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译注丛书:荀子译注

国学经典译注丛书:荀子译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觉<撰> 编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荀子
  • 译注
  • 先秦
  • 儒家
  • 思想
  • 文化
  • 哲学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40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338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经典译注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学经典译注丛书:荀子译注》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言论汇编。荀子是先秦诸子中的一大家,他批判和总结子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是孔子之后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他虽出自孔门,而思想之博大,非儒家所可包容。《荀子译注》凡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乃至语言学、文学,皆在精辟之论,为先秦一大思想宝库。《国学经典译注丛书:荀子译注》之译注,博采前人之长,而又力求超yue前人之短。颇多独立见解。译文也甚通顺流畅,有自已的特色。

目录

前言
凡例
卷一
劝学第一
修身第二--
卷二
不苟第三
荣辱第四
卷三
非相第五
非十二子第六
仲尼第七
卷四
儒效第八
卷五
王制第九
卷六
富国第十
卷七
王霸第十一
卷八
君道第十二
卷九
臣道第十三
致士第十四
卷十
议兵第十五
卷十一
强国第十六
天论第十七
卷十二
正论第十八
卷十三
礼论第十九
卷十四
乐论第二十
卷十五
解蔽第二十一
卷十六
正名第二十二
卷十七
性恶第二十三
君子第二十四
卷十八
成相第二十五
赋第二十六
卷十九
大略第二十七
卷二十
宥坐第二十八
子道第二十九
法行第三十
哀公第三十一
尧问第三十二
附录
本书采摭文献要目
后记

精彩书摘

  [译文]
  有庸俗的人,有庸俗的儒者,有雅正的儒者,有伟大的儒者。不学习请教,不讲求正义,把求取财富实利当作自己的最高目标,这是庸俗的人。穿着宽大的衣服,束着宽阔的腰带,戴看中间高起的帽子,粗略地效法古代圣明的帝王而只够用来扰乱当代的政治措施;荒谬地学一些东西,杂乱地做一些事,不懂得效法后代的帝王、统一制度,不懂得把礼义置于最高地位而把《诗》、《书》置于次要地位;他的穿戴行为已经与社会上的流俗相同了,但还不知道厌恶这一套;他的言谈议论已经和墨子没有什么两样了,但是他的智慧却不能分辨;他称道古代圣王来欺骗愚昧的人而向他们求取衣食,得到别人的一点积蓄够用来糊口,就得意洋洋了;跟随君主的太子,侍奉君主的宠信小臣,吹捧君主的贵客,提心吊胆好像是终身没入官府的奴隶而不敢有其他的志愿:这是庸俗的儒者。效法后代的帝王,统一制度,推崇礼义而把《诗》、《书》降到次要地位;他的言论和行为已经符合基本的法规了,但是他的智慧却不能补足法制教令没有涉及到的地方和自己没有听见看见的地方,就是他的智慧还不能触类旁通;懂就说懂,不懂就说不懂,对内不自欺,对外不欺人,根据这种观念而尊重贤人、畏惧法令、不敢懈怠傲慢:这是雅正的儒者。效法古代的圣明帝王,以礼义为纲领,统一制度,根据不多的见闻把握很多的知识,根据古代的情况把握现在的情况,根据一件事物把握上万件事物;如果是合乎仁义的事情,即使存在于鸟兽之中,也能像辨别黑白一样把它辨认出来;奇特的事物、怪异的变化,虽然从来没有听见过,从来没有看到过,突然在某一地方发生,也能应之以道而无所迟疑和不安,衡之以法而如同符节之相合:这是伟大的儒者。所以,君主如果任用庸俗的人,那么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也会灭亡。如果任用了庸俗的儒者,那么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仅能保存。如果任用了雅正的儒者,那么就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也能安定。如果任用了伟大的儒者,那么即使只有百里见方的国土也能长久,三年之后,天下就能够统一,诸侯就会成为臣属;如果是治理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那么一采取措施就能平定天下,一个早晨就能名扬天下。
  8.19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①,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②。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③;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
  [注释]
  ①毫:《集解》作“豪”,据世德堂本改。
  毫厘:古代长度单位,十丝为一毫,
  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寸。“毫厘”比喻微小的数量。
  ②已:止。
  ③识(zhì志):记住。
  ……

前言/序言


《国学经典译注丛书:荀子译注》 卷首语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明宝库中,诸子百家思想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思想史的长夜。《国学经典译注丛书》旨在精选历代最具影响力的国学经典,以现代的视角、严谨的态度、精良的译注,向当代读者呈现这些古老智慧的深刻内涵。每一本书都力求成为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经典不再是尘封的文献,而是鲜活的思想,能够启迪当下,指引未来。 本卷:《荀子译注》 一、 拨乱反正,熔铸乾坤——荀子及其思想的历史地位 战国末期,天下纷争,百家争鸣之声虽仍余音绕梁,然思想的锋芒已渐显疲态。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如同一位集大成者,站在了诸子思想的十字路口。他既吸收了先秦诸子,特别是儒家孟子“性善论”的思想精华,又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形成了与孟子截然不同的“性恶论”。这种思想上的突破,并非简单的否定,而是对人性、社会、政治的更为冷静、审慎的观察与思考,为当时动荡的社会提供了别具一格的治国平天下的药方。 荀子的思想,以其严谨的逻辑、务实的精神、系统性的建构,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承袭孔子“仁”、“礼”的核心,但更强调“法”与“势”的结合,注重后天教化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他的学说,被誉为“集儒墨显学,穷究六经”。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荀子思想虽一度被压制,但他对后世法家、经学、乃至政治实践的影响,却从未真正中断。法家诸多代表人物,如韩非、李斯,皆出荀子门下,荀子的“法”、“势”思想,在法家学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他对礼仪、教育、名分的强调,也与儒家主体思想一脉相承,深刻塑造了后世的政治文化与社会伦理。 二、 雕琢璞玉,成就大器——《荀子》全书结构与核心要义 《荀子》一书,共三十二篇,篇章结构严谨,论证层层递进,思想体系完整。其核心要义,围绕着“性恶论”展开,并由此推导出“隆礼重法”、“化性起伪”等一系列政治、哲学、伦理观念。 性恶与化性起伪: 荀子“性恶论”的出发点,是他对人性本能欲望的观察。他认为,人的本性中存在着“欲”、“恶”的冲动,这些冲动若不受约束,必然导致争夺、残暴,形成“乱”。因此,他主张“性恶”,并非否定人的价值,而是强调了改造人性的必要性。而“化性起伪”,正是解决“性恶”问题的关键。这里的“伪”,并非贬义的“虚伪”,而是指人工的、后天的、社会的创造,包括礼仪、制度、教育、道德规范等。通过这些“伪”的教化,人的本性才能得到约束与升华,最终达到“善”的境界。 隆礼重法: 荀子认为,“礼”是约束人性的道德规范,“法”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政治准则。他强调“隆礼”,是将礼作为治国之本,通过建立一套完备的礼仪制度,使人心有所归属,行为有所遵循。同时,他又强调“重法”,认为法是礼的保障,没有法律的强制力,礼就无法有效推行。礼法并用,相互补充,是荀子构建理想社会的重要策略。 君子之道与政治理想: 荀子思想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秩序井然、人民安乐的理想社会。他对于君子品格的塑造,强调了“好学”、“慎思”、“明辨”等能力,以及“务知”、“务仁”、“务勇”等品德。在政治上,他主张“明主”应“尚贤使能”,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应“劝民”而“致富”,通过发展生产,满足民生需求;应“养民”而“惠民”,使民安居乐业。他对战争持谨慎态度,认为“国之所以存者,仁义也;国之所以亡者,非仁义也”,强调“兵者凶器,非所以用也”。 天论与认识论: 荀子在“天论”中,提出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否定了天命鬼神的作用,主张“从天而顺命”,即认识自然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去行动。在认识论上,他强调“心”、“知”、“虑”等认识能力的作用,认为“凡事皆有等”,认识的目的是为了“别同异”,从而能够“知长短”。 三、 寻章摘句,洞察秋毫——译注特色与价值 《国学经典译注丛书:荀子译注》在翻译与注解上,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忠实原文,精准传达: 译文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既要准确传达原文的字面意思,又要力求流畅自然,避免生硬的直译。对于一些古奥的词语和语法结构,通过细致的考证,给出最为贴切的解释。 考据精审,释义周全: 注释部分,将深入考证文献,参考历代名家学说,对字词、典故、人物、事件等进行详尽的解释。力求做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难之处,皆能在注释中找到满意的解答。 阐发旨意,揭示深刻: 除了字词的解释,更注重阐发荀子思想的内在逻辑和深刻含义。将原文中的论述,置于其思想体系中进行解读,揭示其观点的来源、演变及其影响。例如,在解读“性恶论”时,会将其与孟子的“性善论”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在解读“隆礼重法”时,会分析其在历史上的实践与影响。 融入时代,启迪当下: 译注并非仅仅是对古籍的“考古”,更重要的是对其思想的“激活”。在注释中,适时地联系当代的社会现实和思想发展,分析荀子思想对于解决当下问题的启示意义。例如,在讨论“化性起伪”时,可以联系现代教育、社会治理的理念;在讨论“从天而顺命”时,可以联系现代科学精神和环境保护的伦理。 图文并茂,辅助理解: 适当地配以相关的历史图片、人物图谱、事件示意图等,以直观的方式辅助读者理解原文内容。例如,在讨论到古代的制度、礼仪时,可以配以相应的考古出土文物图片或复原图。 版本比勘,取精去芜: 在翻译和注解时,会参考不同的传世版本,进行细致的比勘,选取最为可靠的版本,并对版本差异进行说明,确保译注的权威性。 四、 穿越千年,对话智者——阅读《荀子译注》的收获 阅读《国学经典译注丛书:荀子译注》,您将获得: 深刻的哲学思辨: 荀子“性恶论”的起点,以及其对人性的冷峻剖析,将引发您对自身、对社会、对文明的深刻反思。 系统的政治智慧: 荀子关于礼法、治国、用人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作,乃至当代的国家治理,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丰富的文化底蕴: 《荀子》一书,大量引用先秦文献,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信息,阅读本书,将极大地提升您的文化素养。 清晰的思维训练: 荀子论证严谨,逻辑清晰,通过阅读本书,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宝贵的人生启迪: 荀子关于修身养性、追求卓越的论述,将为您的人生提供宝贵的指引,助您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才干、有远见的人。 结语 《国学经典译注丛书:荀子译注》,不仅是一部古籍的解读,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更多读者走进荀子思想的殿堂,感受这位古代圣哲的深邃与智慧,汲取其精华,以古人的智慧,照亮今人的道路,共创美好的未来。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 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感兴趣的学生、学者。 希望了解儒家思想源流,特别是“性恶论”及相关学说的读者。 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社会制度有研究兴趣的各界人士。 有志于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汲取传统智慧的读者。 致力于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训练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代哲学一直抱有好奇,但又常常被古文的门槛所阻碍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经典的书籍。当我偶然看到这套“国学经典译注丛书”,特别是《荀子》这一卷时,我感觉像是找到了救星。以往阅读古籍,常常是“字字皆辛苦”,理解起来格外吃力,即便费尽心思读完,也常常感到似懂非懂。但这套书的译文,就像一位温和的向导,用清晰、自然的现代汉语,引领我一步步走进荀子的思想世界。更重要的是,它的注解部分,做得非常扎实。每一个重要的概念,每一个难懂的词语,都得到了细致的解释,并且常常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甚至是引用其他的古籍来佐证,让我对原文的理解更加透彻。我尤其喜欢它对荀子思想体系的梳理,它能够帮助我理清荀子“性恶论”背后的逻辑,以及他对礼法、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真正地感受到荀子的智慧,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文字理解上。这套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的大门,让我觉得国学不再遥不可及。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充满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平时阅读古籍,最常遇到的困境便是理解上的障碍。即便是像《论语》、《孟子》这样相对易懂的经典,也常常需要查阅大量的古籍注释才能勉强理解。而荀子,由于其思想体系的复杂性和语言风格的古奥,更是令我望而却步。当我看到这套“国学经典译注丛书”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惊喜。尤其是《荀子》这卷,其“译注”二字,恰恰是我最需要的。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阅。编者在译文部分,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进行流畅的表达,使得原本晦涩的文言文变得通俗易懂,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我的阅读体验。而注解部分,更是煞费苦心,每一个生僻字、每一个典故、每一个概念,都做了详细的考释,并且常常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进行对比,为读者提供了多维度的理解视角。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荀子一些核心概念的梳理,例如“性恶”、“劝学”、“法后王”等,在译注的引导下,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这位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这套书不仅让我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进一步探索国学奥秘的热情。

评分

偶然间在书店看到了这套“国学经典译注丛书”,被它沉甸甸的厚重感和精美的装帧吸引。虽然之前对荀子了解不多,只是依稀记得他与孟子齐名,但“译注”二字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古文像是蒙着一层薄纱,即便咬牙读懂了字面意思,却难以领会其中的精髓与神韵。这套书的出现,仿佛是为我掀开了这层纱,让我得以窥见先哲的思想光辉。翻开其中一本,那清晰的排版,考究的注解,都让我感受到编者满满的诚意。每一个词条的解释都详略得当,既解释了字面上的意思,又结合了上下文的语境,甚至还会旁征博引,引申出更深层次的含义。我尤其喜欢那些对疑难杂症的梳理,往往是别人一笔带过的,在这里却被细致地剖析,让人豁然开朗。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了解国学,却又缺乏专业知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我期待着通过这套书,能够真正地理解荀子的思想,感受他“性恶论”背后那股锐意进取的精神,以及他对礼乐制度的深刻洞察。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荀子的印象比较刻板,总觉得他是个强调“性恶”的悲观主义者。这种单一的标签,让我一直不太愿意深入了解他的思想。直到我在一次学术讲座上,听到一位教授提及“国学经典译注丛书”时,才注意到其中有《荀子》。出于好奇,我特地去搜寻了这套书。拿到手后,第一感觉就是“精致”。无论是纸张的质感,还是书页的排版,都散发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我先随意翻看了几页,就被其译文的流畅和注解的细致所折服。译文不像有些译本那样生硬地堆砌现代词汇,而是力求在保持原文精神的同时,让现代读者能够轻松理解。而注解,更是精彩绝伦,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解释,更是对思想内涵的深入挖掘。例如,对于“性恶”的阐释,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人性本坏”,而是结合了荀子对社会秩序、教育和人为改造的强调,展现了他更为复杂和具有建设性的思想。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很多古代思想家的解读,往往过于简单化了。这套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深入,拨开我之前形成的固有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荀子。

评分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国学读物,应该具备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忠于原文的严谨性,二是服务读者的易读性。很多古籍译注,要么过于学术化,普通读者难以企及;要么过于通俗化,却又失了原文的神韵。这套“国学经典译注丛书”在我看来,就很好地平衡了这两者。以《荀子》为例,其译文的处理,既没有丢失原文的庄重感,又避免了文言文的晦涩难懂,读起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流畅感。更让我惊喜的是注解部分。不同于市面上许多简单罗列词义的注解,这套书的注解更加注重对思想的阐释和文本的解读。例如,在解读荀子关于“治国”的论述时,注解不仅解释了相关词语,还会引申出其背后的政治哲学思想,以及与同时期其他学派的异同。这种深度的解读,对于我这种希望在阅读经典的同时,也能有所思考和领悟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它让我不仅仅是在“读”荀子,更是在“懂”荀子。这套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条高效、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

评分

有注释有译文,诗经最美。

评分

为了平时看着方便,很好的入门级读本,就是上古纸张实在不敢恭维

评分

还不错,送货快,性价比高的

评分

傅杰教授推荐,开始系统学习论语,京东速度杠杠滴。傅杰教授推荐,开始系统学习论语,京东速度杠杠滴。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还可以,就是边角碰伤了点。

评分

5.平装:个人很喜欢平装,翻阅起来更方便,精装太费劲了

评分

荀子先贤的精神思想、名言名句尽在其中,收获将会颇丰。给好评!!

评分

好买二送一,真划算下完再来谢谢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