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优生、优育、优教是育龄夫妇关注的重点,每位父母都希望能够生一个聪明可爱、身体健康、智力超群的宝宝。《医药科普丛书·常见病防治系列:生儿育女我做主》是一部孕产妇实用保健指导用书,分为孕前篇、孕中篇、产子篇、产后篇四大部分,从全新实用的角度重点讲解了准妈妈的生理心理特点、日常生活起居、饮食营养保健、疾病防治、科学胎教、分娩过程等孕前、孕中的内容,以及新生儿的基本护理、产后恢复等知识,多方位关注女性孕期及产后遇到的种种问题。全书以轻松的方式和一问一答的形式,向准备怀孕和已经怀孕的准妈妈们提供最科学的指导,为每一个期待成为父母的人提供有效的建议和科学的讲解。
作者简介
门波,男,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中医学院毕业后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门成福教授30余年,同时又经常得到著名不孕症专家褚玉霞教授、王自平教授的谆谆教诲。为中华中医男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中医男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擅长治疗前列腺病、男女不孕不育症、性功能障碍、男科杂症及各种妇科疑难杂症。近十年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参与科研课题15项,出版专著3部。
陈建设,男,河南省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男女不孕不育症及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性传播疾病、性功能障碍、男科杂症等泌尿男科疾病,中医治疗妇科经、带、胎、产诸病。近十年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科研课题10项。
内页插图
目录
孕前篇
女性的生殖生理常识有哪些
男性的生殖生理常识有哪些
受精与着床的过程是什么
经期能过性生活吗
排卵时会不会有感觉
怎样掌握排卵期
怎样正确使用排卵试纸测排卵期
安全期避孕法安全吗
常用避孕方法有哪些
怎样服用紧急避孕药
夫妻双方生育能力能互补吗
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是多大
男性年龄过大与优生有关吗
高龄女性对胎儿的影响有哪些
顺利怀孕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性生活快乐与受孕有关吗
婚前体检重要吗
体检能代替孕前检查吗
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总体原则有哪些
受孕最佳季节是什么时候
提高怀孕率的性生活小技巧有哪些
心情对优生优育有影响吗
加强体育锻炼能增强受孕能力吗
影响受孕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哪些
烟酒对优生有影响吗
咖啡影响优生优育吗
聚会影响优生优育吗
住房环境与优生优育有关吗
周围环境影响优生优育吗
怎样避免药物影响优生优育
孕前需要了解家族健康史吗
体重与受孕有关吗
新婚期受孕好吗
旅游途中受孕好吗
婚后3个月不怀孕,是否有病了
怀孕前一定要做积极准备吗
孕前怎样预防病毒和细菌
孕前要停止使用化妆品吗
怎样补充叶酸
碘对孕妇的影响是什么
孕前检查项目有哪些
孕前优生四项的内容是什么
优生四项检查对于优生的意义是什么
哪些夫妻需做孕前遗传咨询
怀孕前的3个月该做什么
怀孕前2个月该做什么
怀孕前1个月该做什么
生男生女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Y精子与X精子的特点是什么
生男生女的调节方法有哪些
古代医籍生男生女的调节方法有哪些
孕前的饮食原则是什么
怎样加强孕前营养
孕前怎样补锌
……
孕中篇
产子篇
产后篇
精彩书摘
精液常规检查是精液检查中最主要的内容,一般包括精液颜色、精液量、精液液化时间、精子密度、精子1小时存活率、精子活力、畸形精子百分比、精液中白细胞数等。精液正常颜色呈透明灰白色,如果禁欲时间长,可呈淡黄色,生殖道有炎症时呈黄色甚至精液中有血液。精液量每次排精量在2~6毫升,但受排精频率及次数的影响。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每次精液量少于2毫升称为精液量减少,每次精液量多于6毫升称为精液量过多,这些都是异常情况。精液刚排出体外时呈凝胶状态,经过60分钟会变成液体状态,这一过程称为精液液化。超过60分钟可出现不液化,或液化不全的为病理状态。精液的液化需要有一系列蛋白水解酶的参与,黏稠而且不液化的精液常见于有前列腺疾病或精囊疾病的患者。精液呈弱碱性,pH值在7.2~7.8,如pH值小于7则偏酸,pH值大于8则偏碱,均会使精子功能受到限制。
精子密度是指每毫升精液中含有的精子数量。正常每毫升精液中精子数量在2000万以上,如少于2000万/毫升属于少精症。1小时内活动精子的百分比应不小于60%,小于60%为弱精子症。
精子活力分为四级:A级--快速直线向前运动,B级--慢速向前运动,C级--原地摆动,D级--不活动。正常精子活力,A级不少于25%或A+B级不少于so%,如果低于正常,属于精子活力低下,也属于弱精子症。需要注意的是,不活动的精子并不意味就是死精子,它有可能还活着,只是运动功能丧失罢了,常用伊红染色法来判断精子是否死亡。
畸形精子是指形态异常的精子,它的百分率应在85%以下。如果畸形率超过85%,则属于畸形精子症,可能会影响生育。
每个高倍镜视野下精液中白细胞数正常情况下应少于10个,如超过10个,可诊断为白细胞精子症,有可能存在生殖道炎症。
……
前言/序言
医药科普丛书·常见病防治系列:心脑血管健康管理指南 【书籍信息】 丛书系列: 医药科普丛书·常见病防治系列 本书主题: 心脑血管健康管理指南 目标读者: 关注自身及家人心脑血管健康的中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及关注慢病预防的健康爱好者。 --- 内容导读:守护“生命之泵”与“思维枢纽” 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已成为威胁现代人生命健康的第一大“隐形杀手”。它们往往起病隐匿,发展迅速,一旦发病,致残率和死亡率极高。本书《心脑血管健康管理指南》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并非深奥的医学教科书,而是面向大众、注重实践的“家庭心血管健康守护手册”。 本书的核心宗旨是:预防胜于治疗,科学管理方能长久安康。 我们将视角聚焦于如何通过日常的科学管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并为已患病人群提供清晰、可操作的康复与管理路径。 --- 第一部分:认知篇——摸清“沉默的威胁” 本部分致力于为读者建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全面、科学的认知,破除流言迷思,正视疾病的真实面貌。 第一章:心脏与大脑的生命线 1. 心脑血管系统的精妙构造: 深入浅出地解析心脏如何泵血、血管如何输送营养、大脑如何依赖稳定的血液供应来维持运转。用图解方式清晰展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 2. 主要疾病谱系梳理: 详细介绍高血压(“沉默的杀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与心肌梗死)、脑卒中(缺血性和出血性)的定义、早期信号与不同阶段的特征。 3. 识别风险信号: 强调“警报”症状,如不明原因的胸闷、气短、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指导读者何时需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以及在等待救援期间的正确自救措施。 第二章:你有多大风险?风险评估与筛查 1. 危险因素的深度解析: 不仅限于“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更深入探讨家族史、吸烟、饮酒、压力、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和缺乏运动的综合风险叠加效应。 2. 关键指标的解读: 如何正确测量和记录血压(早、中、晚的波动规律),解读血脂报告(LDL-C、HDL-C、甘油三酯的真正含义),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心血管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3. 必要的筛查项目: 推荐不同年龄段和不同风险等级人群应定期进行的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彩超)、颈动脉超声(斑块筛查)等,并教会读者如何与医生共同解读检查结果。 --- 第二部分:管理篇——从日常到临床的精细化干预 本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侧重于提供科学、循证的健康管理策略,涵盖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的合理应用。 第三章:饮食革命:护心健脑的餐桌智慧 1. “少”与“优”的平衡术: 详述限盐(低钠饮食的实践技巧,如使用代盐和天然调味料)、控糖(警惕隐形糖分)和控制饱和脂肪酸摄入的重要性。 2. 地中海与DASH饮食实战: 详细介绍这两种被广泛推荐的护心饮食模式,提供详细的食物选择清单、一周食谱示例(含热量和营养素估算),以及如何根据自身病情调整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 3. 功能性食物的真相: 科学评估鱼油、大蒜提取物、辅酶Q10、膳食纤维等对心脑血管健康的辅助作用,明确其“辅助”地位,而非替代药物。 第四章:运动处方:让血管保持弹性 1. 运动的量化标准: 解释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有氧运动150分钟/周”的具体含义,并针对不同体力水平的读者提供从“走一走”到“跑一跑”的分级进阶方案。 2. 有氧与抗阻训练的结合: 阐述为何力量训练对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维持肌肉量同样重要。提供适合中老年人的安全、低冲击的关节保护性训练动作示范。 3. 特殊人群的运动考量: 针对高血压患者(避免憋气和剧烈负荷)、术后康复人群的运动安全指南。 第五章:压力与睡眠:情绪对血管的无形冲击 1. 压力管理:从生理反应到心理调适: 解析长期慢性压力如何通过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升高对血压和血脂造成负面影响。介绍正念冥想、腹式呼吸等快速减压技巧。 2. 优化睡眠卫生: 阐述睡眠呼吸暂停(SDB)与心血管事件的强关联性,提供改善睡眠质量的具体环境和行为调整建议。 第六章:药物治疗的“导航系统” 1. 降压药的选择与联合用药: 系统介绍五大类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利尿剂等)的作用机制、常见副作用及患者应关注的监测指标。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2. 降脂治疗的最新进展: 深入解读他汀类药物的核心地位,以及非他汀类药物(如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在复杂血脂管理中的应用场景。 3. 抗血小板与抗凝的平衡: 针对心梗或中风后患者,清晰解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的长期服用原则,以及何时需要口服抗凝药(如房颤患者),强调出血风险的自我监测。 4. “停药”的危险: 警示患者自行停药或减药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倡导医患共同决策的服药模式。 --- 第三部分:应急与康复篇——关键时刻的应对与长期生存 本部分着重于应对急性事件的准备,以及术后或急性发作后的科学康复计划,旨在提高生活质量。 第七章:急性事件的“黄金时间”应对 1. 识别中风的FAST原则: 用最直观的方式教会读者识别面部不对称(Face)、手臂无力(Arm)、言语困难(Speech)和时间(Time)的重要性。 2. 心梗的典型与非典型症状: 特别指出女性和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的非典型心梗症状(如牙痛、上腹不适)。 3. 院前急救与转运准备: 指导患者家属在呼叫急救时应提供哪些关键信息,以及如何协助患者采取初步措施(如保持镇静、调整体位)。 第八章:长期管理:从患者到健康实践家 1. 心肺康复的科学融入: 介绍心脏康复的三个阶段,以及如何在家庭环境中进行安全的二级预防训练。 2. 合并症的管理联动: 探讨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慢性肾病、痛风等常见合并症之间的相互影响,强调“一站式”综合管理策略。 3. 定期复查与慢病自我管理工具: 推荐记录日志(包括症状、服药依从性、生活事件)的重要性,并指导如何利用智能设备(如智能血压计、可穿戴设备)辅助健康管理。 --- 结语:掌控未来,从今天开始 本书集合了资深心血管专科医师和营养师的临床经验与研究成果,力求语言通俗易懂,图表清晰直观。我们相信,通过系统学习和持之以恒的实践,每一位读者都能成为自己心脑血管健康的最有力掌控者。 这不是一本关于“等待疾病”的书,而是一本关于“主动预防、科学管理”的行动指南。 拥抱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监测,遵从医嘱,让您的心血管系统在未来数十年中,依然保持强劲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