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碑帖国学集字系列》图书共八册,分别为《颜真卿勤礼碑集国学经典》《颜真卿多宝塔碑集国学经典》《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集国学经典》《赵孟頫胆巴碑集国学经典》《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集国学经典》《张猛龙碑集国学经典》《曹全碑集国学经典》《乙瑛碑集国学经典》。本套书法集字系列丛书中的创作内容皆节选自《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名著中的经典词语、对联、句子,同时附原文赏析。书中每幅作品配作品图,配合单字放大图片,便于对照临摹单字及作品临摹。本系列图书可以让读者学习书法、练习集字创作的同时,学习、欣赏国学名著。
孔顼,山东济南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研修班。自幼学习书法,习书二十余载,早期从汉隶、魏碑入手,兼擅行、草书,五体皆通。书法作品曾多次在**各类展览中获奖。多年从事书法艺术教育相关工作,曾编写过多部书法教育与书法欣赏类图书。现为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将军书画院高级书画师。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回那个墨香四溢的年代。我尤其欣赏它在材质上的选择,那种略带粗糙却又触感温润的纸张,握在手里就有一种踏实感。当我小心翼翼地翻开扉页,内页的排版布局更是体现了出版者的匠心独运。字体的选取与间距的把握,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对书法艺术略知一二的新手,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秩序美和力量感。当然,作为一本集字帖,其最核心的价值自然在于那些精选出来的字帖本身。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范本,经过细致的甄选和清晰的摹印,每一笔、每一画都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让人忍不住想拿起笔去临摹、去体会笔法中的精妙之处。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整体而言,从视觉到触觉,这本书都传递出一种沉甸甸的文化厚重感,让人对接下来要进行的研习充满期待。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集字”类的书籍抱有一定的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多少会为了凑数而显得有些松散或者主题不集中。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细读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后,这种顾虑完全烟消云散了。编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梳理和编排这些国学经典的摘录与书法字体的匹配度。它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通过巧妙的章节划分,将不同的思想主题与最适合表达这些主题的字体风格进行了有机结合。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古代先贤的跨时空对话。我发现,当我专注于某一个段落的文字内容时,旁边对应的碑帖字样会自然而然地引导我的思绪去体会作者在创作时的心境和笔势。这种文字内容与书法形式的高度统一,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学习的效率。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因为有了清晰有力的书法载体,变得更加鲜活和易于接受。
评分作为一名常年练习书法的爱好者,我最关注的必然是字帖的清晰度和实用性。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得极为出色,几乎可以说是无可挑剔。许多市面上的拓片或影印本,在放大或缩小后,总会丢失一些笔画的细节,尤其是一些细微的提按顿挫之处,在高精度扫描下也常常模糊不清。但是这本集字帖,我观察了很久,无论是细如游丝的钩挑,还是厚重遒劲的侧锋入笔,其线条的力度变化都得到了极其忠实的还原。特别是那些极具挑战性的连笔结构,每一个转折都像是书法家刚刚完成的示范,让人可以清晰地辨识出运笔的轨迹和节奏感。这种高保真的呈现,对于我们想要深入理解碑帖的笔法精髓,模仿其神韵,是至关重要的基础。与其说是在看一本印刷品,不如说是在对着原作进行细致的揣摩和拆解,这对于提升临摹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评分坦白讲,我购买此书之前,主要目的是想找一本可以放松心情、进行日常“练手”的字帖。但使用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它带给我的远不止是简单的放松。它的系统性和深度,反而激发了我更强烈的求知欲。我开始主动去查阅那些引用的国学经典的出处,研究那些字体风格的演变历史,这完全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引导系统,每翻一页,都会在你的知识地图上点亮一个新的坐标。这种由“技”入“道”的学习体验,是那些单纯的字帖模仿集所无法提供的。它让人感觉到,每一次落笔,都不是孤立的动作,而是承载着千年的文化重量和智慧光芒。因此,我强烈推荐给那些不满足于肤浅模仿,渴望在书法修习中寻求更深层次精神共鸣的同好们,这绝对是一次物超所值的文化投入。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成功地将“国学”的内涵融入了“碑帖”的技法展示中,做到了形神兼备。我发现它所选取的国学经典内容,并非只是寻常的“三字经”或“弟子规”之流,而是涵盖了更广阔的历史、哲学乃至人生哲理的片段。这种选择的深度,使得每一次翻阅都不再是单纯的技巧训练,而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滋养。比如,当一篇关于“中庸之道”的论述配上了端庄、平和的字体时,你会立刻感受到文字与书体所共同营造出的那种沉稳气度。这种“言”与“形”的互相印证,大大加深了对经典内容的理解。对于希望通过书法学习来提升自身修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路径——你不仅学会了如何写,更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写,因为背后的思想要求你必须以这种姿态去呈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