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辞海:美术卷

大辞海:美术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建融 等 著,夏征农,陈至立 编
图书标签:
  • 美术
  • 艺术
  • 辞海
  • 百科全书
  • 工具书
  • 文化
  • 历史
  • 绘画
  • 雕塑
  • 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378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15939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6
字数:108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辞海:美术卷》是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它的出版,填补了中国辞书的一个空白。
迄今为止,《大辞海:美术卷》是我国的一部大型综合性辞典,它既收单字和普通词语,又收各类专科词语,兼具语文辞典和专科辞典的功能,收词丰富,检索方便,实用性强,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随着人类知识积累创新速度的加快和我国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不少文化层次较高的读者对《大辞海:美术卷》的查检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在继续编纂《大辞海:美术卷》新版使其适应时代要求的同时,编纂一部比《大辞海:美术卷》规模更大、所收字词更多、内容更加丰富的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实属必要。

内页插图

目录

凡例
分类词目表
正文
词目笔画索引

精彩书摘

  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1868-1928)苏格兰设计师、建筑师。工艺美术运动和英国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生于格拉斯哥的警官家庭。21岁人格拉斯哥艺术学校夜校学习,并在格拉斯哥一建筑公司“约翰·霍尼曼和凯皮耶”工作。1914年移居伦敦。受《工作室》杂志等的影响,从建筑设计转向家具和室内设计,并提出了独特的主张。与妻子、妻子的妹妹以及朋友麦克内尔组成了著名的“格拉斯哥四人组”。其设计主张带有极强的“反纤巧”色彩,作品往往比繁复华丽或柔和娇媚的风格更富视觉冲击力,其中既包含着凯尔特民族的硬朗风格,也吸收了日本传统设计的某些元素,并掺杂着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1896年主持设计格拉斯哥艺术学校校舍。1900年携其室内装饰和家具作品参加了维也纳的第八届“分离派”作品展览,将其影响拓展到欧洲大陆。1909年为格拉斯哥艺术学校设计艺术图书馆,是其最后一件影响卓著的建筑作品。其设计强调简洁的直线和方格纹案,带有不少现代主义的元素。1923年移居法国巴黎,专攻绘画,绘有众多建筑和风景画。
  麦克内尔(Herbert Mac Nair,1868-1955)苏格兰艺术家、设计师。生于格拉斯哥的军人家庭。1888-1895年在一建筑事务所当学徒,在那里结识麦金托什,并随之参加格拉斯哥艺术学校的夜校学习,同麦克唐纳姐妹相识,成为“格拉斯哥四人组”成员。受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成为格拉斯哥风格的倡导者。1895年开设工作室,设计生产包括家具、图书装帧、水彩画和招贴画在内的各种艺术品。1898年迁居利物浦,任当地建筑学校的设计导师。次年与弗朗西斯·麦克唐纳结婚。他们共同为意大利都灵国际现代装饰艺术博览会设计了一个书房。20世纪初他们先后在利物浦、伦敦、维也纳和德累斯顿等地展出作品。1909年夫妇俩回到格拉斯哥。1921年弗朗西斯去世,他迁居阿盖尔郡(Argyllshire),直至去世。
  库珀尔(John Paul Cooper,1869-1933)英国建筑师、珠宝设计师。生于莱斯特。珠宝设计别具一格,造型和选材都追求贴近自然,手工艺尽善尽美,作品华丽而不同寻常,往往富于象征意义,是工艺美术运动中最重要的珠宝设计师。他去世半年后,莱斯特市立博物馆曾举办其作品回顾展。
  毛汉姆(Syrie Maug ham,1879-1955)英国女设计师。生于哈克内。1922年开始其室内设计生涯,同年在伦敦贝克街开设“西莉亚有限公司”。作品以全白色的风格著称,一扫维多利亚时代延续下来的深色与小空间格调,令人耳目一新。后在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等城市开办分公司,风格向混合型发展,并逐渐以鲜艳的绿色和红色等替代纯白色的设计。多恩(MarionDorn.1896-1964)英国女设计师。生于美国。曾在斯坦福大学学习绘画。20世纪20年代初转行从事纺织设计。1923年去巴黎旅行,大拓眼界。同年移居英国,开始建立其装帧设计和蜡染设计事业,作品逐渐被《时尚》杂志和《装饰艺术年鉴工作室》所重视,并于1927年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国际艺术和手工艺博览会上展出,获得成功,接获大量订单。30年代,在英国参与和举办了一系列展览,包括英国工业艺术博览会等。1934年创建玛丽安·多恩公司。1937年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
  ……

前言/序言


《大辞海:美术卷》以外的艺术领域漫谈 引言:广阔无垠的艺术疆域 当我们提及“美术”时,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绘画、雕塑、建筑等经典门类。然而,人类的艺术创造力远不止于此。《大辞海:美术卷》作为一部聚焦于视觉艺术领域的权威性工具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这一领域的坚实基础。然而,艺术的版图是广袤的,它包含了无数未被这一特定卷册详尽收录,却同样光辉灿烂的领域。本文旨在描绘一幅《大辞海:美术卷》之外的艺术全景图,探讨那些在不同维度、不同媒介中绽放异彩的艺术形式。 一、 音乐的结构与情感的交响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巅峰之作,其复杂性和深刻性丝毫不逊于视觉艺术。它不依赖于固态的形态,而是以时间为轴线,通过音高、节奏、和声与旋律的编织,直接触及人类的情感核心。 1. 音乐理论的严谨性: 音乐的创作与欣赏背后蕴含着严密的数学与物理学原理。从巴赫复调音乐中对位法的精妙构建,到十二平均律体系的建立,再到20世纪勋伯格十二音体系的革新,这些理论构建了音乐的骨架。这些理论的探讨,涉及了音响学、乐理学、和声学、对位法等专门学科,其深度与广度,构成了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 2. 音乐的流派与历史: 音乐史的长河波澜壮阔。从古希腊的音乐理论萌芽,到中世纪的宗教圣歌(Gregorian Chant),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合唱的成熟;从巴洛克时期(如维瓦尔第与亨德尔)的装饰性与结构感,到古典主义时期(海顿、莫扎特)的清晰与平衡;浪漫主义时期(贝多芬、肖邦、瓦格纳)对个人情感的极致宣泄与歌剧艺术的巅峰发展;再到20世纪以后的无调性、序列音乐、随机音乐,乃至爵士乐、摇滚乐等现代音乐形式的崛起。每一种流派的兴衰与演变,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3. 乐器的演变与工艺: 乐器本身就是精密的工艺品。提琴制作的声学原理、钢琴机械结构的百年演进、管风琴的宏大结构,以及电子合成器技术对声音边界的拓展,这些都属于乐器学和声音工程的范畴,而非传统美术所能涵盖。 二、 文学的叙事与语言的雕琢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人类思想、情感、经验与想象力的结晶。如果说美术关注“可见之美”,那么文学则聚焦于“可感之境”。 1. 叙事学的构建: 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其叙事结构。从荷马史诗的英雄原型,到俄国托尔斯泰式的全景式社会描绘,再到意识流小说(如乔伊斯)对内心世界的无限挖掘,叙事学分析的是如何通过情节、视角、人物塑造和时空处理,构建一个自洽的艺术世界。 2. 文学流派与思潮: 不同的文学思潮深刻影响了作品的面貌。浪漫主义对自然与激情的赞颂,现实主义对社会百态的冷静剖析,象征主义对暗示与意境的追求,以及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解构,这些哲学与思想层面的探讨,是文学评论的核心。 3. 诗歌的韵律与意境: 诗歌,作为语言艺术中最凝练的形式,其对格律、韵脚、意象的锤炼,与视觉艺术中的构图与色彩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其载体完全是抽象的语言符号系统。 三、 戏剧与电影:时空的动态艺术 戏剧和电影是综合性的舞台艺术与时间艺术的结合体,它们融合了文学、表演、视觉元素(服装、布景/摄影、灯光)和听觉元素。 1. 戏剧的舞台调度与表演学: 戏剧艺术的核心在于演员在有限空间内的即时互动与情绪张力。从古希腊悲剧的祭祀性仪式,到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力量,再到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戏剧理论深入探讨了舞台调度、灯光设计在空间中营造气氛的技巧,以及演员如何通过身体、声音实现角色的生命力。 2. 电影的视听语言: 电影(影视艺术)是一门现代的综合艺术。它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视听语言”。剪辑(蒙太奇)是电影叙事的心脏,它决定了时间流逝的速度和观众的情感投射。摄影机的运动、景深、焦距的选择,以及声音设计(音效与配乐的融合),共同构成了电影区别于绘画和雕塑的独特美学体系。研究电影,需要深入解析米拉诺维奇的叙事理论、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等。 四、 舞蹈:身体的建筑与流动的雕塑 舞蹈艺术以人体为媒介,通过节奏性的动作在三维空间中创造出短暂而永恒的美感。它是一种非语言的身体表达。 1. 动作的语法: 舞蹈理论研究身体的姿态、动作的连接、重心的转移以及对空间的占用。从古典芭蕾对人体线条的极致规范(如“五位”的建立),到现代舞对自然呼吸与重力的探索(如格雷姆技术),舞蹈的“语法”是其独有的结构。 2. 节奏与情感的映射: 舞蹈与音乐密不可分,但它将音乐的抽象节奏具体化为可见的运动模式。它探讨了如何在运动中体现“力量感”、“流动性”或“断裂感”,这些都是雕塑或绘画难以捕捉的动态特质。 五、 手工艺与设计:功能与审美的结合 虽然某些手工艺品可能被归入广义的美术范畴,但更侧重于其实用功能和工业流程的设计学,则构成了另一重要的艺术领域。 1. 工业设计与人机工程学: 现代设计关注的不仅是产品的外观,更重要的是其“可用性”(Usability)。从包豪斯学派“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到当代用户体验(UX/UI)设计,这门学科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科学、人体工程学和市场需求。 2. 陶瓷与纺织的工艺深层研究: 陶瓷的釉料配方、烧制温度控制,纺织品的染色技术、织物结构分析,这些深层次的工艺研究,涉及化学、材料学,其专业深度超出了传统美术史的范畴。 结论:艺术的多元交响 综上所述,《大辞海:美术卷》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视觉艺术的坚实框架。然而,艺术的宏伟殿堂远不止于此。音乐的听觉结构、文学的语言逻辑、戏剧与电影的时空控制、舞蹈的身体律动,以及设计学中的功能与形式的平衡,共同构成了人类创造力谱系中不可或缺的篇章。这些领域各自拥有成熟的理论体系、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精密的实践方法,它们与美术共同协作,编织出人类文明光辉灿烂的艺术图景。理解艺术的完整性,必须将视野从视觉转向听觉、叙事和动态表现,才能真正领略人类精神世界的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研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爱好者,我原本对这种宏观的“大辞海”类工具书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经验告诉我,覆盖面越广,往往意味着深度有所欠缺。然而,当我查阅关于米开朗基罗晚期作品的词条时,我发现它提供的背景资料和图像引用链接(当然,这些链接需要读者自行去查证)远比我预期的要详实。尤其是一些非主流的地区性艺术流派的介绍,比如波兰的巴洛克雕塑,许多国内的专业书籍都很少提及,但这本书却做了相当详尽的梳理。这说明编纂团队在资料搜集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他们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常识”的罗列,而是试图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艺术史全景图。当然,即便如此详尽,艺术史的浩瀚依然意味着必然存在疏漏,比如我对某一特定时期壁画修复技术细节的深入探究,书中仅停留在概述层面,但考虑到其定位,这已属难能可贵了。

评分

说实在的,我这次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它附带的那些关于“现代艺术材料学”的专题附录去的。现在很多艺术史书籍都忽略了技术层面的探讨,只谈风格和概念,但材料的革新往往是艺术革命的先声。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扎实,它详细描述了油画颜料从矿物研磨到化学合成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媒介(如蛋彩、坦培拉、亚麻籽油)对最终色彩稳定性和纹理的影响。我特别关注了对稀有颜料——比如“普鲁士蓝”的早期应用和“群青色”替代品的历史比较。这种偏向技术的深度分析,对于需要进行艺术品复制或修复工作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艺术史知识,更是关于“如何制造艺术品”的工程学知识,这是许多单纯的艺术鉴赏书籍望尘莫及的深度。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纸张质感,配合着烫金的字体,一看就知道是下过一番功夫的精品。我通常更偏爱那种简洁、现代的设计风格,但这本书的古典韵味恰到好处地拿捏住了,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典雅。尤其是封面那幅精选的古代绘画摹本,色彩的还原度极高,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特意在光线好的书房里摆放它,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陈设艺术品,彰显着主人对文化品味的追求。不过,如果说有什么小小的遗憾,那就是侧边书脊的工艺,在频繁翻阅后,我担心会比封面更容易磨损,希望未来的版本在耐用性上能再做加强。总而言之,从视觉和触觉上来说,这本书的初始体验是无可挑剔的,它成功地将知识的载体提升到了艺术品的高度,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我通常是通过翻阅拍卖图录和原版画册来获取关于艺术品细节的感性认识的,对这种“百科全书式”的文字描述一直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少了点“味道”。但这本书在解释一些复杂的美学概念时,那种文字的精确性着实令人印象深刻。例如,书中对“晕染法”(Sfumato)的解释,它不仅仅描述了“模糊边缘”的技法,更是深入探讨了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从达·芬奇到后来的德加)的哲学意涵和视觉效果的细微差异。这种深入浅出的笔法,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领悟到一些晦涩的理论,而专业人士也能从中找到新的解读角度。它成功地扮演了知识的“翻译官”角色,将那些高高在上的学院派术语,用一种平实却不失深度的语言重新构建起来,极大地降低了艺术理论的门槛。

评分

这本书的检索系统,说实话,是我最想吐槽也最想赞扬的地方。初次使用时,我感到非常不便,那个按时间线编排的索引,对于我这种习惯于快速定位特定艺术家作品的读者来说,效率极其低下。我花了将近半个小时才适应它那种以“艺术运动”为核心的逻辑结构。但是,一旦我理解了编纂者的思维定式——他们更倾向于将艺术视为一个连续的、互相影响的整体,而非孤立的名人录——这种结构反而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通过查阅“印象派”的条目,我能清晰地看到它是如何从前人的写实主义中汲取营养,又是如何影响了后来的野兽派。这种脉络清晰的组织方式,极大地帮助我梳理了那些在我脑海中原本混乱交织的艺术史节点。这要求读者必须转变思维,从“找答案”转向“理解关系”。

评分

《大辞海》是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它的出版,填补了中国辞书的一个空白。迄今为止,《辞海》是我国唯一的一部大型综合性辞典,它既收单字和普通词语,又收各类专科词语,兼具语文辞典和专科辞典的功能,收词丰富,检索方便,实用性强,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评分

休闲时看看…………

评分

好书,价格优惠,发货快。

评分

《大辞海》是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它的出版,填补了中国辞书的一个空白。迄今为止,《辞海》是我国唯一的一部大型综合性辞典,它既收单字和普通词语,又收各类专科词语,兼具语文辞典和专科辞典的功能,收词丰富,检索方便,实用性强,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评分

《大辞海》的手笔大、阵容大。它从酝酿之日起就得到了从中央到学界各方面的关注,国家新闻出版署于1999年2月同意《大辞海》立项,此后《大辞海》的编纂又被列为上海市十五规划的重点项目。

评分

随着人类知识积累创新速度的加快和中国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编纂一部比《辞海》规模更大、所收字词更多、内容更丰富的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实属必要。 《大辞海》的编纂以《辞海》为基础,继承《辞海》的优点并以拓展,以增收《辞海》尚未涉及的新领域和各学科的新词新义为重点,适当补缺漏。全书收词约25万条,共约5000万字,均为《辞海》的两倍以上,按学科分类编纂分卷出版。本书包括体育卷、中国古代史卷、数理化力学卷、机械电气卷、环境科学卷、天文学-地球科学卷、哲学卷、医药科学卷、中国文学卷、外国文学卷。大辞海美术卷是是普及美术知识的好资料。

评分

海》的编纂以《辞海》为基础,继承《辞海》的优点并以拓展,以增收《辞海》尚未涉及的新领域和各学科的新词新义为重点,适当补缺漏。全书收词约25万条,共约5000万字,均为《辞海》的两倍以上,按学科分类编纂分卷出版。本书包括体育卷、中国古代史卷、数理化力学卷、机械电气卷、环境科学卷、天文学-地球科学卷、哲学卷、医药科学卷、中国文学卷、外国文学卷。

评分

休闲时看看…………

评分

休闲时看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