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不知不觉中被他人吸引,同时也在吸引着他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有着强烈的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归属需要,而人际吸引正是亲密关系得以建立的前提。那么,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魅力来自于何处呢?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但心理学中对此已经有了完整而科学的阐述。
《魅力何来:人际吸引的秘密》摘编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的超级畅销书《社会心理学》,这本在国外大学的心理学学生中几乎人手一册,同时国内大学心理学系采用率较高的书,集合了当今与我们的生活较为贴近的社会心理学中优秀的成果。我们节选了其中关于吸引力和亲密关系的一部分,配以大量插图,并且修改了原书中过于学术性的语句,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了吸引力产生的四个要素,即现实空间上的接近性、外表、相似性和被喜欢的感觉,介绍了我们应当如何发展、维持和促进与朋友、亲人和爱人的亲密关系。
《魅力何来:人际吸引的秘密》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背景,而且由于其贴近生活,还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每一个希望提升自己的吸引力、渴望建立和维持长久的友情和爱情的人都能从中获益良多。
戴维·迈尔斯,当今版税收入较高的心理学家,在美国Hope College担任了30余年心理学教授。作为一名杰出的研究者,他因对群体极化的研究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高尔顿·奥尔波特奖。迈尔斯曾在30多种科学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包括世界顶端级学术刊物《科学》。他所撰写的《迈尔斯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是当今畅销的心理学教材,1000多万学生在用它来学习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在引进中国之后,成为国内大学心理学系的首要选择,市场占有率较高,迄今印刷了30余次,发行数10万册。
寇彧,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戴维·迈尔斯能将严谨、复杂的心理科学知识,阐释得如此准确、生动,恐怕当今无人能出其右。
    ——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学与生活》作者 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
    这本书是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有关人际吸引的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彭凯平教授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当我最初应邀撰写本书时,我立刻想到此书应该具有坚实的科学性和温暖的人性,具有事实精确性和智力启发性。作为作者,传播这门学科的知识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如果我的礼物给你带来了任何的愉悦、激励和充实感的话,我的快乐就会倍增。
    ——本书作者 戴维·迈尔斯
    任何东西都可以讲得很通俗和简单,而我觉得这本书恰恰印证了这个说法。没有太多高深的术语,娓娓道来的故事和宽松的版面、以及丰富的图片,让人流连忘返。
    整本书读下来还是蛮轻松的,内容更多地贴近我们的生活,并用了大量的实验去论证书中提出的每一个观点和假设。有些实验过程和结果都相当有趣,而有些实验的结果却让人震惊。
    ——豆瓣读者
   人与人之间终生的相互依赖使得人际关系成为我们生存的核心。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着吸引——一个特定的男人和一个特定的女人之间的相互吸引,我们应该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拥有它而心存感激。亚里士多德将人称为“社会性动物”。确实,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需要——与他人建立持续而亲密的关系的需要。
   社会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和马克·利里阐释了社会吸引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源于我们的归属需要。
   ● 对我们的祖先而言,只有相互依存才能使族群得以生存。当狩猎或搭棚时,众人共同协作要比一个人单干更好。
   ● 对男性和女性而言,因爱结合而有了孩子,随后,父母相互支持,共同抚养,孩子才得以成长。
   ● 对孩子和养育者而言,社会性依恋促进了他们的共存。如果毫无理由地将他们分开,养育者和孩子都会感到恐慌,直至重新团圆。忽视孩子或将孩子置于无人关心的机构中,孩子就会伤心并焦虑。
   ● 对世界各地的人们而言,之所以有丰富的思想和多彩的情绪,正是因为那些真实的和想象的亲密关系。如果有一个能提供精神支持、可相互信赖的伴侣,我们就会感到被接纳和被赞许;坠入情网,人们会感到抑制不住的愉悦。正是因为人们渴望被接纳和被爱,所以才会在化妆品、服装和塑身上有巨额花费。
   ● 被流放的人、坐牢的人或被单独监禁的人,总是会想念他们的亲人和故土。人们被拒绝时,就会感到抑郁,会觉得生活乏味,度日如年。
   ● 失恋的人、丧偶的人以及旅居异乡的人,会因为丧失社会联系而变得痛苦、孤独或孤僻。失去精神上的伴侣,人们会变得嫉妒、发狂或产生剥夺感,会对死亡和生命的脆弱变得更加敏感。
   ● 死亡会提醒我们重视归属需要,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并与我们所爱的人保持亲密。面对9·11 恐怖袭击,数以百万的美国人都与自己心爱的人通了电话。同样道理,同学、同事或家庭成员的突然死亡也会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得到加强,无论他们曾经有过怎样的分歧。
   我们确实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归属于某一群体。当我们有所归属时——当我们感到被一种亲密的关系所支持时——我们会更加健康和快乐。
   在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基普林·威廉斯等人考察了归属需要被排斥行为(拒绝或忽视的行为)阻碍时的结果。研究发现,所有文化中的人们,无论在学校、工作场所还是家庭中,都会使用排斥来调节社会行为。那么,被故意回避——避开、转移视线或默然以对——是一种什么滋味呢?人们(尤其是女性)对排斥的反应常常是抑郁、焦虑、感到情感被伤害并尝试努力修复关系,以致最后陷入孤僻。从家庭成员或同事那里遭受这种沉默对待的人,都会认为这种对待是一种“情感上的虐待”,是一种“非常非常可怕的武器”。在实验中,那些在一个简单的球类投掷游戏中被忽略的人们,也感到了挫折和沮丧。
   有时被小瞧也会令人厌恶。在几项研究中,琼·特温格等人给一些人提供社会接纳的体验,而另一些人则体验社会排斥:他们(根据一项人格测验)被告知“要注定一生孤独”,或者遇到的人都不愿意接纳他们加入自己的团体。结果发现,这些做法诱发了他们的社会排斥感。在随后的表现中,他们不但增多了自暴自弃的行为,比如在态度测验中表现不好,而且还更可能对曾经得罪过自己的人进行贬损或抱怨。一段实验室中的小小经历都能引发如此强烈的攻击行为,这使得研究者更想知道,“持续而重要的拒绝或长期的排斥又会导致怎样的攻击倾向呢·”
   威廉斯等人惊讶地发现,即使在虚拟世界中,被一个永远不可能见面的人拒绝,也会引起挫折感。(或许你有过在聊天室里被忽视或发出的电子邮件石沉大海的经历。)研究者从62个国家招募了1 486 名参与者,让每个参与者与另外两人一起玩一种网络飞碟游戏(另外两人实际上是电脑模拟的)。结果,那些遭到另外两人排斥的参与者感到情绪低落,并且在完成随后的知觉任务时,也更容易服从他人的错误判断。后续实验发现,他们的大脑皮层活动性较高的区域,与身体创伤所激活的脑区是一样的(图1)。被排斥,看来是一种实在的创伤。
   威廉斯和他的同事甚至还发现,若其中四人约定,某天他们都不理睬某人,则那个人也会感到因受排斥而带来的压力。他们原以为,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玩的角色扮演游戏,但事实与之相反,模拟的排斥情境也会使工作中断,妨碍令人愉快的社会功能的产生,甚至“引起暂时的担忧、焦虑、偏执和通常的精神衰弱”。这与人们期望要去参加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角色扮演游戏时的反应正好相反。可见,内心深处的归属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我们感到不安。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如何受欢迎”的书籍是抱持着一种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它们多半是贩卖焦虑,充斥着速成的“套路”。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更像是一部关于“自我觉察”的哲学著作,而不是一本简单的社交指南。作者似乎深谙人类行为的底层逻辑,她没有急着教你如何去“迎合”他人,反而是引导你去审视自己内在的真实需求和恐惧。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脆弱的力量”那一章,她阐述了一个观点:真正的吸引力并非源于完美的包装,而是源于适度的、真诚的暴露。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自我接纳,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套安全的环境和清晰的步骤来培养这种勇气。我发现,当我不再费力去扮演一个“完美”的人时,我反而能更轻松地与人建立深层次的联结。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是任何浮夸的技巧都无法比拟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卸下了许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整个人都轻盈了许多。
评分从内容的新鲜度来看,这本书绝对是近年来社科类读物中的一股清流。作者显然做了大量的跨学科研究,书中引用的社会学、心理学甚至神经科学的观点,都经过了精心的提炼和本土化的转化,绝不是网上随便可以搜索到的陈词滥调。我注意到作者在讨论“第一印象”时,不仅仅停留在视觉和言语层面,她还深入挖掘了气味、声调的微小变化如何影响他人的潜意识判断。这些深层次的知识点,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心灵鸡汤”,而是在接受一门高级的、跨学科的“人类行为学”课程。更重要的是,作者的表达方式始终保持着一种谦逊和开放的态度,她从不宣称自己掌握了绝对的真理,而是提供工具和视角,鼓励读者自己去探索和建立最适合自己的“吸引力模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思维框架,而不是具体的、僵硬的步骤,这使得它的生命力会很长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逻辑递进自然流畅,读起来毫无滞涩感。它不像有些书籍那样,东拉西扯,或者把内容堆砌得过于庞大。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控制信息的密度,每引入一个新的概念,都会立刻用一个贴近生活的、甚至带点幽默感的例子来佐证。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设置的“反思停顿”——通常是一段精炼的总结或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它强迫读者停下来,消化刚刚吸收的信息,并将其与自己的经历进行对照。这种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互动性。我甚至会拿出笔在空白处做笔记,记录下自己被触动的地方。特别是关于“倾听的艺术”那一节,作者用一段描述生动地描绘了“有效倾听”和“被动等待说话机会”之间的巨大鸿沟,让我意识到自己过去在交流中犯了多少错误。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引导读者,而不是单向灌输。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局限于传统的“外向者友好”模式。我是一个性格相对内向、偏好深度交流的人,很多主流社交书籍对我来说都有一定的距离感,它们似乎总在推崇那种泛泛之交的“广度”。但这本书明显意识到了这一点,它用相当的篇幅探讨了如何让你的“深度”成为你的魅力来源。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内向者在社交场合的焦虑点——比如如何优雅地退出一场冗长的对话,或者如何在群体中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显得突兀。这些内容写得极其细腻和体贴,让我感觉作者是真正理解并尊重不同性格的人。它没有试图把“石头”磨成“鹅卵石”,而是教我们如何展示出石头独特的、坚硬而有价值的质地。这种对个体差异的尊重,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的“自我提升”范畴,更像是一本为“少数派”定制的心灵慰藉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色彩搭配大胆而富有质感,光是放在书架上就成了一道风景。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体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增添了一丝艺术气息。我翻开扉页时,就被作者的文笔所折服,文字流畅自然,如同与一位知己在深夜里娓娓道来。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我尤其欣赏作者叙事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她似乎总能在最不经意的地方,点出人与人交往中最微妙的那些“开关”。比如,关于肢体语言的解析,我曾看过很多相关书籍,但这本书里提到的某些细微的眼神交流和空间距离的把握,是其他地方从未深入探讨过的,让我茅塞顿开,感觉自己像是突然获得了某种“读心术”的入门钥匙。读完前几章,我立刻开始尝试在日常交流中运用这些新学的技巧,效果立竿见影,周围人对我的反馈明显变得更积极和开放了。这种从书本到实践的无缝对接,是很多社科类书籍难以达到的高度。
评分京东价格给力了,好书值得收藏,包装物流好
评分我很喜欢这本书里的一章 写的特别好
评分电子发票在那里?
评分一下就看完了
评分买回来后,我就放在书架上再也没读过。因为我已经读过了《社会心理学》。后悔当初头脑发热,没仔细看书的介绍就买了。
评分手机秒杀10元买的,很小一本书,感觉也就这个价。
评分《魅力何来:人际吸引的秘密》改编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的超级畅销书《社会心理学》,这本在国外大学的心理学学生中几乎人手一册的书,集合了当今与我们的生活最为贴近的社会心理学中最优秀的成果。我们节选了其中关于吸引力和亲密关系的一部分,配以大量插图,并且修改了原书中过于学术性的语句,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了吸引力产生的四个要素,即接近性、外表、相似性和被喜欢的感觉,介绍了我们应当如何发展、维持和促进与朋友、亲人和爱人的亲密关系。
评分书很有用
评分一般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