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民法与判例研究(第一卷) [Comparative Civil Law Case Study Vol.1]

比较民法与判例研究(第一卷) [Comparative Civil Law Case Study Vol.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森林,朱晓喆 编
图书标签:
  • 民法
  • 比较法
  • 案例研究
  • 法律
  • 法学
  • 大陆法系
  • 英美法系
  • 法律研究
  • 法理学
  • 法律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770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760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文丛
外文名称:Comparative Civil Law Case Study Vol.1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9
字数:652000
正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比较民法是将各国民法进行比较,从而挖掘民法背后的法理。而民法解释学,重在民法的适用,是通过对法条的解读,来指导法律的适用。《比较民法与判例研究(第一卷)》即是有关比较民法和民法解释学的论文集。

作者简介

  詹森林,台湾大学法学学士及法学硕士、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1992年8月开始任教于台湾大学法律系,1998年8月升任教授,2009年8月受聘为特聘教授,2014年8月获选为台湾大学傅斯年纪念讲座教授。教学及研究领域包含契约法、侵权法、比较民法、消费者保护法。曾为北京清华大学访问教授、烟台大学访问教授、梵蒂冈罗马宗座拉特朗大学访问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访问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英国牛津大学墨顿学院客座研究员。

  朱晓喆,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学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及法学博士。2005年9月任教于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教研室,2013年6月受聘为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曾为德国科隆大学法学院“近代私法史研究所”访问学者。曾获申银万国奖教金、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兼任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比较民法与判例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理事。教学和研究涉及民商法、比较法和法律史,并善于综合运用比较法、法释义学和判例分析,研究我国民法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目录

绪言
比较民法与判例研究的立场和使命朱晓喆(00)
主题演讲
法释义学、比较法与案例研究王泽鉴
判例与比较法
——外国法对本国判例的影响詹森林
主题案例比较研究之一:第三人“惊吓损害”侵权责任
第三人惊吓损害侵权责任的比较法研究
——关于德国、瑞士、奥地利、日本及英美的国别报告
第三人“惊吓损害”的法教义学分析
——基于德国民法的理论与实务的比较法考察朱晓喆
惊吓损害、健康损害与精神损害:以奥地利和瑞士的司法实践为素材谢鸿飞
试论第三人间接损害赔偿问题
——以日本的学说及实践为中心周江洪
英美法上第三人精神受刺激案型的处理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以第三人派生的请求权与独立的请求权及其关系为视角孙维飞
主题案例比较研究之二:第三人干扰婚姻关系的民事责任
第三人侵扰婚姻关系法律问题的比较法研究
第三人干扰婚姻关系之侵权责任
——台湾地区之经验及比较法之观察詹森林
干扰婚姻关系的损害赔偿:意大利的法理与判例薛军
德国法上干扰婚姻关系与抚养费追偿庄加园
法国法上通奸第三者的侵权责任叶名怡
第三人干扰婚姻关系的民事责任
——以日本法为素材解亘
通奸与干扰婚姻关系之损害赔偿
——英美法的视角孙维飞
主题案例比较研究之三:提单请求权与运输合同关系的比较法研究
大陆法系提单与运输合同请求权的比较法研究
提单上的请求权移转与货物物权变动
——怡诚航运公司与日本邮船株式会社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
评释庄加园
日本法上的提单效力问题简评周江洪
载货证券之效力及其与运送契约之关系叶启洲
民商法原理与案例研究
台湾地区“最高法院”法官造法案例的浅析
——以违章建筑事实上处分权为例许政贤
违章建筑事实上处分权之理论建构张永健
占有连锁的存在与本质
——在任意规定与当事人意思游进发
承诺传递迟延的制度安排
——兼论效果与评价相互调适的法方法叶金强
论前合同责任的归责标准张家勇
违约金酌减规则论王洪亮
论保证
——以台湾地区“最高法院”相关判决为中心曾品杰
由保证债权诉讼时效中断规定看保证人继承人是否为保证人之问题
——台湾地区“最高法院”的观点吴瑾瑜
加盟契约在台湾地区司法判决带来之民事争议
——从加盟契约之目的出发向明恩
两种观念影响下的《侵权责任法》及其体系张谷
论权利与利益的区分保护
——从个案分析到体系建构于飞
受害人特殊体质对侵权责任之影响孙鹏
论侵权法上因果关系与过错的竞合及其解决路径李中原
规制性规范与侵权法保护客体的界定朱虎
意大利法中非财产性人身损害赔偿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张礼洪
论人格权之经济利益与损害认定王怡苹
论侵权法上的产品跟踪观察义务周友军
从“飞机旅行案”看德国的民法方法论傅广宇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您要求的图书简介: --- 《全球治理新格局与国际法秩序重塑:理论、实践与未来趋势》 导言:历史的十字路口与法治的挑战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格局正经历着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传统的地缘政治平衡正在被打破,新兴力量的崛起与现有大国的战略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石的国际法秩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重压力与深刻的内部张力。 本书《全球治理新格局与国际法秩序重塑》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法律领域(如知识产权或合同法),而是致力于提供一个宏大、跨学科的视角,审视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剧变如何作用于国际法的产生、解释与实施机制。我们拒绝碎片化的法律分析,转而探讨构建国际法体系的根本性理论支柱,以及这些支柱在当代复杂博弈中如何被重新校准。 本书深度剖析了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与国际法理论(自然法、实在法、批判法学)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我们认为,法律并非真空中的规范集合,而是政治权力和社会共识的映射。因此,理解国际法的新趋势,必须首先理解全球力量的再分配。 第一部分:全球治理结构的变迁与合法性危机 本部分深入考察了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体系——特别是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在应对当代挑战时的效能与局限。 权力中心的多元化与“去中心化”倾向: 随着全球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国际金融机构(如IMF、世界银行)的治理结构受到了广泛的质疑。本书详尽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要求增加话语权的具体诉求,以及由此引发的“发展权”与“自由市场原则”之间的紧张关系。我们着重研究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BRICS)及其新开发银行(NDB)的出现,如何构成了对现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种潜在的、制度性的补充或挑战。 主权概念的侵蚀与重构: 传统的国家主权概念正受到“人权保护”、“气候责任”和“跨国恐怖主义”等新型安全威胁的不断侵蚀。本书聚焦于“保护责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R2P)原则的实践困境,探讨了在何种条件下,国际社会干预一国内部事务的行动可以被视为具有合法性。我们同时对比了西方主导的“人道主义干预”叙事与非西方国家强调“不干涉内政”原则的立场差异,揭示了当代国际法话语权争夺的实质。 国际法执行的困境: 国际法院(ICJ)、国际刑事法院(ICC)等司法机构的裁决和管辖权执行,在面对大国利益冲突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我们通过分析一系列标志性案例(如南海争端、特定国家豁免问题),剖析了“强制性管辖权”在实践中为何难以实现普遍化,以及国际法如何依赖于国家“自我履行”的意愿,而非强力执行。 第二部分:新兴法律领域与规范的竞争 国际法并非一成不变,新的技术进步和全球性危机正在催生全新的法律规范,同时也引发了不同法律解释体系之间的竞争。 网络空间与国际法适用: 互联网和网络空间已成为地缘政治竞争的新疆域。本书探讨了《塔林手册》(Tallinn Manual)等非官方文件的出现,及其试图将传统武力禁令、国家责任等概念移植到网络空间的努力。重点分析了网络攻击的“武力行为”门槛认定争议,以及国家主权概念在数字环境下的延伸边界。 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的法律化: 气候变化不再仅仅是科学议题,更是国际法中关于“世代公平”与“历史责任”的核心争论点。我们对比了《巴黎协定》中“自愿贡献”(NDCs)模式与更具约束力的传统条约机制的优劣。特别关注了“气候诉讼”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以及这些诉讼对国家和跨国企业的法律义务施加的间接压力。 全球供应链与劳工标准的重塑: 随着“去风险化”(De-risking)和供应链多元化的战略推进,国际贸易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融合成为焦点。本书分析了新兴的强制性尽职调查立法(如欧盟的特定指令),如何试图将人权和环境标准嵌入到私营部门的跨境商业活动中,从而挑战了传统上认为贸易法仅关注关税和市场准入的狭隘理解。 第三部分:国际法秩序的未来趋势与构建路径 展望未来,本书认为国际法秩序的重塑将是一个充满摩擦与妥协的长期过程。我们提出了几种可能的发展路径,并评估了各自的可行性。 多边主义的碎片化与“小多边”机制的兴起: 在全球大平台失灵的背景下,区域性组织(如东盟、非盟)和特定议题联盟(如G7/G20内部的小组)的制度重要性日益凸显。本书分析了这些“小多边”如何通过制定区域性规范,反过来对全球治理产生“溢出效应”。 法律的“概念武器化”: 随着地缘政治竞争的加剧,国际法概念(如“胁迫”、“合法自卫”、“制裁正当性”)正被各国用作政治工具,以合理化其单边行动。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加强国际法学者的独立研究和跨文化对话,以期恢复法律自身的规范效力,避免其彻底沦为纯粹的政治宣言。 结论:韧性与适应性 本书最终论证,国际法秩序的未来不在于恢复到某个理想化的历史时刻,而在于其展现出的韧性(Resilience)与适应性(Adaptability)。尽管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和实践上的挫折,国际法作为一种寻求和平共处和规则约束的集体努力,其基本框架仍将存续。重塑的过程,将是一个在既有规范与新兴权力结构之间进行持续、艰难的动态平衡的过程。 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国际法学者、外交人员以及关注全球秩序走向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刻的分析框架,以理解当前国际法面临的根本性挑战,并思考如何在一个日益分化的世界中,维护和发展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法治体系。 --- 关键词: 全球治理、国际法秩序、主权、地缘政治、网络空间法、气候治理、多边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保护责任(R2P)。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这本书的题目——《比较民法与判例研究(第一卷)》——就足以让人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民法的精髓,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本国法律条文的字面理解上,而更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中进行审视。而“比较”与“判例研究”的结合,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在民法基本原理上的共识与分歧,例如,在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上,是侧重于过错责任,还是更加强调结果责任?在合同的解释上,是遵循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还是更加注重交易的安全和效率?我尤其好奇书中会选取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判例,这些判例是如何在复杂的案情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律原则的?比如,关于人格权保护,不同的国家又会如何界定“隐私权”的边界,又会如何处理侵犯隐私所带来的损害赔偿问题?我猜想,书中对每一个判例的分析都会相当详尽,不仅仅是呈现判决结果,更重要的是对其背后的说理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包括法官是如何进行法律推理的,又考虑了哪些社会因素。通过这样的阅读,我希望能拓宽自己的法律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并对国内民法的未来发展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第二段评价 读《比较民法与判例研究(第一卷)》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法律对话。我一直觉得,法律的生命力体现在它与社会现实的互动之中,而判例正是这种互动的最佳载体。这本书将理论的探讨与生动的案例相结合,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所寻求的学习方式。我倾向于从具体的问题出发,去理解抽象的法律原则是如何被解释和适用的。例如,在物权法领域,关于不动产权利的取得、丧失,以及相邻关系的处理,在不同的民法传统下,究竟存在哪些关键性的差异?那些历史悠久的判例,又是如何一步步勾勒出清晰的法律边界的?我设想,书中或许会深入分析一些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件,比如在合同履行中,如何判断“不可抗力”的发生,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或者在家庭法领域,离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权等问题,不同国家又会从哪些角度去衡量和判断。我对书中的“研究”二字尤为看重,这不仅仅是案例的罗列,更是一种深刻的分析和洞察,希望作者能够为我们剖析每个案例背后的法理逻辑,揭示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价值取向,从而帮助我们建立起一套更全面、更系统的民法知识体系。

评分

第五段评价 《比较民法与判例研究(第一卷)》这个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严谨与深邃的气息,令我充满了阅读的期待。我一直坚信,法律的进步离不开经验的借鉴和思想的碰撞,而“比较”和“判例研究”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不同法治文明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世界各国在民法领域是如何处理各类复杂问题的。譬如,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不同国家对于“合理使用”的界限是如何划定的?又或者是,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例,是如何确立了对弱势消费者群体的格外关照?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清晰、系统的方式,梳理并分析这些案例,展现出不同法域在价值观、历史传统、社会需求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体现在具体的法律裁决中。我尤其看重书中的“研究”二字,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材料堆砌,而是包含着作者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培养自己独立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对民法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视角,而是能够更加全面、辩证地认识这一学科的魅力与挑战。

评分

第一段评价 初次翻开这本《比较民法与判例研究(第一卷)》,就被其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我个人一直对民法理论的根基和实际运用颇感兴趣,但常常被国内纷繁复杂的条文和解读所困扰。了解到这本书着重于“比较”和“判例研究”,我立刻被勾起了强烈的好奇心。我期待它能如同一扇窗,为我揭示不同法域在民法解释上的异同,特别是那些经典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例,如何塑造了这些法律体系的演进。我猜想,书中很可能涉及一些耳熟能详的案例,比如在合同法领域,关于意思表示真实性、履行障碍的责任划分,或者在侵权法领域,对于过错认定、损害赔偿范围的界定,不同国家又是如何权衡和处理的。我很想知道,通过对比这些差异,我们能否从中汲取经验,反思我们自身的法律实践,甚至在未来为国内民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些启示。毕竟,脱离了实践的理论是空泛的,而脱离了比较的视角,我们的认知容易陷入局限。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领略不同法系在民法条文背后的智慧与哲学,理解那些判决是如何在法律的缝隙中生长,最终形成一部部厚重的法典。

评分

第四段评价 当我在书店看到《比较民法与判例研究(第一卷)》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正是我需要的”。作为一个对民法学习充满热情的读者,我深知理论的抽象性和现实的复杂性之间的张力。而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通过“比较”和“判例研究”的方式,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本书,看到不同法域在处理同类民事纠纷时的不同思路和方法。例如,在合同解除的情形下,各国的法律又是如何区分“根本违约”和“非根本违约”,以及各自承担的法律后果又有何不同?抑或是,在继承法领域,遗嘱的有效要件、法定继承顺序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法又是如何考量的?我希望本书能够提供详实、深入的案例分析,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判决,而是能够带领我走进法官的思考过程,理解他们是如何在法律框架内,结合社会实际,做出公正的裁决的。我相信,通过对这些生动案例的解读,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民法条文的背后逻辑,以及法律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独特作用。这本书无疑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它将是一次关于民法智慧的深度探索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