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之后:拍照的艺术家 [Post-photography:The artist with a camera]

摄影之后:拍照的艺术家 [Post-photography:The artist with a camer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罗伯特·肖 著,张杰 译
图书标签:
  • 摄影理论
  • 当代摄影
  • 艺术摄影
  • 后摄影
  • 媒介艺术
  • 图像文化
  • 观念摄影
  • 摄影批评
  • 艺术史
  • 视觉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8050193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6479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Post-photography:The artist with a camera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64
字数:4348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收录21世纪极具影响力的52位艺术摄影师的250多幅佳作;

★ 跟随大师学习先进的创作观念与技法;

★ 集知识性、艺术性于一身,探究后摄影时代令人兴奋的新语言;

在这个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的时代,人们按下快门,随即就秀出照片。人人都有自己的社交网络账户,可以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每一秒钟的状态都用相机记录下来。“我思故我在”变成了“我记录,故我存在”。如今摄影已经是一种极为平民化的行为,“自拍”甚至成了2013年牛津词典的年度热词。

浏览并创造性地将他人的图像吸纳至自己的作品中,如今这种实践成为很多艺术摄影师的主要工作。由摄影记者转型为艺术摄影家的沃尔夫曾说:“我们的世界充满图像,这是未来影像中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得想办法处理,对其去芜存菁,或者将其吸收到我们的作品中。我认为,未来我们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对所有这些图片进行精挑细选。你能想象今天我们到底有多少图像吗?这个数字是不可估量的。”

“你不是在拍照片,你是在制作照片。”伟大的美国风景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这样说道。这一提法在近二三十年内日益得到肯定,虽然亚当斯本人对此并没有很明确的设想或实践。那么,我们如何构建一个自己的天地并将它记录下来呢?

在本书中,你将会认识52位21世纪杰出的艺术摄影家,并学习到他们的创作观念与技巧。书中所选的作品均立足于数字时代的前沿,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相信跟随着大师的脚步,你将会进入一个精彩绝伦的艺术世界。欢迎来到后摄影时代。


内容简介

美国视觉传播学者米契尔(Walliam Mitchell)在1991年提出“后摄影时代”(Post-Photography)这一个名词,用以形容摄影自从进入了数码时代后已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如今这个“一切皆有可能”、“万事已难创新”的数字时代,艺术家们的确还在使用照相机,但是仅仅拍照是远远不够的了。

那么,摄影之后是什么?

这本《摄影之后:拍照的艺术家》便试图通过深入探究图像制造中令人兴奋的新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借鉴与创新”“现实的层列”“整个世界都是舞台”“手与眼”“后现代新闻摄影”,所介绍的创作观念与技法来自21世纪52位具有吸引力、具有创新性的国际艺术摄影师。


作者简介

罗伯特·肖(Robert Shore),英国著名媒体人,主要从事文化和媒体领域的创作,长期为英国《都市报》《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撰稿。同时,他还是《艺术评论》杂志的编辑。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摄影之后是…… ···· 07

1

借鉴与创新···················· 13

什卡·汉纳································14

约阿希姆·施密德··························22

伊娃·史妲朗································28

妮可·贝勒···································34

戴 维·托马斯·史密斯····················38

乔尼·布里格斯·····························42

诺埃·森达斯································46

茱莉亚·博里索娃 ·························50

布伦丹·尤哈斯·····························54

安 德列·施密特·····························58

克莱蒙特·瓦拉·····························62

2

现实的层列···················· 67

瓦莱里·贝琳································68

李在镕·········································72

乔纳森·刘易斯·····························76

苏菲·西野···································80

奥利沃·巴尔比埃利·······················84

杨泳梁 ········································88

丹·霍兹沃斯································92

3

整个世界都是舞台··········· 99

劳伦斯·德梅松·····························100

原久路·········································106

莎迪·伽迪里安·····························110

莱昂斯·拉斐尔·阿波德鲁··············114

克里斯蒂·李·罗杰·······················118

安吉洛·穆斯克·····························122

奥拉夫·布鲁宁·····························126

斯佳丽·霍夫特·格拉芙兰··············132

鲁内·古纳佑森·····························136

埃里克·约翰逊·····························140

若昂·卡斯蒂略·····························144

约翰·克文斯基·····························150

迦勒·哈兰德································154

亚历杭德罗·吉加洛·······················158

丹尼尔·埃斯肯纳茨·······················162

伯恩德纳特·斯米尔德····················166

4

手与眼···························171

阿里奇·布雷恩·····························172

陈农············································178

查尔斯·格洛戈·····························182

达夫娜·塔尔默尔··························186

约尔玛·普拉能·····························190

朱莉·科伯恩································196

托尔斯滕·瓦尔穆斯·······················200

克洛伊·塞尔斯·····························204

斯蒂菲·克伦茨·····························208

布伦丹·弗勒································212

5

后现代新闻摄影···············217

迈克尔·沃尔夫·····························218

杨怡············································226

玛蒂娜·巴奇伽鲁普·······················230

克里斯蒂娜·德·米德尔·················234

理查德·莫斯································238

本雅明·罗伊································244

戴维·伯金···································250

亚当·布鲁姆伯格、奥利佛·查纳林 ···256


前言/序言


摄影之后:拍照的艺术家 [Post-photography:The artist with a camera] 引言: 在数字时代汹涌的浪潮中,摄影的边界被无限拓展,其定义、实践与意义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拍照的艺术家”并非仅仅是对摄影师身份的简单称谓,更是一种对艺术创作主体性的探索。他们手持相机,却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对现实的精确记录,而是将镜头视为表达思想、情感与观念的媒介。这本《摄影之后:拍照的艺术家》是一次深入的观照,聚焦于那些超越摄影技术本身,以相机为工具,进行深度创作的艺术家们。他们如何在后摄影时代,重塑着摄影的语言,挑战着我们对图像的固有认知?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艺术领域,去理解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演变,以及艺术家们在其中扮演的独特角色。 第一章:后摄影时代的审视——图像的泛滥与艺术的解构 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爆炸的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媒体的盛行,使得人人皆可拍照,人人皆为图像的生产者与消费者。这种前所未有的图像泛滥,一方面 democratized 了摄影,使其成为一种普遍的沟通方式;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对摄影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的质疑。当图像唾手可得,当算法能够自动优化照片,当AI生成图像的能力日益增强,传统的摄影技艺与审美标准似乎正在被稀释。 “后摄影时代”正是这样一个背景下的概念。它并非意味着摄影的终结,而是摄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个对摄影本身进行反思与解构的阶段。在这个时代,艺术家的相机不再仅仅是捕捉现实的工具,而更像是一个思想的实验场。他们审视图像的生产、传播、消费过程,并试图在其中找到新的意义和价值。他们可能挑战图像的真实性,质疑信息的可信度,或者探索图像背后隐藏的权力结构。 这些艺术家们,被称为“拍照的艺术家”,他们是这一变革浪潮中的先行者。他们不满足于仅仅用相机记录世界,而是运用摄影的语言,结合装置、影像、行为、观念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着跨界的探索。他们对技术保持警惕,却也拥抱技术带来的可能性;他们理解图像的符号化意义,却也试图打破其固有的藩篱。他们的作品,常常需要观者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和解读能力,因为他们所探讨的,已不再是表面的视觉愉悦,而是深层的文化、社会与哲学命题。 第二章:摄影的边界拓展——技术、媒介与观念的交织 摄影的边界从来不是固定的,而“拍照的艺术家”们更是不断地对其进行拓展。他们并非孤立地使用相机,而是将摄影置于更广阔的技术、媒介与观念语境中进行考量。 技术上的革新与颠覆: 从早期的银盐工艺,到数码时代的像素生成,再到如今的AI图像生成,技术一直是推动摄影发展的核心动力。然而,“拍照的艺术家”们对技术的态度并非全然的崇拜。他们可能故意使用过时的技术,以唤起对摄影历史的追溯,或是在数字图像的处理中,刻意制造“失真”或“故障”的效果,以此来揭示数字技术的脆弱性与主观性。反之,他们也可能积极拥抱新的技术,如3D扫描、无人机摄影、增强现实(AR)等,将这些技术整合到自己的创作流程中,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他们理解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关键在于艺术家如何运用它来表达独特的视角和观念。 媒介的跨界与融合: 摄影不再是孤立的媒介,而是与其他艺术形式发生着日益频繁的对话。艺术家们可能将摄影作品转化为雕塑,或者将影像投射在建筑表面,亦或是在数字环境中构建一个完全由图像构成的虚拟空间。他们也可能将摄影与声音、文字、表演结合,创造出多感官的体验。这种跨媒介的实践,不仅丰富了艺术表达的可能性,也模糊了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摄影”本身。 观念的深化与挑战: 在后摄影时代,观念的重量往往大于技术的光鲜。“拍照的艺术家”们常常以其作品为载体,探讨关于真实与虚假、存在与表象、记忆与遗忘、身份与认同、环境与社会等一系列深刻的哲学与社会问题。他们质疑图像的客观性,揭示图像背后的意识形态,或是通过对日常图像的重组与挪用,引发观者对熟悉事物的陌生感。他们的作品,不再是简单的“拍照”,而是“通过拍照来思考”,成为一种观照世界、审视自我的哲学实践。 第三章:艺术家的相机——记录者、操纵者与创造者 “拍照的艺术家”赋予了相机多重身份,他们是记录者,但远不止于此;他们是操纵者,但操纵的是观念而非纯粹的视觉;他们更是创造者,以图像为基石,构建全新的艺术世界。 记录者的新解读: 即使在后摄影时代,记录依然是摄影的重要功能之一。然而,这些艺术家们所记录的,可能是被主流视野忽略的边缘人群,被时代遗忘的角落,或是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微小异常。他们的记录,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视角和批判性,旨在引发观者对被记录对象的关注与思考。他们挑战了“客观记录”的传统观念,承认记录本身就是一种选择和建构。 操纵者的智慧: 艺术家们对相机的功能进行着巧妙的“操纵”。这种操纵并非简单的后期PS,而是贯穿于拍摄过程、后期处理、乃至图像的展示方式。他们可能通过对焦点的控制、曝光的调整、构图的奇特,制造出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他们也可能通过对图像的拼贴、叠加、变形,重塑图像的意义。有时,这种操纵体现在对现有图像的“挪用”(appropriation),将大众媒体或历史图像重新语境化,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这种操纵,是艺术家思想的延伸,是他们试图“看透”和“重塑”现实的手段。 创造者的远见: 最终,“拍照的艺术家”是以创造者的姿态出现的。他们利用相机作为一种雕塑家使用凿子,画家使用画笔的工具,来塑造他们心中的艺术。他们的创作,可能是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影像叙事,也可能是一个基于图像的互动装置,甚至可能是一个关于图像生产的观念艺术项目。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最终的图像,更是图像的生成过程、传播路径以及它所激发的意义。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开放性,邀请观者参与到意义的建构中来,共同完成艺术的体验。 第四章:后摄影的实践——案例分析与风格流派 《摄影之后:拍照的艺术家》并非一本空泛的理论书,它将通过对一系列杰出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来生动阐释后摄影时代的艺术实践。我们将审视那些以独特视角和创新手法,重塑摄影语言的艺术家们。 这些艺术家们,他们的创作风格和探索方向多种多样,很难用固定的标签来定义。然而,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值得关注的实践趋势: 观念摄影与社会批判: 一些艺术家运用摄影来揭示社会不公、政治压迫、身份认同危机等议题。他们的作品常常具有强烈的批判性,通过图像的力量,挑战现有的权力结构和主流话语。 数字实验与虚拟现实: 另一部分艺术家则深入探索数字技术和虚拟现实的可能性。他们可能使用算法生成图像,在数字环境中构建超现实的景观,或利用VR/AR技术,创造出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挪用与重构: 许多艺术家热衷于“挪用”现有图像,包括历史照片、大众媒体图像、甚至是私人相册。通过重组、拼贴、改写,他们赋予这些图像新的意义,挑战了原创性的概念,并引发对图像来源和传播的思考。 装置与跨媒介: 摄影不再是平面的二维图像,而是被转化为三维的装置,或是与其他媒介如雕塑、影像、声音、文本等进行融合,创造出更为复杂和多层次的艺术体验。 身体与身份的探索: 艺术家将摄影作为一种工具,来探索身体、性别、欲望、以及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身份认同。他们的作品常常带有强烈的个人化色彩,但也触及普遍的人类经验。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详细剖析,本书将展示“拍照的艺术家”们如何打破传统摄影的束缚,如何在后摄影时代开辟新的艺术疆域,以及他们的作品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图像、对现实、乃至对艺术本身的理解。 结论: 《摄影之后:拍照的艺术家》是一次对当代艺术前沿的深度挖掘。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摄影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艺术、关于技术、关于我们所处时代的观察与思考。当我们手持相机,或是在屏幕前浏览图像时,我们是否意识到,图像的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而多元的艺术创作的可能性?这些“拍照的艺术家”们,正用他们的镜头,为我们打开一扇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邀请我们一同去体验、去思考、去创造。他们的实践,证明了在图像饱和的当下,摄影依然充满生机,依然是艺术家表达思想、触及灵魂的强大媒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性基调非常浓厚,但它处理得非常优雅,没有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枯燥感。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不同媒介之间界限模糊的洞察力。在很多章节里,你很难用“摄影”或“数字艺术”这样的标签去完全框定某个案例。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今天的艺术创作,往往是跨越媒介的综合体。他似乎在暗示,我们不再讨论“摄影”是否还存在,而是讨论“图像如何被生成、传播和接受”这样一个更宏大的议题。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这本书极具前瞻性,完全避开了那些已经陈旧的争论。我特别喜欢作者引用那些非主流艺术家的例子,他们往往是推动媒介边界的最前沿力量,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实验的勇气和对既定规范的挑战。读完后,我再去浏览社交媒体上的各种视觉内容时,那种“看热闹”的心态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分析性的审视:这张图是怎么来的?它想让我相信什么?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就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结构,坦白说,需要一定的耐心去消化。它不是那种一目了然的叙事线,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论证片段,每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作品在与你对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概念时所采用的间接手法,他很少直接喊出“这是什么”,而是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让你自己去构建理解的框架。例如,关于“后真实性”的讨论部分,作者没有陷入哲学陷阱,而是将焦点放在了艺术家的实践上——那些故意扭曲、失焦、过度曝光的图像,是如何反过来增强了我们对“观看”本身的警觉性。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它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参与一场智力上的探险。缺点也显而易见,对于习惯了线性阅读的人来说,可能会在某些时刻感到迷失,需要经常回翻前面的定义来确认上下文的联系。但这或许也是作者故意为之,模仿了数字信息流的碎片化特质,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也能体验到那种“信息过载”下的重构感。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你慢下来,甚至反复阅读才能品出其真味的文本。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充满了张力,那种黑白灰的调子,加上略显疏离的字体排版,立刻将你拉入一个需要审视和思考的空间。我拿到它的时候,首先被吸引的就是这种强烈的视觉语言。它不像那些传统的摄影理论书籍,上来就跟你讲光圈、快门、构图的黄金法则,反而更像是一篇策展人撰写的导览手册,带着你走进一个已经被像素和数字媒介彻底重塑的领域。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并没有试图为“摄影之后”下一个武断的定义,这非常高明。他似乎更热衷于呈现一种状态——那种介于纯粹记录与媒介实验之间的模糊地带。比如书中探讨的那些艺术家,他们使用打印、拼贴、甚至AI生成图像来质疑原作性的过程,读起来让人非常过瘾。这迫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过去对“真实”和“瞬间捕捉”的理解。那种熟悉的、胶片时代的温暖和怀旧感被抽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冰冷但又极其诚实的对当下视觉文化的解剖。它成功地拓宽了我对“拍照”这个行为的边界,让我明白,相机不只是一个记录的工具,它更是一个思想的发酵器。我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当代艺术有点玄乎、但又渴望理解其核心动力的朋友们。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创作意图”的理解。过去我总觉得,一张好照片,核心在于摄影师那一刻的精准判断。但在这里,作者通过对一系列复杂项目的展示,似乎在论证“意图”本身也正在被技术流程所稀释和重塑。那些涉及算法、大数据甚至集体参与的项目,使得“作者”的概念变得异常飘忽不定。这迫使我思考,当创作过程变得高度依赖工具和外部系统时,我们该如何评价最终的成果?这不仅仅是关于艺术史的演变,更是对现代社会中主体性危机的一种隐喻。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档案”和“数据库”的章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探讨了当图像数量爆炸式增长后,信息的组织和筛选如何成为新的权力结构。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戴上了一副X光眼镜,能穿透日常视觉的表象,看到背后运作的复杂逻辑。它不会给你舒服的答案,但会给你提出最尖锐的问题。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节奏掌握得相当巧妙。虽然主题是严肃的当代视觉文化,但作者的笔触时而冷静克制,时而又像一个激情的评论家,对某些现象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这种情感上的张弛有度,让长篇的理论探讨变得易于消化。比如,在讨论版权和挪用文化时,作者的情绪明显提高了,他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揭示了数字时代图像易复制性所带来的伦理困境。这种叙事上的波动性,避免了全书陷入一种单调的学院派腔调。它成功地将高深的理论知识,包装在对现实世界现象的敏锐观察之中。读完最后一页,我感到的是一种知识的饱胀感,仿佛我的视觉词汇量被极大地丰富了。这本书就像是一把精密的解剖刀,深入到了我们这个充斥着屏幕和传感器的时代的核心脉络之中,它让你不仅看懂了当代艺术,更让你看懂了你自己是如何在这个视觉洪流中定位的。

评分

是不错 价格略高

评分

是不错 价格略高

评分

不错

评分

值得一看

评分

很好,想买很久了

评分

是不错 价格略高

评分

是不错 价格略高

评分

只是买来做个研究参考罢了

评分

非常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