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译注丛书:尔雅译注

国学经典译注丛书:尔雅译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奇光<撰>,方环海<撰>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尔雅
  • 译注
  • 古代汉语
  • 文化
  • 语言学
  • 辞书
  • 文献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39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339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经典译注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学经典译注丛书:尔雅译注》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其注释信而有征,译文简明畅达,是一部较好的译注书。

目录

译注说明
前言
释诂第一
释言第二
释训第三
释亲第四
释宫第五
释器第六
释乐第七
释天第八
释地第九
释丘第十
释山第十一
释水第十二
释草第十三
释木第十四
释虫第十五
释鱼第十六
释鸟第十七
释兽第十八
释畜第十九
附录
《尔雅》词语笔画索引

精彩书摘

  1.026绍①、胤②、嗣、续、纂③、绥④、绩⑤、武⑥、系⑦,继也。
  [注释]
  ①绍:继承,接续。《说文》:“—,继也。”《诗·周颂,访落》:“—庭上下,陟降厥家。”郑笺:“—,继也。”朱熹《集传》:“继其上下于庭,陟降于家。”②胤(yìn):后嗣。《说文》:“—,子孙相承续也。”引申为继续。《书·洛诰》:“予乃—保,大相东土,其基作民明辟。”孔传:“我乃继文、武安天下之道。”③纂(zu6n):继承。周校:原本《玉篇》“所据《尔雅》传本此条‘—,字作‘缵’。”《说文》:“缵,继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假借为缵。”《礼记·祭统》:“献公乃命成叔,—乃祖服。”郑注:“—,继也。服,事也。献公反国命成子,继女(汝)祖庄叔之事。”④矮(ruí):古代帽带结子的下垂部分。郝疏:“嘻《说文》:‘系冠缨也。’《玉篇》作‘继冠缨也’。冠缨所以继者,郑注《士冠礼记》云:‘—,缨饰。,盖于缨上别加—连缀为饰,故云继也。通作蕤。《汉书·律历志》云:‘蕤,继也。”’
  ⑤绩:绩麻。《说文》:“—,缉也。”引申为继承。《左传,昭公元年》:“子盍亦远—禹功而大庇民乎?”杜预注:“劝赵孟使纂禹功。”《殼梁传·成公五年》:“伯尊其无—乎?”范甯注:“—或作续,谓无继嗣。”⑥武:足迹。《尔雅·释训》:“—,迹也。”引申为继续,继承。《诗·大雅,下武》:“下—维周,世有哲王。”毛传:“—,继也。”郑笺:“后人能继先祖者,维有周家最大。”⑦系:联接。段注:“—者,垂统于上而承于下也。”引申为继承。《后汉书·班彪传下》:“—唐统,接汉绪。”李贤注:“言光武能继唐尧之统业也。”
  [译文]
  绍(继承)、胤(后嗣)、嗣(继承)、续(继续)、纂(继承)、绥(继续)、绩(绩
  麻)、武(足迹)、系(联接)等词,都有继续的意思。
  ……

前言/序言


《小学遗珍:一部古代中国的词汇百科与文化密码》 这是一部古老而又常新的著作,它不是一本故事书,也不是一部哲理散文集,但它却承载着华夏文明早期的智慧结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乃至自然世界的窗口。它是一部专门探讨文字、词汇及其意义的工具书,一本承载着汉字生成逻辑、词语演变轨迹以及古人认知世界方式的百科全书。 翻开这部古籍,你会发现它并非以章回小说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也不是以哲人沉思的深刻论断令人回味。它的魅力在于其严谨的结构、精炼的语言,以及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你可以将其想象成一部古代中国的“词汇地图”,每一条“街道”都代表着一个概念,每一个“地标”都标注着词语的起源、演变和引申义。通过这部书,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如何命名万物,如何界定概念,如何通过语言来构建和理解他们的世界。 这部著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对“名物”的系统梳理。什么是“名物”?简单来说,就是名称及其所指代的事物。从天文地理,到动植物,再到器物、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几乎涵盖了古代中国人所认识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古人深谙语言的重要性,而这部著作正是对这种“正名”思想的实践。它试图为当时社会通行的词语下一个清晰的定义,规范其用法,从而保证交流的顺畅,思想的准确。 例如,当我们今天谈论“山”时,我们可能会想到各种各样的山峰,高耸入云的,连绵起伏的。但在古代,这部著作可能会将“山”进一步细分,区分开“山”与“阜”、“陵”、“岗”、“峦”的差别,它们可能在高度、形态、规模上有所不同。这种细致的区分,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敏锐观察,也体现了他们思维的逻辑性和对精确性的追求。同样,对于“水”,它可能区分“河”、“江”、“湖”、“海”,甚至细致到溪流、沟渠。对于“鸟”,它会区分“凤”、“凰”、“燕”、“雀”,对于“兽”,它会区分“龙”、“虎”、“豹”、“熊”。 这种对事物进行精细分类和命名的能力,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通过这部著作,我们可以学习到古人是如何将复杂的现实世界分解、归类,并赋予其名称的。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的文学作品、历史文献、哲学思想至关重要。当我们阅读《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了解“鸠”的含义,我们就能更好地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当我们阅读《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理解“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我们就能更深刻地把握孔子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更重要的是,这部著作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词语和解释。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许多词语的解释,都伴随着对事物特征、用途、甚至神话传说的描述。例如,在解释某些珍禽异兽时,可能会附带它们象征的意义,或者与神话故事的关联。在解释某些器物时,可能会涉及其制作工艺、使用场合,甚至与礼仪制度的关系。这些看似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就勾勒出了一个生动而立体的古代社会文化图景。 这部书也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例如,对于天文现象的解释,可能涉及到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古代的哲学观念。对于自然界的观察,也可能融入了古人对秩序、和谐的追求。通过这些词语的解释,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与自然、与宇宙之间的一种紧密联系,一种敬畏和尊重的态度。 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的人来说,这部著作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提供了大量的词汇来源和语义解释,可以帮助我们辨析古籍中的疑难词句。许多古代的语言学家和学者,都曾将这部著作奉为圭臬,从中汲取养分,进行学术研究。它就像一座宝藏,等待着有心人去发掘其深邃的内涵。 当然,阅读这部著作也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基础。它的语言风格古朴,句式严谨,不像现代汉语那样流畅易懂。但正是这种古朴的语言,让我们得以直接触摸到古代汉语的本貌。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经过了精挑细选,凝聚着先人的智慧。 这部著作的意义,还在于它记录了一个文明的早期探索和建构过程。在那个文字尚在发展、知识体系尚未完全成熟的时代,先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对世界进行命名、归类和解释,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一部语言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社会乃至认知方式的百科全书。 即使在今天,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重新审视这部古籍,依然能够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它提醒我们,理解一个事物,需要从它的名称、它的概念入手,需要对其进行清晰的界定和准确的认识。它也让我们感受到,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文化的根基,对语言的尊重和研究,就是对文明的尊重和传承。 这部著作,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王冠之上。它虽然不直接讲述波澜壮阔的故事,不直接阐述深邃的人生哲理,但它以一种更加基础、更加根本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这一切的钥匙。它是一扇门,通往那个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华夏世界。它是一把锁,锁住了中华文明早期的核心密码。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也让我们得以反思和理解我们自身。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的文化、语言、思想感兴趣,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源头,那么,请务必翻开这部古籍。它或许不会让你获得即时的震撼,但它一定会让你在细嚼慢咽中,感受到一种绵长而深沉的文化魅力。它将带领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智识之旅,让你领略古代中国先民们独特的智慧与创造力。它是一份珍贵的遗产,等待着我们去细细品读,去深入理解,去传承弘扬。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在文字工作一线摸爬滚打的人,我对文字的精准性和严谨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因此,在选择关于《尔雅》这样基础性古籍的译注版本时,我格外慎重。这本《国学经典译注丛书:尔雅译注》在细节处理上,让我非常满意。首先,它的版本选材严谨,应该是基于了较为可靠的传世版本,这一点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其次,译文部分,我反复比对了几处原文,发现其在保持原文语义不变的前提下,语言表达非常精炼,避免了不必要的堆砌和夸张,展现了译者深厚的文字功底。而注释部分,我特别欣赏它在梳理不同学派观点时的客观性,以及在提出自己见解时所表现出的审慎态度。书中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词语,还会进行辨析,给出详细的理由,这是我衡量一本学术性读物的重要标准。例如,在解释“爵”的时候,作者不仅解释了其作为器物的含义,还对其在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引述了相关文献,这种条理清晰、论证到位的注释,对于我深入理解《尔雅》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且具有很高参考价值的学术译注本。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购入的这本《尔雅译注》,纯粹是因为对“国学经典”这几个字的好奇。然而,翻开它之后,惊喜真的接踵而至。我最看重的是它在“译注”二字上的平衡做得相当到位。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古籍译本,要么是译文过于“文白夹杂”,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要么是注释过于艰深,反而比原文更难懂。但这本书不同,它的译文用词讲究,既保留了古文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汉语的简洁明快,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而注释部分,更是精彩纷呈。作者似乎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对于《尔雅》中涉及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动植物、器物、礼仪,都能给出精准而深刻的解读。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词语的“溯源”式解释,能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词义的演变,这比死记硬背要有趣得多,也容易得多。拿到这本书,我仿佛拥有了一位贴身的国学向导,随时可以信手翻阅,解决我对《尔雅》的困惑。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以来对中国古代文化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深入了解《尔雅》这部“小学”之冠。然而,市面上的一些版本,要么是古籍影印本,阅读起来费力;要么是注释简略,难以满足深入研究的需求。直到我遇到这本《国学经典译注丛书:尔雅译注》,才算是找到了我的“真爱”。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将原文、拼音、现代汉语译文以及详细注释四大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对于我这样需要反复比对、深入钻研的读者来说,这种设计简直是量身定做。译文部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确保信达雅之间做出的不懈努力,既有对原文意思的精准传达,又不失语言的艺术美感。而注释,更是让我叹为观止。作者不仅罗列了历代学者的观点,还常常结合自己的独到见解,对那些有争议的地方进行辨析,逻辑严密,论据充分。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琴瑟”的注释,不仅解释了词源,还详细介绍了古代的琴瑟形制和音乐文化,让我对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无疑是进行《尔雅》研究和学习的必备工具书。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尔雅译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古籍学习的看法。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古籍,常常因为繁琐的文言和晦涩的注释而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却让我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悦。它的“译注”二字,绝非浪得虚名。译文部分,用的是那种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现代感的语言,读起来一点都不拗口,甚至可以说是引人入胜。很多我原本觉得难以理解的古语,在译文的帮助下,立刻变得豁然开朗。而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注释。我本来以为注释只是简单解释一下字面意思,但这本书的注释简直是“彩蛋”不断。作者不仅给出了字词的准确含义,还会穿插讲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习俗,甚至是一些有趣的典故。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解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亲身体验着古人的生活。比如,书中对“裳”的解释,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词翻译,还详细介绍了古代男女服饰的形制和演变,让我对“衣裳”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充满趣味的文化探索之旅。

评分

初次翻阅这套《国学经典译注丛书》中的《尔雅译注》,就深感其编纂之用心。我一直对《尔雅》这部古籍心生向往,但苦于其文言晦涩,注疏繁杂,始终不得其门而入。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窗。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原文和注释,而是将历代重要的《尔雅》研究成果融会贯通,以一种更为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译文部分,作者在力求忠实原文的同时,也注入了现代汉语的流畅与自然,使得那些古老的概念和词汇重新焕发生机。更难得的是,注释部分详略得当,既解释了字词的本义,又追溯了其引申和演变,甚至结合了考古发现和民俗考证,让读者在理解词义的同时,也能窥见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例如,书中对“匪”字的解释,不仅仅局限于“不是”,还详细阐述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古代生活习俗,这种深度和广度,足以满足我对《尔雅》的求知欲。装帧设计也颇为考究,纸张质感不错,排版清晰,阅读体验上佳。对于想要系统学习《尔雅》的初学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个极佳的起点。

评分

印刷质量还不错,内容可以,弘扬中华文化~阅读节好优惠哈哈

评分

做活动又买了一些 速度很快 好多书还没看 但忍不住想买 纸质略有点儿差

评分

一切从源头出发

评分

这是我读到最专业最易懂最的诗经,向程老致敬!

评分

纸张太薄,很透,这本不是很满意,凑单买的将就着看吧。

评分

荀子先贤的精神思想、名言名句尽在其中,收获将会颇丰。给好评!!

评分

诗经全篇收录,上海古籍大牌巨献,装桢设计典雅朴素,印刷精美,注释详细带注音,博采古代各家注释,译文为诗歌。

评分

上学时也没这么充实过

评分

阅读经典,丰富生活,闲来慢慢读读,精神愉悦,书籍装帧排版都很不错,京东配送很快,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