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录21世纪极具影响力的52位艺术摄影师的250多幅佳作;
★ 跟随大师学习先进的创作观念与技法;
★ 集知识性、艺术性于一身,探究后摄影时代令人兴奋的新语言;
在这个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的时代,人们按下快门,随即就秀出照片。人人都有自己的社交网络账户,可以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每一秒钟的状态都用相机记录下来。“我思故我在”变成了“我记录,故我存在”。如今摄影已经是一种极为平民化的行为,“自拍”甚至成了2013年牛津词典的年度热词。
浏览并创造性地将他人的图像吸纳至自己的作品中,如今这种实践成为很多艺术摄影师的主要工作。由摄影记者转型为艺术摄影家的沃尔夫曾说:“我们的世界充满图像,这是未来影像中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得想办法处理,对其去芜存菁,或者将其吸收到我们的作品中。我认为,未来我们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对所有这些图片进行精挑细选。你能想象今天我们到底有多少图像吗?这个数字是不可估量的。”
“你不是在拍照片,你是在制作照片。”伟大的美国风景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这样说道。这一提法在近二三十年内日益得到肯定,虽然亚当斯本人对此并没有很明确的设想或实践。那么,我们如何构建一个自己的天地并将它记录下来呢?
在本书中,你将会认识52位21世纪杰出的艺术摄影家,并学习到他们的创作观念与技巧。书中所选的作品均立足于数字时代的前沿,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相信跟随着大师的脚步,你将会进入一个精彩绝伦的艺术世界。欢迎来到后摄影时代。
美国视觉传播学者米契尔(Walliam Mitchell)在1991年提出“后摄影时代”(Post-Photography)这一个名词,用以形容摄影自从进入了数码时代后已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如今这个“一切皆有可能”、“万事已难创新”的数字时代,艺术家们的确还在使用照相机,但是仅仅拍照是远远不够的了。
那么,摄影之后是什么?
这本《摄影之后:拍照的艺术家》便试图通过深入探究图像制造中令人兴奋的新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借鉴与创新”“现实的层列”“整个世界都是舞台”“手与眼”“后现代新闻摄影”,所介绍的创作观念与技法来自21世纪52位具有吸引力、具有创新性的国际艺术摄影师。
罗伯特·肖(Robert Shore),英国著名媒体人,主要从事文化和媒体领域的创作,长期为英国《都市报》《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撰稿。同时,他还是《艺术评论》杂志的编辑。
序言:摄影之后是…… ···· 07
1
借鉴与创新···················· 13
什卡·汉纳································14
约阿希姆·施密德··························22
伊娃·史妲朗································28
妮可·贝勒···································34
戴 维·托马斯·史密斯····················38
乔尼·布里格斯·····························42
诺埃·森达斯································46
茱莉亚·博里索娃 ·························50
布伦丹·尤哈斯·····························54
安 德列·施密特·····························58
克莱蒙特·瓦拉·····························62
2
现实的层列···················· 67
瓦莱里·贝琳································68
李在镕·········································72
乔纳森·刘易斯·····························76
苏菲·西野···································80
奥利沃·巴尔比埃利·······················84
杨泳梁 ········································88
丹·霍兹沃斯································92
3
整个世界都是舞台··········· 99
劳伦斯·德梅松·····························100
原久路·········································106
莎迪·伽迪里安·····························110
莱昂斯·拉斐尔·阿波德鲁··············114
克里斯蒂·李·罗杰·······················118
安吉洛·穆斯克·····························122
奥拉夫·布鲁宁·····························126
斯佳丽·霍夫特·格拉芙兰··············132
鲁内·古纳佑森·····························136
埃里克·约翰逊·····························140
若昂·卡斯蒂略·····························144
约翰·克文斯基·····························150
迦勒·哈兰德································154
亚历杭德罗·吉加洛·······················158
丹尼尔·埃斯肯纳茨·······················162
伯恩德纳特·斯米尔德····················166
4
手与眼···························171
阿里奇·布雷恩·····························172
陈农············································178
查尔斯·格洛戈·····························182
达夫娜·塔尔默尔··························186
约尔玛·普拉能·····························190
朱莉·科伯恩································196
托尔斯滕·瓦尔穆斯·······················200
克洛伊·塞尔斯·····························204
斯蒂菲·克伦茨·····························208
布伦丹·弗勒································212
5
后现代新闻摄影···············217
迈克尔·沃尔夫·····························218
杨怡············································226
玛蒂娜·巴奇伽鲁普·······················230
克里斯蒂娜·德·米德尔·················234
理查德·莫斯································238
本雅明·罗伊································244
戴维·伯金···································250
亚当·布鲁姆伯格、奥利佛·查纳林 ···256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性基调非常浓厚,但它处理得非常优雅,没有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枯燥感。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不同媒介之间界限模糊的洞察力。在很多章节里,你很难用“摄影”或“数字艺术”这样的标签去完全框定某个案例。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今天的艺术创作,往往是跨越媒介的综合体。他似乎在暗示,我们不再讨论“摄影”是否还存在,而是讨论“图像如何被生成、传播和接受”这样一个更宏大的议题。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这本书极具前瞻性,完全避开了那些已经陈旧的争论。我特别喜欢作者引用那些非主流艺术家的例子,他们往往是推动媒介边界的最前沿力量,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实验的勇气和对既定规范的挑战。读完后,我再去浏览社交媒体上的各种视觉内容时,那种“看热闹”的心态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分析性的审视:这张图是怎么来的?它想让我相信什么?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就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结构,坦白说,需要一定的耐心去消化。它不是那种一目了然的叙事线,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论证片段,每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作品在与你对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概念时所采用的间接手法,他很少直接喊出“这是什么”,而是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让你自己去构建理解的框架。例如,关于“后真实性”的讨论部分,作者没有陷入哲学陷阱,而是将焦点放在了艺术家的实践上——那些故意扭曲、失焦、过度曝光的图像,是如何反过来增强了我们对“观看”本身的警觉性。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它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参与一场智力上的探险。缺点也显而易见,对于习惯了线性阅读的人来说,可能会在某些时刻感到迷失,需要经常回翻前面的定义来确认上下文的联系。但这或许也是作者故意为之,模仿了数字信息流的碎片化特质,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也能体验到那种“信息过载”下的重构感。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你慢下来,甚至反复阅读才能品出其真味的文本。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充满了张力,那种黑白灰的调子,加上略显疏离的字体排版,立刻将你拉入一个需要审视和思考的空间。我拿到它的时候,首先被吸引的就是这种强烈的视觉语言。它不像那些传统的摄影理论书籍,上来就跟你讲光圈、快门、构图的黄金法则,反而更像是一篇策展人撰写的导览手册,带着你走进一个已经被像素和数字媒介彻底重塑的领域。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并没有试图为“摄影之后”下一个武断的定义,这非常高明。他似乎更热衷于呈现一种状态——那种介于纯粹记录与媒介实验之间的模糊地带。比如书中探讨的那些艺术家,他们使用打印、拼贴、甚至AI生成图像来质疑原作性的过程,读起来让人非常过瘾。这迫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过去对“真实”和“瞬间捕捉”的理解。那种熟悉的、胶片时代的温暖和怀旧感被抽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冰冷但又极其诚实的对当下视觉文化的解剖。它成功地拓宽了我对“拍照”这个行为的边界,让我明白,相机不只是一个记录的工具,它更是一个思想的发酵器。我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当代艺术有点玄乎、但又渴望理解其核心动力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创作意图”的理解。过去我总觉得,一张好照片,核心在于摄影师那一刻的精准判断。但在这里,作者通过对一系列复杂项目的展示,似乎在论证“意图”本身也正在被技术流程所稀释和重塑。那些涉及算法、大数据甚至集体参与的项目,使得“作者”的概念变得异常飘忽不定。这迫使我思考,当创作过程变得高度依赖工具和外部系统时,我们该如何评价最终的成果?这不仅仅是关于艺术史的演变,更是对现代社会中主体性危机的一种隐喻。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档案”和“数据库”的章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探讨了当图像数量爆炸式增长后,信息的组织和筛选如何成为新的权力结构。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戴上了一副X光眼镜,能穿透日常视觉的表象,看到背后运作的复杂逻辑。它不会给你舒服的答案,但会给你提出最尖锐的问题。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节奏掌握得相当巧妙。虽然主题是严肃的当代视觉文化,但作者的笔触时而冷静克制,时而又像一个激情的评论家,对某些现象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这种情感上的张弛有度,让长篇的理论探讨变得易于消化。比如,在讨论版权和挪用文化时,作者的情绪明显提高了,他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揭示了数字时代图像易复制性所带来的伦理困境。这种叙事上的波动性,避免了全书陷入一种单调的学院派腔调。它成功地将高深的理论知识,包装在对现实世界现象的敏锐观察之中。读完最后一页,我感到的是一种知识的饱胀感,仿佛我的视觉词汇量被极大地丰富了。这本书就像是一把精密的解剖刀,深入到了我们这个充斥着屏幕和传感器的时代的核心脉络之中,它让你不仅看懂了当代艺术,更让你看懂了你自己是如何在这个视觉洪流中定位的。
评分是不错 价格略高
评分是不错 价格略高
评分不错
评分值得一看
评分很好,想买很久了
评分是不错 价格略高
评分是不错 价格略高
评分只是买来做个研究参考罢了
评分非常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