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C大调Op.15)

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C大调Op.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贝多芬 编
图书标签:
  • 古典音乐
  • 钢琴协奏曲
  • 贝多芬
  • 第一钢琴协奏曲
  • C大调
  • Op
  • 15
  • 器乐
  • 浪漫主义
  • 音乐会
  • 古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42194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317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音乐院系教学总谱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页数:1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虽然于1801年3月由维也纳的T.莫洛公司出版了分谱(被称作Op.15),实际上却是贝多芬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他的钢琴协奏曲应该为1784年写的一首充满青春活力的降E大调协奏曲,但这首作品直到1890年才得以出版;而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于1801年底作为第二协奏曲出版(被称作Op.19)。
   这首作品的初版上有这样的标题:“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并献给尊敬的奥德斯卡契公主的为二小提琴、二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二长笛、二双簧管、二单簧管、二大管、二小号和定音鼓而作的钢琴协奏曲,作品15号,由维也纳的T.莫洛公司出版(出版号:153 NA 1107)。”
   这首钢琴协奏曲的总谱直到1834年底才由敦斯特出版,而且印刷质量欠佳。不久后,维也纳的托比亚斯·哈斯林格公司也出版了总谱。其他版本的总谱包括:莱比锡的彼德斯版(1861年),布赖特科普夫与黑泰尔公司版(1862年,收录在其出版的贝多芬作品全集中),以及奥伊伦堡1922年出版的袖珍总谱版,即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带前言的重印版本。
   这部作品的原稿现收藏于柏林的普鲁士国家图书馆的音乐部中,上面的钢琴独奏部分留有许多空白之处。这是贝多芬的习惯做法,他总是一直要等到出版时才将它彻底完成。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 “乐圣”。

目录

Ⅰ Allegro con brio
Ⅱ Largo
Ⅲ Rondo. Allegro scherzando
Kadenzen
巴赫《马太受难曲》:宗教音乐的巅峰之作 书名:巴赫《马太受难曲》:宗教音乐的巅峰之作 简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马太受难曲》(Matthäus-Passion),BWV 244,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最深刻、也最具精神力量的宗教音乐作品之一。这部宏大的清唱剧并非仅仅是对《新约圣经》中马太福音所记载的基督受难故事的简单叙述,而是一次对人类信仰、苦难、救赎与神圣之爱的全面、沉思性的冥想。这部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超越了巴赫所处的巴洛克时代,至今仍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和精神感染力震撼着每一位听众的心灵。 一、 创作背景与结构恢弘 《马太受难曲》完成于1727年,是巴赫在莱比锡担任圣托马斯教堂(Thomaskirche)乐长期间的重要创作之一。它最初是为了在圣周五(Good Friday)的礼拜仪式中进行演出而作。巴赫在莱比锡的职责要求他每周为教堂创作新的音乐,而像《马太受难曲》这样的宏大作品,是其音乐才能和神学理解力集中体现的巅峰。 这部作品的结构极其复杂和宏伟,是为双管风琴、双合唱团、双管弦乐队(共分两组,即“合唱团一”和“合唱团二”)以及多位独奏家而作。这种双重配置(Double Choir and Double Orchestra)在巴洛克时期已属罕见,巴赫将其运用到了极致,创造出对话、竞争、融合以及空间分离的立体声效果,极大地增强了戏剧张力和情感表现力。 全曲分为上下两大部分,共包含80多个乐章,以德语演唱,串联了福音叙事、福音宣讲者(福音史家,通常由一位高音独唱担任)、受难人物的咏叹调和宣叙调,以及表达信徒心声的宗教歌曲(Chorale)。 二、 叙事与戏剧张力 《马太受难曲》的核心是叙事。它忠实地遵循了马太福音的文本,但巴赫的音乐语言使其具有了超越文本的戏剧力量。 福音史家(Evangelist): 由一位高音独唱家(通常是男高音)担任,以流畅而富有表现力的宣叙调(Recitative)推动故事发展。这些宣叙调是叙事的骨架,清晰地勾勒出基督被捕、审判、钉十字架直至死亡的全过程。 耶稣(Jesus): 耶稣的台词被赋予了独特的音乐语言。他所有的宣叙调都由柔和而庄严的男中音独唱担任,并总是带有弦乐的柔和伴奏(Halos),这种音乐上的标记立刻将他的话语提升到了神圣的层面,使听众感受到其超凡的地位。 人物群像的刻画: 彼得(Peter)、犹大(Judas) 以及彼拉多(Pilate) 等关键人物,也都由特定的独唱家来演绎。特别是犹大的形象,巴赫用不和谐的和声和急促的节奏来描绘他的背叛和最终的绝望。 群众(The Mob/Crowd): 群众的声音由合唱团来表达,常以嘈杂、充满敌意的复调或强烈的和声出现,形成了耶稣宁静神性的尖锐对比。例如,“将他钉十字架!”(Kreuzige ihn!)这段场景,合唱团的爆发力令人不寒而栗。 三、 音乐的深度与神学内涵 《马太受难曲》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结构,更在于巴赫如何通过音乐语言来诠释复杂的神学概念。 咏叹调(Arias): 咏叹调是作品情感和冥想的核心。它们并非单纯的情节发展,而是对特定事件或经文的深刻反思。例如,在彼得三次不认主之后,一首深刻的咏叹调捕捉了悔恨与宽恕的主题。这些咏叹调往往配以精妙的器乐织体,例如,描绘眼泪的乐句、描绘十字架的对位,或是对永恒的渴望。 宗教歌曲(Chorales): 这些是莱比锡信徒熟悉的圣歌旋律。巴赫巧妙地将它们嵌入叙事之中,充当了“信徒的集体心声”或“教会的总结性评论”。当叙事进行到高潮时,合唱团以庄严、朴素的和声献唱这些圣歌,使得听众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礼拜之中,与历史中的信徒一同感受和敬拜。这些合唱的旋律往往具有极强的代入感和抚慰人心的力量。 独特的配器与象征主义: 巴赫在配器上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例如,双管风琴的配置不仅是为了制造宏大的音响,更象征着天堂与尘世、神圣与人间的对话。在描绘耶稣受难的场景时,弦乐的运用常常是极度内敛而充满痛苦的,它不追求外在的戏剧性,而力求深入内心的挣扎与宁静。 四、 遗失与重现的传奇 这部作品在巴赫生前虽然广受赞誉,但在他逝世后,其复杂的结构和漫长的演出时间(通常需要近四个小时)使得它在后续的音乐会曲目中逐渐沉寂。直到1829年,在作曲家菲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的努力下,它在柏林被重新发掘并成功演出,才标志着它在西方世界复兴的开端。这次“复兴”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奠定了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崇高地位。 结语: 《马太受难曲》是一部需要时间、沉静和心灵准备才能完全消化的巨著。它不仅仅是音乐史上的杰作,更是对信仰、牺牲、爱与永恒主题的终极音乐表达。每一次聆听,都是一次对人类灵魂深处的深刻洗礼,见证了巴赫作为一位“第五位福音史家”的无上荣耀。这部作品的每一段旋律、每一个对位,都充满了对上帝旨意的敬畏与赞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C大调Op.15)》,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我充满期待。我一直对古典音乐,特别是钢琴协奏曲情有独钟,而贝多芬作为我最喜爱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总是能给我带来深刻的触动。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很高,希望能通过它更深入地理解贝多芬早期创作的魅力。我猜想书中会包含对这首协奏曲的历史背景、创作灵感以及各乐章的细致分析。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会如何解读贝多芬在这首作品中表现出的力量、激情与早期浪漫主义的萌芽。是不是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贝多芬性格侧面的线索?比如,在那个时期,他正经历着什么?是什么样的情感让他创作出这样一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作品?我希望能看到对乐谱本身的深入剖析,不仅仅是旋律和和声,更希望了解作曲家在配器、结构上的独到之处。例如,第一乐章的宏大展开,第二乐章的抒情悠扬,以及第三乐章的奔放活力,它们之间是如何呼应与发展的?我还会关注书中的一些音乐学上的考证,比如不同版本的差异,以及对这首协奏曲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评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让我用更成熟的眼光去聆听和感受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伟大。

评分

我一直对贝多芬的音乐情有独钟,而《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C大调Op.15)》这本书,让我感觉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他早期创作世界的宝藏之门。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引领我进入这首协奏曲的宏大叙事。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首作品的深度挖掘,不仅仅是停留在旋律的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心路历程。我很好奇,在创作这首作品时,贝多芬正经历着怎样的挑战与蜕变?是什么样的情感驱动着他创作出如此充满活力与激情的乐章?书中对每个乐章的分析,我期待能够获得更细致的解读。比如,第一乐章中那雄浑的开篇,是如何逐步展现出钢琴与乐队之间精妙的对话?第二乐章那温柔而深情的旋律,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寄托?而第三乐章那如疾风骤雨般的激情,又是如何将整首作品推向高潮?我希望书中能包含对这首作品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探讨,以及它与同期其他作曲家作品的比较。这本书,我期待它能让我以更成熟的视角去聆听,去感受,去理解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带给我的震撼。

评分

《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C大调Op.15)》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到一种沉甸甸的重量,不仅仅是书本身的实体,更是知识和艺术的分量。我一直觉得,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超越语言,直接触动人的灵魂,而像贝多芬这样的作曲大师,更是将这种触动推向了极致。这本书,我相信一定是对贝多芬早期创作的一份重要解读。我很好奇,作者会以怎样一种视角来呈现这首作品?是侧重于技术层面的分析,还是更偏向于情感层面的共鸣?我希望书中能有对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介绍,因为我相信,任何艺术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贝多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他的音乐,尤其是早期的作品,一定也印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我想了解,在他创作这首协奏曲的时候,是怎样的心境?是对未来充满憧憬,还是在与命运抗争?书中关于各个乐章的分析,我更是迫不及待。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幕后故事”,比如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或者与当时演奏家的合作细节。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提升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让我不仅仅能听到美妙的旋律,更能理解旋律背后的深刻含义。

评分

《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C大调Op.15)》这本书,单看书名就已经让我心潮澎湃。我一直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是那种能够穿透时间,直抵人心的力量。而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虽然不像他的英雄、命运交响曲那样广为人知,却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理解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阐释这首协奏曲与贝多芬其他作品的联系与区别?它在贝多芬的创作序列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书中会不会对这首作品的各个乐章进行细致的解读,例如,第一乐章中那充满力量的引入,第二乐章那如歌的旋律,以及第三乐章那充满活力的终曲,它们是如何构成一个整体的?我更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这首作品的演奏实践的讨论,例如,在不同年代,不同的指挥家和钢琴家是如何处理这首作品的,以及这些处理方式上的差异又带来了怎样的艺术效果。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首音乐作品的介绍,更是一次对贝多芬早期创作理念的探索,我期待能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音乐感悟,也希望能提升自己对古典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评分

拿到《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C大调Op.15)》这本书,我的内心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贝多芬,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力量、创新与不屈。而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虽然在一些人眼中不如后来的作品那样“经典”,但我总觉得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是贝多芬艺术生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起点。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博学的老友,娓娓道来关于这首作品的一切。我期待书中能够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创作细节,例如,当时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是否受到过其他音乐家的影响?他又是如何突破当时音乐的藩篱,融入自己独特的个性的?我希望书中能有对乐谱进行深入的剖析,不只是简单的旋律复述,而是能够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和结构,甚至是那些隐藏在音符背后的作曲家的“小心思”。我很好奇,作者会对这首协奏曲中的哪些段落印象深刻?又会用怎样的语言来描绘那些动人心魄的瞬间?此外,我也会关注书中关于这首作品在演出历史上的记录,有哪些伟大的钢琴家曾演绎过它,他们又是如何诠释贝多芬的呢?这本书,我期望它能带我深入贝多芬的心灵世界,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作为一位天才音乐家的成长历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