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这本书的墨色还原度给予高度评价,这是衡量一本高级书法影印本的关键指标。众所周知,古代的墨迹在光照和年代侵蚀下,其层次感和润泽度极难在现代印刷中再现。然而,这部影印集在处理浓淡干湿的变化上,表现得极其到位。有些作品中那种“飞白”与“涨墨”交织出的丰富肌理,被清晰地捕捉并忠实地再现出来,仿佛原作就置于眼前,甚至能感受到那份笔触的力度和速度。这对于正在临摹学习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墨色的细微差异往往蕴含着运笔的微妙变化。能够做到如此精准的墨色再现,足见其制版和印刷工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对原作精神的尊重与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选篇角度和编排逻辑,展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独到的眼光。它并非简单地将所有作品罗列在一起,而是似乎遵循了一条清晰的脉络,从早期的笔法探索,到中期的风格成熟,再到晚年的炉火纯青,每一步的过渡都处理得极为自然流畅。尤其值得称赞的是,编者在不同时期作品之间,加入了简短的时代背景或创作心境的注释,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理解作品深层含义的窗户。我注意到一些罕见的尺牍和手稿也被收录其中,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这位书法大家创作全貌的认知,远超一般市场上常见的那些只收录“名篇”的选集。这种系统性、有层次感的梳理,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其艺术生命力的演变过程,而不是孤立地欣赏某一个瞬间的精彩。
评分作为一个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的附录部分简直是宝藏。它不仅仅是书法作品的汇集,更是一部浓缩的文化史料。比如,关于特定书体风格的演变分析,那些专业术语的解释竟然被处理得如此通俗易懂,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把握其核心精髓。另外,它还搜集了一些与这位书法家同时代的文人之间的书信往来片段,这些零散的文字,像是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艺术人物,而非一个高高在上的符号。这种跨领域的知识串联,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知识点。这种将书法艺术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审视的做法,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和收藏意义。
评分这部作品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着一股沉稳而又不失雅致的气息。特别是纸张的选择,那种略带纹理的米白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触感极佳,让人不禁联想到古代手抄本的韵味。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题签和扉页的字体运用,既保持了古典韵味,又没有显得过于陈旧。装帧的工艺也体现了高水准,线装的书籍在翻阅时有一种庄重的仪式感,每一页的裁切都干净利落,让人爱不释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即便是静置于书架之上,也能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人文气息。对于一个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如此用心的实体呈现,无疑是加分项,它让人在正式开始研习内容之前,就已经对作者和编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氛围是极其沉静和内敛的,它仿佛在无声地邀请读者进入一个专注、沉思的精神空间。阅读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浏览,而更像是一场与古人进行的心灵对话。每一篇作品前,我都会不自觉地放慢呼吸,去体会那种古朴的韵味和深藏的学养。书中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不激不厉,自然天成”的境界,没有丝毫的张扬与炫技,只有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从容与大气。这种气质是难以模仿和强求的,它需要深厚的学识和旷达的心胸作为支撑。对于希望提升个人内在修养、寻求心灵慰藉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佳的途径,它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写字的方法,更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对待艺术的虔诚之心。
评分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很好?????。
评分物流很快,质量很好,很好的学习资料,很喜欢!
评分活动时购买很划算 印刷就算挺好。值得推荐。
评分印刷很好,内容丰富. 王个簃(1897~1988),原名王能贤,后省去「能」字,易名王贤,字启之。个簃是他的号,后以号行。斋名有[霜荼阁」、「暂闲楼」、「千岁之堂」等。祖籍江苏省海门市。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教育家。三星镇人,1897年10月20日出生。自幼笃好诗文、金石、书画。青年时代就读于南通中学,毕业后在城北高等小学教书,常与喜爱美术的同道及母校同事一起做诗、习字、刻印、作画、抚琴。尤喜爱吴昌硕的绘画和篆刻,便携带自刻印谱,求教于南通书画家李苦李,后又托诸贞长携印稿给吴昌硕看,得到赏识,并在每方印拓边上详细地加上评语和赞语。 29岁时,他带着书画,抱一古琴,离开南通来到上海,向吴昌硕习艺问道,并在吴家担任了家庭教师,为昌硕孙儿授业。吴昌硕往往喜欢在夜籁人静时,和王个簃交谈,征询当天所画作品的意见。王个簃还陪吴昌硕游历浙江塘栖、杭州等地,师生之间朝夕相处,得益遂多。民国15年(1926年)国画作品《刀鱼》、《瓜菱清暑》曾参加伦敦、柏林举办的中国绘画展览,前者获奖,后者由德国东方博物馆收藏。民国17年7月,和王一亭、张大千、钱瘦铁等人出访日本。民国19年与王一亭、诸闻韵、诸乐三等共同创办上海昌明艺专,历任新华艺专、中华艺术大学、东吴大学、昌明艺专及上海美专教授。 1949年前,曾两次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解放后即参加华东美协和上海文史馆工作。 1956年参加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工作。画院正式成立时任画院副院长。 1957年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后又在北京、太原、广州等地巡回展出。 1963年与潘天寿等参加中国书法代表团访问日本。 1981年、1986年在上海举行个人诗、书、画、篆刻大型展览。 1985年应邀赴日本、新加坡讲学,并举办书画展览。国画创作深得吴昌硕画风之精髓,并吸取了青藤、白阳、八大山人、石涛等明清诸家之长,另创新意。善以篆籀之笔作画,尤精藤木花果。作品笔墨浑厚刚健,潇洒遒 王个簃劲。工书法,从金文、石鼓奠下根基,行草书更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见精神。晚年放笔直写,书画更臻老境,尤富天趣。老人曾被中国女排蝉联世界冠军的拚搏精神所感动,特为每个成员创作了一幅画和一首诗,表达了一个艺术家与人民、祖国共享欢乐的赤子之情。晚年还将辛勤收藏的数以百计的古代绘画和吴昌硕的书画精品、手稿等捐献国家。南通市建有个簃艺术馆。出版有《王个簃画集》、《吴昌硕·王个簃》、《个簃印集》、《个簃印旨》。著有《王个簃随想录》、《霜茶阁诗集》》、《王个簃书法集》等。曾任上海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等。王个簃擅以篆籀之笔入画,用笔浑厚刚健,笔势静蕴含蓄,潇洒遒劲,结构严谨,色彩奇丽,气韵流动,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又笃好诗文、金石。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日本、新加坡等国颇育盛名。曾于1979、1980、l984年三渡东溅,赴日本访问,交流艺术,广结坝缘。l985年赴新加坡进行友好访问。王个簃十分关心家乡建设,晚年常在书画作品中写上“海门王个簃”。1984年6 月,在 王个簃阔别40年的,以他87岁高龄,率儿孙回故里省亲,向县政府赠送他的代表书画作品,江苏省海门中学、海门电影院等数十个单位得其真迹。王个簃对祖国的和平统一极为关切,1988年l0月,江苏省举办《海峡两岸江苏书画家作品展览讥他抱病写下“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根迹.丧达海峡两岸书法家的共同心愿。著作颇多,先后出版《个簃印谱》、《王个簃画集》、《个簃印存》、《需茶阁诗抄》、《个簃题画诗选》以及《王个簃随想录》等。 l983年在他86岁高龄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8年12月18日,因病在沪逝世。他生前的220幅书画、54件藏品、34件遗物,珍藏于南通市个簃艺术馆。 王个簃是吴昌硕先生晚年的亲授弟子,深受吴昌硕先生的影响,又形成了自己隽秀、清润的艺术风格。擅长写意花卉,常以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山石、葡萄、石榴、松、柏、水仙等为创作题材。在王个簃的作品中紫藤等藤本植物是他经常绘画的题材。他画的紫藤以大笔画出主干,再通过用画笔的中、侧、偏、顿、挫的变化描画,这样一簇一簇盛开重叠悬垂的紫藤便跃然纸上,曲曲弯弯的藤蔓则一笔呵成,再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盛开的紫藤花。他将紫藤比做明珠,比如“翠盖明珠”“明珠滴露”“紫玉明珠”等都是王个簃先生曾经创作过的作品。王个簃先生擅以篆籀之笔入画,用笔浑厚刚健,笔势静蕴含蓄,潇洒遒劲,他的作品笔墨酣畅,古朴醇厚,画面气势博大,构图严谨,变化多样。王个簃先生精于诗文,喜欢在画面上作题诗,一画既成,诗也差不多同时拟好。常用的印章有“王贤私印”、“个簃”等。
评分小贵,东西还行
评分小贵,东西还行
评分这个书不错,就是有些贵了
评分小贵,东西还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