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肇始于2009年,开碑帖出版"彩色放大"之风,以"观传世翰墨之大雅,赏历代经典之精妙"的特色创立了书法艺术出版的新品牌。精编精印,再现国宝。近十年来,其深受书法爱好者之推崇和喜爱,屡居"开卷"书法类榜单之前列。至2018年,共出版10集200种,为国内书法出版之仅见。
所涉历代书家有王羲之、王献之、智永、欧阳询、陆柬之、褚遂良、李怀琳、孙过庭、贺知章、唐玄宗、张旭、颜真卿、怀素、柳公权、杜牧、高闲、杨凝式、李建中、蔡襄、黄庭坚、米芾、宋徽宗、宋高宗、吴琚、陆游、文天祥、赵秉文、张畴斋、冯子振、赵孟頫、溥光、康里子山、陆居仁、宋克、解缙、祝允明、文徵明、王阳明、陈道复、董其昌、张瑞图、傅山、王铎、邓石如、伊秉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名碑如石鼓文、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华山庙碑、鲜于璜碑、史晨碑、夏承碑、西狭颂、熹平石经、曹全碑、张迁碑、爨宝子碑、龙门四品、石门铭、郑文公下碑、瘗鹤铭、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孔子庙堂碑、孟法师碑、善才寺碑、兴福寺碑、李思训碑、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名碑名帖齐聚,蔚为大观,堪称"纸上书法博物馆"。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宋徽宗草书千字文》长达数丈,一气呵成,毫无倦笔,颇为壮观。其笔势劲利流畅,变幻莫测,极奔放驰骋之致。此卷作于宋宣和四年(一一二二年),其时书家已至不惑之年,可谓是艺术创作盛年时的精品巨制。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宋徽宗草书千字文》纵三十五点一厘米,横一千一百七十二厘米,共九十九行,书于描金云龙纸上。此卷旷世奇珍曾经金昌明内府收藏,后转入南宋权相贾似道,又经明晋府、项元汴、清代梁清标等递藏,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多年前,编者曾原大推出这卷草书千字文,颇受读者欢迎,且早已脱销。现编者将此作略加放大推出,供读者鉴赏。
孙宝文,原吉林文史出版社副社长,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搜集、整理、研究,已出版的书法碑帖类图书包括《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馆藏国宝墨迹》系列、《历代拓本精华》系列等。
这本书的装帧和选材,让它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像是一件艺术品。从我个人收藏的其他碑帖来看,很多出版社在排版上过于保守,使得版面显得拥挤,但这一辑的处理明显更现代、更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突出了主体文字,又保证了视觉上的舒适感。我发现它在编排上似乎也有自己的考量,不同于完全按照千字文的顺序排列,它可能在某些版面上做了主题性的侧重,比如专门展示某一类结字的特点,这对于系统性学习非常有帮助。虽然我不是书法大家,但作为一个长期在翰墨圈子里摸爬滚打的爱好者,我能感受到这种细致的编排背后,是编辑团队对原作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他们明白,在学习古人笔法时,环境的舒适度和视觉的清晰度,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心境和吸收效率。
评分说实话,当我翻开这本书时,首先被震撼到的是其“放大”的处理手法。传统碑帖的小开本很多时候让人捉襟见肘,很多细微的笔锋转折、飞白处理,都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但这本书的尺寸恰到好处,每一笔、每一个结构都仿佛被置于聚光灯下,细节的呈现度极高。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把字放大,更像是对宋徽宗运笔轨迹的一次深度剖析。我注意到一些连笔处,其气韵是连贯的,丝毫没有滞涩感,这对于揣摩古代书家如何“一气呵成”至关重要。而且,彩色印刷的运用非常成熟,它没有过度美化或失真,而是力求还原墨迹在宣纸上晕染的自然效果,比如一些枯笔处纸张的肌理感都能隐约感受到,这比那些单一黑白影印本多了几分“呼吸感”。我尝试用毛笔模仿了几处字形,发现如果不仔细体会其结构上的松紧变化,很容易写出僵硬呆板的线条,这本书提供的视觉盛宴,是教科书级别的。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文化传承上的意义。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获取的图像信息大多是扁平化和快速消费的,而像这样精心制作的碑帖,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美学体验。它强迫你停下来,去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我曾尝试用手机翻拍一些细节,但无论如何也捕捉不到原书本中那种立体的墨迹感和纸张的纹理。这本《宋徽宗草书千字文》的意义在于,它以一种近乎“原物重现”的方式,保护和传播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那些没有机会亲临博物馆,甚至无法接触到高质量拓本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连接古今艺术殿堂的一座坚实桥梁,它让宋徽宗的草书艺术,以一种最优质、最直观的方式,走进了更多普通爱好者的书房。
评分这本《宋徽宗草书千字文(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第四辑)》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选用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这对于欣赏碑帖来说太重要了。我尤其欣赏它在彩色印刷上的用心,那些墨色的浓淡干湿,笔画的力度变化,通过这种高清晰度的复刻展现得淋漓尽致,简直就像原件摆在面前一样。当然,我最想说的是宋徽宗这位皇帝的书法造诣,他不仅仅是那个在政治上充满争议的君主,在艺术领域,他的“瘦金体”自成一派,而这本草书帖,则展现了他更为洒脱、更具文人情怀的一面。光是看着那些连绵起伏的笔势,就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壮阔,那种不拘一格的自由感,与他端庄工整的瘦金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得不佩服其艺术上的博采众长与自我突破。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窥见高妙之处,而对于资深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值得珍藏的范本。
评分我手里拿着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沉浸感”。宋徽宗的草书,区别于怀素的狂放或张旭的跌宕,它多了一层文人雅士特有的那种含蓄和内敛,即使是草书,也依然能看到他工整的底子在支撑着。这本放大本将这种“含蓄的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对着几个结构相似的字反复观看,观察他在笔锋入纸、行笔中蓄力、以及出锋收笔这几个关键环节的处理差异。那些看似随性的一撇一捺,实际上都蕴含着极高的控制力。彩色放大带来的好处在于,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墨色在纸上洇开的层次感,有些地方墨色极浓,如同铁铸,有些地方则轻如游丝,这种对“墨分五色”的再现,是普通影印本无法企及的。这对于我们理解书法中的“枯湿浓淡”变化,提供了极佳的参考样本。
评分千字文就是古人日常练习的日课 是基础字法 学草书之人必须勤加练习
评分很好,很好,值得
评分赵佶治国无能,但其擅长于书画艺术,和南唐李煜一样,这位亡国皇帝在艺术上是有作为的,他对于宋代画院的建设和院体画的发展,对于书画艺术的提倡和创作,以及对于古代艺术的整理与保存,是有突出贡献的。他称得上是一个“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他在位时,广收古物书画,纲罗画师,扩充翰林图画院,曾指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和《宣和博古图》等。他绘画重写生,现留存于世的《四禽图》等画卷,笔法简朴,不尚铅华,而得自然生动之致。
评分孩子很喜欢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时也小有所成。这本书很经典。喜欢!
评分龙飞凤舞,确实好看,欣赏吧。
评分练习书法用的,字帖不错,很满意。
评分该放大系列都很好,适合临摹。
评分物流速度超快!
评分不错哦,买了这个出版社好几本帖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