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对于乾隆时期江南地区赋税和漕运状况的记载,初看之下似乎与宫廷制造相去甚远,但深思之后,我领悟到这正是支撑起“养心殿”辉煌的物质基础。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珐琅彩、景泰蓝,其原料——矿石、颜料、贵金属,无一不是通过严密的漕运体系,从全国各地汇集到京城。这本书通过记录漕运的损耗、季节性的影响乃至地方官吏的腐败,侧面揭示了保证宫廷奢侈品供应的难度与成本。这让我对“内廷供奉”的价值有了更深的敬意。那些成品上的细微瑕疵,或许正是运输途中颠簸留下的无声印记。这种对后勤保障的关注,使得我对那些精美艺术品的欣赏,不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而是渗透了对整个帝国经济命脉的理解。
评分此外,书中关于乾隆朝与外部世界(如西域、藩部)交往的记录,虽然篇幅不长,但为理解造办处的“国际化”提供了背景。当清廷需要赏赐给藩王或接待外国使节时,所用的礼品规格、材质选择,无不牵动着造办处的神经。这些礼品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更是政治意图的载体。书中对一次外交活动中使用的特定礼器的提及,虽然没有说明其制造细节,但让我联想到,当时的工匠们必须具备极高的文化敏感度,能够准确地将政治讯息融入到艺术品的符号系统之中。这要求造办处的匠人们不仅是技艺精湛的手艺人,更是能够理解并执行复杂外交语境的文化执行者。这种跨文化的艺术生产视角,让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延展。
评分这本书中涉及的关于乾隆朝文官系统的组织架构和奏折往来的描述,尽管侧重于政务而非工艺,却为我理解养心殿造办处的运作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想象一下,每一个精美的器物在被呈献给皇帝之前,需要经过多少层级的审批和记录?这些史料片段,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高效运转的官僚机器的脉络。比如,书中提到的某个地方官员呈报的矿产资源勘探情况,虽然与造办处的直接工作看似遥远,但它反映出的,正是皇帝对全国资源调配的掌控力。而造办处,作为直接服务于皇帝的特殊机构,其物资来源、人员任免,无不依循着这套庞大的官僚系统。阅读这些内容,我体会到了一种“大处着眼”的历史观,它教导我们,要理解一个具体机构的运行,必须将其置于整个国家治理的宏图中去考察。这种跨领域的知识碰撞,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评分翻开这本《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第2辑):乾隆朝》,我立刻被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所笼罩。虽然我手中的这部书并未直接记载养心殿造办处的详尽历史,但它所展现的那个时代的面貌,却与紫禁城内的核心机构息息相关。我首先被书中关于乾隆朝官廷礼仪和服饰制度的描述深深吸引。那些精细入微的规制,从皇帝早朝的坐姿到节庆大典的陈设,无不体现着那个时代对秩序和威仪的极致追求。阅读这些文字,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淡淡的檀香和丝绸的摩擦声,想象着那些工匠们如何在严格的监督下,为皇室打造出每一件代表着至高权力的器物。这种宏观的时代背景,虽然没有直接聚焦于造办处的日常操作,却为我们理解那些器物是如何诞生的,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文化土壤和权力结构。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成功的工艺品制作,背后都是一个庞大且严密的行政体系在运作。
评分我对书中关于乾隆皇帝个人生活片段的记录尤为着迷。虽然没有直接描述他批阅造办处的文件,但通过他对园林游赏、私人宴饮的偏好描述,我得以窥见这位皇帝的审美情趣和日常节奏。例如,书中提到某次南巡中对某一处风景的特殊偏爱,这种偏爱很可能直接影响到随后两年内宫廷造办处对相关主题纹饰、色彩的偏爱和订单的倾斜。可以说,皇帝的“心之所向”就是造办处的“手之所往”。这种以君主个人意志驱动的生产模式,与现代工业的标准化流程截然不同。阅读这些片段,我仿佛站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看到宏大的历史叙事如何被个体的偏好所微调和塑造。这是一种非常细腻且充满人情味的历史观察角度。
评分养心殿的后殿是皇帝的寝宫,共有五间,东西稍间为寝室,各设有床,皇帝可随意居住。后殿两侧各有耳房五间,东五间为皇后随居之处,西五间为贵妃等人居住。同治年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住在东侧的“体顺堂”,慈禧住在西侧的“燕禧堂”,随时登临前堂,处理政务,确实十分方便。寝宫两侧各设有围房十余间,房间矮小,陈设简单,是供妃嫔等人随侍时临时居住的地方。
评分好书必须拥有啊~期待第一辑再版~~
评分茶疏 许次纾
评分二十七日司库白世秀,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交银法(珐)琅五供六份,俱随木座。传旨:将银法(珐)琅五供六分(份)着各配做铜彩油灵芝花一对。钦此。于十一月初三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将银法(珐)琅五供六分(份)配得铜彩油灵芝花六对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进讫。
评分建茶论 罗大经
评分续茶经 陆廷灿
评分茶话 陈继儒
评分大观茶论 赵佶
评分不错的书,京东快递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