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学大家王尧先生亲自讲解藏传佛教
带你探寻一个由活佛、精灵、藏王、大师和虔诚的藏民组成的神秘世界
这里有《西藏生死书》中未涉及的其他重要教派,
这里有《藏地密码》中传奇故事的发生背景
只有了解藏传佛教,才能了解西藏的传统文化,才能理解藏民的言行和内心,否则只是雾里看花。
藏传佛教不能称为“喇嘛教”,汉传佛教不叫“和尚教”
藏传佛教,它不仅传入我国藏族地区,还传入蒙古族地区、裕固族地区、土家族地区。我们曾经接受了日本人的称呼,称它为“喇嘛教”,但藏传佛教界不承认这一称呼。早期,在北京成立藏传佛教研究会时,有人建议叫“喇嘛教研究会”,就有一位大师上台发言,认为不能叫“喇嘛教研究会”。实际上,在藏地,不是所有出家人都可以叫喇嘛,只有一些有知识的、有转世等级的,方可称为喇嘛。汉人不了解这一情况,见到穿红袍者就叫喇嘛,甚至还有什么“老喇嘛”、“小喇嘛”之类的称呼,这样的称呼是不妥的。日本人所谓的喇嘛教,是从英文Lamaism套过来的,但我们不应采用这一称呼。一些藏族朋友私下里也说过,你们叫我们的宗教为“喇嘛教”,你们的出家人称“和尚”,我们称你们的宗教为“和尚教”,可以吗?因此,我们不取“喇嘛教”之名,而称其为“藏传佛教”。学过藏语文的知道,其藏语名称为bod-brgyod-nang-pavi-chos,它是指在藏区传播的,或通过藏区传播的佛教。
“佛教占领舞台,上演苯教节目”
我们知道,在藏区它是全民信仰的一种宗教,可能会有人说,在藏区至少有两种宗教,即佛教和苯教(bon-chos),怎么可以说藏传佛教是全民信仰的宗教呢?不错,藏地确实有苯教这么一种宗教。根据文献记载,佛教传入藏区是公元7世纪的事,在此之前流传于藏地的宗教即是苯教,藏语称为bon。但当佛教传入后,二者经过长期的摩擦、融合,今天,苯教几乎已成为佛教的一部分而存在。在苯教典籍中保留了西藏大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四川藏区就是苯教盛行的地区,今日的旅游胜地九寨沟、黄龙正是苯教的活动中心。德国宗教学者H·霍夫曼曾经说过:“在藏区,似乎是佛教占领了舞台,可是上演的是苯教节目。”见于他的著作《西藏的宗教》(The Religions of Fibet)的序言。
松赞干布的“赞”原来是一种惹不起的精灵
松赞干布有一个“赞”,墀松德赞、墀德松赞、墀祖德赞、墀德祖赞都有个“赞”,这个“赞”是什么呢?“赞”(btsan)是一种精灵,这是原来藏族当中自然崇拜的一个精灵,就是我们常说的“成精”了。这个“赞”什么地方都有,比方一棵大树它年代久了,这个大树就有“赞”了,就要对它特别尊敬;又比如一个石头,一个大的岩石,很突出,样子像个老虎或者像熊,那它也是一个“精灵”,也是一个“赞”。大家念过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诗,里面就有这样的句子,叫“klu-btsan-dmar-po” (音“鲁赞玛波”),意为“红色凶龙”。
我个人有过一次经历,当时我在后藏日喀则地区工作,很早了,上世纪50年代末,我在那儿工作,住在村子里。因为我这个人喜欢跟农民打交道,向他们学习民间的藏族文化、风俗、心理状态,包括他们的语言,假如长期呆在拉萨、日喀则这些大城市里,就不同了,学语言在农村最好,在大城市里,人们更愿意跟你讲汉语,因为他要锻炼他的汉语,他见面就讲汉语,我感觉有点失望,所以我喜欢在农村住。我住的那个村子离日喀则大概有200公里的样子,拉孜县的,我们这个在路边上的自然村叫孜龙(rdzi-lung)。那天从孜龙翻山过去做调查,一位老农民陪我一起去,我们两人都牵着马,先骑着马,快要走到山底下,要翻山了,他本来一路跟我聊天聊得很好的,忽然不说话了,我怎么问他也不开腔了。他向我摆摆手,意思是别说话,后来我看着他,把帽子拿下来,马牵着走,不骑了。噢,前面是一个大岩石,这岩石是涂上红了,他人走到那边,就两个手这样(作合什胸前状),他不敢背朝着它,一路退,绕过这岩石,我跟他这样学习了,绕过这石头以后,走了很远,他回过头来说:“好危险啊。”我说:“什么事好危险啊?”他说:“你不知道,这就是'赞',你只能对它恭敬、敬礼、供养,必须伺候它,不能够得罪它,得罪它你就麻烦了。这个赞你能不怕?!赞的威力大得很呐,你跑到哪里也跑不脱的呀。”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从那次起我就感觉到藏王的名字有一部分叫“赞”是独有的,如松赞干布、墀松德赞、墀德松赞等,这个“赞”代表最权威的力量,也许这个风俗来自古老的苯教的信仰,或者更原始的崇拜。藏人有很多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我们要好好向当地老乡学习,才能真正了解。
“用鼻血画的佛像”
阿底峡大师后来在1054年圆寂了。圆寂以前,因为流鼻血,流得很厉害,他就用一块布接住,接了以后,他用他的小指头蘸着他的鼻血画了一幅释迦牟尼像做成唐卡,这个唐卡叫做“香察估唐”(shangs-khrag-sku-thang),就是用鼻血画的佛像,“香”(shangs )就是“鼻子”,是藏语里面恭敬的话,对阿底峡这样的大师用的是敬语,这个佛像成为热振寺的镇寺之宝,后来他们就带到印度去了,这个是有记载的。阿底峡大师最重要的成就是在西藏提倡恢复戒律,这是他后来建立的噶当派的一个主要特点。
“第二佛陀”
噶当派遵循了阿底峡的教导,阿底峡大师以为,在西藏不缺乏有学问的人,也不缺乏典籍,缺乏的是戒律。缺乏戒律,没有人实践,也不重视,在他和仁钦桑波谈话当中就流露这一点,因此他写了一本书《菩提道灯论》,实际上就是告诫西藏的人,从一个凡夫如何才能成佛的修行的道路,实际上强调的是戒律。这是他的一个经典性著作,对藏区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对于后来的格鲁派,--是持戒比较谨严的一个教派。格鲁派能够在藏区发展那么快,甚至于到了清代的时候,格鲁派就掌握了政权,达赖喇嘛、班禅喇嘛两大喇嘛系统能够掌权的重要原因,就是得到了朝廷的支持,还有就是因为取得了人民的信仰。要获得信仰,首先得群众尊重你,因为你是戒律谨严的出家人。“守戒”这一点是阿底峡大师对藏区的一种建设。后来就有人称阿底峡大师为“第二佛陀”(Shava-kya-mu-ne gnyis-pa)。
……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罕见的平衡感。作者在介绍信仰体系的宏大叙事时,并没有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也没有为了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而去过度渲染神秘色彩。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学者应有的严谨,用清晰的逻辑梳理出复杂的传承脉络,让外行人也能大致把握其核心框架。但最打动我的,是那些穿插其中的个体故事——那些关于忏悔、顿悟、以及无数次在轮回中寻找解脱的凡人片段。这些故事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是信仰最真实、最动人的注脚。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体案例,我看到了抽象的教义是如何转化为日常的行动指南,是如何支撑着人们面对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已经超越了宗教研究的范畴,它本质上是一本关于如何“好好做人”的哲学指南。我强烈推荐给那些正在人生路口感到迷茫,渴望找到内在锚定点的人们。
评分翻完最后一页,我做了一个非常郑重的决定——我需要再读一遍,而且要带着笔和笔记本。这本书的密度实在太高了,每一个段落都像压缩饼干一样,信息量饱满到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咀嚼。我很少遇到一本书能让我对“时间”和“存在”这两个概念产生如此剧烈的碰撞。书中对“空性”的阐释,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哲学辩论,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引导读者去体验“万物无常”的真实含义。它没有试图说服你“相信什么”,而是邀请你“去体验什么”。这种邀请是温柔而坚定的。书中对不同传承间细微差别的梳理,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既尊重差异,又点明了共性。对于希望对某一特定区域的文化现象有深入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背景知识和深度分析,是市面上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望其项背的。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但回报却是远超预期的精神富矿。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质感”。它不是那种华丽辞藻堆砌出来的浮光掠影,而更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带着泥土芬芳的朴实叙述。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够将那些高高在上的、似乎只属于“他者”的精神实践,转化为我们普通人能够理解和体会的经验。书中关于“慈悲心”的论述,让我深思良久。它不是一种廉价的同情,而是一种需要长期训练和自我观照才能达到的内在品质。阅读过程中,我的思绪几次被拉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无意间造成了不必要的痛苦。这种“照镜子”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实践”二字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个耐心的向导,默默地走在你身边,指引你穿越迷雾,而不是直接将你拽到目的地。它给予的,是工具和方法,剩下的路,需要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伴随一生的良师益友之作。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任何读物都无法比拟的。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作者那细腻而又充满力量的笔触深深吸引住了。他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像是在带领我们进行一场精神的朝圣之旅。书中的文字,时而如山涧清泉般涓涓细流,讲述着那些古老仪轨的源起与精髓,让人在平静中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宁静;时而又如高原的强风,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虔诚与力量,描绘出信众们在严酷环境下对信仰的坚守与热爱。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哲学概念时的匠心独运,他总能找到最贴切、最生活化的比喻,让那些深奥的教义不再是高悬空中的理论,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智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境都变得开阔了许多,对于生命、苦难和解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仿佛在喧嚣的尘世中,为自己找到了一片可以安放灵魂的净土。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它潜移默化中对一个人内在世界的重塑与洗礼。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有些忐忑,毕竟我对这个领域了解甚少,担心会读得云里雾里,充满晦涩难懂的术语。然而,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行文节奏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他巧妙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个体的生命体验编织在一起,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僵硬感。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纪录片,画面感极强,你仿佛能闻到酥油灯的味道,看到那些色彩斑斓的唐卡在烛光下微微颤动。尤其是一些关于修行者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那种极简却又极度充实的活法,让我这个习惯了现代物质生活的人,产生了强烈的反思。书中对环境、地理对信仰形态塑造作用的探讨,也极其精辟。它让我意识到,任何一种信仰的形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它赖以生存的土地和人民的集体意识紧密相连的。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田野考察,信息量爆炸却又井井有条,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质量很好,内容经典,非常满意。
评分haohaohaohao
评分而且中华书局出版的这本书,其内容并不算多,但这本书印刷后的上下余白距离,是我读了这许多年来看到的最多的一本。换句话说,如果紧凑印刷的话,这本书绝到不了283页,估计区区200页即可。印成了这样,颇有赚钱之嫌!
评分8899998888888888
评分寄到你家,呢韭菜鸡蛋年纪超级
评分京东铁粉 没话说 好好好好好
评分全面了解西藏的一本入门书
评分好书。
评分不错 长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