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很薄,只是一篇论文的篇幅,分量却很重,在历史哲学的学术史上地位相当重要。
评分在心灵为了展现其自身所造成的世界之中,而且在那里它的生命也就是其自我实现的历程,在那里行动与对它的知识则是其产儿,它们出现的时辰永远都不是同样的,而且他们的诞生乃是分别开来的。人类的生命与个体的发展,同样地都是事迹先行而随后是反思;而正是对于这个问题——“我都做了什么?”——我们才觉醒到已经完成了的、却并未曾有意去做的种种事情以及我们所并未认识到的各种存在,而我们所负之于它们的则是我们自身的存在。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唯有当他们停滞的时期,对于一个人来说,唯有当其个性与地位已经变得永远地固定了下来的时候,并且当一个人是已经造就了的时候,才有可能预知新的成长的真实性;而在进步具有了其充分的意义,演化也只不过是一句空话的时候,目前才是坚实的而未来则是无从分辨的。确实,这时目前情况的实质尚未诞生,而且也还有未来:但是未诞生的事物还处在隐蔽之中,未能大白,胎儿还处在隐蔽之中,而预言又是可疑的,给孩子命名的那个早晨还隔着许多日子才能从分娩的黑暗和辛苦的夜晚之中破晓。
评分我要指出的就是这种对线索的倡议。因为极有可能,这本身涉及一套康德那里的“关系学说”,而相应地,海德格尔尤其在他《何谓一物》中应该也针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说出了自己的建议。不过更重要的是,由这一点出发,可以更明了在《尼采与哲学》中,德勒兹为什么在比较康德和尼采的批判哲学任务之完成时,老早就摒弃“原则/原理”的思路,以及在文本后续进展中说出了“我不要(阿里阿德涅的)线团”。即使我们讲康德的实践哲学(这是纯粹理性批判的鵠的,是纯粹理性之正当运用的方向性所在),在这个背景上也就更容易注意到,康德一直寻求线索/原理,以确立纯粹理性的行规/教规(本身也就是诸原理的总和),并且在其中(纯批文本中其实也有很多显示,更不要提那个康德极早期饶有趣味的文本《论活力的真正测量》)一种经典力学的思想图式常常作为康德建筑学的最小结构单位。与之相对,或者说与之相对照,我猜想德勒兹在写《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时,所发展出来的可能会是另一种哲学方式,其中,“方法”要被重新思考和运用,“实验”也作为新的关键词。从这里也可以试着体会“不要线团的哲学”是什么。
评分评分
历史学不仅要研究历史是什么,而且也要研究我们的历史认识是如何成为可能的。百年来我国的新史学似乎偏向于思辨的方向较多,而于批判方面的思路则显得重视不够。如果说历史研究就必须要有形而上学的前提假设,那么是不是也应该同样地重视其知识论方面的自我批判呢?
评分如果我想先天地超出有关一个对象的概念,若没有一个特殊的和处于这个概念之外的引导线索,这就是不可能的。
评分早在1874年,布莱德雷就作出了一个基本的判断:历史学只有在自觉地意识到自身的认识前提和限度之后,才能称得上是批判的历史学。而一般所见的历史研究都是“非批判的”,他们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认识前提和限度,幻想自己可以不带任何“偏见”地进行历史研究。在《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的论述中,蕴含了历史哲学思考的多种发展的可能。柯林武德是从唯心论的方面去继承的例子。由1942年亨普尔发表他的著名论文而开启的有关历史解释的长期争论(1940-1960年代)中,也不难看出,里面有布莱德雷讨论历史推论的影子。
评分思辨的历史哲学无论中外都是古已有之的,而批判的历史哲学却要从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算起,更确切地说是从布莱德雷1874年《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一书的问世算起。本书是布莱德雷在1874年发表的最重要的一部哲学著作。尽管篇幅不长,但它却是批判历史学的哲学反思的标志性的开山之作。同时,本书适合作为布莱德雷哲学的入门读物,其中不仅蕴含了其思想的若干要义,而且体现了他鲜明的哲学风格,例如典型的轻视例证,以及按照现代标准来看艰涩的行文。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