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插图史系列·西方文明史·欧洲谱系:从史前到20世纪末

艺术插图史系列·西方文明史·欧洲谱系:从史前到20世纪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皮埃尔·拉迈松(Pierre Lamaixon) 编,方友忠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西方艺术史
  • 欧洲艺术史
  • 艺术插图
  • 西方文明史
  • 欧洲史
  • 艺术
  • 历史
  • 绘画
  • 插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5151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657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艺术插图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2
字数:1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以皮埃尔·拉迈松为首的一个由高水平的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向广大读者呈现了一张从史前到20世纪的欧洲谱系。这本图册的构思从未有的,它通过一张张附带地图的谱系表,兼顾现代欧洲政治、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为读者提供了了解欧洲漫长历史时期种种现象的有效方法。
   《艺术插图史系列·西方文明史·欧洲谱系:从史前到20世纪末》的编辑以一种双两页的行文结构为基础。头一个两页的内容是分析,有带评注的图画进行补充。第二个两页的内容包括:一张谱系图,它重现了各王朝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传承的前后关系;地图和年表,用于确定年代和地点;此外还有具体的评论,所有这一切使得每个历史时期、历史问题得到栩栩如生的重现,让我们了解其中的关键时刻。
   基础与传承自然整体,从开端到今日的民族分布,语言,家庭类型,农村风貌,各个已经消失的伟大文明的遗产,宗教史与法律史,欧洲外的欧洲。从罗马帝国到柏林墙的倒掉:政治与领土我们看到,一个个地区的政治结构、国家结构和民族结构相继成立、解体然后又重新形成。
   《艺术插图史系列·西方文明史·欧洲谱系:从史前到20世纪末》的新颖之处在于对王朝谱系的阐述:血缘关系、战争直接与领土战略、权力相关。艺术与科学造型艺术,文学,音乐,哲学,科学技术,医学。 全书含450幅插图、160张地图、80张谱系图。

作者简介

皮埃尔·拉迈松,(PierreLamaison),1948年生于巴黎,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法兰西学院社会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欧洲社会人类学专家。主要著作有:《不可能的联娴:热沃当的暴力与亲情》,与伊丽莎白·克拉弗里合著,1982年由阿歇特出版社出版;《欧洲各社会人类学研究》,1984年由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复杂的结构有统一性吗?》,与弗朗索瓦丝·埃里捷一奥热及伊丽莎白-科佩一鲁吉耶合著;《联盟的复杂性》,1991年由巴黎现代档案出版社出版;《大家都是近亲?论占典时期欧洲各王朝的联姻战略和传统》,皮埃尔·邦特出版社出版;《超级近亲结合:地中海沿岸联姻中的乱伦、战略和禁忌》,1994年由巴黎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出版。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基础与继承
自然整体
欧洲的民族分布
欧洲的语言
家族与血缘关系
古代欧洲的农村风貌(13-19世纪)
凯尔特社会
古希腊与欧洲
罗马与西方
[圣经)在欧洲
宗教机构
6世纪的宗教改革
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犹太教
3世纪到20世纪的法、法律与诉讼程序
神权与人权
欧洲之外的欧洲

第二部分:政治与领土
罗马和蛮族入侵:从古代欧洲到中世纪欧洲
324年到1453年的拜占庭:东正教帝国
491年到1066年的不列颠诸岛:英国的诞生
1066年到1509年的不列颠诸岛:英格兰与苏格兰的确立
1509年到1918年的不列颠诸岛:共同的主权
481年到987年的法国:法兰克王国
987年到1500年的法国:君主权力的确立
1500年到1789年的法国:专制主义
400年到1492年的伊比利亚半岛:西哥特人及各摩尔人王国
1000年到1576年的伊比利亚半岛:迈向查理五世的帝国
1139年到1580年的葡萄牙:一个大西洋民族
1516年到1986年的伊比利亚半岛:从帝国到民主
10世纪到17世纪的波希米亚和奥地利:从圣瓦茨拉夫到哈布斯堡王朝
896年到1526年的独立的匈牙利:一个欧洲强国
919年到1519年的德国:从加洛林王朝到哈布斯堡王朝
1519年到1918年的德国:从神圣罗马帝国到德意志帝国
1526年到1848年的匈牙利:捍卫民族身份
10世纪到16世纪的荷兰:勃艮第梦想
16世纪到20世纪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现代国家的诞生
5世纪到11世纪的意大利:半岛数百年的阴暗时期
1000年到1559年的意大利:商人、领主和诸侯
1559年到1946年的意大利:从国家林立到民族统一
800年到1523年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从维京时代到“卡马尔联盟”末期
16世纪到20世纪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从改革到今日
中世纪的东斯拉夫人:从基辅到立陶宛和莫斯科公国
1550年到1918年的俄国:俄罗斯帝国
964年到1572年的波兰与立陶宛:从特色统治到“黄金时代”
1573年到1795年的波兰与立陶宛:贵族共和国
7世纪到14世纪的东南欧:从帝国一统到四分五裂
15世纪到18世纪的东南欧:教会与政治谱系
冲突范围的扩大:三十年战争
冲突范围的扩大: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冲突范围的扩大: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89年到1871年的法国大革命:民族纷呈的欧洲
19世纪到20世纪的德国:从”维也纳会议”到重新统一
1848年到1921年的匈牙利:重新独立
18世纪到19世纪的东南欧:民族的觉醒和各种起源
19世纪到20世纪的东南欧:民族国家的诞生
各个帝国的终结:从萨拉热窝到萨拉热窝

第三部分:艺术与科学
神与人:艺术的出现
伊特鲁里亚艺术、罗马艺术、拜占庭艺术:政治特征与神性
造型艺术与建筑:中世纪时期
15世纪到18世纪的造型艺术:人,欧洲艺术的尺度
19世纪到20世纪的造型艺术:决裂与交流的时代
近现代建筑
12世纪到16世纪的文学:骑士与人文主义者
17世纪到18世纪的文学:巴罗克及哲学
19世纪到20世纪的文学: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欧洲音乐
古代哲学和中世纪哲学
从笛卡尔到康德的哲学
从康德到今日之哲学
16世纪到18世纪的科学:现代科学的诞生
18世纪到19世纪的科学:技术与工业革命
19世纪到20世纪的科学:走向分子生物学
古代医学与中世纪医学
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医学
图片列表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在上述的第一种情况(长子优先)中,家族的延续以及财产的继承按照线性方式进行,长子传长孙,其他孩子不能参与(也就意味着他们只能独身或者外迁);在第二种情况中,每对夫妇都有可能建立一个新家,进行新的农业开发;最后,在第三种情况中,主要财产(对于农民这个群体而言是指土地)不管是否被分割,都留在共同承担谱系责任的父系堂兄弟的手中。传承体系与司法惯例
这些传承体系以及它们各种变化形式的存在,是以对财产权定义的两种司法惯例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一种是罗马人的定义,认为财产权是对某物的绝对所有权(也就是说可以“使用和任意使用”),它适用于“家族体系”;另一种是法兰克人的定义,认为财产权是使用某物的权利,适用于其他两种传承体系。根据法兰克人对财产权的定义,在对同一事物的使用上可以叠加各种不同的权利(也就是说,如果财产共同继承人不是家族接班人,即使他们在事实上有权利继承土地使用权,也要受当地习俗的限制而不得不把土地的使用权交给被指定为继承人的兄弟)。以法国为例,在历史上,罗马式财产权的定义对家族式传承体系影响深刻,而封建权利则对亲族传承体系影响深远,它区分了特权领地(即领主领地)与开发利用领地(即佃农土地)。在奉行亲族传承体制的群体中,相关各方都认为根本谈不上什么财产拥有者(如财产、遗产指定继承人)反对剩余权利享有人(如没有继承权的较年幼的孩子)的问题,而只涉及个体要求享有某些土地使用权的问题,即土地开发权或是作为补偿土地的收益权的问题,所以“亲族体系”能够容忍房地产表面上的细块分割。事实上,细块分割所造成的不足,通过把不同的特权非常灵活地分配给不同的继承人而得到了弥补。因此,一种单一形式的权利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种不同的习俗。这些习俗或是来源于家族本义上的某些表现,或是来源于对财产权的不同理解,总有某些习俗取决于另-些习俗。
无论从自身变化还是从接触方面来说,上述各种财产传承体系形式都可以说是很“纯正”的。除了这些形式之外,还存在其他一些财产传承体系,是对各种不同传承原则的折中而产生的。纯正形式的传承体系具有比较一致的传承规则:在纯正形式的传承体系中,一家之主的权力和大部分财产都被赋予单个孩子(“家族体系”),或者是承认所有人均可另起炉灶,把财产在他们中间进行平均分配(“亲族体系”),或者是把特权、房地产以及家族的名字都传给男孩.给女孩一定的嫁妆(“谱系体系”)。不过,一些不一致的传承规则会结合在一起使用:例如,虽然实行长子继承制,但如果给其他较年幼的孩子们补偿过多时,被指定的继承人就不得不大举借债,或是把财产细块分割。再如,虽然奉行完全平等原则,但由于具体情况阻止或者至少是限制了财产的细分,以至于某些共同继承人在财产继承中只能处于次要地位。再比如,虽然谱系上明确偏向某人,但财产迅速被瓜分,而财产继承人的兄弟们也没有得到相应的财产。三大传承体系的各种边缘形式由此而生。
……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是一份关于一部不同书籍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艺术插图史系列·西方文明史·欧洲谱系:从史前到20世纪末”。 --- 书籍名称:《寰宇之巅:全球大航海时代的贸易、冲突与文化重塑》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 ISBN: [虚构ISBN]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书籍概述 《寰宇之巅:全球大航海时代的贸易、冲突与文化重塑》是一部跨越15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宏大历史叙事,旨在深入剖析“大航海时代”如何彻底重构了全球的经济格局、政治版图与文化生态。本书摒弃了传统上以欧洲为中心讲述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的叙事框架,转而采用一种多中心、网络化的视角,考察这场跨洋交流如何影响了四大洲的社会、商业模式和权力动态。 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辅以详细的地图集和原始文献选编,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生动细节的全球史图景。 第一部分:旧世界网络的瓦解与重构 本部分聚焦于15世纪末,此时的欧亚非世界仍由既有的陆地和海上贸易网络(如丝绸之路和印度洋季风贸易)主导。作者首先细致描绘了这些网络的结构、参与者及其运作机制,强调了奥斯曼帝国、威尼斯、马六甲苏丹国以及中国明朝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随后,随着葡萄牙和西班牙船队的出现,这一平衡被打破。本书详细分析了欧洲航海技术(如卡拉维尔帆船和新式导航仪器的发展)是如何在既有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实现突破的,而非凭空产生。重点考察了早期葡萄牙对非洲西海岸的渗透,以及西班牙对美洲的初步接触,这些事件如何加速了旧有贸易线路的衰落,并催生了新的海洋通道。 第二部分:美洲的“联结”与灾难性后果 这是全书中最具争议性、也是最详尽的部分之一。作者避开了对“发现”的浪漫化描述,而是聚焦于欧洲人到达美洲后所引发的灾难性后果和剧烈的文化碰撞。 人口与生态的剧变: 详细论述了“哥伦布交换”(Columbian Exchange)的复杂性。书中不仅分析了玉米、马铃薯、烟草向旧世界的传播对欧洲人口增长的间接影响,更着重于旧世界物种(如天花、牛痘)和新世界资源(如白银)对美洲本土社会的毁灭性冲击。 白银的潮汐: 重点分析了波托西银矿的开采如何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网络,将美洲的财富输送到亚洲,特别是中国和印度。这一白银流入对全球通货膨胀和区域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认为,这标志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开端,但也加剧了区域间的不平衡。 强制性劳动体系: 对“安第斯米塔制”(Mita System)的演变和奴隶贸易在加勒比和巴西的残酷实践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探讨了这些早期资本主义劳动模式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后世社会结构的影响。 第三部分:亚洲的应对与选择性整合 本部分挑战了“亚洲对欧洲扩张反应迟钝”的传统论调。作者认为,16至18世纪的亚洲主要大国——明清中国、莫卧儿帝国和德川日本——并非被动接受者,而是根据自身利益和权力结构,有选择性地参与到全球贸易网络中。 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 详细考察了景德镇的瓷器、江南的丝绸如何成为全球奢侈品市场的主导力量,以及中国对外来白银的吸收机制。同时,也分析了清朝在海禁与开海政策之间的摇摆如何影响其与欧洲贸易公司的互动。 印度洋的权力转移: 探讨了葡萄牙在印度洋建立的“Cartaz”(许可证制度)的有限性,以及随后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和英国东印度公司(EIC)如何通过军事和金融手段,逐步架空了地方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的海上控制权,最终确立了对香料和纺织品贸易的垄断。 日本的“锁国”策略: 分析了德川幕府的“锁国”并非完全隔绝,而是一种精密的战略控制,旨在稳定国内秩序并限制外部意识形态的渗透,同时通过长崎的有限贸易维持对外经济联系。 第四部分:冲突、意识形态与新秩序的酝酿 最后一部分转向大航海时代后期的冲突和随之产生的思想变革。 海洋霸权的争夺: 详细梳理了英荷战争、七年战争等一系列冲突,这些战争的核心不再是宗教纷争,而是对全球贸易航道、战略要地(如开普敦、直布罗陀)以及殖民地资源控制权的争夺。这些冲突标志着全球化竞争的军事化。 跨文化知识的交流: 分析了传教士、探险家和商人在传播科学知识(如地图学、植物学)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世界观。书中特别探讨了欧洲启蒙思想家如何利用来自美洲和亚洲的“贵族野蛮人”概念来反思欧洲自身的社会结构,以及这些跨文化信息如何间接催生了后来的启蒙运动和革命思潮。 早期全球资本主义的雏形: 考察了股份制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出现如何改变了商业融资和风险承担模式,这些公司作为半主权实体,实际上成为了连接主权国家利益与远洋商业活动的桥梁,预示着现代跨国公司的诞生。 核心观点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大航海时代并非一次简单的技术进步推动的“发现之旅”,而是一场由技术、资本、疾病、暴力和文化误解交织而成的复杂系统性重塑。它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全球互联性的同时,也确立了至今仍在影响世界的不平等结构。通过整合非洲、美洲和亚洲的史料,本书力求提供一个更为均衡、更具动态性的全球史视角。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冲着“艺术插图史”这个副标题来的,结果却发现它提供了一个观察欧洲谱系演变的绝佳切入点。作者巧妙地将艺术风格的演进与政治权力的转移、宗教信仰的更迭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互相印证的复杂系统。这种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当读到启蒙运动如何通过启迪性的图像和讽刺漫画影响公众舆论时,我才真正理解了“图像即力量”的含义。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图像传播方式的探讨,即使放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接触的各种视觉信息,思考它们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这本书的分析深度,绝对是同类题材中少有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时间的跨度虽然巨大,但读起来却毫无跳跃感,反而有一种层层递进的韵味。它不是简单地从史前讲到现代,而是像构建一个精美的多层蛋糕,每一层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风味。特别是它对“谱系”这个概念的阐释,非常有启发性。作者并非将欧洲历史视为一条直线发展,而是展示了无数次的借鉴、冲突、融合与断裂。比如,对古希腊罗马遗产在“黑暗时代”的保留与再发现的过程,描述得既扎实又充满悬念。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个关键转折点是如何发生的,那些看似微小的文化碰撞是如何在漫长岁月中积聚成改变历史的洪流。这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历史背景知识积累,但一旦进入状态,收获是巨大的,它让你对“欧洲”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同感和批判性理解。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个时间胶囊,让人仿佛亲身走进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欧洲大陆。我原本以为历史书读起来会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充满了画面感。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遥远晦涩的史料转化成生动的场景。比如讲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如何在佛罗伦萨的街头挥洒才华,那种对美与人性的探索,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尤其喜欢它对不同时代艺术风格演变的梳理,从早期哥特式的肃穆到巴洛克的华丽,再到新古典主义的回归理性,每一种风格的背后,都能感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巨大变化。读完后,我对欧洲历史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事件堆砌,而是一条清晰、脉络分明的河流,流淌着思想、艺术与政治的交织。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更像是一部欧洲文明的“视觉史诗”。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那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扎实考据,但其行文风格却异常流畅,完全没有学术著作的刻板。它成功地在严肃的学术性和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书中引用的许多插图和文献资料,都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独到的解读,让很多我们以为“熟知”的历史事件焕发出新的光彩。例如,它分析了某个特定时期的纹章学如何成为贵族身份的隐形语言,这种对符号学的深入挖掘,让我对历史的理解变得更加立体。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是了解了历史事件,更像是掌握了一套解读西方文明视觉密码的工具。这本书值得反复品味,每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层次和联结。它更像是一部需要收藏的工具书,而不是可以一读即弃的快消品。

评分

我一直对那种宏大叙事下的细节描写情有独钟,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满足于仅仅罗列帝王将相的名字和战争的胜负,而是深入挖掘了社会结构、日常生活以及文化符号的变迁。举个例子,书中对中世纪手抄本插画的描述细致入微,从羊皮纸的制作到颜料的来源,再到装饰图案的象征意义,都做了详尽的考证。这种对“微观历史”的关注,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碎片,感受他们的信仰和审美。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并肩工作,不断地在厚厚的历史尘埃中发掘出闪光的宝藏。它迫使我跳出固有的认知框架,去理解那些看似“落后”的时代,是如何孕育出后世文明的基石的。非常推荐给那些不满足于教科书式叙事的深度阅读爱好者。

评分

图文并茂,非常喜欢,就是比较贵了。

评分

书评,即评论或介绍书籍的文章,是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的、有识见的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在作者、读者和出版商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书评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 书评的含义有二重性,既是文字也是行为。 书评是在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也是指对书籍进行价值判断和评论的行为。 书评不同于读后感。 读后感的主要任务不是对书籍进行价值判断,而是记录个人阅读某种书籍后的所感、所想、所悟;是以读者的心理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阅读的对象为中心;在写作上它通常只是围绕阅读对象的某一个点而抒发开去,几乎可以不考虑书籍的整体情况,甚至可以仅仅把阅读对象作为引子,然后就大谈其感想、大发其议论、大抒其情怀。 书评是对书籍进行价值判断后的成果。 任何不涉及对某本书进行评价的文字,都不能叫做书评。类似商羊舞大谈“写书评就是在寻找共鸣,就是在标记某种立场的势力范围,它没有什么绝对的价值判断.评得妙评得劣,在于你把能否把你的感触表述的细腻,把你界定标示的清楚,或者更准确的说你能否诱发出最大范围能的共震.”都是把个人的读书笔记和书评混淆了,不分好坏,还谈何“评”呢? 方法/步骤 常见的书评模式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五种: 一、介绍性书评。这种书评篇幅比较短小,内容主要是简单介绍某种图书的基本内容,常常带有广告色彩。 二、评介性书评。这种书评是在介绍某种图书的主要内容的同时,还对其特点、风格、主要成就以及缺陷等给子简明扼要的评论,具有一定的导读性质。 三、专业性书评。这种书评是从所评对象的专业角度来写的,其篇幅要相对长一些,对该书内容的评论、分析和挖掘也要深刻,它尤其注重该书在理论方面的得失,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例如评《宝石学》,就只能从专业角度去写。 四、阐发性书评。此种书评比专业性书评更具学术价值,有时它对所评对象中的某一问题继续作深入的探讨,有时它也对所评对象中的某个论点进行反驳,还有时它以所评对象为引子升发开去,大谈某些个人见解。 五、书话。这是一种散文化的书评,它评论书的内容,也评论书的编辑或装帧,更喜欢谈其作者或相关的掌故,篇幅不长,但言之有物、生动活泼、较少拘束,除具备书评的一般功能之外,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书评服务于读者的基本功能:内容介绍、类型界定、导读荐书 书评作用于读者,首先在于它的信息功能,也就是说为读者选择图书提供参考,这就要求它把图书的基本内容介绍给读者;其次在于它的中介功能,即让读者在阅读行为实施之前,有一个心理准备,以使阅读具有针对性,这又要求它点明图书的精要所在;最后在于它的导读功能,此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为读者在阅读时,对所读图书进行价值判断提供参考,二是向读者推荐优秀的图书,这自然就要求它必须准确地反映书的内容,并在众多的出版物中遴选书评的对象。 至于书评的具体形式和标准,我认为并没有硬性的规则;只要读者认可你的书评,觉得有用或者有趣都行;没人看的书是失败的书,没人理会的书评一样失败,建议多看别人的书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看看这里的好书推荐。 看完了这些,你是否对评论有一种全新的概念?心动不如马上行动,立刻为您喜欢的作品写上一篇书评吧。 你很快就会发现,一篇好的书评应包括以下方面: 1.一个生动的开场白:用一两个简短的段落揭示作者的姓名、书名,以及有关作者的简要信息,如过去的作品、曾获得的荣誉。 2.如果是小说,对情节做简要勾勒,如果作品不是小说,写明写作目的和主题。 3.书评作者对此书优缺点的评论。

评分

《艺术插图史系列·西方文明史·欧洲谱系:从史前到20世纪末》的编辑以一种双两页的行文结构为基础。第一个两页的内容是分析,有带评注的图画进行补充。第二个两页的内容包括:一张谱系图,它重现了各王朝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传承的前后关系;地图和年表,用于确定年代和地点;此外还有具体的评论,所有这一切使得每个历史时期、历史

评分

基础与传承自然整体,从开端到今日的民族分布,语言,家庭类型,农村风貌,各个已经消失的伟大文明的遗产,宗教史与法律史,欧洲外的欧洲。 从罗马帝国到柏林墙的倒掉:政治与领土我们看到,一个个地区的政治结构、国家结构和民族结构相继成立、解体然后又重新形成。

评分

很好,很实用的书籍,受益匪浅

评分

《艺术插图史系列·西方文明史·欧洲谱系:从史前到20世纪末》的编辑以一种双两页的行文结构为基础。第一个两页的内容是分析,有带评注的图画进行补充。第二个两页的内容包括:一张谱系图,它重现了各王朝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传承的前后关系;地图和年表,用于确定年代和地点;此外还有具体的评论,所有这一切使得每个历史时期、历史问题得到栩栩如生的重现,让我们了解其中的关键时刻。

评分

基础与传承自然整体,从开端到今日的民族分布,语言,家庭类型,农村风貌,各个已经消失的伟大文明的遗产,宗教史与法律史,欧洲外的欧洲。从罗马帝国到柏林墙的倒掉:政治与领土我们看到,一个个地区的政治结构、国家结构和民族结构相继成立、解体然后又重新形成。

评分

从介绍欧洲历史文化来说,本书的切入点很独特,而且内容深入浅出,大量的图标和详细的注解,相当不错。再说装帧,也是很适合收藏的一本书。总的来说这本书值这个价格。

评分

很棒的书,全彩,以谱系的形式介绍了西方历史。适合对历史很喜欢的人来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