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撤运的物质,一是古物,二是政府的档案,三是黄金。
俞大维说用人有五个原则:选拔、任用、敬重、信任、愿佑。自己虽然能力不足,但要能用人,不可有高见而无远见。
补给计划影响金门安危,梁序昭获悉美方提出四点办法后,忿忿地说美国真是慷他人之慨,“我不愿我们海军毁在我梁总司令任内”。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为整体阅读体验增色不少,虽然内容是沉甸甸的历史,但阅读起来的体感却是舒适的。大量的留白和适中的字体,使得长段的文字叙述也不至于让人感到压抑或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在场感”。读者仿佛是旁听者,倾听着当事人在回忆那些关键节点时的语气和停顿。尤其在描述一些需要回忆和考证的复杂事件时,文字的组织逻辑清晰,使得即使是对相关历史背景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思路。这种严谨的结构与流畅的语言之间的平衡,使得这部作品既具有严肃的历史研究价值,也具备了被更广泛的知识爱好者阅读的吸引力。
评分阅读过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细节的捕捉和场景的再现能力。作者(或整理者)显然在访谈过程中非常注重挖掘那些能勾勒出鲜活画面的片段。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老一辈学者在学术研究初期所经历的困顿与激情——那种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下,依然能凭借一股韧劲和对真理的追求,硬生生地开辟出一条道路的坚韧精神。文字中渗透着一种朴素的力量,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去刻意渲染“伟大”,而是通过生活化的点滴叙述,自然而然地展现了人物的品格与时代的烙印。这种“口述”的质感非常真实,没有经过过度修饰,保留了口语表达的自然流淌,读起来非常接地气,仿佛邻家老者在炉火旁娓娓道来陈年往事,让人既感到亲切,又对历史的厚重心生敬畏。
评分这部口述史料的呈现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与黎玉玺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刻对话。虽然我可能对所有细节记忆犹新,但整体而言,它捕捉到了那个时期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叙事的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个人情感的起伏。有时候,文字会突然变得铿锵有力,仿佛能听见当事人的声音在耳边回响;而下一刻,又会转入一种沉静的、带着岁月沉淀的内省。这种多变的叙事风格,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让人忍不住去思考,在那个特定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微小的决定背后,都可能蕴含着巨大的重量。它不仅仅是一份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心灵深处的真实图景,读来令人深思,也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细腻的体会。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陷入沉思,思考个人命运与宏大历史叙事之间的复杂张力。这位前辈学者的人生轨迹,无疑是被时代车轮裹挟着向前推进的,但同时,他也在自身的专业领域内坚守着一份难得的主体性。书中的某些段落,关于如何在动荡中保护学问的纯粹性,其思想深度远超一般回忆录。它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巨大道德困境和现实压力,而是以一种非常克制但有力的笔触将其呈现出来。这种对人性和历史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简单的史料堆砌,成为了一部可以引发代际对话、反思学术精神与社会责任的佳作,其精神内核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评分从文献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广度与深度并存的特点。它似乎不仅仅聚焦于某一个单一的事件或理论探索,而是横跨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经验积累。这对于研究特定学术领域发展脉络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座宝库。特别是关于学风和师承关系的描述,非常耐人寻味。它揭示了知识是如何薪火相传的,其中夹杂的学术规矩、师徒情谊乃至隐晦的观点交锋,都以一种非常坦诚的方式被记录下来。这种对“圈子内”运作方式的深入揭示,是书本教科书中往往难以触及的侧面,为我们理解特定时代学术生态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这种对历史细节的忠实呈现,体现了口述史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系列:黎玉玺先生口述历史
评分好书,正在看,还买了一个系列。
评分一次买了近三十多本书,评价到手酸,这套书是台湾传记文学在大陆出版的,很珍贵史料。
评分本资料主要根据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网站相关网页整理,这个网站真是一座宝库,下述访问纪录大多有PDF文档可供免费下载。史料共享,学术乃天下公器,这一点可以让很多大陆研究机构汗颜。“
评分归国后不久,调任巡逻舰“永泰”舰舰长。据其回忆录称,1946年月到1947年11月,率舰在渤海、辽东一带巡弋,搜攻中共船艇。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一共共俘获解放军轮船和机帆船七艘、击毁敌五十吨至千吨级机动轮船七十五艘,帆船数百艘,使敌之海上交通陷于中断。此外,1946年9月,率舰在庙岛附近发现共军炮艇三艘,最大者约二百吨。亲冒矢石奋勇杀敌,敌三艘炮艇二沉一翻,全军尽墨。(这事奇怪之极,共产党那时候就有炮艇了?)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体操先生为余之同族伯圭先生,乃鸿声里人,游学于上海。后始闻其乃当时之革命党人。一日,揽余手,问余:闻汝能读三国演义,然否。余答然。伯圭师谓:此等书可勿再读。此书一开首即云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治一乱,此乃中国历史走上了错路,故有此态。若如今欧洲英法诸国,合了便不再分,治了便不再乱。我们此后正该学他们。余此后读书,伯圭师此数言常在心中。东西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此一问题围困住近一百年来之全中国人,余之一生亦被困在此一问题内。而年方十龄,伯圭师即耳提面令,揭示此一问题,如巨雷轰顶,使余全心震撼。从此七十四年来,脑中所疑,心中所计,全属此一问题。余之用心,亦全在此一问题上。余之毕生从事学问,实皆伯圭师此一番话有以启之。
评分有意思的书!旅行中经历痛苦、喜悦、激情、孤独,甚至死亡。当有一天停下来反思,自己的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旅行,也许并不能从躁动、焦虑、疲惫、浮华的世俗中回归生活的本质,但它的确净化了内心的世界,让我更理性地看待生活。静下心来,细细回味曾经走过十五年的旅行生涯,然后决定写一本可以给喜欢旅行的朋友分享的书。作者用了一年时间,结合色彩心理学,整理出国内第一本旅行经历结合色彩心理分析的书。 在网络上很早就知道了“大鹏背包走天下”这个网名,但直到二○一二年九月份才真正与他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走到实际的现实生活,通过多次的电话后感觉比较好,于是我们终于在某天策划了一次“萍水相逢”。 两个陌生人可以很快成为兄弟和密友还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离不开相互对事业对生活的共同理念和理解,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都带着生存愿望,从零开始,从贫穷开始,从怀揣奋斗创业的梦想开始。因为我们都是带着生活渴望,从家门口开始,从城市开始,从一直都在不断寻找生活的飞翔开始。 今天是我第一次那么认真地阅读大鹏的文字,与他交往后才发觉他的平实祥和的仪态之下竟然还藏着一份如此狂野之心和如此浪漫之情,那些细腻的文字在我的阅读中已经跳跃出来在屋内飞翔,文字所表达的思想也正是与我的旅行体验有着很多相同之处。“金色的阳光一点点飘移在古格遗址的上空,在这个千年土林之上,仰望天空,深蓝没有一丝云,广阔,如同大海的深邃。” 人在旅途,万物复苏,越是走在户外之途,越是容易被触动和感悟。 大鹏十几年户外的经历,八次进藏,八次进疆,十次进川,十二次进滇,包括他徒步进入西藏南部边境线的墨脱之旅,让他有足够的心灵释放来寻回他真实的体验和思想,传递他对于西藏人文旅行的理解。 一次次的冲动,一次次的欣喜,一次次的回忆,一次次的流连忘返。 他决定把他经历过的那些令人难忘的旅途,用他自己特有的观点去诠释这些积压在心中很久的热情,从色彩分析和色彩心理的角度上去解释自己对于旅途的理解,有故事、有幻想、有狂野、有浪漫,于是他写了这本书。书中就向你展示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旅行思想画卷,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幻想。“蓝色,是灵性、知性兼具的色彩。明亮的天空蓝,象征希望、理想与独立;暗沉的蓝,象征着诚实、信赖与权威”。 书中那么多的目的地都被作者分别注解和剖析,在解答作者自己对于色彩与旅行的关系之时,也为读者奉上了自己的全部色彩思想。从白色的阿里、蓝色的梅里雪山、黑色的澳门、紫色的泸沽湖、黄色的江南水乡,以及粉色的丽江。每一章节都用自己对于不同色彩的分析理解把各个色彩分成了不同的符号,再把每个符号冠在每一段旅途的目的地之中延伸出更有深度的意义。 白色的阿里,大路朝天。 紫色的泸沽湖,一段爱恋永远不变。 “经历了商海潮水,也经历了失败的痛苦,内心有一种渴望宁静的追寻,蓝色成了我最佳的选择”,作者在书中也这样描述他自己。 旅行已经成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的一种生活、精神上的升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也都有自己对于旅行不同的付出和收获,就像作者在书中把各个不同的目标融化在不同的色彩中,融化在千变万化的想象之中,融化在你我追求生活、追求梦想的幸福之中。 勉励大鹏新书的同时,我也给自己送上一个勉励:无论命运是否多舛,大路朝天。无论生活是否多变,热爱工作,热爱旅行,热爱家庭,永远不变。好看,有意思!
评分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写作。我告诉了他这个故事。而我恰恰要强调的是这故事让我一开始很拒绝写作。它表明,写作纯属一件找死的事。像我这么庸俗的人当然不会干一件吃力还找死的事,加之家族里从文者悲凉的命运,文学出身的我就曾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去玩一种毫无风险的游戏,并暗自庆幸。可渐渐地,我发现另一种风险。规则明明规定一场比赛由两支球队进行,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一名球星告诉我:“那天我上场一看,快哭了,因为有队友把球往自己家门踢,场上就是三支队了。可是踢着踢着我又笑了,因为对方也有人把球往自家门踢,就是四支了。直到散场时我终于确定,其实总共有五支队,因为,还有裁判……”我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渐渐意识到一个叫“尊严”的东西是存在的。哪怕游戏也要有尊严,我不能无视两支变成了五支,更不能接受自己的工作就是长期把五支证明成两支,并证明得文采飞扬的样子。这个不断修改大脑数据库的过程让我痛苦不堪,越发失去智力的尊严。我从文学躲到游戏,在一间没有尊严的大屋子里,任何角落都猬琐。又去看开始的故事,才注意到它还有个结尾:那个史官保住性命,捡起竹简走了出来,遇上一位南史氏,就是南方记载历史的人。史官惊讶地问:“你怎么来啦。”南史氏说:“我听说你兄弟几个都被杀死,担心被篡史,所以拿着竹简赶来记录了。”我觉得这个结尾更震撼,前面的史官因坚持自己的工作而死,南史氏则是主动找死。这叫前赴后继。有种命运永远属于你,躲无可躲,不如捧着竹简迎上去。在我看来,尊严首先是智力上的尊严。很长一段时间了,这个民族失去智力上的尊严。赵高说:这是一匹马。人们点头说:是啊,好快的一匹马。赶紧去修改脑子里的数据库,哦,马是长角的。后来又有人说:要大炼钢铁。于是家家砸烂家里的锅碗瓢盆,村村建起炼钢的高炉。大家假装看不见炼出来一砣砣的东西,一捏就是一个坑。其实那一砣砣的东西和那一匹马一样是不存在于物质世界的,只是大脑被强行修改后产生的木马。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钢铁量超过了整个欧洲,农作物产量是全世界的四十倍,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等着我们去营救。那件事情有个结尾:人们并没有炼出钢,倒是饥肠辘辘回家后发现不仅没食物,连做饭的锅都砸烂了。这个景观壮烈与幽默并存,全民都在干一件愚蠢的事,并互相说服这是事实。比起思维的结果,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尊严。只是总有人放弃了这过程,放弃去想,为什么世界上最快的动车可以被一记闪电穿,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们的校舍,倒塌之后竟没发现什么钢筋。我不愿总责怪当下,这个国千年的文化出了问题。当年宋代公知宋江不过在浔阳楼上题了些书生报国无门以抒怨气的抒情诗,被当成反诗被逼成反贼。这个民族千年的教育是,打磨你的尊严,让你没有反骨,国家才可以安全可靠……可是你很难想像,一群连自己的尊严都不顾的人,会去顾国家的尊严。一群没有尊严的国民,却建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一群猪从来不会保护猪圈,就这么简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