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技法讲坛:颜真卿楷书技法30例

书法技法讲坛:颜真卿楷书技法30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国亮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颜真卿
  • 楷书
  • 技法
  • 书法技法
  • 临摹
  • 字帖
  • 书法教学
  • 书法入门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安徽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98389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427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书法技法讲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页数:13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颜真卿楷书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尤其以擅楷书知名,其楷书号为“颜体”,“颜体”以丰筋取胜,笔画饱满,结构严谨,字形端正,风格疏朗宽博,一直为后世所法。《书法技法讲坛:颜真卿楷书技法30例》以唐代楷书大家中成就巨大、并广受当代欢迎的颜真卿楷书所有流传佳作为研究对象,以技法为切入点,以图例加简单文字说明的方法加以阐释,共总结出30个技法要领,含盖笔法、结构、章法、墨法等基本技法。研究分析以作品实例为据,力求切实到位,并突出对比研究。

目录

绪论 颜真卿的楷书艺术
第1例 颜体的取法
第2例 颜体法度的形成
第3例 用笔特征
第4例 “永字八法”
第5例 “四度”
第6例 中锋用笔
第7例 “侧人中行”
第8例 横细竖粗
第9例 横
第10例 竖
第11例 撇
第12例 捺
第13例 钩
第14例 折
第15例 点
第16例 结字三十六法
第17例 外紧内松
第18例 规整与松动
第19例 厚重与灵动
第20例 精整与率意
第21例 外拓与内撅
第22例 笔画角度与小空间
第23例 左右、左中右结构
第24例 上下、上中下结构
第25例 包围、半包围结构
第26例 独体字
第27例 特异形结构
第28例 大书深刻
第29例 百变鲁公
第30例 万世风流

前言/序言


《笔墨丹青: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与传承》 导言:追溯千年风华 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中华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历史源远流长,艺术成就斐然。它不仅仅是视觉的再现,更是东方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传统绘画从起源到鼎盛时期的演变脉络,着重探讨其独特的审美体系、核心技法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我们不从单一的朝代或流派入手,而是尝试构建一个宏观的、富含文化底蕴的视角,领略笔墨之间蕴含的万千气象。 第一章:孕育与萌芽——史前至魏晋的造型探索 中国绘画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岩画。本章将首先梳理这些早期遗存,探究它们作为早期人类精神活动的载体,是如何奠定中国绘画对“形”与“神”的初步理解。 进入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的开辟,绘画开始走出洞穴和墓室,走向世俗和实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以其瑰丽的色彩和严谨的构图,展现了对宇宙观和生死观的初步表达。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思想史和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玄学思潮的兴起,使得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个体生命的体验和精神世界的表达。顾恺之“传神写照”的理论提出,标志着中国绘画从单纯的叙事或装饰,正式迈向了以“神韵”为核心的艺术追求。本章将重点分析《洛神赋图》等经典作品中,人物造型如何开始注重内在气质的刻画,为后世奠定“以形写神”的基石。 第二章:盛世气象——唐代绘画的恢弘与多元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绘画艺术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恢弘气象和多元发展。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开放,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本章将分为两条主线展开:一是人物画的成熟。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笔法,使线条更具力度和生命感;张萱、周昉的“周家仕女”,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宫廷生活,展现了盛唐女性的雍容华贵。我们将考察这些作品中线条的韵律感与结构上的平衡之美。 二是山水画的兴起。虽然李思训的“青绿山水”代表了早期对自然描绘的程式化处理,但荆浩、关仝等在五代时期对北方山势的雄伟刻画,已经预示着山水画即将脱离人物画的附属地位,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本章详述唐代绘画在用色、设色、构图上的创新,及其对后世院体画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章:气韵生动——宋代文人画的哲学转向 宋代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尤其是在山水画和花鸟画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士大夫阶层地位的提高,使得绘画不再仅仅是宫廷或匠人的技艺,而成为士人表达学问修养和精神寄托的载体。 核心议题是文人画的崛起及其理论基础。苏轼提出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强调绘画的“意在笔先”,反对刻板的写实。 宋代山水画的典范,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早春图》,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们将分析宋代画家如何运用“积墨法”、“皴法”来表现山石的肌理和空间的深度,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留白(计白当黑)来营造空灵的意境。 花鸟画在宋代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黄荃的富丽工整,还是宋徽宗瘦金体的审美影响,都体现了对自然物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和高度的概括能力。本章着重探讨宋代绘画中,如何将哲学思考融入到对具体物象的描摹之中,实现“物我两忘”的境界。 第四章:写意为上——元明清的笔墨精神与流派纷呈 元代,文人画的精神内核进一步强化。赵孟頫提出“古意”,强调学习经典,反对流于匠气。以“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为代表的画家,将水墨运用推向极致,创造出松散、空灵的笔墨语言,以抒发对山林的向往和对时局的隐忧。 明代绘画则呈现出高度的多元化和学院化。一方面,以“浙派”为代表的院体画继续强调法度和写实功力;另一方面,以“吴门画派”(沈周、文徵明、唐寅等)为核心的文人画,将写意山水推向了新的高峰,强调自我情感的投射和笔墨趣味的探索。 清代,石涛的“我自用我法”代表了对传统程式的反叛与革新精神;“四王”则承继并集大成于前人的笔墨经验。本章将梳理这些流派间的传承与张力,特别是水墨技法中,如何通过干湿浓淡的变化,实现笔触的内在张力。 第五章:审美体系与技法内涵——“气韵生动”的实践解读 本章回归到对中国画核心审美理念的解读上,但着重于技法层面的阐释,而非特定字帖的临习。 一、用线为骨: 探讨中国画线条的多重含义,从描绘轮廓的“骨法用笔”到表现内在精神的“气韵”。分析不同线条如何体现材料的特性,例如中锋、侧锋、藏锋的运用对物体质感的影响。 二、墨分五色: 深入解析墨的层次变化。不仅是浓、淡、干、湿的物理变化,更是对光影、氛围、空间感的心理暗示。讨论“破墨法”、“宿墨法”等高级墨法在构建画面层次感中的作用。 三、章法与留白: 论述中国画独特的构图理念。讲解如何通过对空白区域(计白当黑)的处理,引导观者的视线,营造“不着一笔,尽得风流”的意境。这与西方绘画的实体填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语:笔墨当随时代——当代视野下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在于其强大的包容性和对生命精神的关照。本书最后探讨了在现代性冲击下,传统绘画如何应对挑战。我们分析了当代艺术家如何在坚守笔墨本体语言的同时,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营养,使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继续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据一席之地。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史、审美哲学感兴趣的读者,旨在提供一个系统而深入的非技法性的艺术鉴赏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书法美学有着深层追求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技法讲解之余,对颜真卿书法“神韵”的探讨也颇为独到。它没有陷入空泛的赞美,而是非常务实地将“气韵生动”落实在了具体的结构处理上。比如,书中对颜楷“中宫紧凑,四面舒展”的结构处理有专门的论述。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颜体范例,作者清晰地指出了颜真卿如何通过微小的笔画倾斜或空间留白,来营造出那种“仰而不骄,垂而不卑”的士人风骨。这种对结构美学的解读,远超一般技法书的层面。我发现,当我对这些结构原理有了新的认识后,再临摹同样的字帖时,那种僵硬感明显减少了,字仿佛有了“呼吸”。此外,书中对墨色的运用也有着独到的见解,虽然是教“技法”,但却将笔墨的干湿浓淡如何服务于整体的气势表达了出来,这一点对于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至关重要。它让我明白了,书法不仅仅是线条的堆砌,更是点、线、面在宣纸上共同完成的一场微观的建筑工程。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书法技法讲坛》系列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特别是这一册关于颜楷的部分,所选取的范字清晰度极高,拓片与临摹示例的对比非常直观。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某些关键笔画的“放大与剖析”,那些细节图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展示。我记得有一页专门对比了颜体“蚕头燕尾”的不同形态,并解释了在不同字形中应用时的微妙差别。这种对细节的偏执追求,正是学好颜体的关键。很多临摹者往往只看到了字形的大致轮廓,却忽略了笔画末端的“收束”艺术。这本书通过高清晰度的图像,将这种收束的力度和角度“定格”了下来,使得学习者可以反复揣摩。此外,书中对“结体逻辑”的梳理,采用了图示化的方式,例如用箭头和虚线来指示笔画之间的避让与呼应关系,使得原本抽象的结构理论变得可视化、可量化,对于我这种需要清晰逻辑的理性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的辅助工具。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技法的叠加,更是一种对颜体书法精神的重新认识和内化过程。它没有贩卖“速成”的幻觉,而是脚踏实地地引导读者理解每一个起笔、行笔、收笔背后的审美意图。我过去在学习颜体时,总感觉像是在模仿一个巨人的外壳,缺乏内在的支撑。读完这本“技法30例”后,我开始理解颜真卿的“法度”是如何支撑起他那博大精深的“气象”。书中关于如何处理笔画之间的“空间张力”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字看起来“满”而不“塞”,而有些字则显得“松”而不“散”。这种对空间哲学的阐释,是很多纯粹的“照猫画虎”型教材所欠缺的。它成功地架起了“技术层面”与“艺术境界”之间的桥梁,让每一个努力练习的人都能看到通往更高层次的阶梯,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普及读物。

评分

这本《书法技法讲坛》系列中的“颜真真卿楷书技法30例”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那些痴迷于唐楷,却苦于不得要领的练习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记得自己刚开始学书法时,面对颜体的雄浑厚重,总是无从下手,感觉笔力像棉花,线条缺乏筋骨。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清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字帖,而是深入到了颜体笔画的“内在逻辑”。比如,它对“永”字的提、按、顿、挫的讲解,简直是庖丁解牛,把一个简单的笔画拆解成了无数个可操作的步骤,配上精妙的图解,让人恍然大悟。我尤其欣赏其中对“藏锋起笔”和“出锋收笔”的细腻剖析,这直接关系到颜楷那种浑厚内敛的气度。以前总觉得颜真卿的字“重”,但看完这本书才明白,这种“重”不是重量,而是力度的均匀分布和提按的精准控制。它提供的30个案例,从基础点画到结构布局,层层递进,每一步都像是武术套路中的一个架势,练好了才能融会贯通。对于想要真正理解颜楷精髓,而非仅仅是模仿字形的学习者,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我认为它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它不像某些理论书籍那样高深莫测,而是非常接地气地服务于“动手”的层面。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点画的力度控制”这一章节,那简直是我多年的困惑所在。我常常在下笔时力量忽强忽弱,导致线条“发虚”。作者通过对不同笔画在行进过程中“内含”与“外放”的比例分析,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指导。比如,如何通过调整腕部的提按节奏,使得横画的中间部分能够保持稳定的“筋骨”,而非一味地追求粗细变化。对于初学者而言,它提供的30个范例,每一个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微型课题”,学完一个就能解决一个长期存在的小问题。我甚至尝试将书中的某些运笔心得应用到学习其他碑帖上,发现其普适性也很强,这说明作者对楷书基本功的理解已经达到了非常精湛的层次。这种由点及面的教学方法,极大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和自信心。

评分

非常好,观点新,有意思!值得学习

评分

好书,感觉不大适合初学者,对技法的描述讲解少,研究比较用。

评分

很好的一套书法学习丛书

评分

书很好!晚了几天还能够接受

评分

非常好,观点新,有意思!值得学习

评分

好书,好书.

评分

好书,好书.

评分

很好的一套书法学习丛书

评分

印刷不错分析很到位印刷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