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意境”和“气韵生动”这些中国艺术核心美学范畴的探讨。许多书籍在论述这些概念时,往往陷入了循环论证的怪圈,或者过度依赖西方美学框架进行嫁接。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本土化且富有洞察力,它没有急于下定义,而是通过对历代名家作品的细致剖析,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去“体悟”这些难以言说的精神内核。这是一种更偏向于东方哲学的阐释路径,强调的是个体在面对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生命共振。这种对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坚持和深入挖掘,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自信,也让我对中华艺术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感。
评分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也体现在其详尽的索引和清晰的章节划分上。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查阅其中关于某个朝代或某位艺术家的具体论述,而清晰的结构设计使得信息检索变得异常高效。对于研究者或者需要撰写相关材料的专业人士来说,这种友好的结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此外,书后附带的参考书目和注释也相当详尽,为进一步的学术探索提供了可靠的门径。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可读性以及设计美感上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平衡点。它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知识构建和审美提升的完整旅程,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艺术抱有真诚热忱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称奇,它不像市面上许多艺术评论那样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肌理之中。作者的笔触既有学者般的严谨考证,又不失文人特有的那种情怀和洞察力。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时所展现出的宏大视野,它成功地将绘画、书法乃至园林艺术置于一个宏观的文化语境下去审视。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新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所启发,常常需要停下来细细琢磨作者的措辞和论证逻辑。这种阅读体验是充实而富有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一定的艺术基础,更要有愿意深入思考的恒心。对于希望系统提升自己艺术鉴赏水平的读者而言,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必备书。
评分这本《中国文库·艺术类:万木草堂论艺》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本身!封面那种淡雅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隶书字体,一股古朴而又雅致的气息扑面而来。打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让人爱不释手,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仿佛能触摸到岁月的痕迹。我一直很喜欢那种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的书籍,这本书显然做到了。书中的插图和版式排版也极为考究,无论是对传统绘画的引用还是书法作品的呈现,都显得匠心独运。我甚至愿意把它放在书架上仅仅是为了欣赏它的外观。对于一个视觉敏感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的愉悦感往往从翻开书本的第一秒就开始了,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不只是一本论述艺术的理论书,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载体的尊重。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论艺”这类书籍抱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会充斥着艰涩难懂的术语和故作高深的理论。然而,这本《万木草堂论艺》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叙述语言非常流畅自然,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他擅长用生动的事例和富有画面感的描述来阐释抽象的艺术概念,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茶余饭后与你分享他的心得体会。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使得即便是初涉艺术领域的新手,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从中获得乐趣。它有效地拉近了经典艺术理论与普通读者的距离,功德无量。阅读下来,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位高明的师父身边,潜移默化地被熏陶着。
评分康有为的关于书画的文章,很好的。
评分今天在朋友书店捡漏,蓦然在书架顶层看到这本。我是从钱穆的书里知道这书的。钱先生的《学龠》里,有一篇《近代年诸儒论读书》,我觉得可以和《近三百年学术史》对观,但因为文章用白话写,话题也更小,很多著作里蕴而未出的褒贬,这里讲得更坦率。众所周知,钱穆看不起康有为孔子改制那套说法,有点意外的倒是对康氏早年的《长兴学记》和《万木草堂口说》颇致嘉赏,许他简易著实,明古人之大体。
评分买了很多这个非常满意谢谢 我很喜欢
评分梁启超,的代表作!中国文库·艺术类:万木草堂论艺
评分不过,反过来想想,又时常惊异于伦理制度的美备,隐隐呼唤一个伟大的人格,所以又觉得今文学的一些说法,也有它的道理。我对今文家的了解不多,去年至今,在读李源澄的书。再加上康有为这本,我觉得在他们的描述里,在文明早期的某个阶段,一定有一个突越期,文明的样貌发生了某种根本的变化,变化的结果是一套完备的制度(“经”)。这个变化的结点就是圣人。比如康有为说“古俗淫佚,如卫灵公、卫宣公等,皆孔子未改制也。必知旧俗之乱,乃知孔子之功。”(p 92)李源澄的思路更现代学术一点,他把这个变化往下拉,经学变成了为面对帝国新局面的体系化的学问,而制造者变成了汉代的儒者群。
评分康有为的这本书里,比较文化学的意识非常明显。比如“凡有数千里平原,必能创造政教文字。地球内四大域皆然。今日本全是依人之政教文字者,盖国小不能自创造也。”(p 66)这四大域,分别是“中国、印度、波斯、小亚细亚”(P 66)。四者又有先後,“印度开国最古,各国政教多从印度出。”(p 93),这显然受了19世纪比较语言学的影响,有种要把华夏文明纳入印欧语系的冲动。
评分很好,是正版又便宜
评分今天在朋友书店捡漏,蓦然在书架顶层看到这本。我是从钱穆的书里知道这书的。钱先生的《学龠》里,有一篇《近代年诸儒论读书》,我觉得可以和《近三百年学术史》对观,但因为文章用白话写,话题也更小,很多著作里蕴而未出的褒贬,这里讲得更坦率。众所周知,钱穆看不起康有为孔子改制那套说法,有点意外的倒是对康氏早年的《长兴学记》和《万木草堂口说》颇致嘉赏,许他简易著实,明古人之大体。
评分不过,反过来想想,又时常惊异于伦理制度的美备,隐隐呼唤一个伟大的人格,所以又觉得今文学的一些说法,也有它的道理。我对今文家的了解不多,去年至今,在读李源澄的书。再加上康有为这本,我觉得在他们的描述里,在文明早期的某个阶段,一定有一个突越期,文明的样貌发生了某种根本的变化,变化的结果是一套完备的制度(“经”)。这个变化的结点就是圣人。比如康有为说“古俗淫佚,如卫灵公、卫宣公等,皆孔子未改制也。必知旧俗之乱,乃知孔子之功。”(p 92)李源澄的思路更现代学术一点,他把这个变化往下拉,经学变成了为面对帝国新局面的体系化的学问,而制造者变成了汉代的儒者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