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手藝(增訂版)》記錄的人物,或許將是日本最後一批傳統手工藝者,他們和他們的祖輩韆百年來取法自然,用樹皮、藤條、篠竹等天賜之物編織布匹、打造工具、維持生活,由於工業化和全球化的衝擊,這些精巧的手工技術瀕臨滅絕,匠人們依靠雙手世代傳承的寶貴記憶也終將無處安放,著名作傢鹽野米鬆二十餘年來走遍日本,傾聽和記錄下瞭不同業種的匠人們的生活,本書選取瞭其中十六位手工藝人的訪談,係統而忠實地呈現瞭他們不為人知的處境和精細美妙的作品
本書紀錄片式地呈現瞭:
最後的宮殿大木匠
在心中供養漆樹的颳漆人
一百根芭蕉織齣的一匹布
全日本很貴的源次鋤
像一片竹葉的平田舟
一百五十年保持同一形狀的滿山鈎
從木中取絲的椴木織
柳條飯盒
豆腐籃子
……
用椴樹皮織齣最美的衣裳
紡織工藝師 五十嵐勇喜/喜代夫婦
(1935年12月20日/1941年11月6 日生)
導語:有一種叫做【椴樹】的樹,在山裏很常見,從它的樹皮裏能抽取縴維。過去,在日本全國各地都有用這種縴維做的繩子,也有用它織齣來的布做的工作服。北海道的阿伊奴族人穿的民族服裝“厚司織”也是其中的一種,它用的原料是一種叫做歐蓧(學名:ulmus laciniata )的植物。
“椴木織”從樹的狀態到織成布一共需要22道工序。因為其過程既繁瑣又費時,所以,這種紡織工藝在日本已經近乎絕跡瞭。
在山形縣的溫海鎮有一個叫關川的村落,有趣的是這裏的村民幾乎都是從事這種“椴木織”工藝的。“關川”是從那個以溫泉而齣名的沿海小鎮“溫海溫泉”往新瀉縣的山裏去的途中,是一個規模不大的村落。村裏的48戶人傢有46戶都是乾“椴木織”的。用學校的舊址改造的“關川椴木織協同組閤”是這46戶的組織。
協同組閤的展示廳裏陳列著他們的作品,還有曾經是過去生活中一些日用品。那些機器設備是為瞭讓村民們集中在一起紡綫、織布而特彆購買的。我去的那天,他們正在一起乾活兒。織布機上發齣的噠噠的聲音和卡拉卡拉地轉動著的紡車構成瞭一個非常熱鬧和有朝氣的場麵。
因為這種布做齣來的東西防水性強,所以,從前都用它來做田間工作服、手筐和袋子一類的東西,而現在做的比較多的是帽子、和服上的帶子、門簾、錢包和手提袋等等。他們織齣來的東西充分展現瞭“椴木織”的那種粗狂的感覺,看上去很漂亮、瀟灑。
乾這個工作是有明確的男女分工的。在山上植樹、養育、砍伐、剝皮的這些體力活兒都是男人們的事。煮皮、抽絲、紡綫、織布是女人的事。而女人的活計又因年齡的不同而各有分工。即便是年紀大瞭,眼睛看不清瞭,也能憑著手的長年的感覺進行紡綫。女人們邊聊著天邊乾著手裏的活計。在這裏還可以看到那曾經有過的村落集體生活的影子。
伐樹是分季節的,並不是說什麼時候都可以伐,所以,他們的工作日程也不是就閤人,而是就閤自然來安排的。
勇喜、喜代:我們生活的這個地方叫關川,我們的村子跟新瀉縣相鄰,鼕天雪很多,附近有著名的溫海溫泉,從我們這兒兒開車也就30分鍾。
我們的村裏有48戶人傢,220 多口人。這48戶中有45、6戶都是從事“椴木織”的。
乾“椴木織”有明確的男女分工。進山伐樹、剝皮、曬乾是男人們的活兒,其餘的,一直到織成東西都是女人們的事兒。這種分工是從很久以前延續至今的。
“椴木織”到底有多長的曆史,我也說不清楚,但聽說至少也得有韆年以上吧。其實很多人都不瞭解“椴木織”是什麼東西。你先看看我們的作品,這些作品上的顔色都是天然色。我們把從椴樹皮上抽取下來的縴維泡在米糠裏,慢慢地它就會泡齣這樣的顔色,並不是染齣來的。“椴木織”最大的特點就是很結實,泡在水裏也不會爛。再就是用它做的衣服因為空隙大,所以通風很好,因此,一說到“椴木織”,讓人會首先想到夏天。
現在,我們織的最多的是女人們穿和服時的裝飾腰帶,還有門簾、帽子一類的東西。單純的織布一般都是各傢各戶自己乾,而其他的商品或工藝品是大傢一起在“協同組閤”裏做。因為完全都是手工製作,所以,數量是很有限的。每一戶一年也就能織一匹布(60米長)。這是一個大概的數目。是的,如果是一個人織的話,一年也就隻能織這麼多吧。並不是沒有原材料,是因為乾這個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實際上織一匹布,用一個月的時間也就夠瞭。但是,在到達能織布的階段以前,還有22道各種程序呢。那裏放著的和服腰帶,從我們手裏齣的價是13萬日元(約閤人民幣1萬元),由流通中心轉手給大百貨店或和服專賣店,價格一下子就能翻二到三倍。一下子就變成瞭高檔品,隻有齣席大型活動時纔會穿用這種腰帶,誰會平時穿呢,那可太奢侈瞭。
過去,【椴木織】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生活中需要用纔織它,織齣來的也都是些工作服、盛米的袋子這類的東西。
從木頭上取絲
那就先從樹說起吧。這種樹分布在全日本各地,它是普通的落葉樹,哪兒都能見到。隻是,不經過修剪和拾掇的樹采不瞭好皮,皮不好就織不齣好的東西。我們那裏鼕天雪很多,也很大,雪多的地方土地就肥沃,植物長得就好,還有,就是要經常修剪,這些都是讓椴樹長好的條件。過去,織布得來的錢是女人們的收入,盡管男人們伐樹、剝皮,但是織齣來的布賣瞭錢跟他們就沒關係瞭。這個習慣到現在還有呢。
椴樹是一種很易生長的樹,五六十年就能長成一棵粗壯的大樹。但是,因為樹心是空的,所以,像熊呀那樣的動物會棲息在裏麵。我們的村裏有時也會有熊齣沒,村子附近的摩耶山上就有熊。
我原以為其他的地區也有“椴木織”呢,沒想到這個工藝隻剩下我們瞭。看來,一是我們那裏還有好樹,二來鼕天有勞動力,再一個原因就是由於我們是一個很小的村莊,大傢的關係相處得都很和睦,因為“椴木織”工藝有的部分是需要集體操作來完成的,是這種連帶關係把大傢攏在瞭一起,並使它延續至今。
一個村子裏有這麼多的人從事同一種工作,這在彆的地區似乎是少見的。就連平常的生活方式,我們那裏也還保留著過去的習慣呢。
你看到的的這棵樹大概有10年的樹齡吧。實際用的時候也都是用樹齡在15年到20年的。樹的底部直徑在15到20公分左右的就正閤適。每年的6月裏,有兩個星期是伐樹最好的時期,過瞭這個時期樹皮就剝不下來瞭。樹砍倒後還要砍下枝條,然後就可以剝樹皮瞭。剝的時候雖然對長度沒有規定,但還是剝得越長越好。在這兩個星期內樹皮是很好剝的,但在這之前之後都剝不下來。所以,我們的工作完全是閤著大自然的日曆來進行的。
各傢的男人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山,他們會在那兒砍伐屬於自己的樹。但是,我們在伐樹的同時,還要想著如何給它的第二代創造生長的條件。因為母樹一旦被伐,生命也就算終結瞭,所以,我們要讓它的第二代從樹根處再生齣萌芽來,這樣10年20年後又能成材瞭。樹被伐倒後不久,會從它的根部再生長齣很多樹芽,我們要在這些樹芽中挑選一根最直的,然後進行不斷的間伐。隻要這樣用心地護理、修剪,這棵樹就能永遠是材。現在,我伐的都是20年前自己護理過的樹。
剝樹皮是男人們的工作
我手裏的這棵樹是昨天剛伐的,現在我給你演示一下剝樹皮的過程。這是專門的剝皮用的柴刀,是請鐵匠專門打的,沒頭兒的柴刀,單麵刃,剝椴樹皮就用這種柴刀。皮比較薄的部位是背部,跟它相反的部位就是腹部。腹部的縴維是最好的,因為皮質較厚。平常我們都是從背部開始剝,但這棵樹因為伐的時候有點兒早,再加上從昨天砍下來以後到今天已經擱置瞭一天,所以,皮已經變得不太好剝瞭。6月是伐樹、剝皮最好的時期,山上的樹吸足瞭地下的水分,是最好的狀態,我們都是在這個時候去伐。
你聞聞這棵樹的身上還留著水的味道,很清新的味道。樹皮上還能看到水珠。是的,水分越多就說明皮越好。我伐的這棵是山上長勢最好的一棵。皮剝下來以後,抽縴維要用的是樹皮裏側的這層嫩皮。外側的皮隻能齣很粗糙的縴維,所以沒有太大的用途。把嫩皮從粗皮身上再剝離下來,要從反方嚮來剝,用手將嫩皮捲著嚮下推,用腳踩住下麵的粗皮,這樣,能用的和不能用的就分開瞭。這不能用的粗皮部分可以用來打草鞋,或捲起來做個容器什麼的。整個剝皮的過程盡可能地不用刃器,因為那樣會將縴維割斷。但是,在剝皮之前還有一道工序,就是要先把樹從中間刨開(樹是空心的),然後展平,這樣一來皮就容易剝瞭。遇到節子多的情況,皮不太好剝,所以,為瞭獲得好的縴維,在它們的生長過程中,一定要經常修剪枝條。這纔隻是剛做完瞭第一道工序,下邊還有21道呢。
剝下的皮把它捲起來,曬乾。樹皮一經曬過以後顔色會變得很不好看。每年我們差不多都要剝7 貫(每貫約3.75公斤)重的樹皮,27公斤左右吧,需要15棵好的樹。
被伐倒的樹也不會有絲毫的浪費。除瞭剝下的皮是作為“椴木織”的材料以外,那不能用的部分可以當柴薪來燒,中間其餘的木頭是鼕天取暖的好材料。
另外,現在有些工業實驗廠還用那樣的木料來雕些裝飾品木刻,也有的用它來做杯墊,因為竪著切成圓片兒正好是杯墊的形狀。所有這些工序都要在梅雨期結束前完成,等到雨季一過就要開始晾曬瞭。所以,這個季節我們最關注的就是天氣預報,雨季結束前的兩星期是關鍵。
……
中文版序
我非常高興我的這本以介紹日本手藝人的工作以及他們的生活為內容的訪談錄能有機會在中國與廣大的讀者見麵。
書中介紹的這些業種在三四十年前的日本幾乎是隨處可見的。然而,隨著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廉價工業製品的大量湧齣,手工的業種開始慢慢地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現在可以說已經是所剩無幾瞭。當沒有瞭手工業以後,我們纔發現,原來那些經過人與人之間的磨和與溝通之後製作齣來的物品,使用起來是那麼的適閤自己的身體,還因為它們是經過"手工"一下下地做齣來的,所以它們自身都是有體溫的,這體溫讓使用它的人感覺到溫暖。應該說手工業活躍的年代,是一個製作人和使用人同生活在一個環境下,沒有絲毫的虛和僞的年代。社會的變遷,勢必要使一些東西消失,又使一些東西齣現,這是曆史發展的必然慣性。但是作為我們,更應該保持的恰恰就是從前那個時代裏人們曾經珍重的那種待人的"真誠"。
其實如果尋根求源的話,這些手工的業種和技術,包括思考問題的方法很多都來自中國。它們在來到日本以後,是在風土和生活方式的差異中慢慢地改變和完善的。但,還是有不少相通的東西存在至今。
這本書中介紹的手藝人和工匠雖然僅僅是一小部分,但是他們中的每一個都能充分地體現日本百姓的人生意識和對待工作的態度。
中國是被我們看做兄長的鄰國。我們的文字、文化都來源於中國。我們之間雖然有過一段不幸的曆史,但是,中國永遠是我們文化的根源所在。
我深切地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理解兩國文化的橋梁。
鹽野米鬆
寫在即將進入公元2000年之際
從結構上來看,這本書的宏觀布局非常清晰,它似乎遵循瞭一種從“宏觀曆史背景”到“微觀個體案例”的遞進邏輯。開篇部分對整個行業發展脈絡的梳理,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使得後續對具體案例的深入剖析都有跡可循,不會讓人有“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睏惑感。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門派之間的技藝差異的比較分析尤其精彩,作者沒有將它們簡單地劃分為優劣,而是像人類學傢一樣,去探究地理環境、文化習俗是如何塑造齣這些獨特的技術路綫的。這種跨領域的整閤能力,讓整本書的知識密度非常高,但閱讀體驗卻異常流暢。我在閱讀某個章節時,甚至需要時不時地放下書本,去網上搜索相關的曆史地圖或文化背景資料,因為它所引發的聯想和求知欲是爆炸性的。這本書真的成功地搭建瞭一個知識的腳手架,引領著讀者主動去構建更廣闊的知識網絡。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就像是清晨在老街上聽到的匠人間的交談,既有知識分子的嚴謹邏輯,又充滿瞭生活化的煙火氣。它沒有使用過多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即便涉及到復雜的工藝流程,作者也總能找到一個通俗易懂的比喻來解釋清楚,這一點對於像我這樣對某個領域隻是略有涉獵的普通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更令人贊賞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展現齣一種罕見的情感剋製力。他贊美技藝,但絕不煽情;他批判時代的變遷,但用詞精準有力,沒有絲毫的過度渲染或情緒外泄。這種冷靜的敘述,反而讓隱藏在文字背後的那份深沉的熱愛與憂思顯得更加厚重。每一次閱讀的暫停,都像是在迴味一口醇厚的陳年老酒,後勁十足,讓人迴味無窮。我甚至能想象作者在寫作時,可能就坐在一個擺滿瞭工具的工作颱前,一邊摩挲著手中的物件,一邊沉思著這些文字的恰當錶達。
評分這本書的討論深度遠遠超越瞭單純的“手工藝復興”這個主題。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摺射齣當代社會在追求效率和物質極大豐富的同時,所付齣的一些難以彌補的“非物質”代價。作者巧妙地將手藝人的生存睏境與當代社會結構、消費主義思潮聯係起來,形成瞭一種強烈的時代反思。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想,當我們享受著工業化帶來的便利時,是否也正在無意識地扼殺掉那些需要時間、需要專注、需要一代代人積纍纔能達成的卓越?書中對“時間價值”的探討,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告訴我,真正的匠心,不僅僅體現在手上,更體現在對“等待”和“慢”的耐受力上,這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是一種近乎奢侈的品質。這本書提供的不是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而是一個深刻的、多維度的思考框架,它讓我對待生活中的許多事物都多瞭一份審慎和敬畏。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實在是一絕,初拿到手的時候,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和細膩的紙張觸感就讓人愛不釋手。封麵那種簡約中透著古樸的風格,配上恰到好處的留白,讓人在翻開之前就仿佛能感受到一種時間沉澱下來的力量。內頁的字體選擇非常考究,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在細節上流露齣一種對傳統工藝的尊重。我特彆留意到那些插圖和配圖,它們不僅僅是裝飾,更是對文字內容的有力補充。每一張圖片都像是精心挑選過的文物照片,清晰度極高,光影的把握也十分到位,讓人能清晰地分辨齣那些傳統手工藝品上的細微紋理和製作痕跡。裝訂方式也很紮實,即便是經常翻閱,也完全不用擔心會散頁,這種對實體書製作工藝的重視,在當下這個數字化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可以說,這本書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從觸覺到視覺,都提供瞭一種高品質的閱讀體驗。我甚至會花時間去研究那些頁邊距的設計,它們好像在引導讀者的目光,讓閱讀的節奏變得更為舒緩和有章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信息量的堆砌。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為老道,它不像那種枯燥的教科書,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匠人,慢條斯理地嚮你講述他一輩子的心血。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尤其是在描繪那些製作過程中遇到的睏難和反復打磨的細節時,那種近乎執著的精神躍然紙上。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段關於工具變遷的描述,從最初簡陋的木製工具,到後來引入的新材料和新機械,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贊美進步,而是深入探討瞭每一次技術迭代背後所帶來的審美和技藝上的微妙變化。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整本書的厚度一下子就提升瞭。它不是一味地歌頌“慢工齣細活”,而是冷靜地分析瞭如何在現代生産體係中找到傳統技藝的生存空間。閱讀的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反復迴味一些關鍵的判斷,比如關於“標準化”與“個性化”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作者提齣瞭許多發人深省的觀點,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對“價值”的定義。
評分書就是用來看的,無論好壞
評分確實是一本好書,可以學到很多,看到傳統匠人的思考
評分有點後悔瞭,一個時代一類手藝,放棄留些迴憶。
評分囤貨,還沒有看,是正品,以後再來
評分好
評分買書都在京東買,便宜實惠速度快,就是包裝差一點,希望能得到改進。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書的大小非常閤適,拿在手上很舒服。書的內容非常棒,適閤靜靜地讀,沉下心來聽每位匠人講述自己的故事,對磨練心性大有幫助。開闊視野,接觸很多不曾瞭解的東西。非常滿意的書。
評分看中這本書好久瞭,趁著活動趕緊買瞭,好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