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苏联那些人那些事》由《同舟共进》杂志社策划,主编:王家声、应春山、孙宏光、郭芙秀。
《同舟共进》杂志1988年创刊,是面向全国发行的时政文化月刊,由政协广东省委员会主管、主办。近年来,《同舟共进》团结和汇聚一批高端作者,在海内外读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2009年10月,《同舟共进》获“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大奖”之“年度媒体奖”。大奖组委会的颁奖词中说《同舟共进》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树立起了不可动摇的言论旗帜。《同舟共进》坚持理想,特立独行,对中国转型期的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持续的论说,特点最为鲜明,立场最为清晰。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中年以上的读者几乎无人不熟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几乎无人不知晓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此文告诉我们:实际情况与我们所熟知的不完全一样。今日俄罗斯和乌克兰,《钢铁》被定位为有严重错误的作品而遭广大读者冷落。
——《真实的“保尔-柯察金”》盛禹九
熟知苏联政治内幕的阿尔巴托夫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赫鲁晓夫有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陆南泉
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绝对不止一种模式,就如资本主义也不止一种模式一样。美国是总统制,英国是首相制,中国是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的样板。社会主义必须开放改革,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而如何通过改革逐步走向法治、走向民主,是很重要的课题。
——《苏联解体是否戈尔巴乔夫的责任》王幼辉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走完了生命的全部历程。几年前已到处流传勃列日涅夫健康状况恶化的消息,甚至有几次还煞有介事地传出他已死亡的消息。后来医生披露:在勃列日涅夫的最后几年,他虽还活着,已不太清楚周围发生的事情了。但他一直顽固地把一个超级大国的权力执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回首历史,真会让人产生一种荒诞感。
——《“宫廷政变”后的勃列日涅夫》陈为人
目录
十月革命二三事
十月革命过去了90多年,现在俄罗斯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用)100年画了一个圆,从原点出发又走向了原点。”现在苏联大量的档案公布,使我们看到了更加复杂的俄国历史。人们常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现在看,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之间有太大的差别,而这个差别和十月革命有很大关系。
俄罗斯为末代沙皇恢复名誉
托洛茨基在放逐期间,曾于1935年4月9日的日记中记录了他与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的一次谈话。托洛茨基提到沙皇现在何处。斯维尔德洛夫回答:“当然被处决了。”“那他的家人呢?”托洛茨基问道。“同他一起被处决了”。“所有人?”托洛茨基话里流露出一丝惊讶。“所有人!”斯维尔德洛夫回答,“那又怎么样?”他想看托洛茨基的反应。托洛茨基没有说什么,只问了一句:“谁决定的?”斯维尔德洛夫回答道:“我们在这里决定的。伊里奇认为不能给敌人留下活的旗帜,特别是在我们今天最困难的时候。”这是两位布尔什维克领袖之间的谈话,对外人,包括其他老布尔什维克,枪杀沙皇全家一事则被严格保密,连对苏俄驻柏林的全权代表越飞也保密。枪杀沙皇一家开始了不经审讯处决人的先例。到了斯大林时代,不经审讯的枪决成为家常便饭。
斯达汉诺夫:被组装的“典型”
在一般语境中,“典型”通常是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泛称。但主政者为了推动某种施政行为,彰显某种业绩,掩盖某种失误,往往通过树典型的办法,以偏概全地推出根本不“典型”的不同类型的“模特儿”,以确保权力的合法性。如在政策启动之时,推出某个应时的典型,可作领军大纛;又如,在局势衰微之秋,推出少数旺象的典型,可使“一叶障目”;再如,在贪墨成风之际,推出个别清廉的典型,可封悠悠众口,如此等等。
苏波战争与《骑兵军》
苏联的著名作家巴别尔1939年被捕,1940年被处决。他的《骑兵军》是苏联唯一一本描写苏波战争的小说,而苏联当局对苏波战争一直讳莫如深,因为红军被波兰军队打败,是件丢脸的事,不希望人民知道,严禁出版与苏波战争有关的书籍。直到上世纪80年代,巴别尔的作品才
在苏联出版。
1917-1918年的普列汉诺夫和高尔基
对于十月革命,俄国曾有两个著名的反对者——普列汉诺夫和高尔基。他们很早就认识列宁,并对其早期革命活动和著作出版给予过帮助和支持,但后来他们都与列宁产生了严重分歧。
两个索尔仁尼琴?
真实的“保尔·柯察金”
从“保尔”说到法捷耶夫
“第三国际”的一笔糊涂账
骇人听闻的克里姆林宫医生案
托洛茨基被清洗的前前后后
布哈林如何沦为阶下囚
赫鲁晓夫执政初年一次重要的对华决策
赫鲁晓夫有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
“宫廷政变”后的勃列日涅夫
安德罗波夫和他的“改革三板斧”
叶利钦:斯芬克司之谜
苏联特权阶层的奢华触目惊心
苏俄诺贝尔文学奖四位得主命运比较
一生荣辱话索翁
看看苏、朝文艺的生活气息
苏联红军入疆作战始末
战争也会生发异国情
苏联解体是否戈尔巴乔夫的责任
俄罗斯人怀了一下旧
精彩书摘
1920年4月25日波兰军队发起进攻,5月6日占领了基辅。毕苏斯基利用红军主力尚未从西南战线调到西战线的时机,占领了苏俄大片土地。波兰的侵略激起俄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连并不拥护布尔什维克的前沙皇军队的将军们也纷纷请战。5月14日图哈切夫斯基开始在西线反攻。骑兵军切断占据基辅的波军的补给线,波军被迫撤离基辅。红军乘胜追击,越战越勇,7月初已把波兰军队赶回波兰境内。7月11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出面调停,建议红军不要越过波兰东部边境,就此停战,签订和约。但苏俄人民委员会拒绝了英国的照会。布尔什维克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列宁坚决主张继续打下去,拿下华沙。列宁认为,红军是解放波兰人民的军队,必定受到波兰人民的欢迎,攻入华沙后,波兰工人必将起来推翻毕苏斯基政府。波兰与德国毗连,波兰工人起义又将影响德国工人。德国工人起义将在欧洲各国引起连锁反应,那时世界革命就成功了。列宁的乐观情绪影响了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局委员们,除托洛茨基外,他们一致支持列宁的观点。托洛茨基直接指挥红军,了解红军的真实状况。他认为应当与波兰签订和约,再打下去红军将被打败。托洛茨基说:“……我认为我们已经达到胜利的顶峰,如不考虑自己的实力,继续前进,就很可能丧失到手的胜利,走向失败……现在列宁要求我们的部队继续进攻,从而使波兰的无产阶级有时间揭竿而起。”列宁想“用红军的刺刀对欧洲进行试探”,拒绝与波兰签订和约。
列宁对波兰国内的形势和波军的实力都估计不足。协约国对波兰军事上的支援使波军的战斗力大大加强。波兰政府实行了对农民有利的土地改革,巩固了政权。波兰舆论把红军的进入视为布尔什维克企图占领波兰,再次把波兰变成俄国的附属国。像波兰入侵苏俄激起俄国人的爱国主义情绪一样,红军进攻波兰同样激起波兰人的爱国主义情绪。成千上万的波兰志愿者加入波兰军队。红军向前挺进,拉长了运输线,消耗了自己。西线与西南线之间发生裂痕。
……
《帝国残阳:20世纪中欧的流亡、革命与重塑》 导言:碎裂的星辰与未竟的史诗 本书聚焦于20世纪一个动荡不安的地理核心——中欧腹地。这不是一部描绘单一国家兴衰的编年史,而是一幅由无数个人命运交织而成的宏大图景,它涵盖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短暂“金色年代”,再到冷战铁幕降临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撕裂与压抑。 中欧,作为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始终是欧洲历史上最为敏感和脆弱的区域。它的文化景观由德意志的严谨、斯拉夫的浪漫、犹太人的智慧以及哈布斯堡王朝遗留下的多民族结构共同构成。本书的主线,便是探究在这个熔炉中,知识分子、艺术家、政治活动家和普通民众,如何在一个世纪内经历了四次根本性的社会结构重塑:帝国解体、民主的短暂尝试、极权主义的崛起与残酷统治,以及战后分裂与最终的统一。 我们试图捕捉的,是那些在剧烈历史变动中被迫“流亡”的心灵与躯体,以及那些选择“坚守”的抵抗者。他们的故事,共同谱写了20世纪欧洲精神图谱中最复杂、最令人心碎的一章。 --- 第一部分:帝国之殁与民族的觉醒 (1914–1929) 一、维也纳的黄昏:哈布斯堡的幻影 本章深入剖析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社会肌理与内在矛盾。重点关注维也纳作为帝国文化心脏,其艺术、哲学和心理学领域如何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从克里姆特的美学到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探索,这些思想的爆发,实则是在对一个行将崩溃的旧世界发出的最后绝唱。我们考察了各个民族精英阶层对“自我决定权”的渴望,以及这种渴望如何被战争的狂热所裹挟,最终导致帝国的瓦解。 二、新国家的诞生与边界的血迹 战争结束后,凡尔赛体系和圣日耳曼体系在中欧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往往是脆弱的民族国家,如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复兴以及巴尔干诸国的扩张。本书详述了这些新政权在构建国家认同过程中所面临的内部张力——尤其是少数民族(德裔、匈牙利裔、犹太裔)的地位问题。通过对布拉格和华沙知识界对“国家文化”的构建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民族主义理想与现实政治操作之间的巨大鸿沟。 三、流亡的开端:知识的迁徙 随着旧秩序的崩塌,一代知识分子被迫离开故土。本节聚焦于那些辗转于巴黎、柏林和苏黎世的流亡者。他们中的许多人,曾是旧帝国的拥护者,如今不得不重新定义自己的“家园”与“身份”。从卡夫卡作品中弥漫的异化感,到流亡作家们在异国语境中对故土的追忆与批判,展现了“无根性”如何成为一种新的美学主题。 --- 第二部分:极权的阴影与黄金的幻象 (1930–1939) 四、魏玛的悲剧与中欧的政治极化 魏玛共和国的崩溃,不仅仅是德国的问题,它如同一个病灶,影响了整个中欧的政治气候。本章分析了经济大萧条如何加剧了社会阶层对立,使得温和的民主力量被左右两端的激进思潮所吞噬。我们考察了中欧各国政治光谱中的法西斯主义和本土极端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它们如何巧妙地利用了民众对战后不公和经济困境的愤怒。 五、布拉格与布达佩斯的文化抵抗 在政治气氛日益紧张的背景下,中欧的艺术和文学迎来了短暂的“黄金时代”。本节深入研究布拉格犹太知识圈的繁荣与脆弱,以及布达佩斯知识分子的智识辩论。重点分析了那些试图在艺术形式中建立一个独立于政治洪流的“精神庇护所”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在面对现实威胁时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六、被牺牲的少数:种族清洗的前奏 随着纳粹主义在德意志地区的得势,中欧的少数族裔群体,特别是犹太社区,开始感受到明确的、系统性的迫害。本章细致梳理了1930年代针对犹太人的法律歧视如何在中欧各国蔓延,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对此采取的反应——从积极的同化者到最早的逃亡者。这为后续的悲剧埋下了清晰的伏笔。 --- 第三部分:铁幕下的夹缝生存与记忆的重构 (1945–1989) 七、解放还是占领?战后中欧的权力真空 二战的结束并未带来真正的和平,而是东西方势力的直接对峙。本章探讨了雅尔塔体系如何在中欧制造了人为的地理和意识形态断裂。重点关注战后被苏联红军“解放”的地区,其国家重建如何迅速被意识形态改造所取代。我们分析了“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过程,以及旧精英阶层如何被清洗或收编。 八、布达佩斯的春天与布拉格的寒冬 本书将两个关键的反抗事件——1956年的匈牙利革命与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视为中欧人民对外部强权反抗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不仅仅关注军事冲突本身,更侧重于知识分子、学生和工人在短期内展现出的对自由和主权的清晰诉求。随之而来的镇压,展示了极权体制在维护其统治时所表现出的冷酷效率,以及这种镇压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整整一代人的政治冷感与内向性。 九、生活在“真实世界”之外:日常的妥协与微小的反抗 冷战时期的中欧生活,是宏大叙事与卑微日常的奇异混合。本节关注“玻璃墙”背后的社会生态:计划经济的低效、黑市的存在、官方宣传与私人信仰之间的断裂。我们通过对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私密日记、信件的考察,揭示了人们如何通过文化消费、幽默(反讽)以及家庭叙事来维持精神上的完整性。 十、沉默的十年与未熄的灯火 (1970s–1980s) 在意识形态高压下,中欧的知识界转向了非政治化的“地下”或“边缘”领域。从波兰团结工会初期的宗教感召力,到捷克异见人士在“宪章77”框架下的持续努力,本书展示了抵抗如何从公开的政治集会转变为持久的文化和道德坚持。这些微弱的灯火,最终为1989年的剧变积蓄了能量。 --- 结语:未竟的遗产与历史的回响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目光投向1989年那些“和平的革命”。我们分析了中欧各国在推翻社会主义政权时表现出的不同路径(例如东德的迅速统一与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和平分离),以及转型初期所面临的文化和经济上的“休克疗法”。 中欧的历史,是一个关于边界、身份、流亡与归属感的永恒追问。它提醒我们,现代历史中的任何宏大叙事,都必须通过那些在夹缝中求生、挣扎和梦想的个体生命来加以审视。这些“人”与“事”,构成了理解整个20世纪欧洲政治与精神史的必要基石。 --- 本书特色: 多语境视角: 避免以单一国家为中心,系统梳理了德意志、匈牙利、捷克、波兰在同一历史进程中的互动与差异。 跨学科研究: 结合了政治史、社会学、文化批评与文学分析,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质感。 侧重个人叙事: 大量引用第一手文献、信件与回忆录,将宏大的历史事件还原为人性的抉择与痛苦。 专注“中间地带”: 聚焦于欧洲地理与意识形态上的“中间地带”,探讨其独特的脆弱性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