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布尼茨奬(2010)、格爾達·漢高奬(2012)、湯因比奬(2017)獲得者於爾根·奧斯特哈默作品。
許倬雲、楊照撰文推薦。
《亞洲去魔化:十八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專門介紹18世紀歐洲對亞洲的探索、認知和發現。各種標簽的形成、解除與修正過程中,改變或豐富著那個時期西方世界對亞洲的認知,也影響著之後三百餘年西方世界對亞洲的認知。一國對他國,一種文化對他種文化的認知,是一個漫長的不斷修正的過程。要瞭解現在,就需要探究曆史。或許,這本書會在史學研究、文化研究之外的其他層麵上給我們更多啓發。
《亞洲去魔化:十八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啓濛時期的世界觀與求知欲促使歐洲人接觸陌生的亞洲,歐洲不斷和同時代的亞洲互相比較,藉以尋得自己的定位,從而逐漸從亞洲的優勢中解放齣來。《亞洲的去魔化》呈現的正是在18世紀這段知識係統大變動的曆史時期,歐洲人與亞洲知識、亞洲印象糾纏的過程。歐洲在這個世紀深入認識亞洲,原本神秘奇幻的國度現在成瞭清晰的客體,這種知識上的去魔化令歐洲獲得瞭一種至今依然揮之不去的優越與自大感。奧斯特哈默的研究呈現齣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難題,對今日的世界來說,這段曆史為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及衝突溝通提供瞭豐富的材料。
作者:(德國)於爾根·奧斯特哈默 譯者:劉興華
於爾根·奧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1952年生,曾在倫敦德國史研究所和弗萊堡大學工作,現為康茨坦茨大學近現代史教授。他齣版過大量有關18世紀以來的歐亞曆史著作。其作品包括《世界的演變:19世紀史》《中國與世界社會:十八世紀至當代》(獲得德國史學傢協會奬)《中國革命: 1925年5月30日, 上海》等。於爾根·奧斯特哈默因其在曆史學研究中的卓越成就獲得萊布尼茨奬(2010)、湯因比奬(2017)。目前,他正在從事2 0世紀的去殖民化史研究,並和入江昭(Akira Iriye)閤作主編6捲本《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劉興華,德國波恩大學曆史係博士生。遊學德國多年,現從事齣版工作。
推薦序 移去國際瞭解的魔障 許倬雲
推薦序 新世界與老亞洲 楊 照
第一章前言
第一篇 知識之路
第二章 亞洲-歐洲:界限、均衡、等級
第三章 變換角度:歐洲自由心證的錶現空間
第四章 旅行
第五章 相遇
第六章 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以亞洲為經驗
第七章 報道、齣版、閱讀:從經驗到文字
第二篇 當代人與曆史
第八章 曆史的基本力量:草原戰士、徵服者、簒奪者
第十章 真假暴君
第十一章 社會:製度與生活方式
第十二章 女性
第十三章 時代轉摺:歐洲中心論的興起
這個書名——《甲骨文叢書·亞洲的去魔化:18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聽起來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學術的野心。我剛翻開第一頁,就被那種探究“祛魅”過程的視角深深吸引住瞭。它似乎不是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試圖解構歐洲人如何一步步放下對遙遠亞洲的刻闆想象,將之還原為可以理解、可以互動的政治實體。我特彆關注其中關於啓濛思想傢如何處理東方哲學與基督教義衝突的論述,那段文字分析得極為精妙,指齣十八世紀的歐洲並非鐵闆一塊地“迷信”東方,而是存在著復雜的思想拉鋸戰。有些學者試圖將儒傢思想納入普世理性框架,以此來挑戰教會權威;而另一些則堅持認為亞洲的“理性”本質上是虛僞的,必須警惕其潛在的專製性。這種細膩的區分,使得我們對“東方主義”的形成有瞭更立體的認識,它遠比薩義德描述的更為早熟和多麵。整本書的論證邏輯非常嚴密,引用的史料也相當紮實,讓人感到作者是在刀尖上跳舞,既要忠於曆史細節,又要搭建宏大的理論框架。
評分讀完整本書,我最深刻的感受是那種知識分子麵對“異域”時特有的焦慮和興奮。這本書成功地捕捉到瞭18世紀歐洲精英階層那種“既想瞭解又害怕被汙染”的矛盾心理。它詳細描述瞭駐外使節、傳教士和商人們帶迴的那些模糊不清的報告是如何被宮廷和沙龍裏的知識分子們過濾、重塑,最終成為影響外交政策的“二手知識”。尤其是關於中亞貿易路綫和印度次大陸政治格局的章節,作者沒有簡單地歸結為殖民掠奪的預演,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歐洲權力平衡術的背景下去審視。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去魔化”這個詞的運用,它暗示著一個去神秘化的過程,但同時,這種“去魔化”本身也可能是一種新的、更具侵略性的“科學化”或“理性化”的包裝。這讓我想起當時歐洲博物學對亞洲動植物的分類熱情,那種試圖用西方的分類體係來馴服和占有異域知識的衝動,在政治領域同樣有所體現。這是一本需要反復閱讀纔能完全消化的佳作。
評分這本書的史料功力令人嘆服,它似乎沒有放過任何一個關於18世紀歐洲人與亞洲互動的小道消息或官方公函。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對“時間感”差異的探討。歐洲啓濛運動強調曆史進步論和綫性時間觀,而他們觀察到的亞洲帝國,尤其是清朝,卻似乎固守著一種循環的、永恒的傳統。作者巧妙地將兩者放在一起比較,揭示瞭歐洲知識分子是如何利用這種“時間錯位”來閤理化自己對亞洲的“優越感”的——如果亞洲停滯不前,那麼歐洲的乾預就成瞭使其“現代化”的必要步驟。這種對時間觀念的權力化分析,極大地深化瞭我對帝國主義文化根源的理解。全書的論證層層遞進,從感官接觸(物品、圖像)到理性建構(哲學、政治理論),最後到策略部署(外交、貿易),結構完整,邏輯嚴密,絕對是研究早期全球化史的必讀書目。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冷靜剋製,但其探討的主題卻是爆炸性的。它沒有采用那種煽情的筆調去控訴或贊美任何一方,而是像一個冷峻的手術刀,剖開瞭十八世紀歐洲擴張主義的文化準備階段。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品味”和“時尚”如何介入帝國主義敘事的分析。例如,瓷器、絲綢、中式園林,這些文化符號如何從昂貴的奢侈品,逐漸轉化為歐洲貴族身份的象徵,進而為後來的政治滲透提供瞭一種軟性的文化閤法性。作者指齣,當歐洲人開始欣賞亞洲的“精緻”時,他們同時也開始認為亞洲的政治結構是“停滯不前”的,這種審美上的贊嘆與政治上的輕衊構成瞭奇妙的共生關係。這種對文化消費與權力關係的精妙捕捉,遠超齣瞭傳統的外交史範疇,更像是社會文化史的傑作。作者的敘述節奏把握得極好,總能在看似瑣碎的細節中,引齣對時代精神的深刻洞察。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18世紀的歐洲圖書館,麵對著那些泛黃的地圖和手抄本,試圖拼湊齣一個完整的“亞洲”圖景。這本書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在於其對“失敗的交流”的關注。很多歐洲使團的努力,最終都因為文化誤解而不瞭瞭之,但恰恰是這些“失敗”的記錄,構成瞭歐洲人認知亞洲的底層代碼。作者沒有將這些失敗簡單地歸結為文化障礙,而是深入挖掘瞭權力不對等如何扭麯瞭信息的接收和解讀。例如,關於乾隆皇帝的朝貢體係,歐洲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對其形式的模仿,而未能真正理解其背後的政治邏輯與儒傢倫理基礎。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所謂“去魔化”,並非是歐洲人真正理解瞭亞洲,而更像是用一套他們自己能接受的“非魔幻”的框架重新包裝瞭亞洲,從而為後來的全麵介入鋪平瞭道路。這種敘事進路,對我們理解當代的跨文化溝通障礙,也有極大的啓發意義。
評分好書推薦
評分好書推薦
評分好書推薦
評分好書推薦
評分好書推薦
評分好書推薦
評分好書推薦
評分好書推薦
評分好書推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