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藩系列-后汉

蔡东藩系列-后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东藩 著,孙宇天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后汉
  • 蔡东藩
  • 史学
  • 中国历史
  • 古代史
  • 汉朝
  • 历史人物
  • 传记
  • 史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335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21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蔡东藩中华史”即《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迄今为止,一部全面叙述中国历史的通俗演义。原为旧白话,为便于今人阅读和品鉴,由众多专家学者编译为白话版重新编译整理,增加注释,语言贴近现代阅读习惯,适合各阶层读者。

大家推荐读史必备入门书:毛泽东卧室床畔常备的历史书,二月河推荐的中国历史入门读物,顾颉刚、裴效维、杨天石高度评价。毛泽东曾建议党的高级干部应该好好阅读本书,以了解中国历史。并把本书放入列给儿子毛岸英的书单里。

中国历史演义巅峰之作:一人主笔,千年兴衰,正史为经、轶闻为纬,上起秦皇,下迄民国,编织中国最完整的史话。

文史专家修订白话版:专业学者团队编译,全、准、新的白话版,拆掉时间的墙,畅通无阻地读历史。

内容简介

“蔡东藩中华史”系列是蔡东藩所著历史演义的白话版,全书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约601万字。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在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上,蔡东藩以“正史”为主,兼采稗史、轶闻,他自称所编历史演义,“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对稗史、逸闻等史料的使用极为谨慎,往往要“几经考证”。

在体裁上突出“义以载事,即以道情”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

蔡东藩这套演义重史轻文,尽管略输文采,但却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为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


作者简介

蔡东藩名郕,字椿寿,号东藩,清山阴县临浦(今属浙江萧山)人。民国时期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秀才。辛亥革命后,应邀到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任编辑,修撰《高等小学论说文范》《中等新论说文范》《清史概论》等书。1916年至1926年,蔡东藩写成《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其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原为旧白话,为便于今人阅读和品鉴,由众多专家学者编译为当代白话,是为《蔡东藩中华史》。

历史演义之外,蔡东藩还著有《留青别集》《留青新集》《客中消遣录》《楹联大全》及诗集《风月吟稿》《写忧草》等。

精彩书评

★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顾颉刚(著名历史学家)

  ★毛泽东为何喜爱蔡著?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蔡著成功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趣味性的统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杨天石(著名学者)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处,不仅在于他准确地挑出了历史的大线索,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关注了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有些历史叙述者,过于追求所谓“历史理性”,结果常常忘记历史是鲜活生命的延展。在这些人笔下,历史变成了一种刻板和单调的表达。而蔡著不同,他的历史有血液、有温度,是可以触摸的。他的历史是关于人性的故事。
  ——张颐武(著名学者)

目录

新朝伊始

边境纷争

群贼崛起

真命天子刘秀

昆阳大捷

王郎称帝

刘玄定都长安

群雄逐鹿

刘秀登基

宋弘大义拒婚

淫寇园陵逞凶

造反的下场

燕王彭宠之死

智勇双全的耿将军

隗嚣叛乱

三请严光

得陇望蜀

光武帝决胜千里

金溪女霸王

忠臣董宣

壶头山剿匪

光武帝驾崩

绝世美女马皇后

蔡愔取经



楚王之乱

云中太守廉范

班超出使西域

马太后辞封

窦皇后争宠

智擒疏勒王

降羌英雄邓训

外戚专权

少年皇帝发威

邓绥德冠后宫

班超还朝

短命的皇帝

勇将梁慬

虞诩智敌强羌

传奇廉吏杨震

乳母王圣

杨震自尽

宫廷风波

梁女正位中宫

阉党权倾朝野

张纲平盗

梁冀投毒害幼主

骄夫悍妻

铁面无私的朱御史

定密谋诛杀梁氏


五侯祸乱人间

皇后的悲哀

大兴党狱

窦太后执政

窦武失计被杀

阉党尽诛名士

陈球仗义执言

赵苞破敌

灵帝西园卖官

黄巾贼作乱

奸雄曹操

桃园三结义

东吴始祖孙坚

灵帝阅兵

引狼入室

董卓废帝

汉廷迁都

孙坚喜得御玺

吕布戏貂蝉

董卓丧命

曹吕之争

李傕挟持献帝

汉献帝逃亡

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阿瞒宛城猎艳


大谋士郭嘉

吕布丧命

狂生祢衡

义士关云长

官渡之战

审配死守孤城

三顾茅庐

孙权复仇

赤壁之战

既生瑜,何生亮

许褚救主

伏皇后被害

鲁肃病故

关云长败走麦城

曹丕篡位

刘备之败

七擒孟获

马谡失街亭

诸葛亮五丈原归天

大战公孙渊

司马懿计杀曹爽

东吴的宫廷之争

司马师废魏帝

恶贯满盈的孙

蜀亡晋兴

精彩书摘

新朝伊始

史家把汉代分作前后汉,也称东西汉。这是因为汉朝四百年里,中间经过王莽篡国,所以王莽以前叫做前汉,王莽以后叫做后汉。前汉建都陕西,因此也称西汉;后汉建都洛阳,洛阳在陕西东面,因此也称东汉。

如果要论起后汉的兴亡,比前汉还要复杂。王莽篡权,实由外戚专权所致。王莽毒死汉平帝,又废掉孺子刘婴,把汉室江山平白地占为己有,自称新朝,号为始建国元年,封刘婴为定安公,改大鸿胪府为定安公府。尊前朝孝元皇后为新朝文母、孝平皇后为定安太后。新朝文母和定安太后,一个是王莽的姑母,一个是王莽的女儿,所以仍得以住在深宫。

接下来是分封功臣,先依据金匮按名封爵。这金匮是梓潼人哀章私造出来的。王莽视它为瑞兆,借此物欺骗吏民。金匮中所列新朝辅佐大臣,共有十一人。首列是王舜、平晏、刘歆、哀章,王莽称他们为四辅,令王舜为太师安新公、平晏为太傅就新公、刘歆为国师嘉新公、哀章为国将美新公。四辅以外,就是甄邯、王寻、王邑,王莽称之为三公,令甄邯为大司马承新公、王寻为大司徒章新公、王邑为大司空隆新公。还有四人称为四将:甄丰为更始将军,孙建为立国将军,王兴为卫将军,王盛为前将军。

这道新朝诏旨一颁出来,哀章喜得如愿,马上置办了一套朝衣朝冠,三跪九叩,谢恩受封。其余的如王舜、平晏、刘歆、甄邯、王寻、王邑、甄丰、孙建八人,本来就是王莽的爪牙,即日奉命任职。只有王兴、王盛两个名字,是哀章随笔捏造,当然无人承认。哀章不敢直说,只是在背地里偷笑。可王莽仍派人四处查访,无论贫富贵贱,只要与金匮中的姓氏相符,便可领旨做官。事有凑巧,一个城门令史叫王兴,还有一个卖饼的叫王盛。王莽立即召他们入朝,封为将军。

这时候,徐乡侯刘快忽然起兵讨伐王莽,进攻即墨。王莽正要派遣将士前去抵御,即墨已经传来捷报,刘快战败身亡。刘快是汉胶东恭王刘授的次子,恭王刘授是景帝第五代子孙。刘快有一个兄长名叫刘殷,嗣爵胶东王,王莽称帝后,降刘殷为扶崇公。刘殷不敢反叛王莽,刘快却志在讨逆,纠集数千人,从徐乡赶到即墨,想占领此城,再向西进攻。可即墨城中的吏民,闭城拒守。刘快的部下多是乌合之众,渐渐溃散。守吏趁势杀出,把刘快赶走,后来刘快死在长广间。

刘殷听说弟弟刘快起兵,惶恐得很,紧闭城门,自己主动入狱,并上书谢罪。王莽已经得到捷报,就赦免了刘殷,只惩治了刘快的妻儿。

第二年为始建国二年,王莽担心刘氏再反叛,索性将汉室诸侯王一律贬为平民。只有前鲁王刘闵、中山王刘成都、广阳王刘嘉,因为曾歌颂王莽的功德,仍受封为列侯。不久立国将军孙建等人上奏:“汉氏宗庙不应还在长安,应与汉室一同废去。”王莽欣然答应,不过他认为国师刘歆等三十二人上知天命,夹辅新朝,可以存有宗祀。刘歆的女儿为皇子妃,仍可用刘姓,其余的三十一人皆赐姓王氏,并改称定安太后为黄皇室主,表示与汉绝婚。

定安太后虽是王莽的女儿,却与父亲性情不同。王莽篡位以后,她整日闷坐深宫,愁眉不展,就是王莽按时朝会,她也借口有病,未曾去过一次。王莽误以为她年仅十八岁,不耐孀居,就将她改号,好为她选择配偶。王莽暗想朝中心腹虽有很多人,只有孙建最尽力,孙建的儿子孙豫又是个翩翩少年,如果与黄皇室主配做夫妻,恰是一对佳偶。于是王莽召入孙建,与他密商。孙建欣然受命,回去询问孙豫,孙豫也喜出望外。

孙建父子想出一个办法,让孙豫带着医生,以问病为名,到黄皇室主宫中。宫中侍女不敢拦阻,将他放进来。孙豫当面拜见黄皇室主,说是奉旨探视。黄皇室主大为惊异,又见孙豫一双色眼向自己脸上瞟过来,料知来意不善,慌忙退入内室,传叫侍女,责备她擅自接纳外人,还亲自鞭打她。孙豫站在外面,听见内室有鞭打声,扫兴而去,并报知了王莽。王莽这才知道女儿志在守节,就打消了之前的想法。

谁知此事传出去,偏有一个纨绔子弟,艳羡黄皇室主,想与她做个并头莲。这个人就是更始将军甄丰的儿子甄寻。甄寻为人轻佻好色,以前听说王莽要招孙豫为婿,暗暗嫉妒,背地含酸。孙豫没有成事,甄寻又私下窃喜,以为大好姻缘应该属于自己。甄寻朝思夜想,定下一计,悄悄施行。

以前甄丰与王舜、刘歆等一同辅佐王莽,不过他们尚未敢唆使王莽篡位。直到符命之说纷起,甄丰等人不得不顺风敲锣,争相说王莽称帝符合瑞兆。王莽称帝后,曾派遣五威将帅分别镇守五方,颁出符命四十二篇,笼络人心,因此符命之说遍布天下。并且内外官吏一说符命,往往立即被封侯。统睦侯司命陈崇私下对王莽说:“符命可以暂时使用,不可长久使用。长此下去,人们都借此邀功,反而会导致叛乱。”王莽点头无言。陈崇退出后,王莽就颁出诏令,说除五威将帅所颁发的符命外,其余全属无稽之谈。符命之谈于是渐渐消逝。

甄丰本为大司空,资格地位不亚于王舜、刘歆,就连甄寻也被封为茂德侯,官居侍中,兼京兆大尹。到王莽分封功臣,依照金匮符命,只封甄丰为更始将军,与卖饼儿王盛平级,不但与王舜、刘歆等人相差太远,甚至连弟弟甄邯也比不上,甄丰父子当然闷闷不乐。之所以会这样,实因甄丰生性刚强,平时难免会冒犯王莽,所以王莽借符命把甄丰贬下。甄丰的儿子甄寻垂涎王莽的女儿,错以为王莽真相信符命之说,于是决定从符命上做文章。出于谨慎,他先借别的事试了一试,说新室应当在陕地设立二伯,甄丰为右伯,太傅平晏为左伯,仿效周公、召公的旧例。

这道符命呈进去,竟得到王莽的批准。甄寻见符命有效,就又写了一篇,里面说:“汉氏平帝的皇后,应当为甄寻的妻子。”满心期望王莽再次批准,把黄皇室主下嫁过来,自己好做个乘龙快婿。哪知宫中却传出消息,说王莽怒气冲冲地叫骂:“黄皇室主是天下之母,怎能做甄寻的妻子?”甄寻这才知道弄巧成拙了,就取了些金银,一溜烟地逃出家门。不到半日,果然有许多吏卒来包围甄府,抓捕甄寻。甄丰还不知甄寻所犯何罪,等问明情况,也吓得魂飞天外,急忙寻找儿子,想绑儿子入朝,为自己免罪。偏偏找不到甄寻,又经朝使逼迫,一时无法对付,只好服毒自尽。朝使见甄丰已死,又入室搜捕,最终也没有找到甄寻,于是回去复命。

王莽听说甄寻逃走,下令通缉,并追究他的党羽。查得国师刘歆的儿子侍中刘棻、刘棻的弟弟长水校尉刘泳以及刘歆的门人骑都尉丁隆、大司空王邑的弟弟左关将军王奇等,都是甄寻的好友,就将他们一股脑儿全抓入狱中,逐一审问。几人因甄寻在逃,无从对质,自然不肯承认。过了几天,甄寻就被抓到了。

甄寻与刘棻等虽是好友,但这次全是甄寻一人做主,未曾与别人商议。一经到案,甄寻供认不讳,说与刘棻等并未通谋。偏偏审问的官吏有心除掉这些人,严刑逼供,将刘棻等人也牵扯在内。刘棻等人百口莫辩,都被定成死罪。还有刘棻的老师扬雄,也成了此案的嫌疑犯,遭到传讯。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素来口吃,却才思兼备。汉成帝时,由大司马王音举荐,待诏宫廷,献入《甘泉》、《河东》二赋,很受成帝赏识,授职郎官。哀、平两朝未被提升,抑郁无聊时,便借笔墨消遣,著成《太玄经》及《法言》,语句多难以理解。刘歆看完后,认为扬雄有才,特令儿子刘棻拜扬雄为师。此时扬雄正在天禄阁校书,忽然听说自己被刘棻的案情牵连,暗想自己年过七十,何苦再去受刑,就从阁上跳下,摔了个半死不活。朝吏见他年纪老迈,又摔得鼻青脸肿,慌忙将他扶起,令人看守;然后去报告王莽,讲述惨状,说明扬雄并不知情。王莽这才下令将他免罪,只将甄寻、刘棻等一并处死。

还有一件更可笑的事情。王莽想效仿虞廷旧制,流放刘棻到幽州、甄寻到三危、殛丁隆到羽山,三人当时已经被杀死,就将他们的尸体载入驿车,辗转运到那里,称为三凶。此外受到牵连的朝臣也不下数百人。只有扬雄九死一生,想去奉承王莽,特写了一篇《剧秦美新文》,恭敬呈上。当时人们因此作歌谣:“惟寂寞,自投阁,爱清静,作符命。”因为这首民谣,大名鼎鼎的扬子云贻笑千古。扬雄于王莽天凤五年病死。


前言/序言

一批年轻的文化人,为了让更多读者体会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魅力,经过艰苦努力,以专业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将蔡著的“旧白话”——这种“白话”今天已经不大读得懂了——重新译为今人能够轻松理解的当代白话。毫无疑问,这是让蔡著得到传承的最好方式。他们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对于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种新的可能性的展开。翻译整理后的作品,为普通读者提供了方便,无论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进入中国历史的深处。
  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少年时代曾经激起过我的强烈兴趣。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读的书少得可怜,但一个少年求知的兴致是极高的,阅读的兴趣极强,加上当时的课业没有什么压力,因此可以读现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时间去读的“杂书”。当时中华书局出版的蔡东藩的《民国通俗演义》就是让我爱不释手的“杂书”,它把民国时期纷乱的历史讲得有条有理,还饶有兴味。虽然一些大段引用当时文件的部分比较枯燥,看的时候跳过了,但这部书还是深深吸引了我。后来就要求母亲将《中国历朝通俗演义》都借来看。通过这部书,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历史的复杂、深刻,实在超出一个少年人的想象,看到那些征战杀伐、宫闱纷争之中人性的难测,确实感到真正的历史与那种黑白分明的历史观大不相同。当时,我们的历史知识都是从“儒法斗争”的框架里来的,历史在那个框架里是那么单纯、苍白;而蔡东藩所给予我的,却是一个丰富和芜杂得多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王朝的治乱兴衰,人生的枯荣沉浮,都让人感慨万千,不得不去思考在渺远的时间深处的人的命运。可以说,我对于中国历史的真正了解,就是从这部历史演义开始的。
  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不得不承认,这部从秦朝一直叙述到民国的煌煌巨著,确实是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本。这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说“演义”历史,以历史知识“丰富”通俗小说,既可信又可读。 蔡东藩一生穷愁潦倒,他的经历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经历,他对于历史的描述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的。他不是一个鲁迅式的启蒙者,但他无疑具有一种另类的现代性,一种与五四新文学不同的表达策略。蔡东藩并不高调激越,他的现代性不是启蒙性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启你蒙”,而是讲述历史,延续传统。他的作品具有现代的想象力,表现了现代市民文化的价值观。
  在《清史通俗演义》结尾,蔡东藩对于自己做了一番评价,足以表现一个落寞文人的自信:“录一代之兴亡,作后人之借鉴,是固可与列代史策,并传不朽云。”他自信自己的这部著作,足以与司马迁以来的史学名著“并传不朽”。蔡著的不可替代之处,不仅在于他准确地挑出了历史的大线索,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关注了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有些历史叙述者,过于追求所谓“历史理性”,结果常常忘记历史是鲜活生命的延展。在这些人笔下,历史变成了一种刻板和单调的表达。而蔡著不同,他的历史有血液、有温度,是可以触摸的。他的历史是关于人性的故事。
  从蔡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活的历史,体验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的碑文中这样阐释中国文明的命运:“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今天,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历史连续性和不断更新的魅力正在焕发光芒,冯先生对于中国未来的期许正在成为现实。
  在这样的时机,蔡著《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新译,就更显其价值。我们期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并从历史中得到启示,走向更好的未来。让我们和读者一起进入这个丰富的世界。
  是为序。
  张颐武


英雄的挽歌:乱世中的权谋与兴衰 本书聚焦于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前夕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着重描绘了汉室衰微、群雄并起、英雄辈出、智慧与武力激烈碰撞的时代图景。 楔子:王朝的黄昏 故事开篇,东汉王朝已是积重难返。外戚、宦官的争斗如同慢性毒药,侵蚀着朝廷的中枢。灵帝的昏聩与猜忌,为后来的动荡埋下了最深的伏笔。我们看见的不是一个统一帝国的气象,而是腐朽与绝望交织的末世景象。底层百姓在苛政与天灾中挣扎,黄巾之乱如燎原野火般爆发,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农民起义,更是对整个旧秩序的猛烈冲击。 第一卷:狼烟初起与地方豪强 黄巾之乱被镇压,中央权威进一步瓦解,地方州牧、刺史的权力开始坐大。本书细致刻画了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各路人马。 何进的无能与袁绍的崛起: 窦武、陈蕃的失败教训尚未远去,何进试图以雷霆手段整顿朝纲,却终因优柔寡断,为宦官集团提供了反扑的机会。袁绍,这位出身名门、行事张扬的豪杰,在混乱中崭露头角,他的早年抱负与后来的优柔寡断形成鲜明对比。 十八路诸侯的会盟与颙颙乎的幻想: 董卓之乱是历史的转折点。本书着重渲染了董卓入京的震撼力,以及他如何以铁腕手段控制幼帝,将洛阳化为一座巨大的炼狱。随后,以曹操、袁术、袁绍为代表的地方势力,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集结兵马。然而,这次会盟的内部分裂与目标不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悲剧性的结局。盟军的优柔与低效,与董卓的残暴形成了强烈的张力,凸显了在乱世之中,缺乏统一意志的“正义”是多么苍白无力。 第二卷:群雄逐鹿与霸业的奠基 董卓被诛后,中原大地陷入了更加混乱的“战国时代”。本书重点描绘了几位关键人物如何奠定其后三国鼎立的基础。 曹操的崛起之路: 从镇压黄巾到讨伐董卓,曹操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对时局的精准把握。从兖州的险境中死里逃生,到迎汉献帝于许昌,他始终坚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书中细致描绘了他如何收拢人才,尤其是他早期招揽的颍川名士如何为他构建了坚实的文官体系。濮阳之战的惨烈,以及官渡之战前夕的艰难抉择,都展现了曹操在绝境中迸发出的惊人韧性与战略远见。 袁绍的鼎盛与致命弱点: 袁绍,拥有四世三公的显赫背景,汇聚了北方最庞大的兵力。他的威势无可匹敌,但本书也深刻剖析了他致命的缺陷——刚愎自用、优柔寡断,以及对人才的猜忌。韩馥、公孙瓒等人的消亡,是袁绍傲慢的注脚。官渡之战,不仅是兵力的较量,更是领导者心性与战略部署的终极对决。许攸的叛投,官渡粮仓的焚毁,是压垮这头北方巨兽的最后一根稻草。 江东的暗流: 在北方战火纷飞之际,江东孙氏集团的经营也悄然展开。孙坚的勇猛开路,孙策的“小霸王”之勇,他们如何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并展现出与中原士族不同的行事风格,是本书一个重要的侧面描写。 第三卷:荆襄的焦点与赤壁的转折 随着曹操统一北方,目光自然投向了南方的荆州与江东,这里成为了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战场。 刘表的“守成”与荆州人才的流向: 刘表,这位儒雅的州牧,虽坐拥荆州天府之国,却因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使得荆州成为了各方势力垂涎的猎物。荆州士族的复杂心态,以及诸葛亮、庞统等人的出仕选择,构成了荆州复杂的政治生态。 刘备的颠沛流离与“仁德”的吸引力: 刘备集团在早期是乱世中的“流浪者”。屡战屡败,却总能在绝境中依靠其“仁德”与坚韧的意志,不断聚合新的力量。徐庶的抉择、三顾茅庐的传奇,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仁君”的魅力所在,这种魅力,是曹操的霸道所不具备的。 赤壁的洪炉: 赤壁之战是全书的高潮。本书将着力于描述这场战役中的智慧博弈——周瑜的英气与雄才,诸葛亮的奇谋,以及曹操的轻敌与急躁。东风的呼唤,火攻的奇效,不仅仅是一场军事的胜利,更是孙刘联盟对抗绝对力量的一次历史性证明。赤壁一战,彻底打破了曹操一统天下的迷梦,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 尾声:时代的遗产 赤壁之后,天下三分之势已成定局。本书的结尾部分,将不再详述三国鼎立后的具体征伐,而是聚焦于这一历史时期的遗产: 士族的阶层固化与选择: 乱世之中,士族如何在新兴的曹魏政权、偏安一隅的江东,以及充满变数的蜀汉之间进行选择与依附。 军事制度的演变: 从早期的募兵制到后来的屯田制,军事与经济的结合如何影响了战争的形态。 英雄的宿命: 那些在乱世中叱咤风云的人物,无论是曹操的雄才、孙策的英气,还是关羽、张飞的忠勇,他们的结局都带着浓厚的时代悲剧色彩,印证了“时势造英雄,亦可吞噬英雄”的铁律。 本书试图展现的是:一个伟大王朝如何走向衰亡,以及在文明的废墟之上,新旧力量如何激烈碰撞,最终雕刻出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读者将跟随笔触,走进那个充满血与火、智慧与勇气的时代背影,感受历史前进的沉重步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逻辑和结构的人,很多历史题材的小说,叙事线索容易混乱,让人抓不住重点。然而,这部作品的结构设计堪称教科书级别。作者似乎拥有一张清晰的思维导图,将不同势力、不同时间点上的事件组织得井井有条,条理清晰,丝毫不拖泥带水。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自然而然,如同精心打磨过的齿轮般咬合紧密,推动着整体故事向前发展。即使涉及多方势力复杂的纠葛,读者也能凭借作者巧妙的引导,轻松理清谁是谁非,谁主谁仆。这种高超的结构掌控力,让我在阅读时始终保持着清晰的思路,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乐趣,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脉络的精准把握。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真是令人惊叹,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把握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史实,更是在字里行间注入了对那个时代深刻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和复杂性。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沉浮的人物,他们的挣扎、权谋、以及偶尔流露出的温情,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身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富有哲理的片段,思考历史的必然与偶然。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使得整体阅读体验非常饱满且富有层次感。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消遣读物,它更像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复杂面的社会学观察报告,披着历史的外衣。作者对于权力腐蚀人心的描绘入木三分,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英雄人物,在私欲面前的挣扎和最终的堕落,让人不胜唏嘘。同时,书中对底层民众在乱世中的命运也有着深切的关注和同情,这种平视的视角,使得这部作品的情感基调更为厚重和真实。它没有一味地美化英雄或妖魔化反派,而是展现了人性的灰色地带,引发了读者对道德选择、历史责任等宏大命题的深刻反思。读完之后,我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个历史时期,更是对人性有了更复杂和辩证的认识,收获良多。

评分

坦白说,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不会过于枯燥,毕竟是关于那个久远年代的故事。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笔力非凡,将复杂纷繁的史实,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串联起来,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紧张激烈的冲突场面描写得扣人心弦,让人几乎屏住呼吸;而那些慢节奏的政治博弈和外交手腕,则展现了高超的智谋较量,读来也趣味盎然。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细节的考究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无论是官场的礼仪、战场的布阵,还是日常生活的点滴,都描摹得真实可信,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历史的好奇心,更提供了一种近乎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不同于我读过的许多同名主题的作品,它少了一些刻板的教条,多了一份属于艺术家的灵动与洒脱。读起来非常顺畅,即便面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历史概念,作者也能用极为浅显易懂却又不失文采的语言来阐释,完全没有阅读障碍。我喜欢那种作者似乎在与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心领神会的对话的感觉。这种亲切感,使得原本厚重的历史题材变得平易近人。特别是那些描绘战争场面的段落,虽然场面宏大,但文字的穿透力极强,能清晰地感受到刀光剑影背后的血腥与悲怆,让人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也油然而生对和平的珍视。这种艺术与历史的完美结合,是这本书最让我称道之处。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接下来是分封功臣,先依据金匮按名封爵。这金匮是梓潼人哀章私造出来的。王莽视它为瑞兆,借此物欺骗吏民。金匮中所列新朝辅佐大臣,共有十一人。首列是王舜、平晏、刘歆、哀章,王莽称他们为四辅,令王舜为太师安新公、平晏为太傅就新公、刘歆为国师嘉新公、哀章为国将美新公。四辅以外,就是甄邯、王寻、王邑,王莽称之为三公,令甄邯为大司马承新公、王寻为大司徒章新公、王邑为大司空隆新公。还有四人称为四将:甄丰为更始将军,孙建为立国将军,王兴为卫将军,王盛为前将军。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非常值得一看的书!特别是排版很充实不像其他书都空了很多!是一本良心书

评分

谁知此事传出去,偏有一个纨绔子弟,艳羡黄皇室主,想与她做个并头莲。这个人就是更始将军甄丰的儿子甄寻。甄寻为人轻佻好色,以前听说王莽要招孙豫为婿,暗暗嫉妒,背地含酸。孙豫没有成事,甄寻又私下窃喜,以为大好姻缘应该属于自己。甄寻朝思夜想,定下一计,悄悄施行。

评分

孩子很喜欢这方面的书,顺便我们也再看看。

评分

还没看,应该还不错

评分

此书不差,白话文版本更通俗易懂。

评分

非常好的产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