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民族的迁徙,回望我们自己的路程
从一个民族的历史,映照我们自己的脚步
从一个民族的希望,点燃我们自己的未来
从一个民族的变化,折射我们自己的宿命
随书附赠:高清纪录片《夕格羌人的迁徙》
片长:45分钟
导演:高屯子摄影:严木初甲旺
作者历时三年的时间,用高品质的黑白影像记录了汶川大地震后的四川羌族人的生活改变,尤其是这个自然灾难对于一个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在关注个体命运的同时对一个民族的命运衍进也进行了探讨。
与此同时,作者通过亲身发起、实践“羌绣帮扶计划”和“一针一线计划”,用实际的举措帮助经历了大地震的羌族农民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开辟新的生活来源。在使具有千年文化积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羌绣焕发生机的同时,也能让生活在工业文明时代的人们在钢筋、水泥、塑料和各类快餐产品的包围中突围,去领略针线的温暖、刺绣的魅力;去感受与历史、乡土息息相关的生命气息。这无论对于保留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还是灾后重建工作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国家地理:羌在深谷高山》是作者高屯子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拍摄、书写的一部立体影像史诗,用温和、冷静的静态影像、质朴的文字和宁静优美的动态画面,详细记录了羌族人经历自然灾难之后的迁徙和改变。很难想象在这个浮华、躁动的世界上,有一个人、一个团队用这么长的时间,内心怀着对人的关怀和对自然的敬畏,走遍岷江上游、湔江上游几乎所有高山深谷中的羌人村寨,完成一部将文字、图片、影像融为一体的艺术作品,书写、表现一个古老民族的命运衍进、生活变迁、文化传承和在现代社会面前对传统的守望与失守——更难得的是展现了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自然灾害对于这个民族民运的转折。
高屯子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直接渗入到羌族人的生活之中,他不是一个“他者”,而是自己人,他所拍摄的羌族人群就是自己家乡的亲朋好友。看着这些充满故事和质感的影像,我们仿佛就在羌寨,就在高山羌人中间,与他们一同去吮吸柴火燃烧、庄稼生长的气息,一同聆听大雪落下的天籁之音,一同对现实和未来充满期待,对迁徙的遭遇和释比的命运,发出无奈的叹息。
与此同时,高屯子带给我们了另一种新意、感动和希望:在这个宏大的专题拍摄过程中发起了“羌绣帮扶计划”,使上万名羌族妇女从中受益,也使艺术表现于保护民族传统和工艺相结合,实践一种担当,一种对一个处于生活与文化困境中的民族的深切关注。他说:“对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眷恋,对大地苍生的敬重与同情,不仅要发声,还要行动,建设性地行动”。
羌族人的故事其实并不只是一个少数民族的故事,他们的改变映照着国人必须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他们的困境我们也同样面临。我们需要有所作为、有所改变,将散落在生活各处的珍贵的传统、人性的温暖、历史的传承、人文的精神,收集起来,流传下去。
高屯子,中国当代摄影家、独立电影导演。自幼好文学,1987年至1992年在《阿坝日报》任文艺副刊编辑。1993年之后从事摄影及独立影像创作。近年回归写作。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联合李连杰壹基金,在阿坝州人民政府帮助下,发起羌绣就业帮扶计划。
主要影展:
四川美术展览馆《高原风·朝圣之路》
日本东京《高屯子中国西部摄影展》
成都宽巷子锦华馆《见闻觉知·高屯子影像展》。
主要摄影作品:
《西域神韵》
《天籁空灵》
《红原大草原》
《大九寨国际旅游区》
《青藏高原的中国藏人》
主要影像作品:
纪录片《红鸟》
《朝圣之路》
《护法神舞》
《夕格羌人的第五次迁徙》
高屯子历时多年关照羌族的迁徙和命运,他用大全、近景或特写记录在迁徙、、祭祀、耕耘中的羌人现实境况;镜头的另一边,他又以微距,将隐藏于内心的理想与周遭的现实,以及古老文明的危机与羌人的现实生存处境作比对,以图片、影像、文字三种手法平行记录,完成了一场自发的,具有人类学意义的人文探索,和纪实与艺术实践的深层对话。
——音乐艺术家、中国新音乐代表人物、“世界看见”中国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创始人 朱哲琴-Dadawa
高屯子的新著《羌在深谷高山》既感觉耳目一新,又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以十年磨一剑的功夫,不紧不慢,胸有成竹,缓缓道来,寓意深远。高屯子出于一位摄影家的内心的真挚,试图用一种更为直率的图像语言,表现他多年来对羌人的生活现状的情思和眷恋,他以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对家乡松潘和青藏高原东部地缘文化的深度了解,还有就是对影像表现的执着的思考和探索,他不居功于已经获得的成功和成果,通过不断学习、阅读和思考,并不辞辛劳,带着沉重的器材,多年来走遍岷江上游、湔江上游几乎所有高山深谷中的羌人村寨,用影像、图片、文字的多样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既有难得的史料价值,又富有独特视角,同时又充满着艺术韵味的影像作品。
——中国当代知名摄影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冯建国
高屯子以图片、文字、纪录片语言所著的这本《羌在深谷高山》,不仅在其影像与文字所显现的艺术魅力,这本书还可以让一般读者省思自己对民族、文化与传统的“常识”,可以让不知该如何表述“异文化”的学者将之视为一本“实验民族志”,藉以反思学术性的少数民族文化,书写如此产生的“学术知识”。
——知名历史与人类学学者,“台湾中兴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羌在汉藏之间》作者 王明珂
我一直对那种深入田野、探寻文化起源的叙事方式情有独钟,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恰好满足了我对“深度”的渴望。作者的笔触极其克制而精准,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堆砌,更多的是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他叙述那些历史事件和族群迁移的脉络时,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地理环境是如何塑造了人类的生存形态和精神世界。尤其是对某些特定生活习俗的描绘,那种对细节的捕捉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比如关于某种传统农耕技术的描述,那种环环相扣、世代相传的智慧,让人在阅读时不由得心生敬畏。它摒弃了宏大叙事中常见的脸谱化处理,而是聚焦于个体在特定生态系统中的挣扎与和谐共存,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度,而不是冷冰冰的学术报告。
评分作为一个对地方志和人类学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方法论上展示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融合性。它不像传统历史那样仅仅关注帝王将相的更迭,也不像纯粹的自然科学著作那样只聚焦于物理参数。作者似乎巧妙地建立了一种“地理决定论”与“文化能动性”之间的对话平台。例如,在探讨某个古老聚落的建筑选址时,他不仅分析了坡度、水源这些自然要素,更引入了该族群的宇宙观和防御策略作为解释变量,这种多学科视角的交织,使得结论更加丰满和立体。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书写”边界的认知,让我意识到,要真正理解一个地方的演变,必须将土壤、岩石、风、水流与人的思想、信仰、劳作方式进行同等重要的考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边缘性”地理空间的深刻挖掘和重新定义。我们通常理解的高山地带,往往是“交通不便”或“资源匮乏”的代名词,但这本书巧妙地将这种“边缘”转化为一种“独特”和“韧性”的象征。通过对特定区域地质构造的剖析,作者揭示了这些看似隔绝的环境如何孕育出独一无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适应性。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那种高海拔地区特有的、混杂着松脂和湿润泥土的气息,感受到那种极度干燥和突如其来的暴雨带来的气候反差。作者没有将这些地区简单地浪漫化,而是冷静地分析了气候变化和外部环境介入对这些脆弱生态系统带来的冲击,使得整部作品在赞美自然壮丽的同时,也带有一种对未来可持续性的深切忧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独特的肌理感,配合着那种略显陈旧却又充满生命力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一种探寻未知、追寻历史的氛围之中。翻开内页,那种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不是那种光滑到失真的现代印刷品,而是带着一种微微的粗粝感,仿佛能触摸到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古老山脉的岩石纹理。尤其是那些彩色的插图和地图,色彩饱和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能清晰地展现地理地貌的细节,又保留了那种写实主义的厚重感,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张平面图,而是正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着脚下波澜壮阔的河谷。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忍不住停下来,仔细端详那些关于特定地貌或植被的特写照片,那种光影处理的细腻程度,简直可以媲美专业摄影作品,足以体现出版方在视觉呈现上倾注的巨大心血。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观赏,还是拿在手中翻阅,都能带来极大的愉悦感。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具有挑战性的,它要求的不仅仅是专注力,更需要读者对地理学和人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否则初读时可能会被一些专业术语稍微卡住。但正因如此,它提供的回报也更为丰厚。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轻松读完就放下、很快遗忘的内容,而是一种需要你反复咀嚼、时常回味的书籍。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合上书本,然后走到窗边,试图在现实中的天空和远景中,去寻找书中描述的那种光线、那种云层结构。它成功地在我的认知中凿开了一个新的空间,让我对“我们所生活的土地”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和好奇心。对于那些渴望超越日常经验,真正想深入理解中国西部壮阔地貌与人文交织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厚重的馈赠。
评分羌族主要聚居地在陕西省略阳县,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平武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甘肃南部、四川西南、云南部分地区,现有人口约32万人左右。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评分 羌族
评分布面精装,开本不算很大,价格感觉定的太高了!
评分羌族人的故事其实并不只是一个少数民族的故事,他们的改变映照着国人必须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他们的困境我们也同样面临。我们需要有所作为、有所改变,将散落在生活各处的珍贵的传统、人性的温暖、历史的传承、人文的精神,收集起来,流传下去。
评分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羌族
评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始了历时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秦始皇本生于赵国首都。《史记》记载: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专家们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反复实地考察,提出了秦始皇在邯郸出生地段的大概区位。邯郸市决定在其出生地附近城内中街建造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在今羌族聚居地茂县松坪沟有其祖始于秦始皇的说法)。有些人所认为的“秦之为戎,固不自疑”的说法论证有误,缺乏可靠证据,与古代基本史实和今人研究定论相违。秦国人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首先是西迁的嬴姓华夏族,他们自称是黄帝颛顼部的后代,史记索隐记载他们和东夷少昊的关系更近,山东省的郯国,河北的赵国都是他们的同族。
评分 羌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