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所有读者都能够在本书中得到综合了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的有关自我的思想。它的材料是新颖的,研究方法是严谨的,表达方式是引人入胜的。这本著作可以作为社会心理学或人格心理学选读材料,或者是自我专修课的主要教科书,在哪种情况下,读者都会满意的品尝到一道值得一试的学术大餐。                   
内容简介
     《            自我》详细地记录了多年来这些变化中的概念和心理学自我研究的价值。而且进一步描述了对这个日益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思想的其他的解释。新的研究和概念与传统的和经典的交织在一起,自我概念和很多其他的现象的关系得以通过仔细挑选的研究调查和广泛的学术探索而被加以解释。作者编写了一本使具有非常不同背景和知识水平的读者都能够理解的著作。
  《            自我》的对象是心理学、社会学和其他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本书还可以作为社会心理学的辅助材料或者作为自我的专题课教材。     
作者简介
     乔纳森·布朗,是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于1986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他撰写和发表了大量与自我有关的文章,并且是国家科学基金中Presidential Young Investigator 奖获得者。他当前的研究兴趣在于探索自尊如何影响人们对于成功与失败的反应。他的业余时间全部被用在了打网球上。 
 彭凯平,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文化与认知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客座教授和北京大学光管理学院国际博士导师,国内若干名名高校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及文化心理学。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华人心理学家。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导言
心理学家所指的自我
美国心理学界的自我研究
本书综述
总结
第2章 自我的性质
宾我的性质
自我知觉,自利和自卫本能
主我的性质
总结
第3章 寻求自我认识
开始寻求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的来源
人们如何看待他们自己
人们如何保持积极的自我观念
对引导寻求自我认识的动机的修正
总结
第4章 自我的发展
自我发展的理论
自我发展过程
一生中的自我发展
总结
第5章 从认知观点看自我
自我认识表征
自我认识的激活
加工与自我有关的信息
总结
第6章 行为的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的一般模型
自我与自我调节
成就领域的应用
自我调节失败
总结
第7章 自我展示
自我展示的性质
塑造期望的印象
自我展示和内向性自我概念
自我展示与社会行为
总结
第8章 自尊
什么是自尊
自尊的性质和起源
自尊与对评价性反馈的反应
应用和反思
总结
第9章 抑郁
主要概念
抑郁的自尊模型
贝克提出的抑郁的认知理论
抑郁的归因模型
抑郁的注意过程
总结
第10章 错觉与健康
自我认识与心理健康
积极的错觉与心理健康
积极错觉的局限性与潜在的危害
总结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看到人们积极地寻求积极反馈,而不接近或主动避免消极反馈。有一项研究计划似乎与这种倾向相矛盾,那就是特罗普(Trope,1986)关于成就背景中的任务选择研究。在这些研究中,首先告诉被试他们将要完成一个智力测验。然后给予他们选择测验的机会。一些测验被认为能非常有效地确定个体是否有能力;另一些则不然。在几个调查(如Strube,Lott,Le-Xuan-hy,Oxenberg,&Deichmann,1986;Trope,1975,1979)中,被试表现出更愿意使用能提供给他们有关他们能力水平的测验。而且,即使测验能暴露个体能力上的缺陷,情况依然如此。
  这些发现使一些理论家得出人们努力想了解关于他们自己的真实情况的结论(Strubeeta1.,1986;Trope,1986)。然而,这里面有一个问题。这些研究中大量的被试认为他们的能力很高,并且预计自己会在任务中获得成功。因此,他们所表现出的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可能代表了一种确认自己的确有能力的愿望,以及希望获得关于他们自身更多的积极信息,而不是真正想要更多地了解自己。只有当人们并不因为信息的好坏而寻求反馈才说明他们想要寻求准确的反馈。成就背景下的任务选择研究并不满足这些条件(想要获得详细的观点,请参见Brown,1990;Brown&Dutton;,1995a)。策略性信息搜寻行为的进一步的证据
  关于对积极反馈的选择性暴露有另外两个问题值得考虑。首先,避免消极反馈并不总是明显的或有意的(Greenwald,1988)。通常,人们认为他们拥有某些能力或天赋,但他们并不是很有把握。所以他们会通过避免某些可能检测出这种能力的场合来不发现这个问题(Shrauger,1982)。例如,设想一下,在他内心深处,他认为他的嗓音仅次于弗兰克·西纳特拉。由于他明智地避免了在公共场合歌唱,所以他永远不会使这一信念得到检测,因而,他可以一直拥有他是个歌声优美的歌唱家这样一个信念。
  其次,人们的确在寻求有关特质的可更改的诊断性反馈(Brown,1990;Dunning,1995)。例如,许多教授要他们的同事对他们的原稿进行评论。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他们希望得到好的评价(很少有教授会将他们的论文寄给他们的敌人和批评家),但它也反映了他们想提高其作品质量的意愿。但为个体能力的产品寻求反馈与为个体潜在能力寻求反馈是不同的。个体的作品是可以修改和提高的,而能力却是相对稳定的。因而,尽管他们可能想要获得他们论文的反馈,却很少有教授会要求他们的同事让他们知道是否同事确实认为他们具有在这一领域作出贡献的能力,是否他们天生就具备写作的能力,等等。提高积极自我观念的社会因素有大量社会因素能使个体保持关于他们自己的积极看法。在很小的时候,多数(尽管不是所有)儿童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得到了大量的赞扬。他们被过分地表扬和溺爱。随着儿童的成长,社会反馈仍然是积极的。教师们被鼓励去发现每个孩子的“才能”,并让孩子们知道他们被关注和看重。社会规范也要求同伴不要给予彼此消极反馈。除匿名的期刊评论外,我们很少听到我们同伴对我们的真实看法,尤其是当反馈是消极的时候(Blumberg,1972;Felson,1993;Tesser&Rosen,1975)。
  选择性交互作用
  选择性联盟也使得人们得以保持积极的自我观念。多数人选择与喜欢他们的人(而不是不喜欢他们的人)联合。花一点时间想一想你的朋友们。你难道不认为他们具有许多好品质吗?同样,他们可能也是这样想你的(否则他们就不会成为你的朋友)!选择与喜欢和欣赏我们的人交往能确保我们所得到的多数人际反馈都是积极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将这些反馈纳入我们的自我观念当中(正如反射性评价模型所主张的那样),这意味着我们最终将积极地看待我们自己。
  ……      
前言/序言
   
    
				 
				
				
					《自我》:一份关于探索与构建的内心地图  卷首语: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身处信息洪流,与他人碰撞,与世界周旋。然而,最宏大、最深刻的探索,往往始于内心最幽深的角落。那些关于“我是谁”、“我为何在此”、“我该走向何方”的疑问,如同永恒的星辰,指引着人类文明前行的方向。本书,《自我》,正是这样一份承载着对这些终极命题追问与思考的内心地图,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踏上一场深入自我的发现之旅。  内容梗概:  《自我》并非一本哲学论文集,也不是心理学教材,更非心灵鸡汤的汇编。它更像是一面精心打磨的镜子,透过无数个体的生命切片、历史回响与文化印记,折射出“自我”概念的多元维度与复杂织锦。本书的创作初衷,并非为了定义或固化“自我”的形态,而是为了展现“自我”的流动性、构建性与无限可能性。  本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引导读者从宏观到微观,从外在到内在,进行一次全面的自我审视与重塑。  第一部分:维度与回响——“自我”的社会性与历史性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自我”赖以存在的宏大背景。     社会的烙印: 从语言的出现开始,“自我”便与他者的存在密不可分。我们如何学习定义自己?语言、文化、社会规范、家庭教育,这些看不见的线索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对自身的认知?本书将探讨,在一个群体中,“我”是如何在与“他者”的互动中逐渐显现轮廓的。我们会审视社会角色的扮演,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我们身份认同的基石,又如何可能成为束缚我们个性的牢笼。社会期望、主流价值观,它们在无形中划定了“自我”的边界,同时也可能激发我们突破界限的渴望。    历史的回声: “自我”并非凭空产生,它是漫长人类历史演进的产物。从古代神话中对个体命运的探索,到启蒙运动对理性与自由的呼唤,再到现代社会对个性解放的强调,不同时代对“自我”的理解有着怎样的变迁?本书将跨越时空,撷取历史长河中那些关于“我”的深刻思考与呐喊,例如,不同哲学流派对“自由意志”的争论,宗教对灵魂救赎的阐述,以及文学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这些历史的回声,如同古老的地图,为我们理解“自我”的演变轨迹提供了宝贵的参照。    文化的容器: 不同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不同的“自我”形态。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谐共生,而西方文化则推崇个人主义、独立自主。这些文化特质如何影响着个体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以及对“自我”的期待?本书将通过对比不同文明的哲学思想、社会习俗、审美情趣,来展现文化对“自我”塑造的巨大力量,同时也启发读者反思自身文化背景对自身的影响,以及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当下,如何构建一个开放而包容的“自我”。  第二部分:内在的疆域——“自我”的心理学维度  离开了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我们将目光转向“自我”最核心的构成——心理世界。     意识的层叠: 心理学领域,尤其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为我们揭示了“自我”意识的复杂性。在清晰的意识表面之下,潜藏着多少未被觉察的欲望、冲动与创伤?本书将深入探讨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的互动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影响我们的思想、情感与行为。我们不会停留于理论的罗列,而是会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潜意识如何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我们的选择与关系。    情感的河流: 情感是“自我”最鲜活的表达,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爱恋……这些复杂的情感涌流,如何定义我们的“自我”体验?本书将审视各种基本情感的产生机制,以及它们如何交织成我们独特的“情感光谱”。同时,我们会探讨情感的调节与管理,以及如何通过理解和接纳自身的情感,来构建一个更加稳定和健康的“自我”。那些被压抑的情感,又如何以扭曲的方式反噬着我们?    认知的迷宫: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认知世界。信念、观念、思维模式,这些无形的认知过滤器,如何塑造我们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对他人看法的形成,以及对未来的预期?本书将剖析常见的认知偏差,例如“确认偏误”、“负面思维定势”,以及它们如何在我们内心构建起一道道狭窄的“认知迷宫”。学会识别并挑战这些固有的认知模式,是走向更广阔“自我”空间的关键一步。    人格的面具: 卡尔·荣格提出的“人格面具”(Persona)概念,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在社会交往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我们在不同场合可能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自我”,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失去了真实的自己?本书将探讨,如何区分“人格面具”与核心“自我”,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内在的一致性与真实性。我们还会审视“阴影”的意象,那些被我们排斥、否认的自我部分,它们是否也需要被看见与接纳?  第三部分:构建与重塑——“自我”的能动性与成长  认识到“自我”的复杂与流动,本书的重点将转向“自我”的能动性,以及如何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构建与重塑。     边界的划定与伸展: 健全的“自我”需要清晰的边界。它意味着区分“我”与“非我”,理解自己的需求与权利,并学会对不合理的侵犯说“不”。本书将探讨,如何在人际关系中划定健康的心理边界,以及如何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又不失对他人的尊重与同情。同时,我们也要审视,有时过于僵化的边界,又会阻碍我们与世界的连接。    价值的锚定与探索: 在纷繁的世界中,明确自身的价值观,如同为“自我”找到了坚实的锚点。这些价值观是我们行为的指南,也是我们面对困境时的力量来源。本书将鼓励读者去探索、去定义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例如诚实、善良、勇气、创造力等等。它不仅是理论的探讨,更会提供一些方法,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让“自我”的行动与内心信念保持一致。    成长的螺旋: “自我”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每一次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次自我学习与迭代的机会。本书将强调,拥抱“成长型思维”,将挑战视为机遇,将失败看作学习的阶梯。我们会探讨如何从每一次挫折中汲取养分,如何从每一次成功中巩固信心,从而不断拓展“自我”的潜能与边界。    意义的追寻: 最终,对“自我”的深刻理解,往往指向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我为何而活?”、“什么才能让我的生命充满价值?”本书将触及存在主义哲学关于“意义自决”的观点,鼓励读者在创造性的活动、有意义的关系、以及对他人的贡献中,去发现并构建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这并非是对虚无的逃避,而是对生命本身的积极回应。  第四部分:连接与超越——“自我”的扩展与融汇  在对内在“自我”进行深入探索与构建之后,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目光从个体转向更广阔的连接。      empathetically and resonantly:      “我”的存在,终究是为了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共情,即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感受与理解,是构建健康人际关系的关键。本书将探讨,如何培养和深化共情能力,理解不同个体独特的“自我”体验,以及如何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信任与尊重的桥梁。同理心,让我们从孤立的“我”中走出,体验到更广阔的情感连接。     unity and harmony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大的整体,例如社群、自然,甚至宇宙,我们会发现“自我”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万物相互关联。本书将探讨,如何在认识到个体“自我”的独特性的同时,也理解“我”与他人、与环境、与更广阔生命体验的内在统一性。这种超越小我的视角,能够带来一种更深沉的宁静与归属感。     the flow of being      最终,对“自我”的终极探索,或许在于领悟到一种“存在之流”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自我”的界限变得模糊,但并非消失,而是在一种更加广阔、更加自由的意识状态中,体验到一种和谐的流动。这种状态,并非是对“自我”的否定,而是对“自我”最深刻的理解与升华。  结语:  《自我》是一段旅程,而非目的地。它所呈现的,是无数可能性在此汇聚的星空,是等待被发掘的内在宝藏。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每一位读者都能成为自己内心世界的探险家,勇敢地去审视、去理解、去构建、去超越那个独一无二的“自我”。这趟旅程,或许充满挑战,但每一次回眸,都会发现更深刻的自己,更清晰的路径。愿这本书,成为你手中那张最珍贵的地图,照亮你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