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法学概论》编写的指导理念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教材建设。在编写中,加强从整体上学习、研究、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并运用其研究成果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成人成才发展为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服务;从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建设做起,逐步拓展、深化,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转化为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的规律;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教材特点,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时代课题,吸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在教材内容、编写体例、呈现方式上改革创新;打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性与非师范性的界限,增强教材的专业适应性。
作者简介
陈业宏,1963年生,湖北省武穴市人,法学博士、博士后,华中师范大学法学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WTO法研究会理事,湖北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室法律顾问,武汉市WTO事务委员会专家委员,湖北省经济法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民商法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近十年来,在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等多家出版机构出版《中外司法制度比较》、《利用外资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及法律防范研究》、《中国海外投资法律问题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与实践》、《高科技创业投资的促进与法律保障问题研究》等十多部学术专著,主编《新编国际经济法学》、《国际金融法》、《经济法学》等多部教材。获得“首届中国优秀法律图书奖”、中南六省区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湖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三等奖、武汉市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种奖项。另外,在《法学评论》、《法律科学》、《经济法制》、《法学杂志》、《江海学刊》、《江汉论坛》、《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武汉大学学报》、《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科学学研究》、《江苏社会科学》等20多种重点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有十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检察日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劳动法学》、《刑法学》、《国际法学》、《投资与证券》、《科技管理》等转载或复印。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编 法理学
第一章 法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法的一般原理
第二节 法的理念
第三节 法与其他社会规范
第二章 社会主义法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概述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二编 国内公法
第三章 宪法
第一节 宪法基本理论
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制度
第三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第四节 国家机构
第五节 宪法的实施及其保障
第四章 行政法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
第二节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第三节 行政行为
第四节 行政程序与政府信息公开
第五节 行政复议
第五章 刑法
第一节 刑法概述
第二节 犯罪与犯罪构成
第三节 正当行为
第四节 未完成罪
第五节 共同犯罪
第六节 罪数形态
第七节 刑罚
第八节 刑法各罪
第六章 经济法
第一节 经济法概述
第二节 市场规制法
第三节 宏观调控法
第四节 循环经济法
第七章 劳动法
第一节 劳动法概述
第二节 劳动合同法
第三节 劳动基准法
第四节 劳动争议与劳动者维权
第八章 行政诉讼法
第一节 行政诉讼法概述
第二节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第五节 行政诉讼的管辖
第六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
第七节 行政诉讼证据
第八节 行政诉讼程序
第九节 行政诉讼案件的执行
第九章 刑事诉讼法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概述
第二节 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
第三节 刑事审判的组织和程序
第四节 刑罚的执行
第三编 国内私法
第四编 国际法
后记
精彩书摘
刑法的任务,也可称作刑法的机能或作用。一般来说,刑法的任务是由刑法的性质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刑法的任务,我国现行《刑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根据这一规定,我国刑法承担如下任务:
第一,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这是我国刑法的基本任务。采用刑罚制裁仅限于触犯刑律的人,对没触犯刑法的人就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应按民法、行政法等其他部门法处理。一切触犯刑法的犯罪行为,都应该受到刑法严厉的制裁。
第二,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严厉惩罚直接危害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是我国刑法的首要任务。这一任务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故不能松懈对其保卫,必须作为刑法的首要任务提出。
第三,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是我国刑法的重要任务。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它们都直接关系到我国政权和制度的巩固以及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第四,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刑法十分重要的任务。
第五,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这是我国刑法不可缺少的任务。只有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良好,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顺利进行,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赏析》 【图书简介】 浩瀚的中华文明史中,文学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滋养着民族的灵魂。《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赏析》旨在带领读者深入领略这条文学长河中那些璀璨夺目的明珠。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文学史梳理,而是一部充满温度与洞见的鉴赏指南,力求以现代的视角和细致的文本分析,重现古代文人的心境、技艺与时代风貌。 第一部分:诗歌的韵律与意境——从《诗经》到唐诗宋词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巅峰——诗歌。我们选择的篇目跨越了数千年,力求展现诗歌体裁的演变与精神内核的传承。 1. 远古的回响:《诗经》的质朴与深情 我们将从《周南·关雎》开始,探讨《诗经》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地位。重点不在于简单的字词解释,而在于对“赋、比、兴”手法的深入剖析。例如,分析《黍离》中蕴含的亡国之痛与故土难离的复杂情感,体会其在朴素语言下蕴含的深刻历史感。我们着重阐述了《诗经》如何将日常劳作、婚恋嫁娶与社会政治紧密联系起来,塑造了中国文学“温柔敦厚”的底色。 2. 楚辞的浪漫与想象 屈原的《离骚》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爆发。本章将详细解读屈原的生平遭际与他的“香草美人”象征体系。我们分析《离骚》中奇谲瑰丽的想象力,如“乘九龙兮御飞 घ्यावी”的浪漫主义精神,以及屈原坚守理想、宁死不屈的士人风骨。通过与其他楚辞篇目的对比,展现南方文学的浪漫主义传统。 3. 汉魏风骨:两汉乐府与建安文学的悲凉 汉乐府的叙事性与现实批判精神是本节的重点。我们精选了《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诗,探讨其对民间疾苦的关注。随后转向曹氏父子的“建安风骨”,着重分析曹操的《观沧海》中所体现的雄阔气魄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以及曹植《七哀诗》中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 4. 盛唐气象:律诗与绝句的巅峰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本部分将对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大家的代表作进行深度剖析。 李白: 聚焦其浪漫的想象力与自由不羁的个性。分析《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狂放与自信,以及《蜀道难》中对自然伟力的敬畏。 杜甫: 强调其“诗史”的地位。通过《春望》与“三吏三别”,展现其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探讨“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是如何服务于反映时代苦难的主题的。 王维与孟浩然: 侧重于山水田园诗的禅意与静谧之美,分析如何将诗情、画意、禅理融为一体,构建出“诗中有画”的境界。 5. 婉约与豪放:宋词的转向与发展 宋词突破了格律的束缚,在抒情深度与生活细节的描摹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婉约派: 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重点品鉴李清照《声声慢》中对故国之思与个人身世之感的交织,分析其用词的精妙与音律的和谐。 豪放派: 以苏轼、辛弃疾为核心。我们将探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魄,以及辛弃疾“把酒问青天”的悲愤与收复失地的壮志,展示宋词在抒发个人情感之外,所承载的家国情怀。 第二部分:散文的演变与哲思——经史子集中的思想光芒 散文是中国知识分子表达政治见解、阐述人生哲理的重要载体。本部分关注散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变化及其思想内涵。 1. 先秦散文:诸子百家的争鸣 先秦散文是理性精神和辩论艺术的成熟标志。我们将重点研读《论语》和《孟子》中的经典段落,分析孔孟思想如何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对话形式得以传达。同时,对比《庄子》的寓言叙事,探讨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如何构建起一个逍遥自由的精神世界。 2. 史传的魅力:司马迁的史笔与情怀 《史记》不仅是史学巨著,更是文学高峰。本章聚焦于《项羽本纪》和《刺客列传》。我们着重分析司马迁在叙事中融入的主观判断和强烈情感,探讨他如何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以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抱负。 3. 魏晋风度的散发:抒情小品的兴起 魏晋时期,文人开始关注个体生命体验。我们将欣赏《世说新语》中的人物剪影,体会其对人物风神气韵的捕捉。随后深入解读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分析其在政治压力下对人格独立和自由精神的坚守。 4. 唐宋八大家的典范:古文运动的胜利 唐宋八大家是古文运动的旗手。本节将重点分析韩愈的《师说》对教育体制的批判,以及柳宗元《永州八记》中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与寄寓的政治失意。尤其是苏轼的散文,展现了其旷达的胸襟和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将哲理融入日常生活。 第三部分:小说的世界与戏剧的舞台——世情百态的缩影 小说和戏剧作为通俗文学的代表,更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理解古代社会人情世故的窗口。 1. 唐传奇:文言小说的精致与传奇 唐传奇标志着中国文言小说走向成熟。我们将选取如《霍小玉传》或《枕中记》等篇目,分析其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深层思考,为后世白话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白话小说的宏大叙事:四大名著的选段精读 本部分精选四大名著的经典片段,侧重于文学分析而非全书梳理: 《三国演义》: 分析赤壁之战中对谋略的展现和对英雄群像的塑造。 《水浒传》: 探讨“替天行道”的思想内核与梁山好汉复杂的兄弟情义。 《西游记》: 侧重于其神魔外衣下对人性弱点的讽刺与磨难中求真的精神。 《红楼梦》: 深入探讨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分析曹雪芹对封建大家族衰亡的细腻描摹和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同情。 3. 元明清的舞台:戏曲的唱念做打 戏曲集文学、音乐、表演于一体。我们将以关汉卿的《窦娥冤》为例,分析其“申冤”情节的戏剧张力,探讨元杂剧“悲剧意识”的体现,以及其对社会不公的尖锐控诉。 结语:古今之变,文学之恒 全书最后将回归文学批评的本体,探讨中国古典文学的核心价值——其对“人”的关注,对道德的坚守,以及在审美形式上对意境、气韵的追求。我们鼓励读者在阅读中,不仅理解古人的生活,更要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古典文学的智慧,滋养当下的生活与思考。本书的呈现方式力求图文并茂,注释精准,力求成为读者走进中国古代文学殿堂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