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
评分在地理版图上,斯洛文尼亚只是一个小巧玲珑的国家,但一旦进入了观念世界,与其狭小的疆界和稀疏的人口密度相比,斯洛文尼亚获得的声誉却大得不成比例,这都要归功于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Zizek)。齐泽克今年63岁,是来自斯洛文尼亚的首都卢布尔雅那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已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涉猎的范围包括希区柯克、列宁、歌剧和9·11恐怖主义袭击等等毫不相关的领域。他以天马行空式的说话风格和写作风格,以及擅长将心理分析、政治和黄色笑话融为一体而著称。
评分1951年,沃尔什(WH Walsh)正式提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亦即批判的历史哲学)之分。在对历史哲学的这种分野的意义上,可以说思辨的历史哲学无论中外都是古已有之的,而批判的历史哲学却要从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算起,更确切地说是从布莱德雷1874年《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一书的问世算起。
评分沃尔什(WH Walsh)正式提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亦即批判的历史哲学)之分。在对历史哲学的这种分野的意义上,可以说思辨的历史哲学无论中外都是古已有之的,而批判的历史哲学却要从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算起,更确切地说是从布莱德雷1874年《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一书的问世算起。
评分书很薄,就一百来页,看了一遍没太看懂,有时间还得再来一遍
评分如果我想先天地超出有关一个对象的概念,若没有一个特殊的和处于这个概念之外的引导线索,这就是不可能的。
评分著名历史学家德罗伊森相比较,这一点可以看得更清楚。作为一位实践的历史学家,德罗伊森在他多年讲授的Historik(德文词,大意是“历史知识的理论”)课程中,就把系统地回答历史学的学科范围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目标。
评分我要指出的就是这种对线索的倡议。因为极有可能,这本身涉及一套康德那里的“关系学说”,而相应地,海德格尔尤其在他《何谓一物》中应该也针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说出了自己的建议。不过更重要的是,由这一点出发,可以更明了在《尼采与哲学》中,德勒兹为什么在比较康德和尼采的批判哲学任务之完成时,老早就摒弃“原则/原理”的思路,以及在文本后续进展中说出了“我不要(阿里阿德涅的)线团”。即使我们讲康德的实践哲学(这是纯粹理性批判的鵠的,是纯粹理性之正当运用的方向性所在),在这个背景上也就更容易注意到,康德一直寻求线索/原理,以确立纯粹理性的行规/教规(本身也就是诸原理的总和),并且在其中(纯批文本中其实也有很多显示,更不要提那个康德极早期饶有趣味的文本《论活力的真正测量》)一种经典力学的思想图式常常作为康德建筑学的最小结构单位。与之相对,或者说与之相对照,我猜想德勒兹在写《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时,所发展出来的可能会是另一种哲学方式,其中,“方法”要被重新思考和运用,“实验”也作为新的关键词。从这里也可以试着体会“不要线团的哲学”是什么。
评分非常满意,五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