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概要(2011)》旨在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示范引导作用,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优良学风打造精品力作,进一步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成果文库》每年评审一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封面、统一版式、统一标准”的方式组织出版入选作品。
内页插图
目录
《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与实践》概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概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概要
《苏区制度、社会和民众研究》概要
《批判与建构:文本学研究》概要
《自由摹状词理论研究》概要
《中国哲学精神重建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探讨》概要
《实践哲学:传统与超越》概要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哲学研究》概要
《玄学与理学的学术思想理路研究》概要
《正蒙合校集释》概要
《释义》概要
《马克思经济学数学模型研究》概要
《中国通货膨胀新机制研究》概要
《中国国家资本的历史分析》概要
《中国制造业生产要素相对比例变化及经济影响》概要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新论》概要
《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研究》概要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组织研究》概要
《中国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优化研究》概要
《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概要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迁》概要
《法律与历史:体系化法史学与法律历史社会学》概要
《知识经济与法律制度创新》概要
《科学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概要
《债权:借鉴与发展》概要
《衡平税法研究》概要
《中国宪法学说史研究》概要
《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概要
《欧盟单一市场政策调整对我国商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概要
《清代学术源流》概要
《天命与彝伦:先秦社会思想探研》概要
《俄藏黑水城汉文非佛教文献整理与研究》概要
《四库全书馆研究》概要
《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研究》概要
《中间商与中国近代交易制度的变迁:近代行栈与行栈制度研究》概要
《近代中国民间武器》概要
《行政督察专员区公署制研究》概要
《苏联知识分子群体转型研究(1917—1936)》概要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文化环境中“人”的生存状态研究》概要
《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概要
《20世纪的中国民族问题》概要
《青藏高原碉楼研究》概要
《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变迁及其问题研究》概要
《主体人类学原理:“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概要
《东巴教通论》概要
《印度教概论》概要
《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概要
《盛唐诗坛研究》概要
《两宋士大夫文学研究》概要
《清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概要
《孙犁十四章》概要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与艺术诉求》概要
《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概要
《中国古代曲体文学格律研究》概要
《美国战争小说史论》概要
《日本上代文学“和习”问题研究》概要
《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概要
《蒋藏本研究》概要
《宋代四川语音研究》概要
《缅甸语汉语比较研究》概要
《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测定》概要
《海源阁藏书研究》概要
《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建模研究》概要
《竞技教育学新论》概要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概要
《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政策》概要
《中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研究》概要
《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概要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防经济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概要
精彩书摘
全书分为上下编。上编是秦汉文学地理,主要探讨秦汉时期八个区域的文学流变及其特色。基本观点如下:
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主要集中在华山、太行山等山脉以及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江河流域。太行山以西的秦人故地,分为三辅文化、河西文化、巴蜀文化。三辅地区主要包括京畿长安周围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是关中的核心地区,而《后汉书·郡国志》论及三辅地区时还包括河南、河内、弘农三郡。但是根据传统的观点,河南、河内均在函谷关以东,从文化分布上应当划为河洛地区文化。三辅地区以西的河西文化主要包括安定、天水、陇西、武威、金城、张掖、酒泉、敦煌等地。而秦岭以南地区则为巴蜀地区文化,包括巴、蜀、益州、犍为、牂柯、越巂、哀牢等地以及与关中地区有重要关联的汉中地区。历史上往往巴蜀并称,但两者差异较大。这就有点像“齐鲁”,亦不可等量齐观。《华阳国志·巴志》说:巴“郡与楚接,人多劲勇,少文学,有将帅才”。故历史就有“巴有将,蜀有相”的说法。尽管如此,我们从该书中还是可以读到很多诗歌,这些诗歌的作者虽已不可考,但都是巴人创作的完整的五言诗。联系到秦汉之际在巴地流行的《巴渝舞》,原本是用巴语演唱,可见巴地民间艺术之发达。而蜀地文化较之巴地更为发达。
太行山以东属于战国时期的六国故地。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魏、赵、巨鹿、信都、渤海、广阳、涿郡、渔阳、辽西、辽东、玄菟、右北平、上谷、中山、代郡、真定、常山、上党、五原、定襄、雁门、太原、河东及河套地区的朔方、西河及上郡等地,文化发展相对缓慢,我们可以统称为幽并文化。包括燕赵和三晋文化。
长江以南地区开发较晚,统称为江南文化。当然,秦汉时期,“江南”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有特指,有泛指,有广义,有狭义。从广义上来说,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都可以称作江南。往往是“大江之南,五湖之间”的统称。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将全国划分为四个经济区,包括陕西、山东、江南和龙门碣石北地区。这里所说的“江南”就包括了长江以南比较广泛的地区,甚至岭南地区。
……
前言/序言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脉络与前沿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集思想性、学术性、前沿性于一体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汇编,旨在梳理和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宏大图景,深入探讨其核心命题、重要进展、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展望。全书力求以宏观的视野、严谨的学术态度,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价值与蓬勃生机。 第一部分:时代印记与理论自觉——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奠基与发展 本部分着重回顾了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 奠基时期(1949-1978): 详细考察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哲学等学科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初步研究。重点梳理了建国初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与传播,以及在改造旧中国社会、建立新中国制度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分析了这一时期学科体系的构建、学术机构的建立以及一批奠基性学术著作的涌现,即使在有限的条件下,也为后来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1978-2000): 深入剖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生的深刻变革。聚焦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阐述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所起的关键性作用。系统梳理了这一时期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在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引进吸收西方学术成果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突破。重点关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经济学研究的巨大推动,社会转型对社会学、政治学研究提出的新课题,以及法治建设对法学研究的深刻影响。探讨了这一时期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以及学术研究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紧密联系。 新世纪的深化与拓展(2000年至今): 审视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发展态势。重点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这些重要理论创新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的时代要求和指引方向。深入分析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对相关学科研究提出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例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科技创新与社会治理、人才发展等问题的研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国际关系学、全球治理研究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伦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化。 第二部分:前沿探索与创新视域——重点学科的深度透视 本部分将选取若干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代表性学科,对其近些年的前沿研究成果和理论创新进行深入剖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化研究: 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溯源、思想内涵、理论品格及其世界意义的系统研究。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进展,以及在不同学科领域(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的具体体现。 经济学研究: 聚焦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数字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对外开放新格局等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关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分支学科在解释中国经济现象、提供政策建议方面的最新成果。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研究: 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治理创新、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评估、国际政治与大国关系等议题。关注政治行为、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社会学研究: 关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社会流动、收入分配、社会公平、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农村社会变迁、家庭变迁、人口结构变化、社会风险与治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热点议题。 法学研究: 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包括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民事商事法律的更新与发展、刑事司法改革、行政法治建设、环境法治、互联网法治、国际法与涉外法律等前沿领域。 历史学研究: 侧重于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特别是对中华文明起源、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关注历史叙事方式的创新,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以及历史研究在服务现实、启迪智慧方面的价值。 哲学研究: 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以及中国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辩证法等方面的创新。关注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的现代诠释与创新性发展,西方哲学思潮的引进与批判性吸收,以及伦理学、美学、逻辑学等分支学科的前沿研究。 文学、艺术与传播学研究: 审视新时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创作繁荣与理论建构,特别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深化、文化自信的表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注媒介融合、新媒体发展、信息传播的规律与挑战、国家形象传播等议题。 第三部分:方法创新与学科发展——迈向世界一流 本部分将关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建构以及国际化发展方面的努力与成就。 研究方法的革新: 探讨定量研究、定性研究、跨学科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方法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方法论上的突破。 理论体系的构建: 分析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吸收借鉴世界有益学术成果的同时,如何立足中国实际,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理论体系。重点探讨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范式和概念框架的形成。 国际化视野与交流: 审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以及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活跃度。关注中国学者如何用世界能够理解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探讨与国外智库、学术机构的交流合作,以及引进吸收国际先进研究成果的策略。 人才培养与学术共同体建设: 探讨如何培养更多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如何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如何构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学术共同体,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良好的学术生态。 结论:展望未来 本书在对过去和现在的深入梳理与分析基础上,将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创新驱动,积极回应时代发展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本书内容涵盖广泛,视角宏大,分析深入,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立体、生动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图景,是了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现状、把握其前沿动态、洞察其未来走向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