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史说:掌故漫拾

大家史说:掌故漫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朴人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故事
  • 掌故
  • 文化
  • 历史普及
  • 通俗历史
  • 趣味历史
  • 传统文化
  • 历史知识
  • 说史
  • 漫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ISBN:978751340227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27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史说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5
字数:1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家史说:掌故漫拾》主要内容包括:一腔心事托梅花、可解不可解的恋情、翻译小说的鼻祖、鬼趣图、当炉艳、古代妇女化妆、历代球类运动等。

作者简介

朴人,原名王家械,1908年出生于江苏常熟,1980年逝世于台北。台北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1932年6月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光华大学》半月刊发表《红楼梦的结构》、《红楼梦的背景》、《红楼梦的思想》等,编著《国魂诗选》,并从事小说创作,出版《芙小姐》、《扫帚星》和《龙种》等。1949年后,于《大华晚报》等开设专栏,后结集出版《帝王生活》、《帝王生活续编》、《诗人生活》、《掌故漫拾》,得到林语堂、俞大纲等人的赞赏。并翻译有《荒漠甘泉》、《耶稣传》(与王镇国合译),《北海传奇》(欧美短篇小说选)等。

目录

第一辑
一腔心事托梅花
可解不可解的恋情
翻译小说的鼻祖
唐伯虎与《三笑姻缘》
钱牧斋与柳如是
名列贰臣的吴梅村
鬼趣图
当炉艳
蔡文姬《悲愤诗》
前后蜀两花蕊夫人

第二辑
古代妇女化妆
谈宦官
茶·酒·烟
衰老与长生不死之药
从两味家常肴馔谈起
博戏掌故
谈瓷
历代球类运动
直把杭州作汴州
北宋汴京梦华
……

精彩书摘

蜀为宋灭,花蕊随孟昶归汴。《坚瓠集》载其词半阕,这是她国亡后自蜀赴汴,道经葭萌驿题壁,调寄丑奴儿令,书未毕,军骑催行,遂止半阕云:
初离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其后,这一位后蜀的花蕊夫人甚获宋太祖的宠爱,然心不忘孟昶,在宋宫尝绘昶像以祀。太祖见而问之,诡曰:“张仙像,宜男之神也。”清梁晋竹《两般秋雨盒随笔》载蒋国源题孟昶像七绝一首咏此事,云:“锦江花草化春烟,蜀主风流绝可怜,赢得美人怀旧宠,赵家宫里祭张仙。”
据《坚瓠集》,花蕊夫人“后以罪赐死。”而《铁围山丛谈》则另有一说:“夫人人宫,昌陵(太祖)惑之,尝造毒,屡为患,不能遂。太宗在晋邸时,数谏昌陵而未克去。一日,从上猎苑中,夫人在侧。晋邸方调弓矢,引满拟走兽,忽回射夫人而死。”
太宗为太祖弟,名光义,初封晋王。
第三位花蕊夫人为南唐后主李煜之宫人,闽人王某女,煜降宋,入宫,太祖嬖之,号为小花蕊。据《坚瓠集》云:“一日游苑中,使奉晋王酒,晋王故不饮,日必得夫人手摘一花来乃饮。太祖命之,甫至树下,晋王从后射杀之。太祖观饮如故。”
所奇者,她和后蜀的花蕊一样,俱为晋王所射杀。宋统一天下,后蜀先亡,南唐稍缓,何以事同一辙?也许二人都有花蕊之称,就发生了混淆的传说吧。复据《菽园杂记》云:“小花蕊,南唐宫人,墓在闽之崇安。”如果所言可靠,则连入宋之说,也可怀疑了。
也有人说,晋王所射杀的女子,为金城夫人,既非后蜀的花蕊,更不是南唐的小花蕊。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的图书《大家史说:掌故漫拾》量身定制的,完全不提及该书内容,且力求自然、详实的图书简介: --- 《文明的低语:古今轶事与思想的碰撞》 本书是一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访人类文明中那些被主流史书略过的角落的文化随笔集。它并非宏大的编年史,而是聚焦于那些构成历史肌理的“微小事物”——那些不经意的瞬间、地方性的传说、失传的技艺,以及隐藏在重大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 核心内容与视角 第一部分:尘封的物件与技术革新 本部分深入探究了古代手工业、日常生活工具的演变,揭示了技术在历史进程中的微妙作用。我们将回顾早期纺织业中一个不起眼的梭子的设计变迁,它如何影响了贸易路线的形成;探讨古代水利工程中,负责日常维护的工匠群体如何发展出独特的、非文字化的知识传承体系,以及这种体系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 例如,书中将详细分析中世纪欧洲某一特定地区,用于磨坊动力转换的齿轮材料选择是如何受到当地地质条件和宗教习俗双重制约的。我们不会过多纠缠于皇帝的敕令,而是着重描述一位普通磨坊主,如何依靠口耳相传的经验,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份里,维护其家族生计的韧性。 此外,对早期印刷术普及前,手抄本的装帧工艺进行细致考察,侧重于纸张纤维的来源、墨汁配方的地域差异,以及这些看似微小的工艺差异如何间接塑造了不同学派的思想传播速度和接受程度。 第二部分:地方记忆与口述传统 历史的重量往往沉淀在地方性的记忆之中。本辑着眼于那些随着地域变迁而逐渐淡出主流视线的风俗、祭典与契约精神。 我们将考察某个特定古老村落,其每年一度的“谷物占卜仪式”的起源及其在社会治理中的实际功能。这个仪式看似迷信,实则蕴含着一套古老的资源分配和社会矛盾调解机制。通过对当地族谱和口述历史的交叉比对,我们试图重构在中央集权尚未完全渗透时,地方自治的运作模式。 书中还会涉及早期商业贸易中的“信誉标记”系统。在缺乏统一法律文本的时代,一些商行通过使用特定图案的印章或约定俗成的暗语,建立起跨地域的商业信任网络。这些标记的演变,恰恰是理解早期市场经济如何萌芽的关键线索。 第三部分:思想的“非主流”传播路径 历史思想的传播并非总是通过官方学院或宫廷沙龙。本部分关注那些游走在主流学术边缘的知识传递方式。 这里我们将聚焦于古代驿站、茶馆或特定行业的行会内部,知识是如何以隐晦或戏谑的方式进行交流的。例如,探讨某些哲学流派的悖论,是如何被融入到民间说书人的段子里,从而在不引起当权者注意的情况下,渗透到普通民众的认知结构中。我们还将分析古代医者在游历行医过程中,对地方草药知识的搜集、验证和再创造过程,这些“田野工作”对传统医学体系完善的贡献,往往被归入个人的“灵感”,而忽视了其背后的系统性探索。 第四部分:失落的日常生活美学 人类对美的追求渗透在每一个日常选择中。本部分试图重建过去人们对“舒适”与“得体”的理解,这些理解常常与我们今日的标准大相径庭。 我们审视古代室内陈设中,光线处理的艺术。在电灯尚未普及的时代,人们如何利用不同材质的屏风、窗棂的开合角度以及蜡烛或油灯的位置,来营造特定的空间氛围,满足特定的社交需求。这不仅仅是实用性问题,更是一种与自然光影共处的哲学体现。 最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古代的“非正式社交礼仪”。例如,不同阶层的人在街头偶遇时,头部微侧的角度、行进速度的微小差异,如何即时地传达出等级和情感信息,构成了一套复杂而精密的“无声语言”。 总结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微观史学”的阅读体验。它不提供确定的结论,而是抛出引人深思的疑问: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细节,是否才是理解人类文明复杂性的真正钥匙?它邀请读者,戴上放大镜,去审视历史的纹理,去聆听那些穿透岁月、自尘埃中发出的微弱而清晰的文明低语。 ---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书名,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史学论著,但翻开后才发现,它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功力在于,他总能从那些司空见惯的史料中,提炼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细节。那些看似琐碎的掌故,在他的笔下,瞬间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特别是他对于历史人物性格侧面的挖掘,非常到位,不再是脸谱化的记载,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历史阅读的门槛,让即便是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的读者,也能被深深吸引。这本书就像一位高明的导游,带着你穿梭于历史的场景之中,让你既能看到宏大的背景,又能触摸到细微的脉搏。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种享受。作者的文笔干净利落,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堆砌,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深厚的学养。他似乎对历史的脉络有着非常清晰的把握,能够在不同的历史片段间自如穿梭,将那些看似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我尤其欣赏它对历史细节的考据态度,那种严谨中带着几分俏皮的笔调,让严肃的历史话题变得轻松有趣。每一次合上书页,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恨不得立刻再翻开下一页,去探寻更多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秘密。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喜欢探索历史趣味性而非纯粹学术研究的读者量身定做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虽然书名听起来像是对历史的宏大叙事,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历史切片”,每一个章节都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的历史画卷。作者似乎深谙如何挑选那些既有知识密度又富有趣味性的题材,让读者在翻阅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散文化的叙述风格,语言平实却不失文采,读起来有一种非常舒展的感觉。它不像那种硬邦邦的学术著作,而是更像是一次愉快的知识漫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历史的韵味和深邃。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历史的迷宫里寻宝,总能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有意思,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辈娓娓道来那些陈年旧事。作者的笔触很细腻,无论是对某个历史事件的描述,还是对某个名人轶事的刻画,都能把握得恰到好处,让人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许多有趣的知识。尤其欣赏它那种不拘泥于严肃历史教科书的叙述方式,而是以一种更贴近生活的视角,去挖掘那些常常被忽略的细节和背后的故事。读完后,感觉对过去的世界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仿佛那些遥远的人物和事件,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那种“原来是这样啊”的恍然大悟,在书中频繁出现,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

评分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它张弛有度,不会让人感到压力。作者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然后顺势展开一段深入的探讨,这种手法处理得非常成熟老练。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那种适合在闲暇时光,泡上一杯茶,慢慢品味的类型。每次读上一段,都能从中找到一些值得回味和思考的东西,关于人性的复杂,关于时代的变迁。这本书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藏,它用一种充满魅力的叙述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历史不为人知的一面,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收获颇丰。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这本书其实不错的不知为何定价那么便宜。

评分

20篇历史文章,涉及历史人物的恋情故事、诗歌作品、生活经历、地方风俗、历史掌故,等等,展现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

评分

(一)要熟悉掌握大量典故,这样在需要时才能用得上,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典故。要避免创作时头脑空空联想不到有关典故。如:“将立夏,叹春晚花泣,四月梅子催写词。一骑青衫穿烟雨,沐雾早上,悠然过天池。天池水初沸,乳燕翻飞,剪云乱径,纷纷柳絮可入诗。黄昏去楼榭,凭栏拍遍,周围渺人烟。正是一年绝好处,我独赏,最乐事。往年此时,红男绿女渐渐来,

评分

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等

评分

至于典制典故,应是指那些使用时代已不存在这些典制,用这些典制词语有借代、喻指等义的。这一类数量并不是很多。它与掌故的区别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义的那一部分。

评分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当然用的是典故的今义。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辞海》、《辞源》的释法与此有类,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评分

还真只是掌故,消闲看看

评分

当然,典故还有一类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