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维进 著
图书标签:
  • 新闻纪录片
  • 中国电影
  • 电影史
  • 纪录片史
  • 新闻传播
  • 中国历史
  • 影像文化
  • 传媒研究
  • 历史研究
  • 电影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488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06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电影学院:35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记录了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历史,并介绍了由其所记载的我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历史发展情况。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在正文中穿插了对新闻纪录电影人的回顾,并在附录中收录了新闻电影人的小传,记录了他们的伟大业绩和宝贵经验。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严肃求是的精神,对中国新闻纪录电影进行分析、评述,是研究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重要文献。

作者简介

  高维进,河南邓县人,1920年生,1937年开始从事艺术活动,1947年开始参加新闻纪录电影创作。
  曾编辑《新中国的诞生》、《延安生活散记》、《卡尔?马克思》、《毛泽东》等影片。《毛泽东》曾获1983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4年第四届金鸡奖特别奖。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副总编辑。1985年离休后发表了大量新闻纪录电影历史和理论方面的著述。

精彩书评

  读高维进老师的书,眼前总能浮现这样的场面,就是那一代人流血流汗、奋斗不息,垒起中国纪录片的基础,而我们作为晚辈是在这个基础上享受果实并舒适地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每一次创作既是展现自己才华的方式,也是向前辈致敬的机会。
  ——崔永元,著名主持人
  
  这是一位中国新闻纪录电影战线的元老,为我们撰写的一部跨越百年中国纪录电影史的厚重文献。中国新闻纪录电影,构建了近现代中国的影像史;这部厚重的文献则是影像史背后的阐幽明微的注解……
  ——高峰,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第八任厂长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的开山之作,三十年呕心沥血;之作,六十载亲身经历;良知之作,百年事公正评说。
  ——单万里,著名纪录片研究专家

目录

推荐序一 向纵深发展,攀登新的高峰 荒煤
推荐序二 书写新闻纪录电影的辉煌 陈播
推荐序三 历史、影像与影像的历史 钟大年
引 言
第一章 紧随世界起步
1.1电影传入中国
首先在上海放映电影
外国人拍摄的有关中国的新闻片
1.2中国人自己摄制影片
第一部中国人自己摄制的影片──《定军山》
新闻片《武汉战争》和《上海战争》
首先认识到电影的教育作用的是商务印书馆
记录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与摄影师黎民伟
友联影片公司的《五卅沪潮》与香港满天红影片公司的《满天红时事展》
1.3苏联摄影师拍摄有关中国革命的两部影片
第二章 一切为了抗日
2.1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抗战期间(1931 ─1937)
以抗日为内容的影片与《上海之战》
赴东北拍摄抗日义勇军的活动
记录热河、绥蒙前线抗战
两个特点
南京金陵大学的电化教育与《农人之春》
2.2全面抗战后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1937 ─1945)
中国电影制片厂的抗战影片
郑君里及《民族万岁》
中央电影摄影场的抗战影片
西北影业公司及《华北是我们的》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及其后
2.3外国摄影师在华拍片活动及尤里斯·伊文思与罗曼·卡尔曼
尤里斯·伊文思和《四万万人民》
罗曼·卡尔曼及其《中国在战斗》
2.4香港的抗战新闻纪录片
大观影业公司与《广州抗战记》
青年摄影团及《西北线上》
大地影业公司与《保卫大四邑》
第三章 人民电影的创立和发展
3.1抗日根据地新闻纪录电影的建立(1938 ─1945)
党对电影事业的关怀
中外记者最早拍摄中国工农红军及延安的影片
延安筹办电影事业的最初尝试和开端──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社
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延安电影团)的建立与发展
新四军四师的摄影工作及纪录片《新四军的部队生活》
3.2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电影制片机构的逐步建立(1946-1949)
延安电影制片厂、保卫延安电影素材的拍摄与西北电影工学队
驰骋在华北地区的大车电影制片厂
东北电影制片厂、《民主东北》及解放战争中的新闻摄影队
3.3新中国电影机构基本布局的形成
接收国民党的制片机构
北平电影制片厂的新闻纪录片
第四章 前进再前进的十七年
4.1面临各方面的转变(1949 ─1952)
制片基地的转移
报道重点的转移
向苏联学习与中苏合拍影片
4.2探索中前进(1953 ─1957)
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建立
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及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报道
“双百”方针的贯彻与创作的发展
伴随发展带来的问题及“左”的思潮的干扰
4.3“大跃进”及其后的调整时期(1958 ─1966.6)
“大跃进”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影响
周恩来总理关于反对“浮夸与不真实”的批示及其后的纠正措施
1962年后新闻纪录电影的调整与发展
介绍重要影片与作者
第五章 十年浩劫
5.1“文革”中电影首当其冲
5.2新闻纪录电影遭受的破坏
5.3围绕悼念周恩来总理影片摄制的一场斗争
5.4新闻纪录电影发扬优良传统拍摄重大事件仍然记录时代
第六章 新时期的新发展
6.1“文革”的结束与拨乱反正
时代的要求与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的思想解放
首先为拨乱反正调整社会关系大声呐喊
在多种题材与表现形式方面进行探索的最初一批影片
6.2影片的内容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记录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及重大事件
在祖国大家庭里
颂扬时代新风尚,关注社会问题
运动员的拼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最好体现
介绍祖国历史文化遗产、当今文化艺术与大好河山、风光民俗,增加人民群众对祖国的了解
提供国人了解世界的窗口
让海外华侨华人了解祖国,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
6.3影片向加强艺术性、注意提炼和概括,着力表现人与风格样式多样化的方向努力
影片以“人”为主要表现对象,把表现人、以情动人放在首位
艺术手法的探索
6.4台湾、香港 1949年以来新闻纪录电影的简单情况
1949年以来香港新闻纪录电影点滴
1949年以来台湾新闻纪录电影鳞爪
第七章 影视合流、影视并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7.1新闻纪录电影一度陷入低迷
7.2影视结合、影视并存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政府深化改革的措施 268电视给电影带来的冲击
以文献纪录片《较量--抗美援朝战争实录》为契机,纪录片又获得了观众
7.3对几个问题的看法
纪录电影的本性
纪录电影的哲学基础与美学原则
真实--纪录电影的生命
选择是新闻纪录电影对现实生活进行概括的一种手段
在现实生活进程中去“挑、等、抢”是纪录电影的主要拍摄方法
纪录片要遵循艺术规律,同时尊重其艺术性和真实性的相一致
提高影片质量的关键主要在于创作人员的素质与创新精神
附录
附录一 烈士篇--你们永远站在队伍的前列
附录二 人物篇
附录三 中国新闻纪录影片获国内各种奖项
附录四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在国际获奖影片
附录五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新闻纪录电影
后记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版权页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第一章 紧随世界起步

1919年4月,商务印书馆给当时北洋政府农商部的“为自制活动影片请准免税”的呈文中谈到制作影片的目的时说:有鉴于在中国上演的外国影片“轻薄险诈,甚为风俗人心之害……”而外国人在中国拍摄影片运往国外者,“又往往刺取我国下等社会情况,以资嘲笑”,因此,他们准备拍摄影片,分运各省择地开演,“借以抵制外来有伤风化之品,冀为通俗教育之助,一面运售外国,表彰吾国文化,稍减外人轻视之心,兼动华侨内向之情。”从这呈文中可以看出,商务印书馆当时对电影的宣传教育作用已有明确认识。


影像的史诗:二十世纪中国电影研究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入一个虚构的作者名,如:李文轩]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入一个虚构的出版社名,如:华夏文影出版社] ISBN: [此处留空,或填入一个虚构的ISBN号] --- 书籍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中国电影艺术的演变历程,重点聚焦于故事片、艺术电影的创作思潮、技术革新、以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它不是一部关于新闻记录的编年史,而是对中国影史中那些虚构叙事、作者表达和类型片发展的系统性梳理与批判性考察。全书以时间为轴,辅以专题研究,力图还原一个丰富、多元且充满内在张力的中国电影图景。 第一编:默片时代的试验与探索(1905-1930) 本篇考察了中国电影由萌芽到成熟的初期阶段,侧重于商业叙事和早期美学观念的形成。 第一章:光影的引入与本土化的初探 详述西方电影技术和放映模式如何进入中国,以及早期电影放映商的运作模式。 分析早期电影制作中,如何将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等本土元素融入到新兴的视觉媒介中,形成早期的“国片”概念。 重点考察了上海、北京等地的电影社团的活动,以及他们对早期叙事结构和摄影手法的初步尝试。 第二章:明星制度的诞生与类型片的雏形 探讨了中国第一批电影明星的崛起及其对票房和文化影响力的构建。 分析了早期武侠片、滑稽片和伦理片的叙事套路,及其如何反映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与道德观念。 对当时进口片的审查制度和本土电影工业的抗争进行了细致的文献梳理。 第三章:默片时期的视觉语言实验 聚焦于如张石川、郑正秋等早期导演在长片制作中对蒙太奇、景深镜头等技术元素的引入与实践。 比较了不同制片厂在布景、化妆和灯光运用上的地域性差异(如上海与香港)。 第二编:有声电影的革命与左翼思潮的介入(1930-1937) 有声电影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电影的艺术表达和传播方式。本篇着重分析了语言的引入如何与社会思潮交织。 第四章:从“有声”到“有话”:发音技术的本土化 分析了中国早期有声电影制作中,在录音设备、演员发音训练和剧本对白设计方面所遇到的技术和艺术挑战。 探讨了国语片、粤语片、闽南语片等不同方言电影的并存与竞争格局。 第五章:左翼电影运动的核心议题与美学风格 详细梳理了三十年代左翼电影人对现实主义的追求,电影不再仅仅是娱乐,而成为批判社会黑暗、揭露阶级矛盾的有力工具。 分析了夏衍、蔡楚生、史东山等导演在作品中对女性命运、工人阶级生活的刻画,以及其叙事节奏和摄影风格的革新。 对比了同时期右翼商业片在主题和手法上的明显区别。 第六章:经典叙事的定型与商业片的成熟 分析了《神女》、《渔光曲》等里程碑作品的艺术成就,以及它们如何在高度风格化的影像中融入深刻的社会批判。 考察了明星制度在有声片时代的强化,以及片场体制(如联华、艺华)的运作模式。 第三编:抗战、沦陷与类型片的固化与突破(1937-1949) 战争与动荡的年代,电影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娱乐转向宣传和精神慰藉。 第七章:战时电影的转移与重建 重点研究了战时电影机构(如中国电影制片厂)向后方(重庆、昆明)的迁移过程,以及物资匮乏对电影制作技术(如胶片使用、布景设计)的影响。 分析了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如何通过象征手法和寓言叙事来鼓舞民心。 第八章:沦陷区电影的“消音”与生存策略 深入探讨了上海沦陷区电影业的复杂性。一方面,部分影人坚持民族气节,通过“曲线救国”式的艺术表达进行抵抗;另一方面,也存在大量迎合日伪政权宣传的“应景之作”。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这些影片在主题、演员阵容和制作水准上的特征。 第九章:战后光影的回归与新现实主义的萌芽 战后,香港和上海的电影业重新繁荣,本章讨论了对美国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重新学习与本土化。 重点分析了以《小城之春》为代表的,对传统审美范式进行颠覆的“内敛式现实主义”,探讨其对人物心理描写的细腻处理,及其对未来电影美学的深远影响。 第四编:美学范式的探索与思潮的交锋(专题研究) 本编从特定角度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电影艺术进行纵深挖掘。 第十章:摄影与灯光的哲学表达 本书的专题亮点之一,本章系统梳理了中国早期电影摄影师如何运用光影来营造氛围、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通过对不同时期代表作的画面分析,探讨了中国电影在遵循好莱坞光影规范的同时,如何融入东方传统的美学趣味(如对留白、层次感的偏爱)。 第十一章:作曲与音效的叙事功能 探讨了中国电影如何将民族音乐(如民乐、戏曲唱腔)融入电影配乐,以强化特定情节的民族性和情感深度。 分析了早期音效设计师如何利用有限的技术手段,来增强拟真感和戏剧张力。 第十二章:女性导演与幕后工作者的声音 本书致力于揭示被主流史学忽略的声音。本章专门考察了在男权主导的制片体系中,少数女性导演、编剧和制片人在幕后所做的贡献,以及她们作品中独特的女性视角。 结语:遗产与回响 总结二十世纪中国故事片在艺术、技术和社会影响层面留下的宝贵遗产,以及这些早期探索对后世中国电影(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艺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对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进行了反思。 --- 本书特色: 本书严格以故事片和艺术表达为中心,深入考证了中国电影在技术、美学和叙事层面如何与世界思潮接轨并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它通过对大量一手资料、电影剧本、早期评论的挖掘,重建了从默片到有声片、从商业叙事到现实主义探索的复杂脉络,为研究者提供了关于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历程的全新视角。本书完全避开了对新闻报道、政治宣传影像的专门梳理,聚焦于虚构艺术的创造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实际上,它以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触,将那些沉默在档案深处的影像片段重新激活了。作者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纪录片主题选择的敏感度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他如何剖析了“劳动模范”这一经典叙事范式如何在不同年代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其间的微妙转变和宣传逻辑的演进,清晰可见。这种跨越数十年的对比分析,使得历史的纵深感油然而生。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宏大叙事的梳理,而是深入到了具体场面调度和剪辑手法的细节层面。读到对早期纪录片摄影师如何利用光影来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的描写时,我仿佛能听到老式摄影机的咔嚓声,感受到他们对每一个镜头的虔诚。这部书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非虚构影像语言发展史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密度相当高,但它成功地将“政治纪录片”这一容易被刻板印象固化的领域,解构成了多层次的艺术实践。我特别欣赏作者引入了大量的档案文献和当时的行业内部讨论记录,这使得整个论述有了非常坚实的支撑,而不是空泛的解读。例如,对于1950年代末期,如何平衡“反映现实”与“服务中心工作”之间矛盾的探讨,作者的分析极为犀利且富有洞察力。他没有简单地批判或美化,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张力场中进行考察。对于许多已经被“遗忘”的、但曾经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单集纪录片,作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据和重估,为我们重新认识那个时期的影像生态打开了一扇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读者跳出当下的评判标准,进入历史的语境中去理解这些影像的生成逻辑。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极其清晰,像是一部精密的交响乐,每一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绪,但最终汇集成对中国影像历史的宏大表达。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某一阶段的影片风格演变时,所采取的类比手法,比如将特定时期的剪辑节奏与当时的社会情绪挂钩,这种联觉式的解读,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趣味性。它不仅仅记录了“拍了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要这么拍”以及“拍出来后产生了什么效果”。书中对后期恢复和整理老旧胶片过程的描绘,也让人对这些历史影像的脆弱性和抢救的紧迫性有了真切的体会。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既有扎实史料支撑,又充满思辨活力的作品,是了解中国当代非虚构影像如何生根发芽、走向成熟的必备参考书。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书,它的魅力在于那种深沉的、不事张扬的学者的气质。行文中透着一股对影像媒介的深切关怀和近乎“考古学”般的严谨。不同于市面上流行的通俗文化读物,它更像是一份精心绘制的地图,带领读者穿越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漫长“地下河道”。尤其是作者对于“纪录片主体性”在不同政治气候下的漂移和重塑的论述,构思精妙。他清晰地展示了,在不同的历史节点,记录者自身的身份认同和创作自由是如何被外部环境所形塑的。这种对“人”与“体制”之间复杂关系的关注,让这部书的理论深度大大超越了一般的媒介史叙述,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对话空间。读完后,我对“客观性”在纪录片中的含义,有了更辩证的理解。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角度颇为独特,它不仅仅是在梳理一部部影片的脉络,更像是在描摹一个时代影像的呼吸。作者对早期新闻纪录片的关注,让我看到了技术与意识形态交织下的视觉表达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那些胶片上斑驳的颗粒感,仿佛带着历史的尘埃,映照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影像工作者们如何用镜头记录和塑造“真实”。尤其是关于早期新闻片的制作流程和放映机制的剖析,展现了技术力量在传播思想中的巨大作用。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一些标志性影片背后创作团队心路历程的挖掘,那种在严苛环境下寻求艺术突破的挣扎与坚韧,读起来令人动容。这远不止是一部技术史或编年史,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影像记忆构建过程的社会文化史。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在思考,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新闻纪实”范式,其最初的形态和意图究竟是什么,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线索。

评分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包括一些拍摄自然的纪录片,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片断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评分

资料翔实 一手资料

评分

作者亲历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发展历史,在延安时期就目睹八路军电影团的成立及其创作活动,1947年参加新闻纪录电影创作活动,并长期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担任副总编辑。书中所记资料翔实、内容真实可靠。

评分

质量很好,孩子很喜欢

评分

作者不太了解,是老一辈电影工作者了,已经过世,不过推荐者都是圈里的顶级牛人。一定不会错的。

评分

书不错,买得值!从小我就喜欢读书。在灿烂的阳光中,在膝上摊开一本书,闻着薄薄的纸上散发出的淡淡的油墨的清香,旁边放上一杯水,听风吹开书页的美妙声音。妈妈为了熏陶我爱读书的品性,在家的墙壁上安装了一个红色的小书架,我总是站在前面,仰着头看那些花花绿绿的小册子,我知道,对书的喜爱,从那时起,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无论是厚重肃穆的字典、精巧感人的小说、空灵芳馨的散文集,抑或是精辟真挚的小故事,他们或让我了解了人生的至真至纯,或使我懂得了世界的广大、知识的无限,但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一本叫做再试一次的书。我的数学一向不好,无论我怎么认真听讲,努力做题,成绩永远是在80分上下晃悠。来回考了几次成绩都无太大变化,我有点心灰意冷地想放弃努力。看到我不思进取想后退的破罐子破摔的行为,妈妈没有多言语些什么。只是在我生日时,送给我一本书,名字叫再试一次。这是一本并不起眼的书,淡蓝色的封皮,淡雅而普通。讲的是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在商海中艰苦创业摸爬滚打,失败了许多次最终成为百万富翁的故事。情节并不时髦,甚至有些俗套,但是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当你失败了许多次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因为如果此时失去成功的信念,之前的失败就白费了,每一次失败都是成功对你的考验,多一次失败你就离成功又进了一步,再试一次,或许你就成功了。”这本书,告诉了我短短的两句话,却又是一个对我影响深远的道理。我了解到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在以后的学习中,每当我失败后伤心沮丧时,我就会想起这本再试一次,我总是在心里对自己说“再试一次,我就会成功”,终于,我的数学成绩一跃排在了班中的前几名。面对着我的进步,我笑了,妈妈笑了,我觉得那本书,也笑了。 其实我真的应该感谢书,书不仅给了我许多有形的知识,更给我注入了许多无形的力量,教给了我许多深刻的道理,为我人生的航程指明了方向。再美的花儿也会凋零,再绚丽的彩虹也会消失,但只要有了书将它们珍藏其中,便会成为永恒的美丽。读书的好处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这要看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就像世上既有不识字的流浪汉,也有满腹经纶的穷秀才一样。然而,没有文化却不可能成为名医、工程师,研制不出原子弹,造不出航母,要想成为社会名流、带动生产力的进步,不读书是绝对不可能的。正如俄罗斯文学家高尔基说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今社会正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可以推测一个没有文化的人要在社会上立足是何其难,要是连食品药品说明书都看不懂,那该多不方便呀。因此,趁着年轻,努力学习、努力读书吧。它会使你变得聪明,给你插上腾飞的翅膀,在社会中翱翔!

评分

质量很好,孩子很喜欢

评分

仅剩的基本抢到了~

评分

纪录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