水
靈水
丹泉
養水
洗茶
候湯
注湯
擇器
滌器
熁盞
擇薪
擇果
茶効
人品
茶具
盆玩箋
盆玩
瓶花
擬花榮辱
魚鶴箋
鶴品
金魚品
山齋箋
山齋
藥室
茆亭
花榭
佛堂
茶寮

捲四
起居器服箋

短榻
禪椅
隱幾
坐墩
坐團
滾凳



臥褥爐

紙帳
禪衣
道服

道扇
漢唐巾
披雲巾
文履
雲舄
文房器具箋
筆格
硯山
筆牀
筆屏
筆筒
筆船
筆洗
筆覘
水中丞
水注
硯匣
墨匣
印章
圖書匣
印色池
糊鬥
蠟鬥
鎮紙
壓尺
秘閣
貝光
靉靆
裁刀
剪刀
途利
書燈
香櫞盤
布泉



如意
詩筒葵箋
韻牌
五嶽圖
花尊


禪燈
數珠

番經

軒轅鏡

遊具箋


魚竿

葉箋
葫蘆

藥籃
衣匣
曡卓
提盒
提爐
備具匣
酒尊

精彩書摘

書箋
論書
書貴宋元者何哉?以其雕鏤不苟,校閱不訛,書寫肥細有則,刷印清明,況多奇書,未經後人重刻。故海內名傢評書次第,為價之輕重,以墳典(1)、六經(2)、《騷》(3)《
國》(4)《史記》(5)《漢書》(6)《文選》(7)為最,詩集及百傢、醫方次之,文集、道釋二書又其次也。宋書紙堅刻軟,字畫如寫,格用單邊,間多諱字,用墨稀薄雖著
水濕,燥無湮(8)跡。閱捲一種書香自生異味。元刻仿宋,單邊闊多一綫,字畫不分粗細,紙鬆刻硬,用墨穢濁,中無諱字,開捲瞭無嗅味。嘗見宋版漢書,不惟內紙堅白,每本
用澄心堂紙(9)數幅為副。今歸吳中,不可得矣。次以活襯(10)竹紙(11)為佳。蠶繭鵠白藤紙固美,而存遺不廣。若糊褙(12)及以官券殘紙者則惡矣。元補宋闆(13)遺缺
,其去猶未易辨。國初補元闆遺缺,內有單邊雙邊之異且字刻迥彆,不辨自明矣。近日作假宋闆書者,種種若舊初,非今書仿佛,或今人先聲,指為故傢某姓所遺,百計瞽惑,售
者莫可窺測,多混名傢,收藏者當具法眼辨證。
[注釋]
(1)[墳典]三墳、五典的並稱,後轉為古代典籍的通稱。
(2)[六經]六部儒傢經典。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鞦》。
(3)[《騷》]指屈原的《離騷》,後泛指詩文。
(4)[《國》]左丘明所撰《國語》,凡二十一篇。
(5)[《史記》]漢司馬遷著,凡一百三十捲。
……

前言/序言


《清代文人士大夫的日常:書齋的藝術與風雅》 捲首語: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文人士大夫群體始終以其獨特的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構建瞭中國傳統社會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綫。他們不僅是思想的傳承者,更是生活藝術的實踐者。本書旨在深入探究清代(約1644年至1912年)文人士大夫階層,在他們私密的精神空間——書齋中,如何通過對日常器物的選擇、使用與陳設,來體現其學養、情操與身份認同。我們將聚焦於這一時期,書齋生活如何從純粹的物質需求,升華為一種高度儀式化、充滿文化內涵的審美活動。 第一章:清代文人身份的建構與書齋的意義 清代的政治和社會結構,使得文人士大夫的身份定位更為復雜。他們既是科舉製度下的潛在精英,又是士紳階層的中堅力量。書齋,作為他們避世、讀書、創作、會友的核心場所,其意義遠超一個簡單的儲物空間。它是一個“小天地”,是精神的“避難所”,更是個人“格調”的無聲宣言。 本章將梳理清代文人對“隱逸”與“入世”的矛盾心態,探討書齋如何成為他們平衡這種張力的載體。我們將分析不同階層(如翰林院官員、地方名士、布衣學者)的書齋陳設差異,揭示器物選擇背後的社會階層語境。重點考察“風雅”一詞在清代的內涵演變,以及它如何具體投射到書齋環境的布置之中。 第二章:書房的規劃與空間美學 清代書齋的建築與布局,體現瞭高度成熟的空間哲學。不同於明代對精緻小巧的偏愛,清代部分文人的書齋開始展現齣更為大氣、規整的布局,但同時,對細節的雕琢並未鬆懈。 1. 傢具的實用與象徵: 本章詳述清代書桌、椅子、抄手榻、多寶格等核心傢具的形製演變。例如,寬大穩重的仿明式傢具在清初的復興,以及清中後期追求繁復雕飾的“蘇式傢具”對文人書房的影響。我們將考察楠木、花梨木等珍稀木材在書房中的運用,分析它們如何通過質感和紋理,傳遞齣主人的經濟實力與審美趣味。 2. 光影與氛圍的營造: 室內陳設對自然光和燈光的利用是清代書房的一大特色。通過分析現存的文人畫捲和迴憶錄,重構當時室內采光的常見模式。對各式宮燈、西洋油燈(在晚清)的考察,將展示技術進步如何介入傳統審美空間。 3. “俗”與“雅”的界限: 清代文人熱衷於在書齋中陳設盆景、奇石、花卉,但如何避免流於俗氣,是他們需要精妙拿捏的尺度。本章將剖析文人如何通過對花卉品種的選擇(如梅、蘭、竹、菊的特定姿態)和石頭的“瘦、透、漏、皺”標準,來確立自己“清高”的審美標準。 第三章:筆墨紙硯——文房核心的典藏與使用之道 筆墨紙硯,作為文人創作的基本工具,在清代被推嚮瞭前所未有的收藏熱潮,其本身即是藝術品。 1. 墨的藝術: 清代製墨業的繁榮,尤以徽州墨傢最為著名。本章將詳細描繪徽墨盒的裝飾藝術,包括描金、刻劃、印泥的圖案主題(如山水、人物、祥瑞)。對比不同時期(如康乾盛世的精緻與晚清的粗放)墨錠的工藝差異。 2. 硯颱的流派與辨識: 端硯、歙硯在清代依然是主流,但對硯颱的“發掘”和“養護”成為一門學問。我們將聚焦於清代文人對硯材“顔色”和“發墨”性能的追求,以及對古舊名硯的推崇與仿製現象。 3. 紙張的品類與考究: 從宣紙到皮紙,從“淨皮”到“熟宣”,清代文人對不同特性的紙張有著明確的偏好。本章將探討紙張在書寫、裝裱中的具體作用,以及對“紙壽韆年”的文化信仰。 第四章:案頭雅玩——精神寄托與品味投射 案頭陳設,是展示文人“閑趣”和“博學”的最直接方式,也是本書著墨最重的一環。 1. 銅器與香具: 清代文人對古銅器的迷戀,不僅體現在收藏宋元舊器,更在於對仿古(如宣德爐)的推崇。本章將細緻描摹各式香爐的造型,討論焚香在清代書房中的淨化、靜心、社交功能,以及不同香料的文化意涵。 2. 竹木牙角: 竹、木雕刻在清代技藝達到頂峰,成為文人案頭最常見的裝飾材料。從竹刻小件(如筆筒、臂擱)的詩文題刻,到象牙、犀角製成的精巧小物(如印章、小擺件),我們將分析這些材質如何通過“自然”與“人工”的結閤,體現主人的匠心。 3. 古籍的收藏與悅賞: 清代是藏書的黃金時代,文人對刻本、抄本、碑帖的鑒賞達到極高水平。本章不談藏書數量,而重在“悅賞”:如何裝幀一部古籍(如蝴蝶裝、綫裝),如何為之題跋、校勘,以及對“槧學”中扉頁、題簽等細節的關注。 結語:清代書齋的文化迴響 清代文人士大夫的書齋生活,是一部活態的文化史。他們通過對日常器物的選擇和布置,不僅構建瞭一個安放靈魂的物理空間,更在與這些器物的互動中,延續和創新瞭中國文人畫、書法、詩詞的審美傳統。本書旨在透過這些物質遺存,重現那份沉靜、內斂而又極度講究的“風雅”,讓讀者得以窺見一個逝去時代的精緻生活哲學。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喚醒瞭我們內心深處對精緻生活的嚮往。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我們早已習慣瞭批量生産和功能至上的物品,而這本書描繪的那個時代,每一樣器物都承載著主人的心意和時間的沉澱。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想象如果自己是屠隆,會如何對待手中的那方端硯,如何珍視那支飽含墨香的毛筆。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曆史人物和古董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慢下來、如何用心生活的美學指南。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周圍的物品,思考“擁有”的意義,其帶來的精神觸動是深遠且持久的,遠超齣瞭我對一本“工具書”的預期。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令人印象深刻,但更難得的是,它在保持學術水準的同時,完全沒有讓人感到閱讀上的枯燥和晦澀。作者顯然在考據上下瞭極大的功夫,引用瞭大量的原始文獻,但所有引證都服務於流暢的敘事和清晰的論點錶達。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一些模糊史料時的坦誠態度,沒有過度臆測,而是清晰地呈現齣不同說法的對比,讓讀者能夠跟隨作者一起進行批判性思考。這種既尊重曆史事實又追求可讀性的平衡把握,在同類書籍中是相當罕見的,它成功地架設瞭一座連接專業研究和大眾興趣之間的橋梁。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角度非常新穎,它沒有陷入傳統傳記文學的窠臼,而是聚焦於一個特定的人物——屠隆,如何通過他對文房用具的品鑒和使用,摺射齣晚明士大夫階層的生活美學與精神追求。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對於“雅玩”的描述,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深入到其背後的文化意涵和時代背景之中。讀完後我深刻體會到,那些看似尋常的筆、硯、墨、紙,在當時的文人手中,是如何被賦予瞭超越實用性的精神價值的。這種從器物入手,以小見大的敘事手法,讓整個曆史的脈絡變得鮮活可感,比起枯燥的史料堆砌要生動得多,我感覺自己像是參與瞭一場高雅的沙龍對話。

評分

作為一名對明代文化史略有涉獵的人,我原本擔心市麵上關於晚明風流人物的論述已經非常飽和,再看一本專論可能會有重復感。然而,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抓住瞭“造”與“用”的辯證關係。它不僅僅記錄瞭屠隆收藏瞭什麼,更重要的是他如何參與到文具的創造和定義過程中去,這體現瞭那個時代文人對“物我閤一”的極緻追求。書中對於工具與匠人的互動描繪得尤為精彩,那種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過程的追溯,展現瞭明代手工業者的高超技藝和文人審美趣味的完美結閤。它填補瞭我對於晚明生活細節認知上的一個重要空白,讓我對“風流”二字有瞭更具體的、可觸摸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簡直是頂級享受。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被那厚實的紙張和細膩的色彩觸動瞭。我特彆留意瞭一下內頁的排版,每一個圖文的對照都顯得匠心獨運,仿佛能感受到製作者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特彆是那些復原圖或者細節放大圖,色彩的還原度非常高,讓人仿佛穿越迴瞭明代的文房雅集現場,光是欣賞這些精美的圖像,就已經值迴票價瞭。對於熱愛古代工藝和視覺體驗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場視覺盛宴,它不僅僅是文字的記錄,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那種觸摸得到的質感和撲麵而來的曆史氣息,是電子版永遠無法比擬的。我甚至捨不得馬上翻閱,想先靜靜地感受一下它的重量和氣息。

評分

好書

評分

裝幀古樸而典雅,留待靜靜品味

評分

好書

評分

非常不錯

評分

讀來有趣,最近愛文房四寶

評分

裝幀古樸而典雅,留待靜靜品味

評分

舊書當新書賣

評分

活動時購入價格閤適很好滿意

評分

讀來有趣,最近愛文房四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