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藝文經籍誌考補萃編(第6捲)(繁體版)

二十五史藝文經籍誌考補萃編(第6捲)(繁體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承略,劉心明 編
圖書標籤:
  • 二十五史
  • 藝文類
  • 經籍類
  • 誌考
  • 補萃編
  • 古籍
  • 曆史
  • 文化
  • 文獻
  • 繁體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291725
版次:1
商品編碼:11111034
品牌:清華大學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2-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76
字數:39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國傢古籍整理齣版“十一五”重點規劃項目,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資助項目,山東大學人文社科齣版基金資助項目。

內容簡介

《二十五史藝文經籍誌考補萃編》收錄二十五史中的藝文誌或經籍誌及其在宋代至民國間的考澄、注釋與補逮之作,收錄清代至民國間補撰的各朝藝文誌或經籍誌,收錄宋、明、清三朝的國史藝文誌或經籍誌,共計83種,每一種都作瞭標點、校勘,大緻根據時代和篇幅分為27捲30冊。這是史誌目錄首次大規模的匯輯和整理,顯示瞭各代藏書與著述之盛,在一定程度上摸清瞭中國古代文獻典籍的傢底,反映瞭各僩時代各種學術的興起、發展與演變,體現瞭中國古代思想、文化與科技的繁榮,為貫通考察典籍的成書、著者、捲帙、真僞、流傳等情況,提供瞭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據。

內頁插圖

目錄

補續漢書藝文誌
經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補後漢書藝文誌

捲二
捲三
捲四
捲五
捲六
捲七
捲八
捲九
捲十


補後漢書藝文誌
捲一
捲二
捲三
捲四
侯康補後漢害藝文誌補

精彩書摘

高誘孝 經解
鄭玄孝 注《唐誌》一捲。
自序:《孝經》者,三纔之經緯,五行之綱紀。孝為百行之首,經者至易之稱。僕避兵於城南之山,棲遲於岩石之下,念昔先人餘暇,述夫子之誌而注《孝經》焉。《後漢書》:鄭玄漢末遭黃巾之難,客於徐州。今《孝經序》,鄭氏所作。南城山西上可二裏所,有石室焉,周迴五丈,俗雲是康成注《孝經》處。右見《太平禦覽》所引,考範史無此文,則未知為袁山鬆、華蠕之書與,抑薛瑩、謝瀋之書與,《唐會要》:開元七年三月一日敕,《孝經》、《尚書》有古文本,孔、鄭注旨趣頗多路駁,令諸儒質定。六日,詔日:“《孝經》德教所先,頃來獨宗鄭氏,孔氏遺旨,今則無聞。其令儒官詳定所長,令明經者習讀。”四月七日,左庶子劉知幾議曰:“謹案今俗所傳《孝經》題曰鄭注,爰在近古,皆雲鄭注即康成,而魏晉之朝無有此說。晉穆武帝十一年及孝武帝太元元年,再聚羣臣,共論經義,有荀茂祖者,撰集《孝經》諸說,始以鄭氏為宗。自齊梁以來,多有異論。陸澄以為非玄所注,請不藏於秘府。王儉不依其請,遂得見傳於時。魏齊則立於學官,著於律令。蓋由虜俗無識緻斯訛舛,然則《孝經》非玄所著,其驗十有二。案鄭君《自序》雲'遭黨錮事起'難。黨錮事解,注《古文尚書》、《毛詩》、《論語》。為袁譚所逼,來至元城,乃注《周易》。都無注《孝經》之文,其驗一也。鄭君卒後,其弟子追論師所著述及應對時人,謂之《鄭誌》,其言鄭所注,惟有《毛詩》、三《禮》、《尚書》、《周易》,都不言鄭著《孝經》,其驗二也。又《鄭誌目錄》記鄭之所注,五經之外,有《中候》、《書傳》、《七政論》、《乾象曆》、《六藝論》、《毛詩譜》、《答臨碩難周禮》、《駁許慎異義》、《發墨守》、《鐵膏肓》、《起廢疾》及《答甄子然書》,寸紙片言,莫不悉載。若有《孝經》之注,無容匿而不言,其驗三也。鄭之弟子分授門徒,各述師言,更相問答,編錄其語,謂之《鄭記》,惟載《詩》、《書》、《禮》、《易》、《論語》,其言不及《孝經》,其驗四也。
……

前言/序言


《文獻匯粹:古籍考證與版本研究論集》 導言:探賾索隱,明辨真僞 在浩瀚的中華典籍長河中,每一次對古籍的深入考察,都是對曆史脈絡的重新梳理與確認。本書《文獻匯粹:古籍考證與版本研究論集》匯集瞭近二十年來學者們在文獻學、版本學領域所取得的最新、最具洞察力的研究成果。本書並非單一著作的匯編,而是涵蓋瞭不同時代、不同體裁古籍的考證方法論、版本流變考察、以及重要善本的詳細著錄與辨析。其核心目的在於,通過嚴謹的學術訓練和細緻入微的文獻比對,廓清曆史記載中的模糊地帶,為後世研究者提供堅實可靠的文獻基礎。 第一捲:史部典籍的再審視——兼論官修正史的編纂流派 本捲聚焦於中國史學典籍的考證工作,特彆關注曆代官修大部頭史書的文本差異與增刪流變。 一、 《資治通鑒》的宋代鈔本研究與篇目增刪考辨: 深入分析瞭宋代不同抄本中,關於“闕文”的補錄與刪節現象。通過對關鍵曆史事件敘事段落的橫嚮比對,揭示瞭不同抄本在史料采納上的傾嚮性差異,並據此探討瞭史官在纂修過程中對特定史料的取捨標準。重點分析瞭元代修史者在引用《通鑒》時所做的“訂正”及其背後的政治考量。 二、 《舊唐書》與《新唐書》的文獻互證與缺佚考補: 本章通過交叉比對兩部唐史的傳記與誌,梳理齣在流傳過程中,部分人物傳記因避諱或流失而産生的文本斷裂。特彆是對《舊唐書·輿服誌》中部分殘缺儀軌的復原性考證,引入瞭同時期其他非史書類文獻(如唐代筆記、法帖)的佐證,力求重建儀製的原貌。 三、 地方誌的史料價值與體例演變: 探討瞭明清時期地方誌在修誌體例上的革新與保守。選取特定區域(如江南、巴蜀)的方誌作為案例,考察其在記載災異、人物事跡時,如何受到地方士紳文化的影響。本部分還收錄瞭一篇關於“府誌中未經核實的佚聞”的辨僞研究,指齣部分記載雖具地方色彩,卻缺乏可靠的原始材料支撐。 第二捲:子部典籍的流派歸屬與學派源流 子部典籍內容駁雜,流派紛呈,本捲緻力於通過文獻細讀,厘清各學派思想的傳播路徑和文本的世代傳承。 一、 道傢典籍的抄本學考察: 以《老子》《莊子》的早期注本為核心,分析瞭魏晉玄學對文本闡釋的影響。重點比對瞭河上公本、王弼注本與後世流傳本在句讀和義理上的關鍵差異,並首次公布瞭一批宋刻本中小段落的校勘細節,對理解早期道傢思想的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二、 儒傢經典注疏的融閤與分野: 考察瞭宋代重要儒者對“四書”的注釋,尤其關注硃熹、陸九淵在“格物窮理”解釋上的分歧如何反映在他們所采用的文本底本上。本章包含對元代科舉用書中,特定注解被有意刪除或替換的個案分析,揭示瞭官方意識形態對文本闡釋權的控製。 三、 兵書與方術文獻的早期形態辨析: 選取瞭《孫子》《六韜》等兵書的早期傳本進行比較,探討瞭不同抄本在篇目排列、注釋詳略上所反映的軍事思想側重。同時,對部分涉及方術(如占蔔、曆法)的文獻,進行瞭時間斷代的考訂,以區分其究竟是漢代遺存還是魏晉以後的僞托之作。 第三捲:集部與釋藏的整理與互鑒 集部(詩文總集、彆集)與釋藏(佛典)的整理工作,往往涉及大量篇目缺失與譯者考證難題,本捲嘗試運用新的交叉學科方法進行梳理。 一、 唐宋詩文彆集中“佚篇”的尋索: 針對唐代大詩人(如白居易、杜甫)的詩集,采用“被引用”原則,搜集曆代文集、詩話中引而不錄的詩句。通過對這些“佚句”的上下文重構,嘗試還原部分散佚詩篇的可能麵貌。此研究方法極大依賴於對全唐詩以外的零散文獻的係統性檢索。 二、 佛經翻譯的“再釋義”現象: 考察瞭從印度傳入的佛典在漢地翻譯過程中的“增譯”與“減譯”。以《大般若經》的異譯本為例,分析瞭不同譯師(如鳩摩羅什與玄奘)在麵對同一梵文概念時,所選用的中文術語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瞭後世中國佛教宗派的建立。 三、 釋藏文獻與儒傢經典的相互影響: 關注宋代佛道二傢在闡釋自身義理時,如何藉用對方的術語或典故進行論辯。通過比對宋代高僧的語錄和儒傢文集的記載,揭示瞭不同思想體係之間相互滲透的復雜過程。 第四捲:版本學方法論與善本著錄規範 本捲為方法論探討,旨在規範古籍版本研究的實證路徑。 一、 雕版印刷中的“活版”痕跡與修版辨識: 詳細描述瞭如何通過觀察墨色濃淡不均、字口損傷、以及特定符號的重復齣現,來判斷一部刻本是否經過中途修版或套印的現象。並對明代中期的“坊刻”與“官刻”在雕刻精細度上的差異,提供瞭可量化的技術指標。 二、 批校題跋的“作者身份”鑒定: 探討瞭如何區分古籍上“題”與“跋”的真僞,以及如何通過字體學、用語習慣來推斷題跋者的身份,尤其是對於被乾隆皇帝視為“翰林秘本”的古籍,進行反嚮的審視和考證。 三、 善本著錄中的“版本序列”重建: 提齣瞭一個超越傳統“初、重、再”分類法的版本序列重建模型,強調以“印工”、“紙張”、“墨色技術”為核心的物理證據,來確立某一抄本或刻本在文獻傳承鏈條上的相對位置。 結語:文獻學研究的未來方嚮 本書的匯集,旨在強調文獻學研究的動態性與持續性。古籍並非靜止的文本,而是承載著曆史、技術、文化觀念變遷的物質載體。未來的文獻研究,需要更充分地結閤數字化技術,但基礎仍在於對紙張、油墨、雕版工藝的敏銳洞察與田野式的文獻考察。本書所呈現的,正是一批學者力求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以微見著,以小見大,重塑我們對古代知識體係認知的努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萃編》的排版和用紙質感,也充分體現瞭齣版方對這部嚴肅學術著作的尊重。繁體字的選用,本身就是對傳統文獻整理精神的一種緻敬。翻閱第六捲時,那種墨香和紙張的微澀感,讓人仿佛置身於一個安靜的古籍修復室中。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那些爭議性極大的條目時的態度——作者絕非一傢之言,而是將各種主要觀點和自己的考證結果並列呈現,留給讀者自行判斷的空間。這是一種非常負責任的學術態度。它避免瞭將復雜的曆史問題簡單化、標簽化的傾嚮。在具體操作層麵,該捲所涵蓋的那些篇幅浩瀚的經籍考證,其信息密度之高,令人咂舌。每一個注釋和引文都經過瞭極其審慎的核對,確保瞭引文的準確無誤。對於依賴古籍進行二次研究的人來說,這意味著可以大大減少在基礎文獻核對上耗費的時間,能夠更專注於自己的研究核心。

評分

說實話,當我捧起這厚厚的第六捲時,內心是既期待又有些許忐忑的,畢竟“考補”二字意味著繁瑣的細節和嚴苛的論證。然而,閱讀體驗齣乎意料地流暢。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帶著一種古典學者的沉穩和內斂,但又不失現代學術的嚴謹邏輯。它不像一些傳統的校勘學著作那樣,動輒就是冷冰冰的文字符號比對,作者巧妙地將文獻考證融入到瞭對古代文化脈絡的梳理之中。比如,在討論某一特定門類的書籍在不同朝代的收錄變化時,作者不僅列舉瞭文字證據,還結閤瞭當時的政治氣候和社會思潮進行解讀,使得枯燥的目錄學研究變得“有血有肉”。這種由點及麵的研究方法,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經籍誌”的理解,不再僅僅將其視為一份書單,而是視為一部動態演變的文化史的縮影。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或許會覺得部分章節需要反復推敲,但這恰恰是其價值所在——它要求讀者付齣相應的專注力,纔能真正品嘗到知識的醇厚滋味。

評分

這部書簡直是曆史愛好者的福音,尤其是像我這種對古籍整理和校勘有著近乎癡迷的讀者來說。《二十五史藝文經籍誌考補萃編(第6捲)(繁體版)》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深入研究中國古代文獻的源流和流變提供瞭一個極為寶貴的新視角。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沉浸在它的緒論和前幾章的考訂之中,那種穿梭於浩瀚史料間的踏實感,是其他任何通俗讀物都無法給予的。作者在處理那些曆代著錄有齣入、甚至相互矛盾的記載時,展現齣的那種細緻入微的考據功夫,令人嘆為觀止。例如,書中對某幾部失傳典籍在不同史書中的記載差異進行對比分析,結閤齣土文獻的佐證,最終給齣瞭一個極具說服力的“補綴”結論。這種“補”非憑空臆測,而是建立在對海量原始材料進行批判性吸收和整閤的基礎之上。對於那些習慣於二手資料研究的學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提醒我們迴歸源頭、正視文獻的原始麵貌是多麼重要。盡管內容專業性極強,但編排的結構卻頗為清晰,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循著作者的脈絡逐步深入,理解其精妙之處。

評分

我曾嘗試在其他地方尋找類似規模和深度的著作來對比,但坦白說,能望其項背的並不多見。這部《考補萃編》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體現瞭一種“工匠精神”——對每一個細節的反復打磨,對每一個字詞的鄭重對待。它不是為瞭趕時髦或追逐熱門話題而寫,而是沉下心來,做真正紮根於傳統學術土壤的工作。閱讀時,我常常會暫停下來,去查找書中所引用的那些我略感陌生的初級史料,發現作者的解讀是多麼的精準到位。這本書的體量和內容的深度,決定瞭它是一部需要“常備案頭,時時翻閱”的參考巨著。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張詳盡的、經過反復校訂的古代文獻地圖,指引著後學在探索浩瀚書海時不至於迷失方嚮。對於任何想要在中國古典文獻學領域做齣實質性貢獻的人來說,這套書,尤其是第六捲,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於它對“失落”部分的執著追尋。作為第六捲,想必收錄瞭更多年代久遠、版本稀少,乃至僅僅存在於史料記載中的珍稀文獻的考證。這種對“真空”地帶的填補,需要極大的毅力和耐心。我注意到書中對某些被認為是僞造或誤錄的篇目的甄彆過程,邏輯鏈條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最終的結論令人信服。它並非簡單地“刪除”或“更正”,而是詳細闡述瞭“為何會産生這種誤錄”,從抄寫錯誤、避諱、到後世文人的附會,剖析得鞭闢入裏。這使得讀者在學習考據方法的同時,也理解瞭中國古代文獻流傳的復雜性與人文學科研究的微妙之處。這套書的價值,已經超越瞭一般的工具書範疇,更像是一部活態的、不斷生長的中國古代學術史的側記。

評分

這套書很好,值得收藏

評分

書用來被查的,工具書

評分

其實隻能算是3部,最後一部隻有三五頁,目錄中連頁碼都沒印上去。

評分

很不錯,很有價值,推薦一下

評分

還沒看,看起來不錯。

評分

其實隻能算是3部,最後一部隻有三五頁,目錄中連頁碼都沒印上去。

評分

很不錯,很有價值,推薦一下

評分

《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包含以下四十部書籍。1隋唐嘉話/[唐]劉枒撰2朝野僉載/[唐]張鷟撰3明皇雜錄/[唐]鄭處誨撰4東觀奏記/[唐]裴庭裕撰5大唐新語/[唐]劉肅撰6東齋記事/[宋]範鎮撰7龍川彆誌/[宋]蘇轍撰8龍川略誌/[宋]蘇轍撰9東坡誌林/[宋]蘇轍撰10涑水記聞/[宋]司馬光撰11東軒筆錄/[宋]魏泰撰12青箱雜記/[宋]吳處厚撰13齊東野語/[宋]周密撰14癸辛雜識/[宋]周密撰15遊宦紀聞/[宋]張世南撰16舊聞證誤/[宋]李心傳撰17春渚紀聞/[宋]何薳撰18蘆浦筆記/[宋]劉昌詩撰19鶴林玉露/[宋]羅大經撰20湘山野錄/[宋]釋文瑩撰21玉壺清話/[宋]文瑩撰22西溪叢語/[宋]姚寬撰23傢世舊聞/[宋]陸遊撰24石林燕語/[宋]葉夢得撰25雲麓漫鈔/[宋]趙彥衛撰26清波雜誌/[宋]周煇撰27歸田錄/[宋]歐陽修撰28默記/[宋]王銍撰29邵氏聞見錄/[宋]邵伯溫撰30邵氏聞見後錄/[宋]邵伯溫撰31桯史/[宋]嶽珂撰32泊宅編/[宋]方勺撰33雞肋編/[宋]莊綽撰34唐語林校證/[宋]王讜撰35春明退朝錄/[宋]宋敏求撰36澠水燕談錄/[宋]王闢之撰37燕翼詒謀錄/[宋]王栐撰38鐵圍山叢談/[宋]蔡縧撰39四朝聞見錄/[宋]葉紹翁撰40老學菴筆記/[宋]陸遊撰《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包含以下四十部書籍。1隋唐嘉話/[唐]劉枒撰2朝野僉載/[唐]張鷟撰3明皇雜錄/[唐]鄭處誨撰4東觀奏記/[唐]裴庭裕撰5大唐新語/[唐]劉肅撰6東齋記事/[宋]範鎮撰7龍川彆誌/[宋]蘇轍撰8龍川略誌/[宋]蘇轍撰9東坡誌林/[宋]蘇轍撰10涑水記聞/[宋]司馬光撰11東軒筆錄/[宋]魏泰撰12青箱雜記/[宋]吳處厚撰13齊東野語/[宋]周密撰14癸辛雜識/[宋]周密撰15遊宦紀聞/[宋]張世南撰16舊聞證誤/[宋]李心傳撰17春渚紀聞/[宋]何薳撰18蘆浦筆記/[宋]劉昌詩撰19鶴林玉露/[宋]羅大經撰20湘山野錄/[宋]釋文瑩撰21玉壺清話/[宋]文瑩撰22西溪叢語/[宋]姚寬撰23傢世舊聞/[宋]陸遊撰24石林燕語/[宋]葉夢得撰25雲麓漫鈔/[宋]趙彥衛撰26清波雜誌/[宋]周煇撰27歸田錄/[宋]歐陽修撰28默記/[宋]王銍撰29邵氏聞見錄/[宋]邵伯溫撰30邵氏聞見後錄/[宋]邵伯溫撰31桯史/[宋]嶽珂撰32泊宅編/[宋]方勺撰33雞肋編/[宋]莊綽撰34唐語林校證/[宋]王讜撰35春明退朝錄/[宋]宋敏求撰36澠水燕談錄/[宋]王闢之撰37燕翼詒謀錄/[宋]王栐撰38鐵圍山叢談/[宋]蔡縧撰39四朝聞見錄/[宋]葉紹翁撰40老學菴筆記/[宋]陸遊撰

評分

另外,還有17種要齣版,等著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